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药食同源

倒春寒需要注意的事项

发布时间:2023-01-16 06:24:54 作者:祝由网 点击:13602 【 字体:

倒春寒需要注意的事项

倒春寒需要注意的事项

1、足部保暖。俗话说寒从脚生,因为脚部的脂肪比较少,保暖性会比较差,所以在此期间尽量不要穿单鞋,而且洗澡之后也不要穿凉拖。再加上脚底有很多穴位都与身体的内脏相对应,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发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因此在倒春寒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脚底的保暖工作。

2、适当运动。春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适合锻炼的季节。在倒春寒的时候大家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柔和的运动,比如慢跑,踏青,快走等。但是大家尽量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因为在出汗过多的情况下,就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而引发风寒性感冒。

3、注意通风。在出现倒春寒的情况后很多人为了保暖就会习惯性的将门窗关的紧紧的,如果不注意房间的通风就会滋生细菌,这样更容易生病,所以一定要经常的开窗透气。

4、调整饮食。倒春寒的时候很容易引发伤寒感冒,建议可以适当的多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比如大葱,生姜,大蒜等,能够起到祛除风寒的作用。

5、调整作息。经常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后就会影响产生的抵抗力,所以一定要坚持早睡早起,不要长期熬夜。

6、注意防寒保暖。虽然春季气温会有所回暖,大家也不要着急的退掉棉衣,一定要循序渐进,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7、掌握运动时间。因为早上的雾气比较重,再加上倒春寒的时候温度会比较低,所以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在进行体育锻炼。

气候节气温馨提示,倒春寒注意事项

倒春寒 天气寒冷,气候多变,许多这一季节的常见病都蠢蠢欲动,盘算着趁虚而入,在这个时候,及时对日常起居饮食等方面做出调整,能够帮助你健康度过倒春寒,那么就来看看,倒春寒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一:不宜剧烈运动 倒春寒时节天气变化大,特别是北方,仍然较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过于激烈运动,以便让肝气慢慢和缓的上升,避免因为体内能量(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

可以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

注意事项二:要做好春捂工作 倒春寒时节天气较凉,要注意根据气温培养衣服

同时,不要过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是喝凉茶,可适当吃些较温些的甜食,以养脾胃,避免脾胃受凉

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注意事项三:注重调解饮食,多吃芹菜等味冲食品 倒春寒时节,饮食调节是根据春季气候转暖,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为此,我们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品

可多食大枣、莲子、山药、韭菜、菠菜等

北方人食疗多以粥为好,可做成山药粥、莲子粥、红枣粥等

此季节,我们应少吃羊肉等温热之品

“倒春寒”时节人们要预防伤寒、感冒,不但要做好保暖防寒,而且要在饮食上增加大蒜、洋葱、芹菜等味儿冲食物,这样能对预防伤寒感冒、春季多发的呼吸道感染、心脏病发作和中风有益处

同时中医认为,洋葱、姜、蒜、芹菜这些菜类食物,食可疏风散寒,帮助人体杀菌防病

特别是大蒜,作用更大

注意事项四:要心平气和 静心则气血平稳,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伤心气

心气充沛,方能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

春天的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常态

同时还要清心寡欲,不妄劳作,以养元气

倒春寒如何养生?倒春寒养生需注意五点

倒春寒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暖,不然是很容易导致风寒感冒的

不少人困惑,倒春寒如何养生呢?关于,倒春寒如何养生?倒春寒养生需注意五点

我来为您一一解答!

倒春寒如何养生 1、脚底保暖,增强生理期抵抗力:

你是否春天一到就想早早穿上漂亮的单鞋,即使在最怕冷的生理期也不例外?但中医认为人的脚底不能受凉,因为脚底脂肪少,而且许多穴位与人的内脏相对应,脚部受凉就会引起许多脏腑不适

倒春寒时,记得在家时或沐浴后不要穿凉拖哦,特别是生理期期间要各位注意保暖,尽量到晚春时节再换上单鞋,平时要注意脚底锻炼

2、每天清晨含一片姜:

古人说:早上吃姜,胜过参汤

中医认为,清晨含姜,既可以活血、驱散体内外的寒气,又能杀菌防病,增强抵抗力

注意:口含姜片最好用自制生姜片

3、每天3次开窗通风:

虽然天气转暖了,但倒春寒还是会让不少人为了暖和而把门窗关得紧紧的,不注意换气,这样特别容易滋生细菌、病菌,白天应该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清新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

4、乍暖还寒,“春捂”不能太过分:

中医提倡“春捂秋冻”,不要因为天气转暖就马上脱掉冬服

因为冬天人们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功能与冬季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随便减少衣服会破坏这种平衡

一旦气温下降身体的抵抗力就下降,会引发各种疾病

5、晚睡早起,流感远离我:

倒春寒这种冷暖空气相互交换的天气变化,导致气温多次降落、回升,有利于各种细菌、病菌的繁殖,而且春天风多且大,人体吸入细菌、病菌的几率也增大了

因此,春天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因为人的休息和睡眠会直接影响抵抗力水平

但并不是睡眠越多越好,一般以7.5~8.5个小时为宜

而且春季提倡晚睡早起,养生要顺天然,春天白天变长,夜晚变短,人的睡眠时间也要随之变化才能养阳气

注意哦,这里的“晚”是指晚上10点半左右入睡,“早”是指早上6点左右起床

倒春寒养生需注意五点 1、春捂“捂”到恰好:

雨水节气是最容易出现“倒春寒”的节气,因为这个时期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如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

预防“倒春寒”首先想到春捂,但是春捂也要捂的“捂”要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健康

专家介绍,春捂主要的意思是,初春时节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

比如日最高气温超过22℃的时候,不要急着只穿单衣,但也不能被厚厚的棉衣一直捂着,以防捂过头使人上火、血压升高

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就需要捂,得知冷空气即将到来,就提前一两天先增添衣物捂起来

具体的春捂原则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

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此外,老百姓们有句保健俗语叫“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春捂要使足部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地暖和起来

2、雨水节气注意调养脾胃:

雨水时节,养生应该着重强调“调养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

据养生专家介绍,五行学说中对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解释是: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因此“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

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

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

两者都是肝木克脾土

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3、老年体弱者不宜用冷水:

按中国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

尽管养生道上有种说法,称常年用冷水洗脸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

但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若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很容易侵入关节,加之没有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在手上,就容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在头上就容易出现疼痛等症状

另外,在春季时期,湿冷犹存,洗头后应该及时用风筒吹干

否则,水湿留于发际再变凉,很容易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

尤其是洗完头就赶着出去,毛发未干又被冷风吹过,很容易出现“偏头风”的症状

4、日常出行做到顺应自然:

雨水过后,在起居方面也要做到顺应自然,早睡早起

随着气温回升,人们应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

春季健身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不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否则会消耗津液、损伤阳气、易受风寒

同时由于气候仍然干燥,运动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万木吐翠的春天,也是是采纳自然阳气养肝的好时机,各人应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

清晨、傍晚及节假日,可漫步于芳草小径,舞拳弄剑于河畔林间,或去郊外踏青问柳,游山戏水,赏花行歌,登高望远,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人天合一,无形之中增强了心身健康

5、雨水节气推拿按摩三穴位:

(1)揉“足三里”养脾胃:

常按揉足三里穴,可以起到调虚、养脾胃的作用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强壮身心的大穴

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现代医学认为,按足三里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可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

按压时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边按边揉,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

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

每天可按摩2—3次,每次15分钟即可

(2)推搓两肋疏肝气:

年初工作比较繁忙,对于压力较大的工薪阶层而言,难免会有肝气郁结的时候

怎么办呢?试试疏肝的运动——推搓两肋法

即双手按腋下,顺肋骨间隙推搓至胸前两手接触时返回,来回推搓30次

以双肋部位有温热感为佳

(3)暖暖腰部活肾脏:

中医养生讲究天人相应,到了雨水的节气,也应该注重肾水(中医认为肾主水)的调养

只有活动的“水”,才更有利于健康

怎么通过运动来健肾呢?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要护肾千万别忘了护腰

大家有空的时候,先将两手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在腰部两侧,手掌贴着皮肤,上下按摩腰部,直到有温热感为止,每次约200下左右

呼气时,加做缩肛运动,吸气时放松,反复进行30次左右,都能起到健肾的效果

倒春防寒保暖要学会捂 原则1、穿衣下厚上薄”:

在乍暖还寒的三月,应当注重对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脚的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原则2、把握好时机捂”好宝宝:

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是春捂最佳时机,许多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妈妈在冷空气来临的前一两天就要适当给宝宝增添衣物了

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一捂了

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但是,在气温回升后不能立即脱掉,最好再捂7天左右,而免疫力弱的小宝宝,最好捂14天以上,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得到调节,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原则3、根据气温高低及时加减衣服:

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

随着气温的回升,不能减衣太快,待气温持续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应持续14天为妥当,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得到调节,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原则4、三暖二凉”很重要:

一是背暖:背部保持适度温暖利于孩子体内阳气生发,可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的机会

二是肚暖:腹部保暖,最好给孩子戴个棉肚兜,既能维护孩子胃肠道的功能,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因受凉而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是脚暖:脚部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又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差

足底的神经末梢非常丰富,对外界寒冷最为敏感

双脚受寒后,就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

因此,注意脚的保暖,孩子的小脚暖和了,才能保证一身温暖,抵御寒冷,防病保健康

二凉是指头部和心胸要凉: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的,如果头部捂的过热,容易引起头晕头昏、烦躁不安

所以,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

心胸凉,是指给孩子上身穿的衣服不要过于厚重臃肿,以免胸部受压,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