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养生之道

中医胃寒的症状及治疗三伏贴治疗最快效果最好

发布时间:2023-01-09 19:00:18 作者:药浴常识普及者 点击:4516 【 字体:

中医胃寒的症状及治疗三伏贴治疗最快效果最好

胃寒本身就是中医疾病,是胃部受凉导致胃部出现腹痛、恶心等症状后用热敷、热水能够缓解胃部不适,所以称为胃寒。胃寒的中医治疗主要分为内服中药草治疗,这是需要专业的中医师进行处方治疗的,中医治疗胃寒还可以使用艾灸、三伏贴这些方法来治疗。

中医胃寒的症状及治疗

中医胃寒的症状

1、胃部疼痛

中医胃寒的主要症状就是胃痛,胃寒的胃痛一般是吃了生冷的食物,或者是受了冷风引起的胃部疼痛。胃寒的胃痛多是一阵阵疼痛,将身体整个卷胃疼是能够有效缓解的。胃寒患者胃部疼痛,喝热水和热敷胃部都能够缓解胃痛。这样的胃痛是中医胃寒引起的胃痛症状。

2、恶心呕吐

胃寒的患者是会出现恶心呕吐的,胃寒严重的朋友会在每次吃完饭后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的感觉。胃寒症状轻的患者一般是在吃了生冷的食物,或者是当天天气过于寒冷有风,胃部受凉会引起胃寒朋友的恶心、呕吐。

3、腹泻

胃寒的朋友是非常容易出现腹泻的症状,这是因为寒邪的入侵身体会引起胃寒引起肠胃不适出现腹泻。胃寒腹泻应该吃暖胃祛寒的止泻药,像午时茶颗粒这样的中成药是比较适合胃寒病人食用的。胃寒腹泻多是因为风邪夹杂寒邪入体引发。

4、喜热厌凉

胃寒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喜欢温暖的食物、天气,天气温暖吃温暖的食物,胃部不会感觉不适。同时很讨厌凉的东西,吃生冷冰凉的食物是会引起胃部的不适。

中医胃寒的治疗

1、中药方治疗

中医治疗胃寒的方法有内服中药调理,胃寒是中医病证,同时胃寒也分为实寒和虚寒,每个人身体的体质是不同的所以中药治疗也不是一个房子能够全部治疗的。要想使用正规的中药方剂治疗,需要找正规的中医师确诊后按方使用。

2、艾灸治疗

艾灸治疗胃寒就比较常见了,因为体内的寒气是可以通过艾灸来进行驱除的,艾灸的方法是将艾灸条放入艾灸盒中然后放在肚脐眼上一期熏蒸。

3、三伏贴治疗

三伏贴有着很好的治疗胃寒的功效,冬病夏治利用夏天的炎热将体内的寒气驱除治疗因为寒湿邪引起的疾病。三伏贴的治疗有着时间段、作用强的功效,是能够快速治疗慢性疾病像胃寒这类疾病,但是要注意三伏贴容易将皮肤灼伤。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都了解了关于中医胃寒的症状及治疗,胃寒的症状多是因为寒邪诱发引起的,中医治疗胃寒时要注意不能吃生冷的食物。

三伏天有效祛除寒气方法

三伏天有效祛除寒气方法

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疾病,都是由寒气引起的。换句话说,寒气是许多病的根子。分析这些疾病的在状,就能找到寒气的影子;祛除寒气,就能达到治病治本的目的。下面由我为大家分享三伏天有效祛除寒气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怎么判断体内有没有寒气?

以下症状是有寒气是表现:手脚冰凉、怕风怕冷;病症以肿胀、疼痛为特征;腹痛、腹泻、分泌物清稀、色白;口干渴,面色青白、舌苔白;背部酸楚不舒;呕吐、咳嗽、吐痰、鼻塞、喷嚏等。

当然这些只是寒气的一些表现,每个人体内都或多或少有寒气,尤其是夏季,特别容易被寒气入侵:长时间使用空调、冷饮冰水等消暑食品、夜晚着凉等。

你知道寒气会给人体带来哪些疾病吗?常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的许多疾病,例如慢支、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脂肪肝、肩周炎、肿瘤、风湿类风湿等等,大多数都与寒气有关!

三伏天怎么去寒气?

1、吃羊肉

中医认为,大暑天气虽热,但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所侵,营养学家也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结果显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不过,“吃伏羊”并非人人适合。热性体质、容易上火、身体容易发“痈疽疔疖”的人,并不适合包括“三伏补”在内的`“冬病夏治”,别随意尝试。

2、三伏贴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观念,通过中药穴位敷贴,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

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四肢椎体关节疾病、宫寒痛经等,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经常咳嗽感冒的易感及寒性病症的人群可以考虑此法。

3、三伏灸

所谓灸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的外治疗法,就是用艾绒等药物在人的体表穴位上灼烫、熏熨以治病的方法。灸法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目的。

虽然天灸疗法简单方便,但在临床应用时也有禁忌。一是病情禁忌:灸能益阳,也能伤阴,所以对阴虚阳亢及邪热内炽的病人,一般不宜用灸或慎用,如咯血吐血、肝阳头痛、中风闭证、高热神昏、抽风,或极度衰竭呈恶病质状态之人,均应慎用灸法;二是部位禁忌: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重要脏器部位不宜直接灸,妊娠期小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刮痧

刮痧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在疾病的治疗上,刮痧有着活血化瘀、调整内脏阴阳平衡、疏通人体筋络、排除体内毒素、行气活血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刮痧后最好能喝一大杯温开水以帮助排毒,对刮痧部位要进行适当的保护,不要受凉。

刮痧一般只针对于初期和中期的感冒,有疏风清热、祛风散寒的作用,后期的感冒刮痧的效果要差得多。如果不是发高烧可以尝试刮痧治愈,但刮痧是不能退烧的,一旦发烧,就要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迷信刮痧是不行的。

5、吃姜

中医认为,姜是助阳之品,于是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姜含挥发性姜油酮和姜油酚,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之功特别是姜具有利胆、健胃止呕、辟腥臭、消水肿的作用,与蜂蜜合用对肝病恢复有益。

若然常感胃寒、食欲不振,可以经常含服鲜姜片,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鲜姜滋润而不伤阴,每天切四五薄片鲜生姜,早上起来饮一杯温开水,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内和鼻孔外。

6、拔火罐

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

夏季留罐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左右。对一些血液疾病患者,例如白血病、血友病患者,不宜拔罐;皮肤过敏,全身枯瘦或皮肤失去弹力者不宜拔罐;某些肿瘤患者也不宜使用,或会促进肿瘤扩散;体质太虚弱的病人和儿童、孕妇等,都不宜拔火罐。对普通人而言,不可在皮肤破损以及骨突的部位拔罐,否则会造成感染等后果。

7、热水泡脚

每晚都用热水泡脚,泡出一身大汗能驱寒。用热水泡脚确实是个养生好方式,但并没有季节上的针对性,全年都适用。须注意,泡脚时间不能太长,大概10-15分钟,后背有热烘烘的感觉即可。

泡脚不能泡到出大汗,中医上认为,汗液由部分津液转化而来,津血同源,出汗太多伤气血,正所谓“大汗亡阳”。因此,夏季泡脚最好用40℃左右的温热水,具体以不出汗为原则。

8、多运动

常说的“夏练三伏”,并不是让大家不分时间、地点、情况地去锻炼。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锻炼方式必须量力而行,最好进行一些“低调”的运动,既能起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适。夏天运动最好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间注意少量多次地补水。

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三伏来临时,老年人要停止一切剧烈活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

三伏天如何调理祛除体内寒气

三伏天如何调理祛除体内寒气

寒气属阴,最容易损伤阳气。而阳气是生命能量之源,如果损伤了阳气,那么人体这个大工厂的供暖和动力系统就会出问题,于是会很怕冷,各种代谢机能也会减退,比如出现低血压、甲减、消化不良等症状。三伏天如何调理祛除体内寒气?下文为大家详细解答!

1、三伏贴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观念,通过中药穴位敷贴,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

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四肢椎体关节疾病、宫寒痛经等,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经常咳嗽感冒的易感及寒性病症的人群可以考虑此法。

2、吃羊肉

中医认为,大暑天气虽热,但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所侵,营养学家也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结果显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不过,“吃伏羊”并非人人适合。热性体质、容易上火、身体容易发“痈疽疔疖”的人,并不适合包括“三伏补”在内的“冬病夏治”,别随意尝试。

3、三伏灸

所谓灸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的外治疗法,就是用艾绒等药物在人的体表穴位上灼烫、熏熨以治病的'方法。灸法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目的。

虽然天灸疗法简单方便,但在临床应用时也有禁忌。一是病情禁忌:灸能益阳,也能伤阴,所以对阴虚阳亢及邪热内炽的病人,一般不宜用灸或慎用,如咯血吐血、肝阳头痛、中风闭证、高热神昏、抽风,或极度衰竭呈恶病质状态之人,均应慎用灸法;二是部位禁忌: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重要脏器部位不宜直接灸,妊娠期小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刮痧

刮痧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在疾病的治疗上,刮痧有着活血化瘀、调整内脏阴阳平衡、疏通人体筋络、排除体内毒素、行气活血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刮痧后最好能喝一大杯温开水以帮助排毒,对刮痧部位要进行适当的保护,不要受凉。

刮痧一般只针对于初期和中期的感冒,有疏风清热、祛风散寒的作用,后期的感冒刮痧的效果要差得多。如果不是发高烧可以尝试刮痧治愈,但刮痧是不能退烧的,一旦发烧,就要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迷信刮痧是不行的。

5、吃姜

中医认为,姜是助阳之品,于是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姜含挥发性姜油酮和姜油酚,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之功特别是姜具有利胆、健胃止呕、辟腥臭、消水肿的作用,与蜂蜜合用对肝病恢复有益。

若然常感胃寒、食欲不振,可以经常含服鲜姜片,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鲜姜滋润而不伤阴,每天切四五薄片鲜生姜,早上起来饮一杯温开水,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内和鼻孔外。

6、拔火罐

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

夏季留罐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左右。对一些血液疾病患者,例如白血病、血友病患者,不宜拔罐;皮肤过敏,全身枯瘦或皮肤失去弹力者不宜拔罐;某些肿瘤患者也不宜使用,或会促进肿瘤扩散;体质太虚弱的病人和儿童、孕妇等,都不宜拔火罐。对普通人而言,不可在皮肤破损以及骨突的部位拔罐,否则会造成感染等后果。

7、热水泡脚

每晚都用热水泡脚,泡出一身大汗能驱寒。用热水泡脚确实是个养生好方式,但并没有季节上的针对性,全年都适用。须注意,泡脚时间不能太长,大概10-15分钟,后背有热烘烘的感觉即可。

泡脚不能泡到出大汗,中医上认为,汗液由部分津液转化而来,津血同源,出汗太多伤气血,正所谓“大汗亡阳”。因此,夏季泡脚最好用40℃左右的温热水,具体以不出汗为原则。

8、多运动

常说的“夏练三伏”,并不是让大家不分时间、地点、情况地去锻炼。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锻炼方式必须量力而行,最好进行一些“低调”的运动,既能起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适。夏天运动最好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间注意少量多次地补水。

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三伏来临时,老年人要停止一切剧烈活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