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手足口病用中医来说是怎么回事

时间: 阅读:8095

手足口病用中医来说是怎么回事


最佳回答

七里香

七里香

2022-12-18 15:52:48

一般手足口病在中医的角度上来讲,主要是属于文艺的范畴,主要是湿热加湿等范畴所导致的,而手足口病一般主要就是一种病毒感染,主要的病变是在肺脏脾脏,有些患者还有可能会累及到心肝,多数情况下对于小孩出现手足口病一般主要是感受到外邪所引起的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蓦山溪
    回复
    2023-10-11 00:00:41

    小儿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小孩突然发热、拒食或突然喜食液体样食物、手上和脚上出现红色小皮疹或小水泡,到医院检查发现小儿口腔内出现小疱疹和溃疡、多位于舌、颊粘膜及硬腭,血常规检查是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的血象,从而被医师确诊为小儿手足口病。
    临床上这种疾病一般体温在2~3日内可以降至正常;手足的皮疹往往在2~3日后吸收,不留痂;口腔内的疱疹和溃疡可以持续1周左右的时间。通常给予一些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即可显效,如中成药:大青叶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和双黄连口服液;西药:利巴韦林片或口服液,均可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少部分因口腔溃疡疼痛剧烈而拒食并伴有高热的小儿,可以给予三氮唑核苷、阿昔洛韦、莪术油等药物静滴;口腔溃疡可以使用碘甘油、锡粒散或西瓜霜喷剂等局部治疗。由于病毒感染容易并发细菌性感染,可以使用一些抗生素作预防性治疗,但大剂量高档抗生素治疗是没有必要的。在病程中应给予小儿含较多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必要时可以给予牛奶、果汁等流汁饮食,或者粥类、烂面条等半流汁饮食,因口腔溃疡而禁食的做法不可取。
    对于这种疾病,主要是预防。对于发生这种疾病的小儿,应予以家庭隔离的方式,劝其家长将小儿带回家,一周后方能上学;在小儿相对集中的幼儿园,应经常对小儿使用的玩具、桌椅等物品予以消毒,小儿使用的教室和卧室也应予以通风消毒和紫外线消毒。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多发的常见病,家长对此不要有过度的紧张和不安,及时将小儿带至医院予以正规治疗和给予小儿适当的饮食是关键。当然,在平时应注意养成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外出后、接触玩具后、饭前便后都要用肥皂洗手,尽量避免小儿接触已经患病的其他小儿等,这些都能帮助你的小儿免受疾病的痛苦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10-11 00:00:41

    一、疾病概述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二、疫情概况及趋势预测(一) 国际疫情概况。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 71、Cox A16病毒均有分离。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二) 我国疫情概况。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了以托儿所及幼儿园为主的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 71病毒。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占62.04%;女性5177例,占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广东(670例)、黑龙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苏(287例)和福建(240例)。截止5月21日,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与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报告病例数上升119.41%。(三) 疫情趋势预测。由于手足口病尚未列入我国法定传染病管理,目前掌握的疫情数据多来源于监测或暴发疫情调查资料,难以对疫情的流行态势做出准确全面判断。从近年报告的疫情资料来看,手足口病每年的发病时间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由于 2007年全国气温上升较早,专家预测,可能导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将进一步增加。三、防控措施(一)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诊治。1.根据病例临床特征,结合流行病学史,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临床诊断。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了解流行病学接触史有助于病例诊断,包括:当地幼托机构或学校有类似疫情,或病例与类似患者有接触史等。发病对象以学龄前儿童为主。2. 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对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或心血管症状等)应收住院,重点救治。3.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医院要落实预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二)开展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动态。1.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深入医疗机构及时了解疫情,并鼓励医疗机构主动报告疫情。2.注意区别手足口病与病毒性脑炎,开展病毒性脑炎等相关疾病的监测与调查,确保流行病学调查的准确性。3.手足口病流行地区要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加强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发现患有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4.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5.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监督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公共场所传播。6.对新发病人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诊断。(三)开展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医院等场所,开展饭前便后洗手、促进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相关宣传品,对群众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议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四)做好专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各地应对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依法开展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和考核。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10-11 00:00:4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由肠道病毒EV71感染而致的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感染后多以发热起病,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黏膜疱疹。
    个别重症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手足口病与口蹄疫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病。口蹄疫主要通过接触病畜,经皮肤黏膜传染。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潜伏期2-7天,可以通过空气及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和接触传播。
    EV71不同于SARS
    SARS是引起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它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所有的人群接触后都可能会被传染而发病,而且SARS病死率非常高。
    而从肠道病毒EV71感染的情况来看,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另外,EV71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隐性感染,即感染了这个病以后绝大多数人仅会有一些轻微症状,成人大多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其病死率低于SARS。因此,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正确认识EV71感染
    手足口病并非全由肠道病毒EV71所致。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会产生变异,比如以往在上海地区流行的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是柯萨奇A16型,其所致病情轻微,属于自限性疾病。而目前安徽阜阳流行的手足口病是以EV71型病毒感染为主。所以,即使孩子被诊断为手足口病,也不必过于惊慌,需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治疗和检查,只有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离出EV71病毒、EV71核酸检测阳性或EV71IgM抗体检测阳性,才能确诊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
    患儿细护理
    目前,对于本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对于疑似患儿需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患病期间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
    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刺激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患儿须有足够休息,皮肤、手脚要洗干净,指甲剪短,保持衣被清洁。不要让孩子搔抓皮疹,以免感染化脓,对已破溃的疱疹可用龙胆紫涂抹。发烧患儿可口服退烧药、维生素C和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如板蓝根、大青叶等,亦可服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清瘟解毒丸等。
    阻断传染源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
    儿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会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也可造成感染。此外,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会发生感染。
    预防需尽量阻断上述传播方式。首先,对于接触传播,需加强物品消毒。用酸和酒精的消毒效果不好,而用碘酒或者氧化剂都可以杀掉病毒,比如84消毒液;另外还可通过紫外线照射、高温晒蒸煮来杀掉病毒。
    其次,对付呼吸道传染,可以采取多通风的方式,这样即使有病毒扩散,因空气中的病毒量降低,就可以不致病。比如在开放的环境里,即使接触距离近一些也可能问题不大。相反,在密闭的环境里面哪怕一两米的距离,传播危险也会大大增加。
    最后,需要加强饮水和食物的消毒。EV71和其他一些肠道病毒不怕酸,胃酸无法杀掉它们,所以当水源被污染后就比较容易出现大的肠道传染病流行。
    家长须注意
    防治EV71感染,家长们需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若非必要,在肠病毒好发季节,尽可能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其是已经爆发感染的疫区;
    2.
    加强孩子个人卫生。勤洗手,定期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消毒,奶具、餐具要煮沸消毒。将衣被阳光暴晒,室内保持通风。
    3.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换衣,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4.
    家中有人感染肠道病毒时,应予适当隔离以减少传染机会。
    5.
    孩子一旦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切记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或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

  • 龙葵
    回复
    2023-10-10 23:23:31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和口腔出现水疱为特征的皮肤病。主要 侵犯儿童,但在暴发流行时也可见于成人。多在夏秋季流行。 临床上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以1-2岁的小儿最多。潜伏期3-5天。发疹前可 有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手、足、指(趾)部发生米粒至豌 豆大小水疤,圆形或椭圆形,疱壁薄,内容澄清,周围有红晕。与皮疹同时或稍前在 口腔出现疼痛性小水疤,周围绕以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灰白色糜烂或浅溃疡。病程 约1周,愈后极少复发。 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加。 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可用抗病毒药物如病毒灵等。中药板蓝根冲剂内服有一定 疗效。口腔溃疡可选用口腔溃疡涂膜、金霉素软膏等外涂。皮疹酌情使用硫磺炉甘石 洗剂外搽。 手足口病疾病概述: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国际疫情: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 71、Cox A16病毒均有分离。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我国疫情: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了以托儿所及幼儿园为主的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 71病毒。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占62.04%;女性5177例,占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广东(670例)、黑龙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苏(287例)和福建(240例)。截止2007年5月21日,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与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报告病例数上升119.41%。补充:由于手足口病尚未列入我国法定传染病管理,目前掌握的疫情数据多来源于监测或暴发疫情调查资料,难以对疫情的流行态势做出准确全面判断。从近年报告的疫情资料来看,手足口病每年的发病时间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由于 2007年全国气温上升较早,专家预测,可能导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将进一步增加。中医治疗: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当疫苗湿热之邪伤及肺脾两脏时,造成肺卫失和或毒邪蕴积于脾,使脾主四肢及开窍于口的功能失调,出现上述的临床特征,同时可伴有发热、流涕、微咳等类似夏季感冒的症状或流涎、拒食、烦躁等症。中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既能消除、缓解症状,又可缩短病程。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六一散等;在发病的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预防: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主要应做到;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多种散剂合用治小儿手足口病(齐市中医院儿科)“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传染病,西医目前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院的医生们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治法,将长期行之有效的经验散剂加以比较、补充,最终筛选出三散联合应用。经临床2000余例患儿应用,达到了症状迅速减轻、病程明显缩短、治愈率高的可喜疗效。小儿手足口病是上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年龄一般在5岁以下,尤以婴幼儿多见,夏秋季节易于大范围流行。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齐市中医院儿科现为国家级重点专科、黑龙江省儿科疾病诊疗中心。该科主任中医师张铁、何桂华、王英等人认为,尽管小儿手足口病历代中医典籍未曾记载,但根据辨证应将其列为温病的范畴,病机是风热病毒蕴于肺、心、脾、胃,蒸腾气营所致,病邪在卫气营之间。故治疗应以消热解毒、运脾养阴为总则。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张铁医生等人自拟了羚凉通散和平脾羚散,两大散剂类型又各含有三个不同药物组成的散剂。在风邪犯肺、心脾蕴热型的急性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色红,发热,口渴,便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为主。采用羚凉通散,主要成分为双花、连翘、豆豉、大黄、石膏、防风、荆芥、黄芩等。在脾胃失运、阴虚火热型的恢复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散在或消退,身热渐退,口唇干燥,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以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原则。采用平脾羚散,主要成分为陈皮、厚朴、神曲、羚羊角、芦根、麦冬、苍术、砂仁等。两期均以三种散剂互相配伍,共奏清热解毒、利湿之功,使热去疹自退,脾运正常,虚火自灭,养阴津自生。自1997年以来,该院应用上述散剂共治疗观察大量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疗程平均缩短至4天。而西药对照组,疗程达6天。

肝肾阴虚吃枸杞子可以吗

肾阴虚会导致尿红细胞超标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