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医怎么治疗脑积水

时间: 阅读:14417

中医怎么治疗脑积水


最佳回答

槐米

槐米

2022-12-18 15:52:48

中医治疗脑积水,大多是服用一些中药进行治疗,但是脑积水发病是比较快的,如果单纯的使用一些中药,可能无法及时的控制病情,所以在治疗脑积水的时候,首先选择手术进行处理。脑积水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各种原因引起脑脊液在脑室当中分泌过多,脑室扩大而出现的一种症状,在出现这种症状时,应该对病因进行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远志
    回复
    2023-10-13 00:00:05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早期或病情较轻,发展缓慢者,其方法:①应用利尿剂或脱水剂,如乙酰唑胺、双氢克尿塞、速尿、甘露醇等。②经前囱或腰椎反复穿刺放液。
    2.手术疗法
    对于重度脑积水,智能低下已失明、瘫痪,且脑实质明显萎缩,大脑皮质厚度小于1cm者,均不适宜手术。手术治疗对进行性脑积水,头颅明显增大,且大脑皮质厚度超过1cm者,可采取手术治疗。
    (1)减少脑脊液分泌的手术 脉络丛切除术后灼烧术,现已少用。
    (2)解除脑室梗阻病因手术 如大脑导水管形成术或扩张术,正中孔切开术及颅内占位病变摘除术等。
    (3)脑脊液分流术 手术目的是建立脑脊液循环通路,解除脑脊液的积蓄,兼用于交通性或非交通性脑积水。常用的分流术有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第三脑室造瘘术,侧脑室-腹腔、上矢状窦、心房、颈外静脉等分流术等。
    3.微创分流术
    目前治疗脑积水最普及的疗法是脑室-腹腔分流术,也称微创分流术,并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微创分流术把微创外科新技术应用到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具有创伤小、对腹腔干扰少,减少腹腔粘连甚至能够松解轻微腹腔粘连,术后瘢痕不明显且隐蔽,疼痛轻、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术后意识不清、胡言乱语等症状全部消失,生活质量可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
    4.饮食治疗
    (1)脑积水的饮食现代研究显示,与脑密切相关的物质主要有脂肪(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糖、维生素C、维生素B族、维生素E、钙、微量元素锌、铜、硒等。
    (2)急性脑积水的饮食急性期保证营养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做好饮食护理,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急性脑积水患者病情稳定时不能进食者由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和水分。每日的入量不宜过多,一般在2000ml左右。病情较轻,意识较清醒、无吞咽障碍者,可帮助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宜清淡,少食多餐,温度不宜过冷过热。

  • 木槿
    回复
    2023-10-13 00:00:05

     1、脑积水是由大脑引起的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颅内液体过多,或者由于患者的各种循环系统中的吸收功能的丧失,导致脑脊液无法正常吸收。还有部分患者体内某些器官出现了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出现积液而形成疾病。
      2、对于脑积水,医生可以选择口服给药的方法。选择中药当归,然后加入川杛和红花,以及陶仁和丹参,再加入黄芪和地龙,以及蝎子和欧车前。这些中草药直接加水煎汤可治疗脑积水引起的眼球震颤。
      3、加入红花叶,皂角苷和麝香,直接用水煎炸这些药物,滤出剩余的水,将它们浓缩成药液,放入瓶中冷却,如有必要,还可以将其涂在患处。它主要适用于在头发中进行涂抹。
      4、也可以准备脑水丸,脑水丸的主要成分包括煮熟的地瓜,山药,鹿角胶和酸味羊齿草,丹宁和车前草,松茸和当归肉,以及黄精和微味子。这些中草药直接制成球状,每天的早上和晚上服用一次。
      5、也可以使用某些外部方法进行治疗,但这需要患者剃毛。常用的局部用药是红花,车前子,川杛,贝母,桃仁,当归,红丸和果酱。还可以添加一定量的甘草等,然后以一定比例煮沸这些药物,以涂抹到头部。
    我知道有个老中医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刘长乘
    评论有+他的方式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10-13 00:00:05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病因病机5辨证分型6治疗 6.1疗效标准6.2分型治疗6.3专方治疗6.4老中医经验6.5用药规律6.6其他疗法6.7其他措施1拼音

    nǎo jī shuǐ

    2英文参考

    hydrocephalus

    waterhead

    water on the brain

    3概述

    脑积水,是指脑脊液过多聚积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种病症。以脑室扩大、颅缝分离、头围异常增大为主要特征。—般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阻塞性脑积水两类。多种疾患诸如先天畸形、颅内感染或出血、颅内肿瘤或其他占位性病变等均可导致本病,其发病机制包括脑室系统的阻塞、脑脊液吸收障碍或脑脊液分泌过多等。现代西医学迄今尚无可靠的药物治疗,手术疗法预后亦难肯定。

    在中医学中,本病相当于“解颅”、“囟填”等。其记载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解颅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至北宋,对本病症候描述更详。《小儿药证直诀》曰:“年大而囟不合,肾气不成也,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咣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隋唐直至宋代医家多倾向于肾虚所致。如《诸病源候论》即称“由肾气不成故也”。治法上多采用补肾。至金元,开始出现不同观点,如朱震亨指出本病“乃是因气虚与热多耳”(《平治会萃·解颅》),主张用四君子汤、四物汤等调治。明代医家又有较大发挥。如明代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提到:本病可“由病后肾虚,水不胜火,火气上蒸,其髓则热,髓热则解,而头界复分开矣。”制订加味泻青丸辨治。《本草纲目》记载了本病外治法:“小儿解颅,丹雄鸡冠上滴血,以赤芍末粉之,其良。”清代的《医宗金鉴》,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辨证论治和内服外敷结合之法:“补肾地黄丸堪服,补阳扶元散为先,更有封囟散极效,临时摊贴保安然。”古人所积累的大量经验仍为现代医家临床所借鉴。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的报道,首见于1959年,系以针灸治疗之验案。自60年代初起陆续有中医中药治愈本病的报道,但多为个案,包括先天性脑积水、化脓性脑膜炎后脑积水等。且有用推拿之法治疗脑积水的。70年代,本病的辨治获得较大进展。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到瘀热、积水、瘀血均可致病。在辨证上,增加了热毒、瘀阻等证型,并发展了清热泻火、解毒定惊、通窍活血排水等法。其治疗的范围,还扩大到了脑脊膜膨出症术后急性脑积水等。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篇大样本的临床观察980年代以来,对本病的临床规律的认识,更趋深入。如提出颅脑水瘀的新观点,通窍活血化瘀利水之法得到众多医家的重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应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病有较大的突破,在穴位 *** 方法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如以针刺配合艾条温和灸、药线灼灸及针刺结合中药外敷等,并观察到,从中医辨证分型看,阳虚患者效果较阴虚患者好。从西医分类看,交通性脑积水的有效率及预后均较阻塞性脑积水为优。

    4病因病机

    综合古今文献,本病病因颇为复杂。可因先天禀赋不足、胎气怯弱、肾气亏虚,或因大病之后,耗伤脾肾之阴致病;亦可因外感风邪、热毒,或内因后天失调,脾胃虚弱等致病。近年,尚发现某些颅脑脊髓手术不当,脑窍阻塞而引发本病的。其病机可概括如下:

    肾虚 多因先天不足,肾气亏虚。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虚则不能生髓养骨,以致颅囟逾期不合,颅骨缝裂,头颅增大。如为肾阴耗损,水不胜火,火气逆上,蒸灼脑髓,髓热而颅缝开解,囟门宽大,致成此病症。

    脾虚 常系后天失调,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以致清阳不行,浊阴不降,饮邪上犯,停聚颅内,导致颅缝开解。

    热毒 外邪入侵,热毒炽盛,壅积于内,阻塞窍络,或素有痰饮,郁久化热,上冲于脑,腑气不能下行,气机郁结,水液停聚,发为解颅。

    瘀阻 可因肾气亏而气血衰少,运行无力;致血瘀脑络,或脾虚水浊上犯,与脑络瘀血互结,或手术不当,瘀血积留,均可压迫脑髓,阻塞脑窍,瘀闭日久,则外渗化水。

    5辨证分型

    本病辨证分型,综合各家意见,大致可分下列四型:

    1.肾阴虚 头大异常,颅骨缝分离,前囟扩太,囟门多平,眼珠下垂,白睛显露,面色萎黄,盗汗恶热,惊惕烦躁,口干舌燥,手足心热,便秘。舌质黯红,苔微黄少津,脉沉细数,指纹略暗。

    2.脾肾阳虚 头大异常,颅骨缝分离,前囟扩大,囟门平或凹陷,眼珠下垂,神情呆滞,自汗盗汗,恶寒肢冷,腹泻便稀,唇淡口和,舌淡多胖嫩。苔白脉沉迟或微迟而弱,指纹淡暗。

    3.热毒 头大异常,囟门高突,无汗发热,抽搐不止,或高热惊厥,神昏气粗,面红唇赤,或发紫,便秘或便闭,或排出恶物。舌绛苔黄,脉洪数或疾,指纹紫或略暗。

    4.瘀阻 头大异常,颅骨缝分离,头上青筋显露,烦躁哭闹,面色眺白而隐青或发暗,神情呆滞,重者半身不遂或麻木,口渴不欲饮。唇舌发紫或舌边有瘀斑,脉弦或虚数,指纹色紫或隐青而淡滞。?

    6治疗6.1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目前尚不统一,现据所及文献拟订如下。

    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头颅恢复至正常范围,且静止不再发展。颅缝闭合,囟门闭合或张力不高,无头皮静脉怒张,落日征(—),智力发育好,四肢活动正常,x线片或CT检查提示正常。症情巩固1年以上。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头颅缩小,前囟平坦,头皮静脉隐现,落日征(±),颅缝变窄,智力尚可,四肢功能有所恢复。x线摄片或CT检查提示明显改善。症情巩固在3~6个月以上。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头颅增大减缓,囟门稍隆,颅缝尚未闭合,头皮静脉较充盈,智力发育较差,落日征改善不明显,四肢功能略见恢复。x线摄片或CT检查提示有一定改善,或不显。

    无效:用药1~3个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继续恶化,甚至加重、死亡。

    6.2分型治疗

    (1)肾阴虚

    治法:补肾益髓,滋阴通阳。

    处方:熟地、车前子、川断、沙菀子、桑寄生、淡苁蓉、何首乌各3克,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各6克。

    加减:阴虚内热加知母、黄柏;便秘加当归;伴龟背者加鳖甲或鳖甲膏。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匀服。

    常用成方:补肾地黄丸等。

    (2)脾肾阳虚

    治法:扶脾补肾,通阳利水。

    处方:茯苓、猪苓、车前子、熟地各6克,白术、陈皮、姜半夏各5克,全当归、鹿角胶各9克,桂枝、甘草、山萸肉、淮山药、川牛膝各3克。

    加减:食滞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减地黄量;便稀增大茯苓、山药量;呕吐加半夏、陈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匀服。

    常用成方:苓桂术甘汤、扶元散等。

    (3)热毒

    治法:清热泻火,开结通络。

    处方:蒲公英、漏芦、银花、菖蒲、路路通各9克,黄芩、白茅根、丹皮、木通各6克。

    加减:惊悸加朱砂、琥珀粉;呕吐加半夏、竹茹、鲜生妻;高热惊厥加安宫牛黄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匀服。

    常用成方:泻青丸等。

    (4)瘀阻

    治法:活血祛瘀,破阻通络。

    处方:丹参50克,桃仁25克,川芎10克,红花15克,地龙25克,茯苓15克。

    加减:症重便秘加麝香0.01克,水蛭0.5克;有毒征合人牛黄0.1克,冰片0.5克,大黄7.5克,制成散剂合用,随汤冲服。

    用法:每剂为2天量,水煎2次,分6~8次匀服。

    常用成方:通窍活血汤加味等。

    疗效:按上述四型辨治,共治疗275例,其中按224例有明确疗效的统计,基本痊愈113例,显效58例,有效28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88.8%。

    6.3专方治疗

    (1)通窍活血利水汤

    ①内服方:

    组成: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黄芪、地龙、全蝎、车前子、川菖蒲各3~9克,葱白1根,大枣3枚。

    加减:眼球震颤加天麻、钩藤、僵蚕;眼球不旋重用黄芪;纳少便稀加党参、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4次匀服。

    ②外用方:

    组成:红花、艾叶各10克,皂角1500克,麝香1克。

    用法:将前三味加水2500毫升,煎2小时后去渣取汁,浓缩成药液能吊起如线为止,再加人麝香调匀,装入瓶内冷藏备用。用时,先剃光患儿头发,将上药均匀涂于头上,颅缝及囟门处适当涂厚一些。然后用绷带包裹,早晚以温水湿敷绷带各1次,使其保持一定湿度,每周换药1次。

    以上内外兼治,30天为一疗程,中间休息3~7天。

    疗效:内外合治共7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

    (2)脑积水丸

    组成:熟地、山药、鹿角胶、牛膝、茯苓、黄精、茺蔚子、猪苓、丹皮、车前子、肉苁蓉各10克,当归6克。上药制成蜜丸,每丸重1.5克。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次。3个月以内患儿,每次半丸;3个月以上患儿,每次1丸。

    疗效:共治疗10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0%。

    (3)双胶双角合剂

    组成:鹿角胶、阿胶、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当归、茯苓、猪苓、泽泻、茺蔚子各6克,羚羊角、

    用法:本方主要用于脑脊膜膨出症手术后之并发脑积水。上方为1岁以内患儿之剂量,于术前、术后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本方结合西医方法治疗85例,均获得显著疗效。

    (4)加味五苓散

    组成: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

    加减:烦躁加生石膏20克,琥珀面1克(冲服);呕吐加竹茹10克;大便干加大黄7.5克,知母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频服。

    疗效:共治脑积水4例,均收到一定疗效。

    6.4老中医经验

    何世英医案

    张×,男,生后34天。1975年2月11日初诊。患儿于生后2天即开始头颅增大,到满月前舌更为明显。前囟宽大饱满隆起,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怒张,精神差,嗜睡,厌食吐乳,大便可。两目垂视,心肺正常。舌质红稍淡,指纹淡滞,脉细无力。印象:先天性脑积水(解颅)。

    处方:熟地6克,山药3克,鹿角胶9克,牛膝3克,茯苓9克,净萸肉3克,当归3克,猪苓9克,茺蔚子3克,丹皮3克,车前子9克。每日1剂,水煎服。

    自服上药后,每日尿量较多,精神、吃奶均渐好转,不吐。连服两周后头围开始逐渐缩小,两目已不垂视。服至第三周后,头围基本正常,前囟已平,颅缝已小。

    按:本例患儿,何老认为系肾气不足,脑髓不充所致,采用地黄丸加味,以补肾益髓治本,行水化湿治标而获显效。何老指出,本病系难治之症,如单纯补肾,效果极为缓慢,故强调标本同治,且治疗越早,效果愈好。一般于服药1至2周,头围即开始缩小,3~6周多可恢复正常。但本法仅适合先天性脑积水患儿。

    6.5用药规律

    经将各地报道的每篇病例数在4例以上的专方用药情况进行归纳,共10篇,应用药物共71味。现将文献报道2次以上(含2次)以及使用频度在10人次以上者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200
    8
    熟地、山药、茯苓、山萸肉。
    101~200
    5~6
    鹿角胶、当归、牛膝、泽泻、丹皮、茺蔚子、猪苓、车前子。
    15~100
    2~4
    黄芪、肉苁蓉、麝香、赤芍、桃仁、川芎、红花、丹参、地龙、菖蒲、黄芩、犀角、龙胆草、木通、黄连、僵蚕、白术。

    从上表可看出,目前,中医界治疗小儿脑积水仍以补肾益髓之药用得最多;其次为健脾利湿之剂。活血化瘀及清解毒热的药物也正在引起重视。这一用药情况,不仅和临床辨治规律相吻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6.6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百会透四神聪、主焦俞透肾俞、三阴交透复溜。配穴:大椎、足三里、风池、风府、水分透中极。

    操作:主穴每次均取,酌加配穴。针刺采取短时间中等度 *** 的方法,轻捻转慢提插,每穴捻转3次,紧插慢提1次,如此3遍后出针。每针针毕加捏脊3遍,或沿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用皮肤针轻度叩打3遍。每日1次,30天为上疗程,停针3~5天续治。

    疗效:共治疗78例,2例为个案均有效。76例中,基本痊愈44例,有效1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75%。

    ②综合法

    取穴:主穴:分2组。甲组:水沟、支沟、四神聪、合谷、水分、阴交、中极、水道、阴陵泉、足三里、阴交、复溜;乙组:风府、风池、大椎、命门、腰俞、殷门、委中、承山、绝骨。

    操作:每次用1组,穴位按患儿情况酌情加减。早期以点刺或作短时间的 *** 为主,待适应后,四肢穴可留针20~30分钟。每次针前,先以皮肤针叩打夹脊穴,自上至下轻叩,以皮肤潮红为度。对尿少、囟门不缩小及肢冷者,用艾条回旋灸水分、阴交、关元,每次5~10分钟。为加强效果,可在患儿头部外敷中药。针刺每日1次,30~5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0天。敷药隔日1次。

    外敷中药制备:大戟、芫花、甘遂、商陆各10克,冰片1克,麝香10毫克,共研细粉,以醋或凡士林调成糊状备用。

    疗效:共治疗69例,有效51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3.9%。以交通性脑积水疗效为优。

    (2)单方验方

    ①皂角膏

    组成:皂角1500克,艾叶60克。

    用法:将上药中皂角去籽研碎合艾叶加水7500克,用武火煎煮2小时后过滤。浓缩至用筷子蘸药液扯出9~15厘米长的粘条时,将锅离火,稍冷后,放人麝香0.9~1.5克搅拌均匀,装入瓷质容器内备用。使用时,将膏均匀地涂敷于整个头部,颅缝和前囟部位涂药要厚些。每2个月更换膏药1次,共用3~5次。

    疗效:治疗2例,均获愈。

    ②开积散

    组成:苍术、元明粉各12克,山甲9克,炒蒲黄24克,牛黄、珠子各1.5克,琥珀、朱砂各6克,生公羊肝1具。

    用法:先将上药分别研末。然后剖开生公羊肝,将前四昧药童人蒸熟,焙干为末,再加入后四味药末拌匀。每服约0.3克,日服2次,早晚各配服硫酸亚铁0.3克,忌食酷。同时将患儿口中的疙瘩用三棱针挑破,四缝点刺放血,隔10天1次。

    (3)推拿

    操作:补肝胆10分钟,补三关5分钟,补脾胃10分钟,清六腑5分钟,揉二人上马穴10分钟。下肢痿弱加揉二人上马穴5分钟;摇头哭闹加揉小天心5分钟,上窝风5分钟,掐四横纹各1分钟;小便黄加清肾5分钟;大便结加清六腑5分钟,清大肠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6例,均获良好疗效。

    (4)食疗

    组成:核桃仁200克,鹿角粉12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面,为一疗程量,每日服1次,每次16克,分20次服完。在服药期间喝骨髓汤,量不限,猪、羊、牛骨汤皆可。

    6.7其他措施

  • 龙葵
    回复
    2023-10-12 23:23:55

    【概述】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容量增加,导致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疾病。若在颅骨缝融合之前发生此病,常因头颅增大而引起人们的注意。若颅骨缝已经融合,则头颅不一定明显增大,但颅内压明显增高。多见于6个月到7岁的小儿。脑积水为脑脊液循环障碍和吸收障碍及脉络丛分泌过多,主要原因有先天畸形、感染、出血、肿痛等。
    本病中医学称为解颅,意指小儿头骨解开不合,系小儿弱症之一,常并见五迟、五软、囟填、囟陷等证候。中医学认为此病多系先天不足,胎禀怯弱,肾气不充,或生后久病虚损所致;也有后天失调,脾虚湿泛;肝火上炎、髓热毒壅以及水积脑络而成。其病位主要在脑,常波及心、肝、脾等。
    【治疗】1.肾气亏虚证【症状】主症伴面色白光白,囟门平或凹陷,自汗,肢冷,畏寒,唇淡,舌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或微弱,指纹淡。【方一】补肾地黄丸加减【来源】《医宗金鉴》【组成】熟地黄45克,山茱萸30克,茯苓24克,山药24克,牛膝24克,泽泻15克,丹皮鹿茸15克。
    【功效】补肾益髓,温壮元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山药补肝脾,益精血;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泄浊,丹皮清肝泻火,三药于补中寓泻,使邪去而补乃得力,并能制滋阴药腻滞之弊;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鹿茸补肾益精。诸药合用,共奏补肾益精之功。
    【按语】若头颅日益增大,囱门胀突明显,为肾虚不能化水,水液下聚于颅脑所致,合五苓散温阳利水以治其标,标本同治,则疗效较好;头大颈软,不能支持,为肝不主筋,加杜仲、续断、五味子;伴眼球震颤,斜视或视力模糊,为肝肾俱虚,加枸杞子、菟丝子、决明子、菊花;四肢拘急痉挛,为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加生牡蛎、白芍、天麻、钩藤;日久不愈,阳气损耗者,加紫河车、鹿茸。
    2.阴虚髓热证【症状】主症伴面色萎黄,午后潮红,盗汗,怕热,烦躁,口干舌燥,手足心热,便秘,舌暗红,苔微黄少津,脉细数,指纹紫暗或青。【方一】六味地黄丸加减【来源】《医宗金鉴》【组成】熟地1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
    【功效】养阴清热,补益肝肾。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空腹温水送下。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益髓填精;山萸肉补肝肾;山药益脾阴,两者皆能固精;泽泻利湿泄浊;丹皮清泄相火;茯苓淡渗脾湿。
    【按语】伴有发热者,加栀子、黄芩、黄连、大黄;惊悸者,加琥珀粉、珍珠母;便秘者,加当归、制首乌、麦冬;脑室梗阻者,加丹参、桃仁、红花、川芎、地龙。若阴虚火旺而肾阳匮乏者,宜阳中求阴,用河车大造丸。
    3.脾虚水泛证【症状】主病兼面色萎黄或苍白,睡时露睛,纳呆,腹胀。大便稀塘,小便不利,舌淡胖,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缓而无力,指纹色淡。【方一】①附子理中丸合②五苓散加减【来源】①《陷氏小儿方论》②《伤寒论》【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炮附子9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15克,桂枝6克。
    【功效】健脾祛湿,通阳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重用泽泻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茯苓、猪苓淡渗利湿,增强利水之力;白术健脾燥湿,培土治水;桂枝既解太阳表邪又内助膀胱气化。炮附子、干姜文中散寒;人参、炙甘草补益脾气。
    【按语】脾虚易致食滞,加生山楂、焦麦芽、焦神曲;便溏者,加车前子、山药、菟丝子;呕吐者,加半夏、竹茹、鲜生姜;脑室梗阻者,加丹参、桃仁、川芎、地龙。
    4.热毒壅结证【症状】主症兼囟门高凸,头颅日渐长大,发热无汗,面赤唇红,大便干,小便黄,甚则惊厥神昏,两目斜视,舌绛苔黄,脉滑数或疾,指纹紫滞。【方一】犀地清络饮加减【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水牛角12克,生地黄4.5克,连翘4.5克,赤芍4.5克,灯心草6克,丹皮6克,桃仁9克,白茅根汁姜汁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用法】用鲜茅根30克,灯心1.5克,煎汤代水以煎上药,另加鲜石菖蒲汁10毫升冲服。
    【方解】水牛角清解热毒,直入血分而凉血;生地、赤芍、丹皮、桃仁清热凉血活血,养阴生津;连翘清热解毒;灯心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姜汁解毒和缓药性。
    【按语】胸闷欲吐,舌红,苔黄者,加瓜蒌皮、黄连、川贝母(即小陷胸汤);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肝经热盛,惊跳目青者,用泻青丸;脑室梗阻者,加水蛭、冰片;抽搐者,加全蝎、钩藤、白芍。

烟雾病可以中医治吗

烟雾病可以吃中药调理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