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痰瘀阻络会引起哪些病

时间: 阅读:7165

痰瘀阻络会引起哪些病


最佳回答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2-12-18 15:52:48

痰淤阻落的话会引起身体乏力的症状当出现这些疾病和症状如果得不到缓解和改善的话,对身体来说也会受到影响的,建议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处理和改善视神经的帮助,如果得不到改善的话,对身体的时候也会受到一定的损伤,建议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改善,得到帮助的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蓦山溪
    回复
    2023-10-13 10:10:40

  • 徐长卿
    回复
    2023-10-13 10:10:40

    痰饮和瘀血是中医学的特殊的病因概念。一般来讲,痰饮和瘀血都是在某些因素作用下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作为继发性的致病因素,它们又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的某一部位、某些脏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导致系列复杂的病证。

    (一) 痰饮

    痰 饮是人体水液代谢局部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是人身水湿津液所化生。炭饮在中医学中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痰包括风痰、热痰、寒痰、顽痰、湿等不同的类型。据临床见证而辨,痰饮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之别。有形的痰饮是指视之可见,听之有声的痰饮,即客观所见之痰;无形之痰饮是指有痰饮的常见症状,但却不能直接看到实质性的痰饮

    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是产生痰伙的根木原因,其中尤以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三焦水道失于通利为主要原因。

    肺失宣降。肺主治节与敷布,为水之上源,具有通调水道的作用。外邪袭肺而致肺气失其宣肃之职,则津液凝聚为痰。如若肺气素虚,治节无权,津液失于宣化,或脾气虚乏而痰自内生,痰浊上于于肺,即所谓“脾为生疗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均可致肺失宣降,聚涅为痰。

    脾失健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脾主运化和散精。若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或久居湿地,冒雨涉水而致外湿困脾,或思虑劳倦,脾气损伤,致使腺不健运,化失其正,则水湿停聚而为痰饮。故有“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滞膈,淤而成痰”的说法。

    肾元亏损。肾为水火之脏,主温煦而司开阖,调节一身之水液代谢。脾的运化,膀胱的气化均离不开肾阳的温煦。如肾阳不足,肾气虚衰,则蒸化无力,开阖失司,不能纳气归元,水不得化气,亦可聚湿而生痰。

    除此之外,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热或七情过激,五志化火,饮食劳倦,生活失宜,都可致脏腑的功能失调,不运化宣行,聚湿而成痰饮,从而成为痰饮形成的间接因素。

    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由痰饮引起的疾病是多种多样的,古人有“痰为百病之母”,“痰生怪病”之说。

    频浊阻滞,气机不利。痰浊壅盛,阻塞气机,气失调而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临床常可见到胸闷、咳嗽喘促、喉间痰鸣、头目眩晕、胃脘堵闷、不思饮食,腹泻肠鸣、肢体沉重等证。

    痰扰神明,心神不宁。痰浊上扰清窍,则易紫蔽心神,神无所主而逆乱。常可见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衲志痴呆、喜怒无常、呕吐痰涎,或狂躁不休、暄扰打骂、逾垣上屋、不避亲疏,或毁物伤人、气力逾常。

    痰窜经络,气血阻滞。痰浊流窜经络,常可致经络闲塞,气血运行不畅。若痰饮流注阳明之络则肩背牵引疼瘺、肢体麻木。筋脉痹阻可见口眼歪斜,甚则半身不遂。若痰瘀互结,又可见皮下肿块、瘿瘤、瘰疬。痰湿阻于胞络,气不运行,可致不孕证的发生。

    痰火扰心:大怒之后,肝火暴张,鼓动阳明痰热,上扰神明,而发癫狂。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精袢分裂疵。临床可见性情急躁、面红目赤、狂妄躁扰、语无伦次、骂詈不休、毁物伤人、不避亲疏等种种情志异常的表现,舌绛苔黄,脉弦大滑数。治疗方法以镇心涤痰,泻肝清火为主

    痰浊阻肺:痰浊壅盛,阻塞肺络,使其失去宣肃之职。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症。临床可见胸闷、咳嗽喘促、喉间痰鸣、痰涎壅盛、不得平卧等症,舌苔厚腻,脉滑。治疗方法以肺祛痰为主。

    痰阻中焦:脾不健运,痰饮内停,阻滞中焦。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笭疾病。临床常见头眩心悸、胸脘堵闷、食欲不振、呕吐痰诞、肠鸣腹泻,肢体沉重等证,苔白腻,脉濡滑。治疗方法以和胃化频为主

    风痰阻络:劳倦内伤,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上亢,逆犯脾胃,脾失健运,内生痰浊,热炼成痰,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可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间痰鸣、肢体偏瘫、肌肤不仁、语言不利,苔厚腻,脉弦滑。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等症。治疗方法以祛风通络,豁痰开窍为主。

    瘀血是人体内的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于一定处所的病证。中医对于瘀血的含义和概念是很广泛的。如凝则脉不通为瘀血,离经之血为瘀血,污秽之血为瘀血,坚硬成块为瘀血。现代医学中的一些病症与中医的瘀血证十分类似,

    如心肌梗塞肺心病、肝硬化腹水、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肿瘤等等。

    瘀血一证的成因是很复杂的。中医认为,人体中的血液应是在脉道之中,沿着一定的方向,运行不止,环流不息,反之则可导致瘀血证的发生。就五脏而言,瘀血证与心、肝、脾三者的关系甚为密切。心主血,血液在脉道内流动要靠心气的推动。肝藏血,又能调节血量。脾生血又统血。任何一脏的病变都会导致血运的障碍而致瘀。

    情志致瘀。“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这是中医理论对于气血之间关系的概述,两者犹如交融之水乳相依相存。如若情志过极,阴阳气血失于调达,而致气血逆乱,常可导致瘀血的产生。“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都是对情志致瘀的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有些人由于过度的情志波动而发生脑血管意外、心肌梗塞等症都是情志致瘀的实例。

    外伤致瘀。人体的外伤也常会导致瘀血,《内经》中曾提到:“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外伤常可使经脉受损而血溢于脉外而生瘀血,如跌仆之后皮的青紫瘀斑,以及重度外伤丽出现的颅内血肿、内脏出血笭都是外伤致瘀的具体表现。

    外邪致瘀。外感六淫之邪亦可成为致瘀的因素,其中尤以寒邪更为多见。常言说:“得寒则凝”即是一个通俗的道理。寒邪侵袭人体可使血行停滞而致瘀阻。另外,火热燥邪常可煎耗伤血,热毒熏蒸肌肤则可致瘀而崤化为脓,发为疮疡胂痛。热入营血又可致肌肷出现瘀斑。

    正虚致瘀。若久病耗伤正气,气虚则推动血液流行之力减弱而发生瘀阻。甚则阳气衰微,寒自内生,血脉不行亦可致瘀。或素体阴虚,血脉不充,血行涩滞而发瘀阻。血流的脉道犹如河床一般,如水源充足,水流通畅,则泥沙不易沉积;反之,水源贫乏,水流缓慢,则易发生瘀塞。

    阻滞经络,气血壅塞。瘀血停留则经络闭塞,气血的运行失其通畅调顺。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故疼痛是瘀血证的一大特征。瘀血证所见之疼痛多为刺痛、钝痛、刀割样痛,且疼痛拒按、固定不移。如头窍被瘀血所阻,则头痛。瘀阻在心,则心前区刺痛。瘀阻胞宫,则见痛经等证。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证论·瘀血》中曾述:“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瘀血阻络则影响新血的化生,诸窍及肌肤失其濡养。所以患有瘀血证的病人多伴见面色晦暗、黧黑、青紫、舌暗紫或有瘀斑、毛发稀疏干枯易折或脱落、皮肤色素沉着、肌肤甲错脱屑、青筋暴露、肢体麻木、拘急等证。

    瘀血涩滞,血不归经。瘀血内阻,则血液不能循常道运行而外溢,因此瘀血证常伴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多种出血证。还可以见到四肢躯干某部位的症痕、积聚、皮肤瘀点、紫斑、血缕红痣等离经之血聚汇于内的表现。

    血瘀日久,正气耗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运血者为气,载气者为血,二者相互为用。若血瘀日久,血流郁滞,则血对气的生成、载运、调节发生障碍,而致正气耗损。故有“血不生则阴不足以配阳,势必五脏齐损”之说。

    血瘀日久的人常可见心悸气短、头晕耳鸣、面色苍黄而黯、两目干涩、形体消瘦、纳少乏力、畏寒喜暖、四肢瘐痳等阴阳偏衰的证候。

    瘀血一证虽有其一定的致病特点,但由于瘀阻的部位不同,临床所表现的证候也有所区别。

    瘀阻在心:情志所伤,气郁日久,血流不畅,络脉不通。或素体阳虚,胸阴不展,气机受阻,瘀血阻于心脉。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肌梗塞一类的疾患。临床常可见心区憋闷、胸部刺痛、心悸不宁,甚则喘息不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舌质暗紫,脉象沉涩。治疗方法以宣痹通阳,活血化瘀为主。

    瘀滞于中:忧思恼怒,气郁日久,肝失调达,横逆犯胃,阻塞气机,血行涩滞,瘀血内结于中。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疾病。临床常可见胃脘部疼痛、痛如针刺或如刀割而牵连胁背、疼痛拒按、固定不够,兼见恶心呕吐、泛酸嘈杂、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大便溏泻,甚则可见呕血、便血,舌质紫黯,脉涩。治疗方法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

    瘀结于腹:情志郁结,或因饮食不节,偏嗜,或因感染虫毒,日久则伤及肝脾。肝气郁滞,气血凝聚,脾失统摄,运化无权,瘀血阻于肝脾脉络。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肝硬化腹水、腹腔肿瘤、血吸虫病等疾患。临床可见面色黯黑、唇色紫黯,面、颈、胸部有血缕或红痣,胁下或腹部肿块、胁腹政痛、腹大坚满,甚则可见吐皿、便血、神识昏迷等证。治疗方法以活血化瘀,调补肝脾为主。

    在常见的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和饮食劳倦等致病因素之外,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致病因素——外伤及虫兽所伤导致的意外性伤害。

    意外性伤害可因工作、生活、体育活动或自然灾害等意外引起。如工伤、交通事故、强力负重、跌仆闪挫、暴力打击、金刃创伤、烧伤烫伤或化学中毒等均可能造成局部科全身的伤害而发生多种病证。损害常因具体的病因性质而异。

    比较常见的有肌肤经络的伤损、瘀肿、出血、疼痛、脱臼、骨折,以及由于剧烈疼痛、严重失血、大面积烧烫伤、化学毒所引起的昏迷、高热、抽搐等临床表现。其中瘀血和出血是外伤的重要病理变化,又是影响病情变化的继发性病

    因,可与瘀血病因的致病特点一节参考。某些肌肤的局部破损,可因伤口不洁,处理不当,遭致外邪侵袭而形成“破伤风”,也可因化脓性感染转为痛肿溃烂。

    虫兽所伤则包括各种动物性的意外伤害。如毒蛇咬伤、蚊虫叮咬、蝎蜂毒刺所导致的伤害都极为常见,其伤害的程度可以导致局部的瘙痒、麻木、疼痛、肿胀、破溃,也可以发生昏迷、抽搐笔全身的严重病变。此外,由于疯狗咬伤所造成的“狂犬病”,则可以引起特有的精神失常,极度恐水等临床表现。

  • 冉冉云
    回复
    2023-10-13 10:10:40

    大活络丸与小活络丸的功效与作用的区别

    大活络丸与小活络丸的功效与作用和区别,你知道的有哪些呢?提起它大家都知道它的药用功效很强,是一种风湿类的药物,正确的使用方式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功效与作用,但是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下面跟大家分享大活络丸与小活络丸的功效与作用的区别。

    大活络丸与小活络丸的功效与作用的'区别1

    功效

    大活络丸能够治疗“风湿痹证(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筋脉拘急、腰腿疼痛”,而小活络丸能够用于治疗“风寒湿邪闭阻、痰瘀阻络所致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疼痛,关节屈伸不利、麻木拘挛”。

    区别:

    1、组方药味不同。

    目前临床使用的大活络丸由48味中药组成,小活络丸只有6味药。从组方上看,大活络丹确实比较“大”。

    2、两药的执行标准不同。

    大活络丸没有进入《中国药典》,采用原卫生部的中成药标准;小活络丸进入了《中国药典》,执行的是药典标准。别小瞧这样一个区别,药典标准在药品质量控制、成分检测、安全性限量检查等各方面,相对都要高一些。

    3、大活络丸具有小活络丸没有的一些功效。

    由于大活络丸组方中的药多,所以功效比较丰富,除了治疗风寒湿痹之外,还常用于脑血管病的中风偏瘫、外伤的跌打损伤等治疗,甚至还被用于冠心病和妇科疾病。与此相比,小活络丸的适应证更为狭窄和专注,只针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扩展资料

    大活络丸和小活络丸都是很有历史的中成药,大活络丸首载于清代医著《兰台轨范》,明代的《奇效良方》中也能找到它的踪迹。小活络丸则更早一些,首载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两个中成药都是经典名方,目前也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来看,大活络丸、大活络胶囊共有105个品种,小活络丸、小活络片共有184个品种,很多厂家都在生产这两个药。

    大活络丸与小活络丸的功效与作用的区别2

    两者之间的共性。

    第一,大活络丸和小活络丸都是很有历史的经典中成药

    大活络丸首载于清代的《兰台轨范》,但在明代的《奇效良方》中也能找到踪迹。而小活络丸首载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以,两个中成药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经典中成药。

    第二,大活络丸和小活络丸都是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从国家食药总局的数据来看,大活络丸、大活络胶囊共有105个品种,小活络丸、小活络片共有184个品种,都属于生产厂家较多的大品种。也就是说,很多厂家都在生产这两个药。

    第三,大活络丸和小活络丸都是治疗风寒湿痹(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

    从说明书功效主治来看,大活络丸能够用于治疗“风湿痹证(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筋脉拘急腰腿疼痛”,而小活络丸能够用于治疗“风寒湿邪闭阻、痰瘀阻络所致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或冷痛,或刺痛,或疼痛夜甚、关节屈伸不利、麻木拘挛”。同样是风湿痹病,同样是关节疼痛,同样是拘急麻木。所以,大活络丸和小活络丸的主治症有相同之处。

  • 祝由师
    回复
    2023-10-13 09:09:30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认为出现头晕是身体虚、气血虚所引起的,尤其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本身身体体质就较差。然而,通过进补却依然头晕反复,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显然,头晕反复的患者并不是简单的身体虚,因而单纯的补虚难以从根源上摆脱头晕的困扰。

    前段时间来诊的72岁的李先生就是如此,头晕反复发作5年,经常出现头晕、头脑昏沉,头重就如同蒙了一张厚被子,而且头晕与体位改变有关,多在起身行走中出现,坐卧休息时缓解,行走时有头重脚轻、踩棉花感,遇劳加重,伴有耳鸣如蝉、疲乏困倦、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进食后有饱滞感、便溏的症状,而且李先生自述平常血压偏低。观其舌可见舌质淡胖色暗、苔白厚腻。

    根据李先生的情况,中医辨证考虑为气虚清阳不升、痰瘀阻络。

    事实上,痰瘀所导致的头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是哪些头晕病症出现时间较长的人群。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表明,痰和瘀是临床许多疑难杂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祖国医学认为,“风、火、痰、瘀、虚”是导致头晕的常见因素,“风”主要指肝风内动,患者症状以晕且耳鸣、头痛且胀、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症。“火”一般指的是肝火上炎,症状以晕且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痰”为痰浊中阻,以晕且重、恶心呕吐、苔腻、脉滑为主症。“瘀”多为气滞血瘀,症状表现以晕且头痛、痛有定处、唇舌紫暗、有瘀点瘀斑、或舌底络脉怒张、脉涩为主症。

    而“虚”则常见3种情况, 以反复发作、神疲乏力、遇劳加重 为共同特征。一为气虚清阳不升,以眩晕、头部昏沉、头重脚轻、舌淡、脉细为主症;二为气血亏虚,以眩晕、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为主症;三为肝肾亏虚,以晕且空、两目干涩、耳鸣耳聋、胁肋隐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

    但由于上述证候不是静止不变的,临床更多见证候的动态变化与证候的复合。这就好比一场战斗,敌我双方的势力也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正如上述案例的李先生,导致其头晕反复的根源在“气虚清阳不升、痰瘀阻络”。

    而痰的出现通常是由于脾的功能失调所导致,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津液,脾虚不能运化津液,则会聚而为痰,因此,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提出了“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的理论。

    除此之外,痰浊壅塞血脉,血行受阻,则为瘀血,瘀血阻塞脉道,津液不行,聚而成痰,痰瘀可互为因果,因此注重痰瘀并治。

    打个比方,人体的血脉就相当于一条条高速公路,痰就好比一辆损坏的 汽车 ,痰越多,即损坏的 汽车 越多,就会导致公路越堵塞,血脉被壅塞,血的行进受阻,则出现瘀血,瘀血同样也会加重痰的积聚,所以痰和瘀在病变过程中往往互为影响。

    而且,乐启生中医团队临床实践发现,瘀血与痰互为胶结,可遍及脏腑、经络,无处不到,故“痰瘀互结”的病证往往涉及多个系统。在脑则眩晕、头痛,在肺则为咳、为喘,在心则怔忡、心悸、胸痛,在四肢则麻木不仁等。

    因此,该类病症的患者 常表现为头晕,或兼有头痛,肢体麻木,局部刺痛,失眠,心悸,且舌苔一般表现为腻(白腻、黄腻、黏腻、厚腻等),舌质往往紫黯或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增粗、曲张。

    基于上述的辨证,可见仅用活血化瘀治法,则痰不能尽化,而单独使用化湿祛痰的治法则瘀必留滞,导致头晕依然反复发作,所以两者应兼顾。

    举个例子,比如上述案例的患者李先生,辨证为气虚清阳不升、痰瘀阻络,所以予以益气升清,化痰通络治疗。方用益气聪明汤、四物汤、泽泻汤合方加减:

    生黄芪、党参、蔓荆子、升麻、葛根、黄柏、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泽泻、苍术、丹参、荷叶、蝉衣,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

    服上方14剂后李先生前来复诊,自述头晕、头部昏沉感、耳鸣均有所减轻。但久行后仍头晕乏力、头重脚轻,口中黏腻,苔白腻。以首诊方为基础方加减,调整用药,嘱咐继续服14剂。

    三诊时,李先生诉药后效果显著,血压稳定维持在100/70mmHg,自觉头脑清爽,头重脚轻感消失,站立、行走平稳,精神转佳,食欲渐增,耳鸣、口中黏腻感明显减轻,大便成形,白腻苔已退。效不更方继服20余剂,头晕未再发作,诸证改善。

    在该案例中,首诊方用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当归、熟地、川芎、白芍、丹参养血活血、瘀除络通、湿浊易化;葛根、升麻、蔓荆子、荷叶轻扬升发,引清阳之气上腾;芍药敛阴和血;黄柏补肾生水,以防升发太过;泽泻利水渗湿降浊、导浊阴下行;苍术燥湿运脾、绝生痰之源;蝉衣祛风止鸣。此后二诊、三诊均以上方为基础方调整用药,诸药配伍,使脾健气旺,气血上奉,痰瘀得化,清升浊降,标本兼治,切合病机,收效甚捷。

    需要注意的是,导致头晕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临床症状表现不一。随着现代 社会 节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压力增加,不少人又多伴有失眠、焦虑、烦躁、抑郁等精神情绪方面问题,致使心神失养,神明失用,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多种致病因素既可单独出现,又可相互并见,互为转化,应结合自身病症、病程、病证等针对性治疗,只有用药切合病机,才能从根源上摆脱头晕等病症困扰,减少复发。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证指导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情绪紧张激动,面部就会抽筋怎么办?

气血肾亏会导致月经下不来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