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消肿九味散的用法用量

时间: 阅读:2160
消肿九味散的用法用量

最佳回答

金樱子

金樱子

2022-12-18 15:52:48

消肿九味散每袋装有30克,药物属于外用药物,在使用药物时必须将药物与醋、香油调均匀后涂抹于患处,也可以将药物和鸡蛋清调和后使用。

药物具有消炎消肿的作用,在使用药物时患者不可以使用过于油腻的食物,要以清淡类的食物为主,也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瓜果蔬菜。不建议自行用药,建议到医院面诊后,遵医嘱使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蓦山溪
    回复
    2024-01-25 23:23:06

    【组成】羌活150g 防风150g 苍术150g 细辛50g 川芎100g 白芷100g 黄芩100g 甘草100g 地黄100g

    【功能与主治】疏风解表,散寒除湿。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组方分析】本方证治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所致。风寒湿邪侵袭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故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肢体酸楚;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微黄。治宜疏风解表,散寒除湿。方中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为君药。防风、苍术祛风除湿止痛,助羌活解表,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止头身疼痛;黄芩、地黄清热生津,防方中辛散苦燥之品伤津,治里热口苦微渴,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9味配伍,共奏疏风解表、散寒除湿之功。

    【临床应用】

    (1)本品为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为辨证要点。

    (2)常用治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性状规格】为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辛,微苦。每袋装6g,18g,每盒30袋。

    【用法用量】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6~9g,一日2~3次。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其他制剂】九味羌活颗粒、口服液。

  • 木槿
    回复
    2024-01-25 23:23:06

    七制香附丸

      【处方】香附、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白术、砂仁、黄芩、地黄、酸枣仁、天冬、鲜牛乳、小茴香、延胡索、茯苓、甘草、人参、山茱萸、食盐、阿胶、艾叶、艾叶炭、稻米、益母草。

      【制备方法】以上二十四味,艾叶、稻米、小茴香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与鲜牛乳混合,再将食盐加入溶化后,浸拌香附,微炒,其余地黄等十八味,与上述香附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用黄酒50克泛丸,干燥,即得。

      【药方分析】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可致经行腹痛等病症。“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故方中用香附和肝解郁,疏通气滞为主,配四物汤(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阿胶、益母草以补血调经,使其行血而不伤血,延胡索化瘀止痛,使补血而不滞血。人参、茯苓、甘草、白术益气健脾;陈皮、砂仁、稻米、鲜牛乳和中止呕;小茴香、艾叶温经散寒止痛;山茱萸补肝肾,系胎元;酸枣仁,天冬镇静安神除烦,佐以黄芩既可清热除烦,同白术配用又可养血安胎。

      【剂型规格】褐黄色的水丸,每袋6克。味咸、苦。

      【功能主治】开郁顺气,调经养血。用于气滞经闭,胸闷气郁,两胁胀痛,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腹内作痛,湿寒白带。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克。

      【使用禁忌】外感实热或阴虚发热者慎用。

      【临床应用】本药具有理气解郁,养血调经之作用,多用于治疗痛经、胁痛、郁证、妊娠恶阻等病。运用本药的基本指征为:经行腹痛,胸胁胀痛,善叹息,多疑善虑,或胸闷不舒,悲忧欲哭,妊娠呕吐,脉弦或弦细。这些指征体现了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的病机,是临床常用药。

      1.痛经:月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量时多时少,伴有烦躁不安等症。

      2.胁痛:表现为胸胁胀痛,痛无定处,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脘腹胀满,饮食减少,苔薄,脉弦。

      3.郁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大便失常,苔薄腻,脉弦,西医之神经官能症,见上述表现者,皆可用之。

      4.恶阻:表现为妊娠初期,呕吐酸水或苦水,伴胸满胁痛,暖气叹息,头胀而晕,心烦口苦,舌淡,脉弦。

      【贮藏】密闭,防潮。



    五淋丸

      【处方】海金沙、川木通、栀子(姜制)、黄连、石韦(去毛)、茯苓皮、琥珀、地黄、白芍、川芎、当归、甘草。

      【制备方法】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药方分析】本方由12味药组成。方中海金沙、川木通利水渗湿,通淋排石为君药。琥珀、石韦、茯苓皮利尿通淋,渗湿消肿,栀子、黄连清热燥湿,共为臣药。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四药相配养血活血,生津敛阴,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分清止淋之功。

      【剂型规格】水丸。每100粒重6克。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分清止淋。用于下焦湿热引起的尿频尿急,小便涩痛,浑浊不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使用禁忌】孕妇慎用。

      【临床应用】本方为清热利湿,分清止淋之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疾患。其临床应用指征为:尿频,尿急,小便淋漓涩痛,尿液浑浊不清,腰酸腿困,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象数。

      【贮藏】密闭,防潮。


    分清五淋丸

      【处方】木通、车前子(盐炒)、黄芩、茯苓、猪苓、黄柏、大黄、扁蓄、瞿麦、知母、泽泻、栀子、甘草、滑石。

      【制备方法】以上十四味,除滑石外,其余关木通等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将滑石粉碎成极细粉包衣,打光,干燥,即得。

      【药方分析】热淋、石淋多为湿热下注所致,治宜清利湿热。方中用木通、车前子、扁蓄、瞿麦诸利水通淋之品,清利湿热,共为君药,栀子、黄芩、黄连皆苦寒之品,泄热降火,清泻三焦湿热,共为臣药;茯苓、泽泻、滑石等药淡渗利湿,助君药以利水通淋,知母清热且能滋阴,以防伤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

      【剂型规格】水丸。50粒重3克。为白色至灰白色光亮的水丸;味甘、苦。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淋症,症见小便黄赤、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涩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2 3次。

      【使用禁忌】本丸为苦寒通利之剂,实火者可用。若淋证日久、体质虚弱、孕妇等,均不宜用。

      【临床应用】淋证一般分为热淋、石淋、血淋、气淋、劳淋、膏淋。本方为清热利水通淋之剂,临床多用于因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所致的石淋、热淋以及膏淋等病。运用本丸的基本指征为:小便频数,尿道涩痛,淋沥不畅,或癃闭不通,小腹胀满,或小便浑浊,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实等。

      1.热淋:表现为畏寒发热,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少腹胀痛,腰痛,苔黄腻,脉滑数。西医所指泌尿系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见上述表现者,皆可用本丸治疗。

      2.石淋:表现为尿中有时挟有砂石,小便难,色黄赤而浑浊,或突然阻塞,尿来中断,或小便刺痛,窘迫难忍,或觉腰痛腹痛难忍,甚或尿中带血,舌色如常,脉数。西医所指泌尿系结石,见上述症状者,可用本丸治疗。

      3.膏淋:症状见尿液浑浊如米泔水,或如脂膏,淋沥涩痛,腰痛小腹胀,舌苔白腻或黄腻,质红,脉滑数等。常见于乳糜尿等疾患。

      【贮藏】密闭,防潮。

  • 蓦山溪
    回复
    2024-01-25 23:23:06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清热药

      一、概述

      1.分类、功效与主治病症清热药根据其性能,主要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五类。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的作用。其中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清热凉血药主治血热证,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证,清虚热药主治虚热证。

      2.配伍方法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的虚实。若里热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血两燔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虚者,应兼以滋阴;里热积滞者,当配以泻下;兼脾胃虚弱者,应辅以补脾。

      3.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 溏 慎用;苦寒药物宜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使用本类药物,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二、清热泻火药

      1.石膏

      【性味归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本品甘寒,清热泻火力强,并能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治温病气分实热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肺热喘咳证。本品善清肺热,常与麻黄等同用,如麻杏甘石汤。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本品善清胃火,与升麻、黄连等同用,如清胃散。治胃火头痛,可与川芎同用。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煅石膏外用,可收湿敛疮。

      【用法】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宜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知母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应用】

      (1)热病烦渴。善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常与石膏同用,如白虎汤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2)肺热燥咳。本品能清肺火,润肺燥,能治肺热或肺燥咳嗽。

      (3)骨蒸潮热。本品滋阴降火,常与黄柏相须为用,如知柏地黄丸。

      (4)内热消渴。治阴虚内热消渴,常配天花粉、葛根,如玉液汤。

      (5)肠燥便秘。常配伍生地、玄参,如增液汤。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 溏 者不宜使用。

      【比较】石膏与知母二药,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常用于温病气分实热证及肺热咳嗽等。但石膏清解力强,重在清泻火热,并偏重于清泻肺胃实火,常用于肺热喘咳、胃火牙痛等,煅石膏外用还能收敛生肌;知母则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滋润肺、胃、肾阴,常用于阴虚火旺证。

      3.芦根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咳嗽,肺 痈 吐脓;热淋涩痛。

      4.天花粉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此外用于中期引产。

      5.淡竹叶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6.栀子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应用】

      (1)热病心烦。本品清泻三焦火邪而除烦,每与淡豆豉合用,如栀子豉汤。

      (2)湿热黄疸。常与茵陈、大黄合用,如茵陈蒿汤。

      (3)血淋涩痛。常配车前子、滑石同用,如八正散。

      (4)血热吐衄:配黄芩、黄连、黄柏同用,治疗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连解毒汤。

      (5)目赤肿痛。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如栀子汤。

      (6)火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蒲公英配伍。

      【用法】煎服。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 溏 者不宜用。

      7.夏枯草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 眩 晕,目珠夜痛。可单用,也可配伍应用。

      (2) 瘰疬 , 瘿 瘤。可单用煎服或人复方用。

      (3)乳 痈 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

      8.决明子

      【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头痛 眩 晕;肠燥便秘。

      三、清热燥湿药

      1.黄芩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 痢 等。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可单用或入复方。

      (3)血热吐衄。用治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配大黄,如大黄汤。

      (4) 痈 肿疮毒。常与黄连、栀子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5)胎动不安。有清热安胎之功。

      【用法】煎服。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多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2.黄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本品大苦大寒,尤长于清中焦邪热,并能解毒。治肝火犯胃,常与吴茱萸同用,即左金丸。

      (2)湿热泻 痢 。为治疗泻 痢 的要药,与木香同用以调气行滞,如香连丸;或配葛根、黄芩、甘草同用,即葛根芩连汤。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本品泻火解毒力强,可用治多种热毒病证。善清心经实火,可治心火亢盛证。

      (4) 痈 肿疖疮,目赤牙痛。治胃火炽盛牙痛,可与升麻、生地等配伍,如清胃散。

      (5)消渴。治胃火盛之消渴证,常与麦冬等同用。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3.黄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应用】

      (1)湿热带下,热淋涩痛。本品尤长于清泻下焦湿热。常用治湿热带下、热淋。

      (2)湿热泻 痢 ,黄疸。善除大肠湿热以治 痢 ,配白头翁、黄连等,如白头翁汤。

      (3)湿热脚气,痿证。治湿热下注,足膝肿痛等证,常配苍术、牛膝,如三妙丸。

      (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本品长于清相火,退虚热,常与知母相须为用。

      (3)疮疡肿毒,湿疹瘙痒。内服外用均可。

      【比较】黄芩、黄连、黄柏三药,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于多种湿热与热毒病证。但黄芩善清上焦热邪,并善清肺热,用于肺热咳嗽证,兼能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可用于血热出血与胎热不安等证;黄连清热燥湿与泻火解毒力尤强,并善清中焦热邪,并善泻心火、清胃火,为治心、胃火热证常用之品;黄柏善清下焦热邪,多用于下焦湿热证,并能退虚热,可用于阴虚发热证。

      4.龙胆草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主治病证】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5.秦皮

      【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止 痢 ,止带,明目。

      6.苦参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主治病证】湿热泻 痢 、便血、黄疸;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湿热小便不利。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反 藜 芦。

      7.白鲜皮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四、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

      (1) 痈 肿 疔 疮。为治一切内 痈 外 痈 的要药。还可用治肠 痈 、肺 痈 。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常与连翘相须为用,如银翘散。也善清心、胃热毒,有透营转气之功,如清营汤。

      (3)热毒血 痢 。本品有清热解毒,凉血,止 痢 之效。单用浓煎有效,或配黄芩、黄连、白头翁等同用。

      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2.连翘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

      (1) 痈 肿疮毒, 瘰疬 痰核。本品有?疮家圣药?之称。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长于清心火,散上焦风热,常与银花等相须为用,如银翘散。

      (3)热淋涩痛。兼有清心利尿之功。

      【比较】金银花与连翘二药,均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相须为用,治疗 痈 肿疮毒、外感风热与温病初起。但金银花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并能凉血止 痢 ,还可用于热毒血 痢 证;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能消 痈 散结,为?疮家圣药?,并可治 瘰疬 痰核。

      3.穿心莲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用法用量】6~9g。煎服,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4.大青叶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应用】

      (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本品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作用。

      (2)喉痹口疮, 痄 腮丹毒。本品能清火解毒,利咽消肿。

      5.板蓝根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病证】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温毒发斑, 痄 腮,丹毒, 痈 肿疮毒。

      6.青黛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主治病证】温毒发斑,血热吐衄;咽痛口疮,火毒疮疡;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1.5~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7.贯众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

      8.蒲公英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应用】

      (1) 痈 肿 疔 毒,乳 痈 内 痈 。为清热解毒、消 痈 散结之佳品,为治疗乳 痈 要药。可治 痈 肿 疔 毒、肠 痈 、肺 痈 和咽喉肿痛。

      (2)热淋涩痛,湿热黄疸。治黄疸可配茵陈、栀子等,治热淋可配金钱草、白茅根等。

      9.紫花地丁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10.土茯苓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主治病证】杨梅毒疮,肢体拘挛;淋浊带下,湿疹瘙痒; 痈 肿疮毒。

      11.鱼腥草

      【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 痈 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

      (1)肺 痈 吐脓,肺热咳嗽。本品以清肺热见长,又具消 痈 排脓之功,故为治疗肺 痈 之要药。还可用治肺热咳嗽。

      (2)热毒疮 痈 。常与蒲公英、金银花同用。

      (3)湿热淋证。可与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同用。

      12.射干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应用】

      (1)咽喉肿痛。本品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治咽喉肿痛常用之品。可与黄芩、马勃等配伍应用。

      (2)痰盛咳喘。常与桑白皮、桔梗配伍应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虚便 溏 者不宜使用。孕妇忌用或慎用。

      13.山豆根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14.马勃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15.白头翁

      【性味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 痢 。

      【应用】

      (1)热毒血 痢 。本品为治热毒血 痢 良药,如白头翁汤。

      (2)疮 痈 肿毒。

      16.马齿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 痢 。

      17.鸦胆子

      【功效】清热解毒,止 痢 ,截疟,腐蚀赘疣。

      【用法用量】内服,O.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人煎剂。治疟疾,每次lO~15粒;治 痢 ,每次10~30粒。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保护好周围的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

      18.白花蛇舌草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主治病证】 痈 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热淋涩痛。

      19.熊胆

      【功效】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内服,0.25~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弓l起呕吐,故宜用胶囊剂。外用适量。调涂患处。

      五、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

      (1)热人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本品为清热、凉血、止血要药。常用治温病热入营血证,如清营汤;也可用治血热出血证。

      【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 溏 者不宜使用。

      2.玄参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应用】

      (1)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治温病热入营分,如清营汤;治温病邪陷心包,神昏 谵 语,如清宫汤。

      (2)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治津伤便秘,常配生地黄、麦冬,如增液汤。

      (3)目赤咽痛, 瘰疬 ,白喉, 痈 肿疮毒。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 溏 者不宜服用。反 藜 芦。

      【比较】生地与玄参二药,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适用于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但玄参泻火解毒力强,可用于 痈 肿疮毒,咽喉肿痛证;生地清热凉血作用较强,故血热出血、内热消渴多用。

      3.牡丹皮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治血热出血,可与生地黄、赤芍等配伍。

      (2)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常配鳖甲、青蒿等药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3)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

      (4) 痈 肿疮毒。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使用。

      4.赤芍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凉血、止血、散瘀消斑。善清肝火

      (2)目赤肿痛, 痈 肿疮毒。

      (3)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瘢 瘕 腹痛,跌打损伤。多配入复方使用。

      【使用注意】血寒经闭不宜使用。反 藜 芦。

      【比较】牡丹皮与赤芍,均味苦性微寒,均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具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的特点,血热、血瘀所致的病证常相须为用。同可用于治疗热人营血,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痛经 癜瘕 ,跌打瘀肿, 痈 肿疮毒等证。不同的是,牡丹皮兼辛味,清热凉血并能清透阴分伏热,可用于温热病后期,邪伏阴分,夜热早凉及肠 痈 腹痛等证。而赤芍苦泄,散瘀止痛力强,血滞诸证尤为多用,并能泻肝火,用于肝热目赤肿痛。

      5.紫草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主治病证】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用法】煎服。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虚便 溏 者忌服。

      6.水牛角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主治病证】温病高热,神昏 谵 语,惊风,癫狂;血热妄行斑疹,吐衄; 痈 肿疮疡,咽喉肿痛。

      【用法】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1.5~3g,每日2次。

      六、清虚热药

      1.青蒿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

      (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本品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可治温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证,或热病后低热不退之证,常与鳖甲、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2)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本品退虚热,除骨蒸,常配秦 艽 、鳖甲、知母等。

      (3)暑热外感,发热口渴。

      (4)疟疾寒热。本品有截疟与解除疟疾寒热之功,可单用较大剂量鲜品捣汁服。

      【用法】煎服,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2.白薇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3.地骨皮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应用】

      (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本品善清虚热,除有汗之骨蒸。

      (2)肺热咳嗽。本品清泄肺热,常与桑白皮、甘草同用,如泻白散。

      (3)血热出血证。本品清血热而止血,常与白茅根、侧柏叶等同用。

      (4)内热消渴。本品泻热而止烦渴,须与生地、天花粉等养阴生津药同用。

      【比较】丹皮与地骨皮二药,均能清热凉血,退虚热,均可治血热吐衄、阴虚发热证。前人虽有?丹皮治无汗骨蒸,地骨皮治有汗骨蒸?之说,但对阴虚发热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常相须为用。丹皮长于清热凉血,常用治热人营血证,又能活血化瘀,用:于:多种瘀血证以及肠 痈 、 痈 疡肿毒等证;地骨皮则长于清退虚热,多用于虚热证,并能清泻肺热,可用于肺热咳嗽,以及内热消渴证。

      4.银柴胡

      【功效】退虚热,清 疳 热。

      5.胡黄连

      【功效】退虚热,除 疳 热,清湿热。

      【比较】黄连与胡黄连二药,均能清湿热,善除胃肠湿热,可用于湿热泻 痢 。但黄连为毛 茛 科植物的根茎,清热燥湿与泻火解毒力强,并长于清心、胃之火,常用于多种热毒病症,以及心、胃火热证等;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长于退虚热,除 疳 热,可用于阴虚发热与小儿 疳 积证等。

    ;

  • 龙葵
    回复
    2024-01-25 22:22:56

    【概述】颈部淋巴结结核是结核杆菌经口腔、龋齿或扁桃体侵入,经淋巴管累及颈淋巴结引起病变,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的结核病变,但只在人的抗病能力低下时发病。结核杆菌侵及淋巴结皮层窦内形成若干结核结节,继之结节相互融合增大,并逐渐向淋巴中央蔓延,可波及整个淋巴结,受累淋巴结明显增大。炎症常累及淋巴包膜,出现淋巴结周围炎,易与相邻的淋巴结及其他软组织发生粘连。肿大的淋巴结可因结缔组织增生而成纤维化,但多数发生干酪样变性、坏死及液化而形成寒性脓肿。脓肿或穿通,彼此融合,或向外溃破,形成瘘管和溃疡。
    中医学将本病称为“瘰疬”,是发生于颈项部腋间淋巴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因其结块成串,累累如串珠之状,故谓之瘰病,俗称“老鼠疮”、“疬子颈”。一般认为小者为瘰,大者为疬;推之活动者为瘰为气,推之不动者为疬为血,所以又有气瘰、血疬。
    中医认为,本病常因忧思忿怒,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滞痰凝,阻于经脉,结于颈项而成。痰湿日久化热,或肝郁化火,下烁肾阴,热盛肉腐而成脓,破溃成疮,脓水淋漓,耗伤气血阴津,渐成虚症。亦可因肺肾阴亏,以致阴虚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结于颈项所致。
    【治疗】1.初起(结节型)
    1.1外感风毒证【症状】本证发作较急,属瘰疬中表证、实证。表现为颈项两侧结核,一二枚或更多,初起肿势宣浮,皮色不变,继而转红,灼热,压之疼痛。伴恶寒发热,舌质红,苔白腻,脉浮数或浮滑。【方一】防风羌活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防风3克,羌活3克,升麻3克,川芎3克,牛蒡子3克,黄芩3克,薄荷3克,昆布3克,海藻3克,夏枯草6克,酒僵蚕6克,甘草3克,连翘6克。
    【功效】清热疏风,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防风、羌活、薄荷、升麻、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通窍;黄芩、夏枯草、连翘清热解毒散结;僵蚕解毒化痰散结;川芎行气活血;海藻、昆布化痰软坚散结;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疏风,行气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之功。
    【按语】本方治疗气滞血瘀之证。临证可酌加赤芍、姜黄、郁金、桃仁、红花、香附等增强行气祛瘀之力。【方二】牛蒡解肌汤【来源】《疡科心得集》【组成】薄荷6克,荆芥6克,连翘10克,山栀10克,丹皮10克,玄参10克,牛蒡子10克,夏枯草12克,石斛12克。
    【功效】疏风清热,化痰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牛蒡子、荆芥、薄荷疏散风热,解毒散结;连翘、夏枯草、山栀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丹皮、玄参、石斛滋阴清热,凉血散瘀;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化痰消肿之功。
    【按语】热甚者,加黄芩、生石膏;便秘,加瓜蒌仁、莱菔子;成脓后,加穿山甲、皂刺。对痈肿无肝火偏旺、阴津内伤之证者,夏枯草、玄参、石斛皆宜慎用。
    1.2外感热毒证【症状】伴发热烦燥,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一】柴胡葛根汤【来源】《外科正宗》【组成】柴胡3克,天花粉3克,葛根3克,黄芩3克,桔梗3克,连翘3克,牛蒡子3克,石膏3克,升麻1克,甘草1.5克。
    【功效】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柴胡、葛根疏风清热;石膏、黄芩、升麻、连翘清热解毒;牛蒡子、桔梗、甘草清热利咽;天花粉清热生津,解毒消肿。
    【按语】本方常用来治疗痄腮属温毒在表者,以微发热恶寒,腮部肿胀、疼痛、边缘不清,触之痛甚,咀嚼不便,舌红,苔薄白薄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纳差食少者,加山楂、神曲。
    1.3外感气毒证【症状】外感四时杀厉不正之气,聚成肿块,宣发暴肿,色红皮热,身寒热,头痛项强,四肢不舒,脉弦数。【方一】连翘败毒散【来源】《伤寒全生集》【组成】连翘9克,山栀9克,黄芩9克,玄参12克,薄荷5克,防风5克,桔梗5克,升麻5克,川芎6克,柴胡6克,牛蒡子6克,当归、羌活各8克,芍药10克,红花各6克。
    【功效】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防风、桔梗、薄荷、升麻、牛蒡子、柴胡、羌活疏散风热,宣肺通窍;连翘、黄芩、山栀、玄参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当归、芍药、川芎、红花养血活血,消肿止痛。
    【按语】本方适用于伤寒汗下不彻,邪结耳下硬肿。【方二】舒肝溃坚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夏枯草6克,僵蚕6克,香附5克,石决明5克,当归3克,白芍3克,陈皮3克,柴胡3克,川芎3克,穿山甲3克,灯心草3克,红花2克,姜黄2克,生甘草2克。
    【功效】疏肝解郁,化痰溃坚。
    【用法】水煎服,饭前温服。
    【方解】本方香附、陈皮、柴胡疏肝理气,调理肝脾;当归、白芍、川芎、红花养血活血,消肿止痛;夏枯草、石决明、僵蚕、灯心清肝化痰,散结消肿;穿山甲、姜黄破血通经,溃煎止痛;生甘草解毒调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化痰溃坚之功。
    【按语】本方治疗瘰疬、乳痨、乳癖属肝郁血瘀,痰火凝结者。临床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
    1.4肝郁痰凝证【症状】本证主因内伤所致,表现为颈项两侧肿块,结核大小不定,皮色如常不痛,质中偏硬,推之可动,伴胸闷胁胀,口苦,纳食不香,舌苔薄白,脉弦或弦滑。【方一】①逍遥散合②二陈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炙甘草15克,当归30克,茯苓30克,芍药30克,白术30克,柴胡30克,半夏15克,橘红15克。
    【功效】舒肝解郁,化痰散结。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烧生姜1块、薄荷少许,水煎去渣热服,不拘时。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并可以作为肝经引经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和血;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生姜辛散达郁;方中半夏、橘红理气燥湿祛痰。
    【按语】肝郁气滞甚者,加香附、陈皮;血虚甚者,加熟地。【方二】消瘰丸【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煅牡蛎300克,生黄芪120克,三棱60克,莪术60克,朱血竭30克,生明乳香30克,生明没药30克,龙胆草60克,玄参90克,浙贝母60克。
    【功效】化痰软坚,健脾清肝,通气活血。
    【用法】上药10味为蜜丸,每次9克,每日服2次。
    【方解】方中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血竭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浙贝母理气化痰散结。
    【按语】服药期间,禁恼怒,禁食煎炸之物;脾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中期(肿疡型)
    2.1寒痰证【症状】肿块按之波动,少有疼痛,皮色不变,面色苍白,畏寒,脘闷纳呆,舌质淡,苔白,脉弦细。【方一】阳和汤【来源】《外科证治全生集》【组成】熟地30克,肉桂3克,麻黄2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6克,姜炭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散寒通滞,行气回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温肾助阳,强壮筋骨,共为君药。肉桂、姜炭温通血脉,为臣药。麻黄宣发阳气,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而散寒结,为佐药。生甘草为使药,解毒而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
    【按语】阳证痈疡见患处红肿热痛不宜使用,兼气虚不足,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疼痛明显,动则加剧者,加附子。【方二】小金丹【来源】《外科证治全生集》【组成】白胶香150克,制草乌150克,五灵脂150克,地龙150克,木鳖(去壳,去油)150克,乳香75克,没药75克,归身75克,麝香30克,墨炭12克。
    【功效】化痰除湿,祛瘀通络,消肿止痛。
    【用法】十味药,除麝香外,其余九味药研细末,将麝香研细,与上药粉末配研,过筛。每100克,粉末加淀粉25克,混匀。另用淀粉5克,制稀糊泛丸,每丸重0.6克,阴干或低温干燥即得。每次2~5丸,1日2次,小儿酌减。
    【方解】方中草乌、木鳖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消肿散结;乳香、没药、归身、地龙、五灵脂、麝香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白胶香、墨炭活血止血,解毒生肌。
    【按语】本方用于一切阴疽疮疡。可与阳和汤并用,或交替使用。
    2.2热痰证【症状】肿块按之波动,皮色暗红微热,伴有疼痛。常兼见两颧潮红,低热盗汗,腰腿酸软,苔少舌红,脉沉弦而数。【方一】托里透脓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人参3克,白术3克,炒穿山甲3克,白芷3克;升麻2克,甘草2克,青皮2克,当归6克,生黄芪9克,皂角刺5克。
    【功效】益气补血,托里透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酒对服。
    【方解】方中生黄芪、当归、人参、白术补益气血,托毒生肌;穿山甲、皂角刺、白芷溃坚排脓;升麻升阳举陷而祛邪,青皮理气化滞;甘草益气补中,又调和诸药;酒取其辛散之性,以助药效。
    【按语】恶寒发热显著者,加金银花、野菊花;气血虚弱,脓液稀少者,加重方中黄芪、人参、当归的用量;疮口久不收敛者,配合生肌散外敷;疮口有胬肉高突者,配合平胬丹外敷。
    3.后期(溃疡型)
    3.1气血两虚证【症状】病程日久,肿块溃破,脓液清稀,每多夹有败絮状物,疮口腐肉呈灰白色,久不收口,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眼花,舌淡苔白,脉沉或细缓。【方一】八珍汤【来源】《正体类药》【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白茯苓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药9克,熟地9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5枚。
    【功效】益气补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不拘时温服。
    【方解】方中人参、熟地益气养血,为君药;白术、茯苓助人参益气;当归、白芍助熟地养血,共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使全方补而不滞,为佐药;炙甘草益中并调和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之功。
    【按语】肝阳上亢所致头面眩晕禁用本方。失眠者,加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食少者,加陈皮、砂仁醒脾和胃;气虚甚者,加黄芪以增补脾益气之力。【方二】十全大补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6克,肉桂3克,川芎6克,地黄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甘草3克,黄芪12克,川当归9克,白芍药9克,生姜三片,大枣两枚。
    【功效】温补气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不拘时温服。
    【方解】方中人参与地黄配伍,益气养血,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肉桂少许温补肾阳,黄芪益气固表,生姜、大枣增强补益之效。
    【按语】此期治疗旨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长缓解期与减少复发。若伴有关节、皮肤、肾脏、肠道、神经系统损伤者,或出现器官功能严重受累者,则当根据情况详细辩证,制定相应的制剂或方药。
    3.2阴虚火旺证【症状】疮口经久不愈,皮色紫黯,脓稀量少,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身体羸瘦,口干颧红,舌尖质红少津,脉细数。【方一】①六味地黄汤合②青蒿鳖甲汤【来源】①《小儿药证直诀》②《温病条辨》【组成】熟地12克,山萸肉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丹皮9克,茯苓9克,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功效】滋阴补肾,泻火退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熟地滋阴补肾,益精填髓,为君药。山萸肉补肝肾;山药益脾阴,二者皆能固精,同为臣药。泽泻利湿泄浊;丹皮清泻相火;茯苓淡渗利湿,均为佐药。六药合用,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三补三泄,以补为主,共奏滋阴补肾之功;鳖甲滋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生地滋阴凉血;知母滋阴降火,丹皮泻阴中之伏火。
    【按语】遗精盗汗明显者,加龙骨、牡蛎涩精敛汗;兼脾虚气滞腹满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以妨碍气滞脾。脾虚泄泻者慎用本方。

消积丸的用法用量

牛黄清心丸的用法用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