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附子理中液的用法用量

时间: 阅读:10499
附子理中液的用法用量

最佳回答

健康管理师

健康管理师

2022-12-18 15:52:48

附子理中液每次服用5毫升,每日服用两次。

儿童患者在服用药物时一定要在成人的监护下服用,在服用完药物后放置于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儿童误食后,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患者在服用药物时,如果发现药物的性状发生改变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患有高血压、咳喘、心脏病、浮肿患者,以及如果正在接受其他药物的治疗,在使用本药物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建议自行用药,建议到医院面诊后,遵医嘱使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山亭柳
    回复
    2024-01-26 05:05:17

    目录1拼音2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 2.1处方2.2功能主治2.3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2.4摘录 3《口齿类要》:附子理中汤 3.1处方3.2功能主治3.3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3.4摘录 4《医学传灯》卷上:附子理中汤 4.1处方4.2功能主治4.3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4.4摘录 5《回春》卷二:附子理中汤 5.1处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5.5摘录 6《麻症集成》卷四:附子理中汤 6.1处方6.2功能主治6.3摘录 7《良朋汇集》卷二:附子理中汤 7.1处方7.2功能主治7.3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7.4摘录 8《寿世保元》卷三 8.1组成8.2主治8.3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8.4制备方法 9《三因》卷二 9.1附子理中汤的别名9.2组成9.3功效9.4主治9.5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9.6制备方法9.7附子理中汤的临床应用9.8各家论述9.9附注 10《不知医必要》卷一 10.1组成10.2主治 11《镐京直指》 11.1组成11.2主治 12《重订通俗伤寒论》 12.1组成12.2功效12.3主治12.4各家论述 附:1古籍中的附子理中汤 1拼音

    fù zǐ lǐ zhōng tāng

    2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 2.1处方

    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2.2功能主治

    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2.3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2.4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口齿类要》:附子理中汤 3.1处方

    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3.2功能主治

    疮疡,脾胃虚寒,或误行攻伐,手足厥冷,饮食不入,或肠鸣腹痛,呕逆吐泻。

    3.3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3.4摘录

    《口齿类要》

    4《医学传灯》卷上:附子理中汤 4.1处方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肉桂、附子、黄耆。

    4.2功能主治

    先有房事,胃气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气,中宫不能担当,寒邪直入少阴肾脏,腹痛唇青,四肢厥冷,脉来沉微,一息三至。

    4.3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有汗,宜加五味;自利,宜加茯苓,更加丹参。

    4.4摘录

    《医学传灯》卷上

    5《回春》卷二:附子理中汤 5.1处方

    大附子(炮,去脐)、干姜、吴茱萸(炮)、官桂、人参、当归、陈皮、厚朴(姜炒)、白术(去芦)、甘草(炙)。

    5.2制法

    上锉。

    5.3功能主治

    中寒厥倒。

    5.4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5.5摘录

    《回春》卷二

    6《麻症集成》卷四:附子理中汤 6.1处方

    洋参、焦术、附子、干姜、枳壳。

    6.2功能主治

    麻后寒痢而呕,腹痛。厥冷吐蛔,脉沉无力。

    6.3摘录

    《麻症集成》卷四

    7《良朋汇集》卷二:附子理中汤 7.1处方

    大附子(麦面包煨,去皮脐)、人参、白术、干姜(炒)、肉桂、陈皮、茯苓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7.2功能主治

    阴寒身战而重,语言声轻,气短,目睛口鼻出冷气,水浆不入者。

    7.3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钟,加生姜1片,大枣2枚煎,热服。

    7.4摘录

    《良朋汇集》卷二

    8《寿世保元》卷三8.1组成

    白术1钱5分,干姜8分,人参2钱,白茯苓(去皮)3钱,砂仁1钱,厚朴(姜汁炒)8分,苍术1钱5分(米泔浸,炒),熟附子8分,甘草(炙)8分。

    8.2主治

    泄泻,肚腹疼痛,四肢厥冷。

    8.3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8.4制备方法

    上锉。

    9《三因》卷二9.1附子理中汤的别名

    理中汤、附子补中汤、参附理中汤

    9.2组成

    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9.3功效

    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9.4主治

    脾胃虚寒,腹痛食少,泄利呕逆,口噤肢厥,以及寒厥痼冷,霍乱脏毒,阴斑瘴毒,喉肿疮疡,口舌生疮,脉沉迟或沉细;并治阴盛格阳,发热烦躁。

    9.5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口噤则斡开灌之。

    9.6制备方法

    上锉散。

    9.7附子理中汤的临床应用

    1.中寒:开庆己未年七月间,裕齐马观文夫人曹氏,病气弱倦怠,四肢厥冷,恶寒自汗,不进饮食。一医作伏暑治之,投暑药。一医作虚寒治之,投热药,无效。召仆诊之,六脉虽弱,而关脉差甚。裕齐问曰:此何证也。仆答曰:以脉观之,六脉虽弱,而关独甚,此中焦寒也。中焦者脾也。脾胃既寒,非特但有是证,必有腹痛吐泻之证。今四肢厥冷,四肢属脾,是脾胃虚寒无可疑者。答云未见有腹痛吐泻之证。当用何药治之。仆答曰:宜用附子理中汤。未服药间,旋即腹痛而泻,莫不神之!即治此药,一投而愈。
    2.内伤转疟:袁继明素有房劳内伤,偶因小感,自煎姜葱汤表汗,因而发热,三日变成疟疾。余诊其脉豁大空虚,且寒不成寒,热不成热,气急神扬,知为元阳衰脱之候。因谓其父日:令郎光景,窃虑来日疟至,大汗不止,难于救药。倘信吾言,今晚急用人参二两,煎浓汤预服防危。渠父不以为意。次日五鼓时,病者精神更觉恍惚,扣门请救,及觅参至,疟已先发矣!余甚徬徨,恐以人参补住疟邪,加救急无益也。只得姑俟疟热稍退,方与服之,服时已汗出粘濡,顷之果然大汗不止,昏不知人,口流白沫,灌药难入,直至日暮,白沫转从大孔遗出。余喜曰:白沫下行可无恐矣。但内虚肠滑,独参不能胜任。急以附子理中汤,连进四小剂,人事方苏能言,但对面谈事不清。门外有探病客至,渠忽先知,家人惊心为崇。余曰:此正神魂之离舍耳!吾以独参及附子理中驷马之力追人,尚在半返未返之界,以故能知宅外之事。再与前药,二剂而安。
    3.痢疾:陈三农治一妇,久痢不止,口干发热,饮食不进,犹服香连等药,完谷不化,尚谓邪热不杀谷,欲进芩、连,数日不食,势正危迫,诊之脉大而数,按之极微,询之小便仍利,腹痛喜手按,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小便利则不热可知,腹喜按则虚寒立辨,亟进附子理中汤,待冷,与服一剂而痛止,连服数剂而愈。
    4.腹痛: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足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此阴寒之证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
    5.阴证伤寒:刘铭彝,年二十八岁,天台县知县。腊月二十八日,去西乡白坭坦,返回即伤阴寒。恶寒甚剧,战栗动摇,烘以烈火,顷刻不离,舌苔边中黑而滑,脉沉而紧。沉紧为寒伤于里,伤寒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初服麻黄汤不应,继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温下理中以祛寒。高丽参一钱、炒白术二钱、淡附片一钱半、炒川姜一钱、炙甘草一钱、葱白九枚、生姜二钱。服一剂,即遍身大汗,寒邪悉退而愈。

    9.8各家论述

    《医方考》:人参、甘草、白术之甘温,所以补虚;干姜、附子之辛热,所以回阳。

    9.9附注

    理中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八引《澹寮》)、附子补中汤(《准绳·类方》卷六)、参附理中汤(《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10《不知医必要》卷一10.1组成

    党参(去芦,米炒)1钱5分,茯苓1钱5分,白术(净,炒)2钱,制附子2钱,干姜(炒黄)1钱,炙草1钱,大枣2枚。

    10.2主治

    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踡卧,肢冷囊缩,吐蛔,舌黑而润。

    11《镐京直指》11.1组成

    西潞党3钱,熟附子1钱5分,炮姜1钱,煨肉果1钱,江西术2钱(炒),白茯苓3钱,炙甘草8分。

    11.2主治

    脾脏虚寒,下利清谷,六脉细弱,舌白无滑。

    12《重订通俗伤寒论》12.1组成

    黑附块5钱,别直参3钱,清炙草8分,川姜3钱(炒黄),冬白术3钱(炒香),生姜汁1瓢(冲)。

    12.2功效

    热壮脾肾,急救回阳。

    12.3主治

    卒中阴寒,口食生冷,病发而暴,忽然吐泻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瞤筋惕,神气倦怯,转盼头项如冰,浑身青紫。

    12.4各家论述

    此证惟陡进纯阳之药,迅扫浊阴,以回复脾肾之阳,乃得收功再造,方中以附、姜辛热追阳为君,臣以参、术培中益气,佐以炙草和药,使以姜汁去阴浊而通胃阳。妙在干姜温太阴之阴,即以生姜宣阳明之阳,使参、术、姜、附收功愈速。

    古籍中的附子理中汤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二·诸伤门]伤风寒

    热。仲景谓之反发热。此乃阴盛隔阳。宜四逆汤。附子理中汤。盖阳气传阴经而下利者。乃是热利。阳陷入里。...

    《张氏医通》:[卷七大小府门]痢

    用浓朴、木香、干姜、肉桂、吴茱萸等。虚人可用附子理中汤。非大小肠积之可比也。至于色之黑者。分为二种...

    《续名医类案》:[卷八]痢

    利,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亟煎服附子理中汤,冰水与服,一剂而痛止,六剂而热退食进。兼服...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二十]锦囊治疗方论

    其中寒之阻隔,则郁遏下极之火,自能上升,大用附子理中汤,加五味子以敛之,二三剂后肚寒足热俱减六七,...

    《续名医类案》:[卷一]伤寒

  • 泠青沼
    回复
    2024-01-26 05:05:17

      附子理中丸(同仁堂)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下面是我整理的附子理中丸说明书,欢迎阅读。

      附子理中丸商品介绍

      通用名:附子理中丸

      生产厂家: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44273

      药品规格:30g

      药品价格:¥7.9元

      附子理中丸说明书

      【通用名称】附子理中丸

      【商品名称】附子理中丸

      【拼音全码】FuZiLiZhongWan

      【主要成份】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辅料为蜂蜜。

      【性状】附子理中丸为棕褐色至棕黑色的水蜜丸;气微,味微甜而辛辣。

      【适应症/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规格型号】30g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0粒(6克),一日2-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忌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2.不适用于肠结核腹泻,主要表现为午后低烧、盗汗、晨时腹泻。3.不适用于急性肠炎腹泻,主要表现腹痛、水样大便频繁,或发烧。4.哺乳期妇女慎用。5.服附子理中丸时不宜同时服含有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6.小儿用法用量,请咨询医师或药师。7.服药三天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其他症状时,应立即停用并到医院诊治。8.对附子理中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9.附子理中丸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1.请将附子理中丸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附子理中丸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13.服用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附子理中丸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包装】塑料瓶装,每瓶装30克。

      【有效期】48月

      【执行标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44273

      【生产企业】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

      附子理中丸(同仁堂)的功效与作用附子理中丸(同仁堂)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附子理中丸服用常见问题

      附子理中丸为丸剂,有效成分含有干姜,甘草。其各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附子理中丸的适用范围广,存在一些脾虚便秘的患者对用附子理中丸产生疑问,那么,附子理中丸能治疗脾虚便秘吗?

      附子理中丸对于治疗脾虚便秘的作用并不大,而且脾虚便秘的治疗应该需要具有宜补中升阳益气的功效药物治疗,而附子理中丸的功效只是温中健脾。总而言之,因为脾虚便秘的治疗宜补中升阳益气,而附子理中丸的功效只是温中健脾,因此附子理中丸对治疗脾虚便秘的作用不大。脾虚便秘指脾虚所致之便秘。《医学原理》卷五?脾病不能克化水谷,是以不思饮食。水谷外入既少,则内便溺亦无,况又胃气不生,脾血不濡,大肠枯燥,是以大便或二三日只一见,或涩而不行......?脉多弦缓,宜补中升阳益气。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脾的含血量丰富,能够紧急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所以有?人体血库?之称。中医养脾养生已有悠久的历史。

      而附子理中丸适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引起的脘腹冷痛、呕吐腹泻、腹胀肠鸣、不欲饮食、手足发凉等症及脾肾两虚,寒凝不化所致之精神倦怠,形寒肢冷,不思饮食,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带下清稀等症。 附子理中丸,处方来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理中丸加附子。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甜而辛辣。

      以上对附子理中丸能治疗脾虚便秘吗的相关内容做了简单的介绍,建议患者除了用药治疗外,日常应该要合理安排膳食,培养良好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祝你生活愉快。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1-26 05:05:17

    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代表方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大建中汤等。

    《伤寒论》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小蜜丸则每次9g,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药后饮热粥适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面色?白,气短神疲,脉沉细或虚大无力。3.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脾气虚寒,不能摄津之病后多涎唾;中阳虚损,土不荣木之小儿慢惊;食饮不节,损伤脾胃阳气,清浊相干,升降失常之霍乱等。

    【证治机理】本证系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自内生,阳虚失温,则畏寒肢冷;寒凝而滞,则腹痛绵绵喜温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脾胃虚寒致脾不运化、胃不受纳,升降纳运失职,故见脘腹痞满,食少倦怠,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中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若脾胃虚寒,统摄失权,血不循经则可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但血色暗淡,质清稀;若中阳不足,阴寒上乘而致胸阳不振,则可见胸痹心痛;若久病伤及脾阳,使津无所摄,上溢于口,则可见病后多涎唾,甚则流涎不止;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虚寒,生化无源,致经脉失养,土不荣木,则可见慢惊;若食饮不节,损伤脾胃阳气,清浊相干,升降失常则致霍乱。法当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方解】方中干姜大辛大热,温脾暖胃,助阳祛寒为君药。阳虚则兼气弱,气旺亦可助阳,故臣以甘温之人参,益气健脾,补虚助阳,《内经》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中土,喜燥恶湿,虚则湿浊易生,反困脾胃,故佐以甘温苦燥之白术,既健脾补虚以助阳,又燥湿运脾以助生化。甘草与诸药等量,一与参、术以助益气健脾,补虚助阳;二可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诸药,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四药相伍,可温中阳,补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剂型。(理中丸与人参汤,两方组成、用量完全相同。前者为丸剂,治中焦虚寒之脘腹疼痛、自利不渴或病后喜唾;后者为汤剂,主治中、上二焦虚寒之胸痹,症见心胸痞闷、气从胁下上逆抢心。前者虚寒较轻,病势较缓,取丸以缓治;后者虚寒较重,病势较急,取汤以速治)

    【配伍特点】辛热甘苦合方,温补并用,补中寓燥。

    【运用】本方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以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本方临证服后,当“饮热粥”,且温覆“勿发揭衣被”。药后当觉腹中似有热感,若“腹中未热”,则应适当加量,“益至三四丸”,或易为汤剂。

    【附方】

    1.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去芦?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6g),以水一盏,化开,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

    功用: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症见脘腹疼痛,下利清谷,恶心呕吐,畏寒肢冷,或霍乱吐利转筋等。

    2.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桂枝别切,四两(12g) 甘草炙,四两(9g) 白术三两(9g) 人参三两(9g) 干姜三两(9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虚者。

    【鉴别】理中丸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均为理中丸加味而成。附子理中丸加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适用于脾胃虚寒之重证或脾肾虚寒者;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温阳健脾,兼解表寒,表里同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外兼风寒表证者。

    【方论选录】脾胃应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中丸。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助,是以白术为臣。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先甘剂,是以甘草为佐。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胃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医案举例】曹省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呕,恶心。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蓄于胃中呕吐,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其脉细而沉。质之,曰太阴证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六枚。继以五积散,数日愈。(《伤寒九十论》)

    【方歌】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合六法,方六首。

    理中丸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下有作汤加减法)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理中汤

    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心腹 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痞,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止汗去湿。又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乱吐利,手足厥冷,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

    人参? ?甘草锉,炒? ?白术? ?干姜炮,各三两

    上为粗末。每三钱,以水一盏半,煎取中盏,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

    附子理中圆?

    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

    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去芦)?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为细末,用炼蜜和为圆,每两作一十圆。每服一圆,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

  • 蓦山溪
    回复
    2024-01-26 04:04:07

      中药附子是很常见的,这类药物对疾病治疗很有用。那么附子理中汤的功效是什么呢?附子又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一一为您介绍。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

      1、有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的功效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2、有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的功效

      处方: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 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呕逆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3、有治疮疡,脾胃虚寒的功效

      处方: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用法用量:水煎服。

      4、有治泄泻,肚腹疼痛,四肢厥冷的功效

      处方:白术1钱5分,干姜8分,人参2钱,白茯苓(去皮)3钱,砂仁1钱,厚朴(姜汁炒)8分,苍术1钱5分(米泔浸,炒),熟附子8分,甘草(炙)8分。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5、有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的功效。

      附子理中汤加减:

      主症:久病不愈,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便中夹杂有黏液,泻后则安,形寒肢冷,面色眺白,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处方:熟附子9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补骨脂15g,肉豆蔻6g,五味子,吴茱萸3g,厚朴10g,山药30g,干姜6g,砂仁6g,黄柏炭9g,陈皮10g,甘草6g。

      中药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症见冷汗自出,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主要是肾和心的阳气绝。临床往往兼阳气脱,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这时仅回阳,对元气虚脱没有针对性,所以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以回阳固脱,即参附汤。

      补火助阳:补火,就是补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就是人体的元阳、肾阳。用于阳虚证。心阳不足,而见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卫阳虚自汗出者,可与黄芪、桂枝同用。但最有效有用的是改善不能温煦形体。还有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食欲不振,它脾肾双补,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

      散寒止痛:即能温中,又能温经。广泛的温里散寒。温中,用于胃寒,脾胃虚寒,也用于实证的寒邪过重,脘腹冷痛;温经,经脉受寒,出现的冷痛、头痛可用,还有类似于乌头的祛风湿的作用,对于风湿寒痹,尤其是兼阳虚的它祛风湿,散寒止痛,但祛风湿不如乌头。

      白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白附子是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别称:独角莲、滴水参、天南星、野芋、禹白附、疔毒豆、芋叶半夏。《本草纲目》载:莹面粉(白附子、冬瓜子、白及、石榴皮等份为末,酒浸三日,洗面后涂之,久则令面莹如玉)治面黑不白或面部黑褐斑。也可以使用由白芷、白附子、白芥子、红花等合成的白芷香肤保健液来调理皮肤。

      消除粉刺:主要体现在祛汗斑、瘢痕疙瘩、粉刺等;并常常用于美容添加剂或防腐剂及护肤品中;白附子性热主升为阳明之要药,所以能荣于面。白附子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作用。

      消除黑色素:中药白附子具有消除面部黑色素作用。用白附子研末于睡前洗脸并以白蜜涂于纸上贴面上,则面部黑色素斑可渐消退。这是因为白芷具有美白抗氧化的作用。

阿那日八味散的用法用量

附子理中片的用法用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