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指迷茯苓丸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 阅读:2376
指迷茯苓丸的功效与作用

最佳回答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2-12-18 15:52:48

指迷茯苓丸有燥湿和中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化痰通络的效果,能治疗痰湿阻络引起的症状,比如臂痛难举等情况。药物规格通常是每50丸大概重3克,同时还能减轻筋络挛急等症状,要严格遵医嘱用药,防止私自用药,否则会对自身健康产生不同程度危害。在用药期间要多吃清淡和容易消化的食物。

最新回答共有2条回答

  • 祝由师
    回复
    2024-01-27 20:20:56

    茯苓丸--《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引甄权方
    【处方】茯苓
    白术
    椒目各30克
    木防己
    葶苈
    泽泻各38克
    甘遂80克
    赤小豆
    前胡
    芫花
    桂心各15克
    芒消50克(别研)。
    【制法】上十二味,研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水肿胀满。
    【用法用量】每次5丸,用蜜汤送下,每日一次。稍加,以知为度。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引甄权方
    茯苓丸--《普济本事方》卷二
    【处方】辰砂
    石菖蒲(去须,洗)
    人参(去芦)
    远志(去心,洗,锉,炒令黄色)
    茯神(去木)
    真铁粉
    半夏曲
    南星(牛胆制)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120克捣取汁,和水煮糊丸,如梧桐子大,别用朱砂为衣,阴干。
    【功能主治】安神定心。治惊恐心悸。
    【用法用量】每服10粒,加至30粒,夜卧生姜汤下。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二
    茯苓丸--《妇人大全良方》卷一二
    【处方】赤茯苓
    人参
    桂心
    干姜
    半夏(泡洗七次,炒黄)
    橘红各30克
    白术
    葛根
    甘草
    枳壳各60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妊娠恶阻,心中烦闷,头目晕重,恶闻食气,呕吐痰涎,胸腹痞闷,四肢重弱。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米饮下,一日三次。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一二
    茯苓丸--《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处方】茯苓 黄连 花粉 熟地 覆盆子 萆薢 人参 元参 石斛 蛇床子 鸡肫皮
    【制法】上药研细,水泛为丸。
    【功能主治】治消中后,腿渐细,将成肾消者。
    【用法用量】每次6~9克,磁石汤下。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茯苓丸--《杨氏家藏方》卷八
    【处方】白茯苓(去皮)3两,菟丝子5两(酒浸1宿,别捣,焙干),龙齿2两,益智(去壳)2两,破故纸(炒)2两,远志(去心)2两,人参(去芦头)2两,石菖蒲2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滋养血气,蠲除风冷。主治真元气弱,荣卫俱虚,精滑不固,神气消耗。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心、食前煎灯心汤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八
    茯苓丸--《本事》卷二
    【处方】辰砂(水飞)、石菖蒲(去须,洗)、人参(去芦)、远志(去心,洗,锉,炒令黄色)、茯神(去木)、白茯苓(去木)、真铁粉、半夏曲、南星(羊胆制)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4两,取汁,和水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别用朱砂为衣,干之。
    【功能主治】安神镇心,消风痰,止头眩。主治惊悸。风历年岁,或歌或笑或哭,言语无所不及。
    【用法用量】每服10丸,加至30丸,夜卧生姜汤送下。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辰砂气味苦温,入手少阴;石菖蒲气味辛温,入手少阴、足厥阴;人参气味甘温,入脾胃;远志气味辛微温,入心肾;茯神气味甘平,入心,茯苓气味同而淡渗,入脾胃;真铁粉气味咸平,入肝;半夏曲气味辛微温,入胃;陈胆星气味苦寒,入手少阴、足厥阴;生姜为引。即同治上心疾不用辛温峻利之品者,欲其专行手少阴、足厥阴二经,使得安神定心,不使药性之胜脾胃也。
    【摘录】《本事》卷二
    茯苓丸--《鸡峰》卷十一
    【处方】远志3两,甘草3两,茯苓3两,麦门冬3两,人参3两,当归3两,白术3两,泽泻3两,独活3两,菖蒲3两,薯蓣1两,阿胶1两,干姜4两,干地黄5两,桂3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安定心神。主治虚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不知稍增至50丸,末食温酒送下。大虚,身体冷,少津液,加钟乳3两。
    【摘录】《鸡峰》卷十一
    茯苓丸--《鸡峰》卷九
    【处方】茯苓1两,吴茱萸3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饮湿。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九
    茯苓丸--《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孔氏家传》
    【处方】白茯苓5分,黄连1两,阿胶(炒)3分。
    【制法】上为末,以烧粟饭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分利水道。主治小儿久新泻利,不问冷热。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粟米饮送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孔氏家传》
    茯苓丸--《全生指迷方》卷四
    【处方】茯苓1两,黄芩1两,五味子半两,半夏(汤洗7遍;切,姜汁浸,焙)3分,橘皮(洗)1两,桔梗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咳,大便坚,从腹上至头发热,脉疾。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米饮送下。
    【摘录】《全生指迷方》卷四
    茯苓丸--《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婴孺方》
    【处方】茯苓1两,黄连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腹痛夭纠,不能哺乳。
    【用法用量】饮送下。量加。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婴孺方》
    茯苓丸--《千金》卷二十一引《古今录验》
    【别名】茯苓煎
    【处方】茯苓4分,白术4分,椒目4分,木防己5分,葶苈5分,泽泻5分,甘遂11分,赤小豆2分,前胡2分,芫花2分,桂心2分,芒消7分(别研)。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肿。支饮上气,黄疸及脚气、消渴后成石水,腹胁坚胀,足胫浮肿,上气不得卧,口乾,颈脉动,腹胀间冷,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茯苓煎(《鸡峰》卷十九)。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丸中芫花、甘遂、葶苈、芒消、椒目、防己兼走二便;佐以茯苓、白术、桂心、泽泻、前胡、赤小豆利水下气之味,深得峻药缓攻之妙。
    【摘录】《千金》卷二十一引《古今录验》
    茯苓丸--《普济方》卷—一九引《指南方》
    【处方】赤茯苓4两,黄芩2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四肢发热,逢风如炙如焚,此由阴阳气不调,阴气虚,阳气盛,以水少木能灭盛火,阳独活于外。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饮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一九引《指南方》
    茯苓丸--《圣惠》卷三十
    【处方】白茯苓1两,牡荆子半两,天雄1两(炮裂,去皮脐),黄耆1两(锉),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薯蓣1两,巴戟1两,石长生3分,桂心1两,菟丝子1两(酒浸3日,晒乾,别捣为末),杜仲1两(去粗皮,炙微黄,锉),牡蛎1两(烧为粉),山茱萸1两,熟干地黄1两,泽泻3分,石斛1两半(去根,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天门冬1两半(去心,焙),人参1两(去芦头),防风半两(去芦头),羌活3分,当归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丰盛体骨,光泽肌肤。主治虚劳痿痹,手足厥冷,精气虚乏,骨节疼痛,头眩吐逆,腰脊强直。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三十
    茯苓丸--方出《古今录验》引陈明方(见《外台》卷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十四
    【处方】茯神1两半,牛黄5铢,菖蒲2分,远志(去心)2分,茯苓2分,人参3两。
    【制法】先将5味为细末,然后入牛黄同研,再罗,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惊恐,志意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恐惧,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愈暮发,甚则狂眩。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酒送下,食后良久及夜卧时服。
    【注意】忌醋物、羊肉、饧。
    【摘录】方出《古今录验》引陈明方(见《外台》卷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十四
    茯苓丸--《遵生八笺》卷六
    【处方】茯苓1两,山药1两,肉桂1两,山茱萸1两,巴戟1两,白术1两,牛膝1两,菟丝子1两,干姜3钱,细辛3钱,防风3钱,柏子仁3钱,泽泻3钱,牡丹皮3钱,附子(童便煮3次,1两1个)。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男子五劳七伤,两目迎风泪出,头风项强,回转不得,心腹胀满,上连胸胁,下引腰背,表里彻痛,喘息不得,饮食咳逆,面黄痿瘦,小便淋沥,阴痿不起,临炉不举,足肿腹痛,五心烦热,身背浮肿,盗汗不绝,四肢拘挛

清凉油的功效与作用

振源软胶囊的功效与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