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手心长包是什么原因

时间: 阅读:4090
手心长包是什么原因

最佳回答

七里香

七里香

2022-12-18 15:52:48

手心长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可能是患有毛囊炎引起的。2、可能是丘疹性荨麻疹引起的。3、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4、也可能是皮肤过敏引起的。

如果是毛囊炎引起的,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涂抹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药物治疗。如果是丘疹性荨麻疹引起的,可以合理口服依巴斯汀片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空青
    回复
    2024-01-31 06:06:13

    病情分析:
    你好,这种情况应该是皮肤过敏导致的症状,可以用无极膏或芦荟胶涂抹局部,可以消炎止痒。
    指导意见:
    注意保持局部干净卫生,不要用手抠局部。平时多吃些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高的食物,少吃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

  • 祝由师
    回复
    2024-01-31 06:06:13

    冻疮是冬天极为常见的皮肤病。是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外露的皮肤受到冷冻的刺激,时间一长,皮下小动脉发生痉挛收缩。产生血液瘀滞,使局部组织缺氧,导致组织细胞受到损害。

    损害初为局限性蚕豆或指盖大小紫红色肿块或硬结,边缘鲜红,中央青紫,对称性好发于四肢远端,以手背及手指伸侧、足缘及足趾伸侧、下肢、面颊、耳廓等处多见。自觉局部有胀痛感,瘙痒,遇热后更甚,溃烂后疼痛。

    遭受寒冷侵袭,受冻皮肤出现苍白、红肿、紫斑、灼痒、麻木、皮肤水疱、溃烂。这些症状可延续1-2个月直至天气转暖方痊愈,一些患者来年冬天会在原部位再度复发。
    中医认为,冻疮是由于暴露部位御寒不够、寒邪侵犯、气血运行凝滞引起。此外,还与患者体质较差不耐寒冷及少动久坐、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潮湿可以加速体表散热,故手足多汗者也容易发生冻疮。

    自疗注意事项

    (1)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加速气血运行,以利疮面修复。也可预防冻疮新发。

    (2) 寒冷季节注意防寒保暖。

    (3) 衣服鞋袜宜宽松干燥。

    (4) 年年复发者,可在夏季开始逐步养成冷水洗脸、洗足、擦身、洗澡习惯,以提高耐寒能力。

    (5) 冬季怕冷者可多吃些热性祛寒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胡椒、生姜、肉桂。

    (6) 每年发病者,可冬病夏治。在伏天进行几次外擦药物自疗有条件的加做红外线理疗则效果更佳。入冬前宜提早内外治疗。

     

    自治疗法

    1、 验方自疗法

    (1) 桂枝6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生姜3片、红枣10克、灸甘草5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2) 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甘草5克、木通6克、吴茱萸3克、生姜9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3) 紫皮蒜适量,入冬前将蒜捣烂,擦在常患冻疮处,每日1次,连擦5-7天,如皮肤起泡,可暂停用。本方适用于冻疮的预防。

    (4) 生姜25克、白萝卜1个、白附子0.5克、桂枝25克。上药一同水煎,趁热洗过,连洗2天,即可痊愈,以上为`1天的量,早晚各1次。本方适用于冻疮未溃时的治疗。

    (5) 生姜的自然汁,熬膏涂之。此法对于手、足冻疮均治。此外,用生姜汁时时漱吐,还可治疗口疮。

    2、 饮食自疗方

    (1) 羊肉500克、花椒3克、生姜15克、当归30克、煮食。

    (2) 生姜、当归、红花、川芎各10克,同浸于500毫升白酒中,一周后即可服用,每次饮酒10毫升,每日2-3次。

    (3) 山楂15克、当归15克、红枣10克、煮食。

    3、 外治自疗法

    (1) 伤湿止痛膏、紫归治裂膏外贴患处。

    (2) 皮硝煎水外洗患处。

    (3) 红霜茄子秸连根拔起洗净。煎汤泡洗患处约半小时左右,每日2次。

    (4) 姜汁或辣椒水外擦患处。

    (5) 胡椒10克、浸入100毫升95%的酒精中,1周后外擦患处。

    (6) 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患处,3天后更换。以上疗法适合未溃者。

    (7) 云南白药撒于冻疮溃烂处并包扎。

    (8) 螳螂子(即桑螵蛸)切开,取其中黄汁涂破溃处,每日1次。

    (9) 用马勃一块外敷溃处,每日更换。

    4、 夏季伏天外治自疗法

    (1) 大蒜头捣烂涂擦老疤处,每日1次,连续1周。

    (2) 鲜芝麻叶捣烂涂擦易患处,1小时后洗净,每日多次。

     

    避免误诊

    受冻后,不宜用热水温暖,或用火烘烤,否则冻处会溃烂。

    受冻后皮肤瘙搔,不能用手抓搔,否则易使表皮破烂感染。

  • 木槿
    回复
    2024-01-31 06:06:13

    情况分析:您好!
    你的情况是过敏引起的红疹!

    指导意见:
    治疗上主要是口服抗过敏药物,如依巴斯汀,氯雷他定等。
    外涂药膏如新适确得乳膏,艾洛松乳膏,或是卤米松乳膏。此外穿的贴身衣物,睡的床单等太阳晒晒,消消毒。

    生活建议:
    1.不要喝酒,不要吃辛辣,多喝水,多吃水果,
    2.饮食多选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胡萝卜、鲜果汁、西红柿汁。以调节生理功能,减轻皮肤过敏反应。
    3.晚上10点前一定要休息,注意皮肤的清洁和保湿补水,多喝温开水,促进排便通畅。放松自己,不要有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
    4.避免强烈抓搔患部,不用热水烫洗.
    5..忌海鲜发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保持清淡饮食,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祝健康!

  • 离亭燕
    回复
    2024-01-31 05:05:03

    很多人一到夏天双手就起水疱、瘙痒、脱皮,用各种方法治疗,总也去不了根,每年都犯,为此烦恼不已。
    这种现象比较多见,医学上称此为汗疱疹。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多数人认为系非特异性皮肤湿疹样反应,与个人体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因素等有关。此病特征就是手掌、手指反复起粟粒大小丘疹和水疱,周围无明显炎症,疱壁较厚,开始疱液透明,以后变混浊,2~3天后疱液自行吸收,干涸后形成脱屑,露出粉红色新生上皮,在手指屈伸中形成线状皲裂,皮疹呈对称性分布,自觉患处瘙痒、灼痛。夏季潮热好发,秋后可不治自愈,易反复发作持续数年。
    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没有特效方法,生活中要忌食辛辣、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少吸或不吸烟,少用或不用碱性肥皂、洗衣粉、洗涤灵洗手。出现水疱不要挑破,更不要撕皮。局部治疗以收敛止痒为主如:炉甘石洗剂、5%的福尔马林或1%乌洛托品、痱子粉等。水疱明显可用0.5%醋酸铝溶液或5%明矾液浸泡或湿敷。瘙痒明显者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如去炎松、复方康纳乐霜、支洛松等。如以红斑、脱屑、皲裂为主,可用10%尿素霜、硅霜、维生素E霜、水杨酸软膏外涂,每月1~2次。全身治疗可用抗组胺药、维生素B1、B2、A、E。若皮疹数量多、自觉症状明显可短程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每次10毫克,每天3次,连服5~7天后症状减轻。
    中医治疗汗疱疹有何特点?
    汗疱疹不仅影响手部美观,而且常因瘙痒影响患者生活。严重者可继发感染,出现手部的肿胀,疼痛。由于本病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确,所以西医尚无满意的疗法根除之。
    中医治疗本病有很久的历史,早在明代就称之为“蚂蚁窝”。由于表现为深在水疱为主,所以应属湿邪偏盛。中医的治疗是多方面进行的。综合内外治疗,加以饮食、情绪调理:
    (1)内治法
    ①湿热内盛证 掌跖多有深在水疱,集簇成群,针尖大小,瘙痒钻心,揩破水疱,滋水黄粘,伴舌红苔腻,脉象滑数。治宜清热除湿法。药用:黄芩10g,黄连10g,苍术15g,陈皮 10g,茯苓10g,六一散10g(包煎),生苡仁30g,丹皮10g。水煎服,每日1剂。
    ②脾虚湿盛证 掌跖散在水疱,针尖至粟米大小,半透明状,疱液清稀,时有瘙痒,伴舌淡水滑,脉象濡滑。治宜健脾除湿法。药用:茯苓12g,白术10g,泽泻10g,白扁豆10g,车前子10g(包煎),炒苡仁60g,炒山药30g,冬瓜皮60g。水煎服,每日1剂。
    (2)外治法 根据本病以湿邪为主的特点,可用收湿敛疱法:王不留行60g,明矾30g,石榴皮30g,水煎取汁,泡洗患处,每次5分钟,日2次。
    (3)饮食疗法 ①多吃有健脾除湿功效的蔬菜、水果,如山药、甘薯、冬瓜、西瓜、赤小豆、南瓜。②少吃辛辣厚味,肥甘酒酪。
    (4)其他 减少接触肥皂、碱、洗衣粉、洗涤灵、汽油、酒精等物;保持情怀畅达,避免七情不遂;不要用手撕脱蜕皮,以防染毒成脓。
    汗疱疹和手癣、湿疹、接触性皮炎、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的鉴别
    手癣俗称鹅掌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患了手癣会常常感到瘙痒,手部皮肤还会出现丘疹、水疱、红斑和脱屑。初起为小片,随后损害逐渐扩大,界线清楚。时间长了,手部皮肤会变得粗糙、干燥、增厚,还可伴有皲裂和出血。但是如果出现手痒、脱皮等症状,能不能说就一定是手癣呢?当然不能,还有很多皮肤病都可以见到手痒、脱皮的症状,如湿疹、汗疱疹、接触性皮炎、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应仔细鉴别,否则会延误诊断和治疗。
    湿疹多发生在手掌心,且双手对称。皮损呈多形态,可见丘疹、水疱、糜烂、渗液和结痂等同时存在,常以其中二至三种为主。病情变化与季节关系密切,与饮食和休息也有一定关联。如果双手掌接触水和肥皂等刺激会加重损害。真菌检查为阴性。
    汗疱疹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于春夏之交发病,入冬自愈,主要见于青年人。皮损也是对称分布,以水疱为主,成批发作,可见于手掌面、指侧面和指端,水疱干涸后脱皮,露出新生皮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痒感和灼热感。本病发生与出汗不良或过敏反应有一定关系,损害处真菌检查为阴性。
    接触性皮炎是因接触了引起过敏的物质后引起的,是皮肤的过敏反应,有明显的接触史。皮损发生于接触部位,境界清楚,形态较一致,多以红斑、水肿为主,严重者可见水疱、大疱等。脱离接触物后可逐渐消退至痊愈。局部真菌检查为阴性。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是一种表浅的掌跖部角质剥脱性皮肤病,常伴有局部多汗,易于暖热季节发作。皮损主要累及手足心,双侧对称,表现为角质松离形成的小白点及易剥脱的薄纸样鳞屑,其下皮肤正常,瘙痒不明显。真菌检查阴性。发病原因不详,可能和手汗和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如果症状不重可不处理,因该病有自愈倾向。但起皮疹时尽量少接触肥皂洗洁精等碱性物质及酒精等,不要用手去撕脱翘起的皮,这样会加重皮损。可外用10%-20%尿素脂,1~2次/天

睡着盗汗是什么原因

下肢寒凉怕冷什么原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