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一般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生理性的黄疸是指胆红素代谢特点而引起的暂时性的黄疸,可能是因为生活习惯或者分娩方式所引起的。病理性的黄疸主要是因为感染了新生儿溶血病,或者是母乳性黄疸等因素,对新生儿的肝细胞造成了损伤,所导致的一种黄疸现象。
新生儿黄疸,俗称“小黄痘”,是指在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染的现象。这可不仅仅是皮肤变黄那么简单,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病因。本文将深入探讨新生儿黄疸的不同类型和病因,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最常见类型,占比超过60%。它通常在宝宝出生后2-3天出现,由于小宝贝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无法有效代谢血液中的胆红素。通常在第4-5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
?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当母子血型不合,母体免疫系统可能攻击胎儿的红细胞,导致大量胆红素释放。这时,宝宝的胆红素水平会迅速飙升,黄疸严重,甚至有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引发的。黄疸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感染源可能是产前、分娩中或产后感染。
?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药物反应、先天性胆道畸形等较少见原因同样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面对黄疸这只“小恶魔”,了解其不同类型和病因是关键。这样才能让医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及时就医
一旦宝宝出现黄疸迹象,请及时就医,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愿每位小宝贝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宝宝遭殃,家长焦虑。本文将为你揭秘新生儿黄疸的3大类型,帮助你了解黄疸的成因和应对方法。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黄疸类型之一。宝宝刚出生,身体还没适应外界环境,胆红素产量过多、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不足,导致黄疸出现。不过,放心,这通常是正常现象,不会影响宝宝健康哦!
2??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另一种类型。纯母乳或母乳为主喂养的宝贝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虽然母乳性黄疸的成因尚未明确,但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酶或基因有关。
3??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一种严重类型。如果黄疸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是溶血、肝胆疾病等引起的病理性黄疸。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哦!
在临床上,新生儿的皮肤一般比成年人更黄,这一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那么今天天津卫生人才网 专家 就一起来学习一下黄疸。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mol/L。胆红素在17.1~34.2?mol/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mol/L时出现临床可见黄疸。按照病因可分为以下三类。
1.溶血性黄疸
实验室检查血清UCB增加为主,CB基本正常。由于血中UCB增加,故CB的形成也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也增加,致尿胆原增加,粪胆原随之增加,粪色加深。溶血性黄疸一般皮肤黏膜呈浅柠檬色,不伴皮肤瘙痒。常见于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以及蚕豆病等引起的溶血。
2.肝细胞性黄疸
实验室检查血清中CB与UCB均增加,肝细胞性黄疸时,CB增加幅度多高于UCB,尿中胆红素定性试验阳性,而尿胆原可因肝功能障碍而增高。肝细胞性黄疸皮肤、黏膜浅黄至深黄色,可伴有轻度皮肤瘙痒。多由各种致肝细胞严重损害的疾病引起,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3.胆汁淤积性黄疸
实验室检查血清CB增加为主,尿胆红素试验阳性。因肠肝循环途径被阻断,故尿胆原及粪胆原减少或缺如。胆汁淤积性黄疸一般皮肤黏膜呈暗黄色,胆道完全阻塞者颜色呈深黄色,甚至呈黄绿色,并有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常见于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所引起。
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黄疸的特点尤为重要,可迅速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诊断线索。
很高兴为您解答,从你的描述上来看新生儿黄疸,一般的是分为三种。
?生理性黄疸
一般的是7-10天左右就会自己逐渐得消退的。
?病理性黄疸
一般的是很多天偶不消退,并且有也愈演愈烈的情况,逐渐的会越来越黄,孩子自己也会精神不好。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照蓝光结和药物治疗。
?母乳性黄疸
一般的是吃母乳就会,不吃了就不会黄了。这种情况需要请医生诊断一下。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