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儿融血是什么意思

时间: 阅读:1165
新生儿融血是什么意思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过山龙

过山龙

2025-11-09 05:24:33

所谓的新生儿溶血,其实就是由于母体是o型血,所以如果宝宝不是o型血的话,就两种血会出现排异的现象,使得宝宝出现溶血症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以后应该及时的给宝宝进行治疗,因为如果溶血症不及时治疗而导致溶血症,变得严重的话,就可能影响宝宝的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5-05 19:19:28

    ABO血型中配合Rh因子是非常重要的,错配(Rh+的血捐给Rh-的人)会导致溶血。不过Rh+的人接受Rh-的血是没有问题的。和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不同,Rh血型系统的抗体比较小,可以透过胎盘屏障。

    当一名Rh-的母亲怀有一个Rh+的婴儿,然后再怀有第二个Rh+的婴儿,就可能出现Rh症(溶血病)。母亲于第一次怀孕时产生对抗Rh+红血球的抗体。

    在第二次怀孕时抗体透过胎盘把第二个婴儿的血液溶解,一般称新生婴儿溶血症。这反应不一定发生,但如果婴儿有A或B抗原而母亲没有则机会较大。以往,Rh因子不配合会引起小产或母亲死亡。

    扩展资料;

    Rh血型系统,其中含有5种抗原,即C、c、D、E、e。凡人体血液红细胞含D抗原(又称Rh抗原)为Rh阳性,否则为阴性。这样就使已发现的红细胞A、B、O及AB四种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别一分为二地被划分为Rh阳性和阴性两种。

    Rh血型无天然抗体,其抗体多由输血(Rh阴性者被输入Rh阳性血液)或妊娠(Rh阴性母亲孕育着Rh阳性胎儿)免疫生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一旦形成抗体,如再输入Rh阳性血液,可发生严重输血反应。再孕育Rh阳性胎儿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Rh阳性血型

  • 龙葵
    回复
    2024-05-05 19:19:28

    现在随着二胎的开放,很多原先只有一个宝宝的家庭都开始想生二胎,很多家庭也都希望可以儿女双全凑成一个“好”字。虽然生二胎是大家的自由,但是有一种血型的女性是不建议生二胎的,因为她们的血型特殊,属于RH阴性血,这样的血性如果生二胎可能会造成“新生儿溶血症”。

    RH阴性血是一种什么血型?

    人类红细胞血型由多达二十多种的血型系统组成,ABO和Rh血型是与人类输血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血型系统。Rh阴性血比较罕见,是非常稀有的血液种类,所以又被称为“熊猫血”,其中AB型Rh阴性血更加罕见。

    为什么RH阴性血的妈妈最好不要生二胎?

    RH血型分为阴阳两种,如果女性自己去RH阴性血,又恰好嫁给了一个RH阳性血的老公,那么二人最好就不要考虑要二胎了。因为妻子在怀第一胎时,胎儿的体内会携带爸爸的阳性抗体,而阳性抗体又会通过脐带进入妈妈体内,使女性的体质发生改变。体质已经改变的女性如果再次怀孕,生下的孩子患有“新生儿溶血症”概率非常大。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是由于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即妈妈与胎儿之间产生抗原抗体反应,造成胎儿红细胞被破坏,引起的同种被动免疫性疾病。据研究,新生儿溶血症概率为:ABO溶血病占新生儿溶血病的85.3%,Rh溶血病占14.6%,MN(少见血型)溶血病占0.1%。

    这种血型的妈妈建议只生一个,否则二胎可能引起“新生儿溶血症”。如果您正好是RH阴性血,那么在怀孕的时候就要多加小心,因为这种血型比较稀有,血库备血也不像其他血型一样充足。分娩的时候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血型的特殊性,让医院早做准备。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5-05 19:19:28

    新生儿溶血症怎样算治好

    新生儿溶血症怎样算治好,治疗新生儿溶血的标准是溶血症状全部消失,各项身体指标与正常新生儿相同。下面的内容是我分享的新生儿溶血症怎样算治好,一起来看一下,希望可以帮到你们。

    新生儿溶血症怎样算治好1

    新生儿溶血症怎样算治好

    新生儿出生后检查出溶血症的问题,由于溶血症会给新生儿造成巨大的伤害,父母担心新生儿的健康问题,知道新生儿患有溶血症之后积极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患者治疗了一段时间,那新生儿溶血症怎样算治好?

    新生儿溶血症治好,意味着新生儿完全没有出现溶血症的相关症状,身体恢复跟正常新生儿一样的标准,可以与新生儿一样拥有强壮的体魄,父母不用再担心溶血症带给新生儿的伤害。

    新生儿溶血症大多可以通过治疗痊愈,新生儿溶血症发现越早,越容易治疗好。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比较多,比如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治疗等方法,可以根据新生儿溶血症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让新生儿神恢复健康。

    新生儿溶血症期间,父母需要观察新生儿黄疸变化,及时监测体温变化。新生儿患病期间可能会出现吸吮无力、吸吮时间长的`问题,父母这时候要给予足够的耐心,通过少食多餐方式喂养新生儿。新生儿光照治疗后身体容易缺水,父母看到新生儿嘴唇干燥时,可以及时给新生儿喂水。

    新生儿溶血症怎样算治好2

    新生儿溶血症是什么意思

    每个父母都希望新生儿能健康的出生,不过有些新生儿在出生后,身体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甚至是有疾病出现,例如溶血症,患有溶血症的新生儿,通常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黄疸症状,这也让父母比较焦急,那么,新生儿溶血症是什么意思?

    新生儿溶血症,就是新生儿的血型和母亲不合的意思,患有这种疾病的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的24个小时内,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这也可以用来判定新生儿是否患有溶血病。而且这种疾病会造成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所以新生儿出现贫血的现象比较多。

    对于新生儿溶血病,需要尽早采取措施治疗,以免疾病发展严重,从而造成更加不良的后果,在疾病早期阶段,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法来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新生儿溶血病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所以可以还要多补充含铁食物来辅助治疗。

    为了尽可能减小对新生儿的伤害,在女性分娩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保留新生儿脐带,如果溶血病严重的话,才可以用于换血使用,对于病情严重的新生儿,应该做好换血治疗的准备。

  • 泠青沼
    回复
    2024-05-05 18:18:18

    溶血(Hemolysis) 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在体外,如低渗溶液、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20℃~—25℃)或突然化冻、过酸或过碱,以及酒精、乙醚、皂碱、胆碱盐等均可引起溶血。

    简介
    人血浆的等渗溶液为0.9%NaCl溶液,红细胞在低于0.45%NaCl溶液中,因水渗入,红细胞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逸出。在体内,溶血可为溶血性细菌或某些蛇毒侵入、抗原-抗体反应(如输入配血不合的血液)、各种机械性损伤、红细胞内在(膜、酶)缺陷、某些药物等引起。溶血性细菌,如某些溶血性链球菌和产气荚膜杆菌可导致败血症。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和某些溶血性蛇毒含卵磷脂酶,使血浆或红细胞的卵磷脂转变为溶血卵磷脂,使红细胞膜分解。

    2溶血病婴儿的临床表现
    ●皮肤与巩膜发黄
    溶血症婴儿皮肤和巩膜(俗称白眼珠)明显发黄,常于出生后24小时内或第2天出现,48小时内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浓度急剧上升超过12~15mg/dl,甚至达20mg/dl以上。
    ●贫血
    患儿均有轻重不等贫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全身浮肿。

    溶血示意图
    ●肝脾肿大
    轻症无明显增大,重症胎儿水肿时有明显肝脾增大
    ●神经症状
    出现嗜睡、拒奶、四肢松软,继而抽搐,表现为两眼凝视、眨服、四肢阵阵发硬伸直,或全身角弓反张,有时尖叫等表现即称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常于血清胆红素达20mg/dl以上时发生,是由于间接胆红素进入脑组织中,损伤脑细胞所致。
    ●发热
    溶血症患儿常伴有发热。

    3病因
    本病主要是母婴间血型不合而产生血型免疫反应的遗传性疾病【二型超敏反应】。胎儿由父母遗传来的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此抗原进入母体,产生的免疫抗体(IgG)可以通过胎盘绒毛膜进入胎儿血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补体,,使之破坏而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和生后短时间内出现进行性重度黄疸,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

    4实验室检查
    一、红细胞检查
    ⒈ 外周血液常规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减低,血涂片中可见破碎红细胞、异形红细胞等。出现典型的异形红细胞或自身凝集现象时,可提供溶血原因的线索。
    ⒉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意义 正常血浆只有微量游离血红蛋白,>40mg/L是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的重要指标,如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输血反应等。血管外溶血,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一般不增高。
    ⒊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Hp)意义
    A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见于:
    ⑴各种溶血性贫血,包括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⑵肝细胞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等。
    B 血清结合珠蛋白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肝外阻塞性黄疸、恶性肿瘤等。
    ⒋ 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意义 本试验有助于鉴别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阳性表示严重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出现一条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区带,而球形细胞增多症系血管外溶血则无此区带。
    ⒌ 尿液检查
    ⑴尿胆原排出增多;
    ⑵隐血试验阳性,这是因为当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超过结合珠蛋白的量和肾小管再吸收功能时,出现的血红蛋白尿;
    ⑶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呈阳性反应,是反映慢性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
    ⒍ 红细胞寿命测定 是检测溶血的可靠指标,常用51Cr、3P-DFP或二异丙基氟磷酸标记红细胞法,能反映红细胞寿命的指数。此项测定显示红细胞寿命缩短表明有溶血。
    二、红细胞增生检查
    ⒈ 网织红细胞增多在5%~20%以上。
    ⒉ 外周血出现幼红细胞,主要是晚幼红细胞。由于网织红细胞及幼红细胞的出现,故可表现大红细胞增多。
    ⒊ 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以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常发生倒置。
    三、红细胞膜缺陷检查
    ⒈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意义
    ⑴ 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球形细胞增多等。
    ⑵ 红细胞渗透脆性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⒉ 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意义 本试验对轻型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的检出敏感,也见于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酶缺陷的溶血性贫血。
    ⒊ 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意义
    ⑴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在低渗盐水中溶血显著增强,加葡萄糖后溶血明显纠正,加ATP后溶血明显纠正。
    ⑵ 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Ⅰ型(G-6-PD缺乏症),低渗盐水中正常或溶血稍增强,加葡萄糖后溶血部分纠正,加ATP后溶血部分纠正。
    ⑶ 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Ⅱ型(PK缺乏症),低渗盐水中溶血显著增强,加葡萄糖后溶血不能纠正,加ATP后溶血明显纠正。
    哪些妈妈可能会生ABO血型不合的宝宝?
    1.病史中有自然流产史及前一胎新生儿黄疸史者。  
    2.血型检查为O型,其丈夫为A、B或AB型。  
    3.O型血准妈妈在孕前查出抗A或抗B抗体效价较高者。  
    4.O型血准妈妈孕期抗A(B)IgG效价>1:64者。  
    5.孕期B超检查,严重溶血者可见胎儿皮肤水肿,肝脾肿大等。  

    5微生物溶血
    α溶血:细菌在血平板上培养时,菌落周围形成的狭小(1~2mm)、草绿色溶血环。α溶血环中的红细胞未完全溶解。可形成α溶血环的细菌如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脐状菌落:肺炎球菌具有自溶酶,培养时间稍久细菌发生自溶可使菌落中间凹陷成脐状。由于肺炎球菌和甲型链球菌在血平板上都形成α溶血环,菌落形态相似,因此脐状菌落是区别两者的依据之一。
    β溶血:细菌在血平板上培养时,菌落周围形成的宽大(2~4mm)、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可形成β溶血环的细菌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γ溶血:就是不溶血。
    ⒈病史中有自然流产史及前一胎新生儿黄疸史者。
    ⒉血型检查为O型,其丈夫为A、B或AB型。
    ⒊O型血准妈妈在孕前查出抗A或抗B抗体效价较高者。
    ⒋O型血准妈妈孕期抗A(B)IgG效价>1:64者。
    ⒌孕期B超检查,严重溶血者可见胎儿皮肤水肿,肝脾肿大等。
    新生儿溶血的发生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⑴母亲是O型血者,胎儿是A型或B型者,易患“ABO溶血症”“ABO溶血症”多在第二胎发生,但也可部分发生在第一胎。如果O型血的母亲在生育前输过A或B或者AB血型的血,或者有过流产史(母亲产道破损,被打掉胎儿的血液进入体内),母亲会产生抗A或抗B抗体。那么即使第一胎也有可能产生新生儿溶血症。
    ⑵母亲是Rh阴性,胎儿是Rh阳性,易患“Rh溶血病”
    Rh血型不合溶血一般在第二胎以后发生,一胎比一胎加重,母亲曾接受过Rh血型输血可在第一胎发病。
    一般说来Rh溶血者重,ABO溶血者较轻。国内以ABO系统不合引起溶血者较常见,其次为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

    6怎样治疗溶血病
    一、新生宝宝刚出生时就要做好各项工作
    a.分娩时,就要做好新生儿的抢救准备。
    b.胎儿娩出立即断脐,减少抗体进入宝宝体内。
    c.保留脐带,以备严重溶血病患儿换血用。
    二、对小宝宝的治疗
    ABO溶血病患儿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临床症状轻重差别很大,轻者常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相似,严重者可有明显的症状。新生儿出生后要严密观察黄疸出现时间,一般第2~3天,严重者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并要注意黄疸加深速度,如胆红素浓度过高,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胆红素脑病,以后影响智力,所以ABO溶血病要及早治疗。
    a.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它的优点是退黄疸快,副作用少,皮肤黄疸接受光照后胆红素可分解成水溶性,从肠道、尿中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可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副作用:光照疗法时有的宝宝可出现一过性皮疹,大便次数增多等轻微的副作用,这些症状不需要处理,停光照后可自愈。
    b.药物治疗
    黄疸较严重者可反复多次光照疗法,同时加用药物治疗。可用抑制抗原反应的药物以减少继续溶血,活跃肝细胞酶系统,可加速胆红素代谢和排泄或阻止胆红素在肠道的再吸收及中药利胆退黄。
    C.补充铁剂或输血
    绝大多数ABO溶血病的宝宝不需要换血,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新生儿ABO溶血病常同时伴有贫血,其程度与溶血程度一致。轻度溶血者常贫血较轻,严重溶血病患儿可有较重的贫血,可根据贫血程度给予补充铁剂或输血等相应的治疗。

    7怎样减少溶血病的发生
    ⒈有可能怀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妈妈,如在孕前被查出血型抗体效价高者可在孕前先进行中药治疗来降低抗体,预防怀孕后宝宝患ABO溶血病。
    ⒉孕后定期查抗体效价,第一次孕16周开始查抗体,第二次孕28~30周,以后2~4周查一次,自抗体效价增高时开始予孕妇口服中药,每日一剂至分娩。
    ⒊孕期诊断为血型不合溶血病者,在24、30、33周各进行10天的综合治疗,以提高胎儿抵抗力。
    ⒋自预产期前2周开始口服肝酶诱导剂,可加强胎肝细胞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的结合能力,从而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8溶血症症状
    患新生儿溶血症的宝宝会出现各种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等。症状轻的进展缓慢,全身状况影响小;严重的病情进展快,出现嗜睡、厌食,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死亡。
    黄疸 红细胞破坏分解出来的胆红素呈黄色,它可以分布于人体全身,使机体组织的颜色变黄,由于皮肤和巩膜(俗称白眼珠)位于机体表面,发黄最为明显,也就是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都会有黄疸的表现,但当黄疸出现过早、发展过快,或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就要注意有发生溶血症的可能。溶血症婴儿的黄疸常于出生后24小时内或第2天出现。
    贫血 由于红细胞破坏,患溶血症的宝宝都有轻重不等的贫血。
    肝脾肿大 重症溶血时,出现胎儿水肿并可有明显肝脾增大,这种症状多见于Rh溶血病。
    胆红素脑病 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会损伤脑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这是溶血病最严重的合并症。一般发生在分娩后2~7天,表现为黄疸加重,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喂养困难、双眼凝视、惊厥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死亡或有运动功能障碍、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发热 发热可能是小儿溶血后机体的一种反应,也可能是较严重胆红素脑病时。热度也许不一定很高,但如果是因后者而发生的,说明病情已比较严重。
    爸爸妈妈也不需要太担心
    年轻的爸妈们也不用太担心,一般情况下ABO血型溶血症状很轻,孩子出生后大多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及时进行蓝光照射和药物治疗,孩子病情都可以缓解,即使是严重的Rh溶血病,若及时进行换血,绝大多数宝宝也都能转危为安。

    9中医治疗
    解读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在不同原因下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代偿不足时所发生的一种贫血。分为先天性和后天的,其共同临床特征:
    1、贫血体征:无力、心动过速、劳力性呼吸困难。
    2、溶血体征:黄疸(如急性溶血则发生延迟)
    3、慢性溶血体征:脾大。三种体征是有联系的:黄疸是溶血导致,脾大可以加重溶血,进一步加重贫血。
    辨证治疗
    辨证治疗黄疸,不仅很容易解决黄疸,还可以从根本上治疗溶血。一般认为黄疸的发生主要是血清胆红素含量增高,而出现黄疸。中医学认为湿热或寒湿侵犯脾胃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浸溢肌肤而然。如果单从以上两种病因治疗,则有时有效,有时无效。发生黄疸是很复杂的,根据我临床上大致分为十种类型介绍:
    ⒈阴黄:黄色不明显,下身黄而上身不黄;小便夜间不舒服,白天通利。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散”6-15克加茯苓、泽泻、薏米之类或五苓散。连服数剂即退。
    ⒉阳黄:黄色如金,上身眼目尽黄,下身不黄;白天小便不畅,或痛或不痛,夜间正常;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散”15-18克加升麻、橘梗、茯苓、花粉、麻黄芩等,数剂即愈。
    ⒊热黄:口大渴,多饮反觉不快,一身尽黄;眼目发黄色淡,小便急数疼痛,尿色如黄汁。病因热结膀胱。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龙胆草、栀子、白芍、茯苓、泽泻等,大热泄黄疸亦除。
    ⒋寒黄:畏寒怕冷、腹中疼痛、按时缓解;一身黄疸、眼目白,小便清长、夜间尤多。病因是寒结膀胱。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白术茯苓、山药、芡实、薏米、附子等,温命门,10-15剂痊愈。
    ⒌湿黄:一身上下尽黄,眼目具黄;身浮肿、按之如泥;病因是水湿之病。治疗宜用“去黄散”12-15克加升麻、牵牛子、车前子、泽泻等,慢慢调理即愈。
    ⒍燥黄:胸前发黄病因是肺金燥极,发于胸前。治疗宜用“去黄散”3克加麦冬、栀子、白芍、陈皮、天冬、元参、花粉、白芥子等,数剂痊愈。
    ⒎血黄:上下一身,眼目具黄,发热、烦闷、腹痛。病因是血瘀。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丹皮、牛膝、当归、栀子、川芎、大黄等,长服即愈。
    ⒏气黄:头面多黄、不发热、轻微活动乏力、小便不数,大便燥。病因是气虚不能运化。治疗宜用“去黄散”12克加人参、白术、茯苓、车前子等,气旺则愈。
    ⒐新生儿黄疸:出生2-3天即可出现黄疸,10天左右达到高峰。病因是胎儿感受孕母湿热之气。治疗宜用“去黄散”10克加栀子、郁金、白术、鸡内金等7剂大部分痊愈。
    ⒑手足黄:身不黄手足反黄。病因是湿热壅闭与中焦。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慢慢调理可治愈。
    黄疸只要积极正确的中药治疗,完全可以治愈的,溶血也会得到很大改善,贫血改善,脾脏有所回缩,血色素上升,长期无病生存,乃至痊愈。

    10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
    原则是纠正贫血,防治心力衰竭,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治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一、光照方法: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变成水溶性异构体,随胆汁和尿排除体外,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时婴儿用黑布遮眼,除尿布外,全身皮肤裸露持续光照1~2天,少数可延长3~4天,可获得满意疗效。
    二、换血疗法:
    目的:1、换出新生儿体内致敏的红细胞及抗体,阻止溶血进一步发展;
    2、换出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
    3、纠正贫血,防止心衰发生;
    4、如果Rh-孕妇过去输入过Rh+血,第一胎也可能发生Rh新生儿溶血病。给分娩72小时内的Rh-初产妇注射抗Rh(抗D)免疫球蛋白,可防止其在第二胎发生Rh新生儿溶血病。也可用换血疗法治疗。
    三、其他疗法:补充白蛋白、纠正酸中毒可减少血中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可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四、纠正贫血:如贫血严重需输血治疗时,开始应少量输血,确信输血后未加重溶血,方可继续按需要量输入。

囟门受凉的表现是什么

新生儿吐奶发黄粘稠正常不正常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