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健儿消积贴的禁忌

时间: 阅读:2503
健儿消积贴的禁忌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半枫荷

半枫荷

2025-11-06 16:14:20

健儿消积贴的禁忌目前尚不明确,但饮食上需忌吃生冷、鱼腥、煎炒类食物。

该药物的有效期为24个月,需密封保存。如果因为过期性状发生了明显改变,不可让患儿继续使用,避免导致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不良反应。使用该药物期间如果需要加用其他药物,需提前咨询医生,避免因为药物相互作用影响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离亭燕
    回复
    2024-05-09 09:09:22

    轻微感冒(喷嚏、流涕):保婴丹(风寒感冒)、牛磺酸颗粒(风热感冒)、珠珀猴枣散、小儿宝泰康(风热)、小儿感冒颗粒、馥感林口服液、小儿金丹 感冒、发热:双黄连口服液、好娃娃感冒颗粒(小儿新)、牛磺酸颗粒、保婴丹 感冒、咳嗽:猴枣牛黄散、保婴丹、小儿感冒颗粒、小儿清肺口服液(同仁堂)、
    小儿止咳糖浆
    (露)、清宣止咳露 咳嗽、多痰:小儿止咳糖浆(露)、清肺化痰颗粒、沐舒坦、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保婴丹、猴枣牛黄散、健儿清解液 严重鼻塞、脓涕:鼻渊舒、滴宁 退烧:泰诺林、美林、臣功再欣、小儿退热贴 发热、扁桃体炎(咽炎):小儿咽扁冲剂

  • 木槿
    回复
    2024-05-09 09:09:22

    端午知识知多少(供您选择):
    ▲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源自于纪念屈原的活动。然而,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历史却比屈原的传说还要悠久。有学者据此推测,端午节或许另有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
    端午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俗称“恶月”。所以《夏小正》上说:“(五月)蓄兰,菽糜”(蓄:积、聚。菽:采集。糜:蓄糜)。《大戴礼》上说:“蓄兰,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于清洁,以禳除毒气,这是针对五月这个恶月所采取的积极预防的措施。在这期间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同时,五月也有许多的禁忌。据应劭(公元178)的《风俗通?释忌篇》记载,汉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的俗谚。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尤,除了忌“曝床荐席”外,甚至有“不举五月子”的谚语。《史记?孟尝君列传》就记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亲田婴打算把他丢弃。因为田婴相信:“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这个恶日的忌,深植民心。宜到现在,还可以从许多端午节的习俗中,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种端午起源的学说由闻一多先生所提出。闻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他首先引了吴均(公元467-520)的《续齐谐记》中的一段文字:
    屈原五月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同时,闻一多又举了几个文献上的例子来支持他的学说。这些记载也都显示,端午的起源和龙有着密切的关系。闻一多据此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节日。自古相传,吴越是断发文身之国。至于断发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龙子”,以避免伤害。《汉书?地理志下》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闻一多的结论是,端午应是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举行图腾祭的日子。也就是说,一个龙的节日。
    这些说法固然解释了某些特定的现象,但若将其中任何一说,视为端午的单一起源,则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遗憾。与其如此,还不如说,恶日及龙图腾,都是端午可能的源头。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互相融合,直到屈原传说的加入,为它们添上了新的动力,端午才从此茁壮而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因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起了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的习俗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除了治难产的缕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丸药。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从“长命”、“续命”等名称看来,就可以知道,当时人是多么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成的威胁。不仅在实际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理防卫上,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见的鬼魅及兵灾。
    尽管有这些顾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减,积极祈禳的习俗仍随处可见。周处(240-约299)的《风土记》记载晋朝新兴的端午习俗有:“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等。悬艾固然是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来称为“斗百草”的游戏。而被视为端午特色的竞渡习俗,也在此时出现。据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记》中并未确实记载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说颢然是受了传说的影响。事实上,竞渡、祈禳。表面上是为拯救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
    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个重要的节日,宫廷中也有种种的庆祝活动。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王溥(922-982)的《唐会要》卷三五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扇”赐给长孙无忌及杨师道。他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不只是宠臣有赏,一般文武官员也各有赏赐。马缟(约十世纪中叶)的《中华古今注》记载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年间于端午节以衣、扇献于祖陵。
    王仁裕(880-956)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唐玄宗时:“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不过,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戏,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李淖(约八八○以后在世)的《秦中岁时记》记载:“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溤贽(约九○四前后在世)的《云仙杂记》卷一引《金门岁节记》也说:“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叶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谓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来)。
    唐朝新兴的端午习俗,还有所谓的“五时图”。段成式(约803-863)的《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所谓“五时图”,就是在纸上画蛇、蝎、蟾蜍、蜥蜴、蜈公,也称“五毒符”。据说这五种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时存在时,才不敢互相斗争,得以和平共处。所以,挂五时图就可以防止这些毒虫作怪。
    宋朝的端午节物,比起历代,更见精致。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1147)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约1225-1264)的《岁时广记》卷二一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宋人的巧思还不仅限于此。同样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们也会加点花样,使它的外形艺术化。吴自牧的《梦梁录》(序于1274年)卷三记载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也有人以泥塑天师像,以艾为头,以蒜为拳,悬在门上辟邪。“天师”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现的两种形象,因为他们的外形威猛,足以镇慑邪魔外道。同时也可看出道教对端午习俗的影响。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驱毒的五毒符,逐渐加入装饰的成分,成为妇女钗头的点缀。沈榜的《宛署杂记》(一五九三年)第十七卷记载:“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这一类的钗头饰,在清朝江南一带称之为“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为“女儿节”。《宛署杂记》第十七卷记载:“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此俗似乎仅见于北京。
    *近江河的地方,则在端午举行龙舟竞渡。张岱的《陶庵梦忆》(1646年)卷五记“金山竞渡”: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器,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汨汨然而沸。
    杨嗣昌(1588-1641)的《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的竞渡习俗。当地俗传竞渡是为了禳灾,因此划龙舟前要举行种种祭祀,还要聘请;巫师来作法以祈求胜利。划过龙舟后,居民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用意也在于辟恶。
    西湖的龙舟则分为两种。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傍坐着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竞赛用的龙舟则绕着大龙舟周围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其中以钱、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沈,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尽管历代都有在端午节捉虾蟆制药的习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才有朝廷的太医加入这个偏方的阵容。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二:“(五日)取蟾酥。”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针刺蟾两眉之间,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状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据说蟾酥可治疔疮、恶肿。
    另一种民间辟虫的偏方则是饮菖蒲、雄黄酒。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黄酒在帐之上。顾禄的《清喜录》(一八三○年)卷五:“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会以雄黄酒在他们额上画一个“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宜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葅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后,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后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1895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冲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端午节诗词
    竞渡曲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刘禹锡这首《竞渡曲》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队龙舟决一胜负。胜者欢欣,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
    五月五日
    (梅 尧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贺新郎(端午)
    贺新郎.端午
    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线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 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
    已酉端午
    贝 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 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 显 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
    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
    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
    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
    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节对联
    日逢重五;
    节序天中。

    艾旗招百福;
    蒲剑斩千邪。

    门幸无题午;
    人惭不识丁。

    榴花彩绚朱明节;
    蒲叶香浮绿醑樽。

    艾叶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剑斩千妖。

    绿艾悬门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节启朱明榴图南瑞;
    辉增翠葆艾绶翔华。

    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古恨;
    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圣人。
    抚辰逢地腊;
    建午届天中。

    堂前萱草舒眉绿;
    石上榴花照眼红。

    榴裙萱黛增颜色;
    艾酒蒲浆记岁年。

    结艾钗头轻战虎;
    夺标船首惯成龙。

    艾人驱瘴千门福;
    碧水竞舟十里欢。

    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
    鼓乐催龙舟万水欢歌。

    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
    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焚艾草饮雄黄,清瘴防病别为邪崇;
    飞龙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 紫苏
    回复
    2024-05-09 09:09:22

    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人如果总是出现消化不良的话,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患上了某些胃肠道疾病,人的食欲不好,身体自然也就发育不好,精神也就不好,那么,消化不良吃什么药最合适?消化不良应该吃什么药物?一起来看看。
    1、治疗的药物
    一、协同增效的类型
    1、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消化不良的主流药物有吗丁啉多潘立酮片、瑞琪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柏西西甲硅油乳剂、慷彼申米曲菌胰酶片、千红怡美复方消化酶胶囊等。
    (1)口服的联合用药
    最近,比较多用户告诉小康,使用治疗药物的时候,起效会比较慢,还会伴随腹胀、腹痛等症状。小康建议日常服用消化不良产品时,还可选用广州保济口服液、汉森四磨汤口服液、同仁堂健儿消食口服液、鲁南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济川健胃消食口服液等产品联合治疗。两者合用,有利于发挥药物的协同治疗作用以提高疗效。
    (2)口服加外用的联合用药
    还有很多顾客问小康,每次服药同时服用2种或以上的药物,吃药吃怕了,让小康给他支支招。口服加外用恰好能够帮助到这点,减少服药数量以及次数,口服药调节身体机理,外用药与体表接触,起到刺激局部部位的作用,两者搭配使用,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因此,日常可选用白泉牌舒腹贴膏联合使用,白泉牌舒腹贴膏对于腹痛腹泻,可贴神阙、下脘、天枢、足三里。
    (3)中药的协同增效
    健脾养胃:在缓解期,可以用一些缓解支气管炎的中药进行调理,一般选用山药联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消化不良的症状。由于中药调理在时间上相对会漫长一些,所以在调理期间应注意禁食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加强营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减少反复发作:
    免疫力是衡量身体健康的关键因素,机体的免疫力过低,身体抗病能力差,不能抵御外来的致病菌,容易造成疾病反复发作。因此,医生一般会搭配匹多莫德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联合药物一起治疗和改善消化不良。
    匹多莫德包括谱乐益匹多莫德颗粒、普利莫匹多莫德口服液、唯田匹多莫德分散片、芙露饮匹多莫德口服溶液、林可妙匹多莫德胶囊、金世力德匹多莫德颗粒等。联合使用减少发作次数,提高免疫力,防治结合。
    3、缩短治疗时长:
    一般而言,急性支气管炎1-2周即可痊愈,而慢性支气管炎每年发病累计3个月,并延续2年或以上,多于冬季发作,春夏缓解,服药时间相对来说会比较长。一般可选用雾化器、雾化式制氧机等产品进行日常辅助治疗,雾化器将药液雾化成微小颗粒,药物通过呼吸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沉积,有助于缩短支气管炎的治疗时长。
    2、助消化常识
    (1)烧烤后吃一只梨
    韩国科学家调查发现,进食煎烤食品后吃一个梨,不失为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煎烤类食品经过烟熏火燎,产生较多的苯并芘等致癌物,而梨尤其是梨汁含有的抗癌物丰富,可以消除或排除致癌物,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胃肠免受癌症之害。
    (2)吃蟹后喝生姜红糖水
    从中医角度看,蟹肉对脾胃虚寒的人,尤其是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引起胃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应对之策就是进食蟹肉后喝一杯生姜红糖水。生姜性温热,能增强和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正好与性寒的蟹肉相补;红糖与生姜一样有暖胃、祛寒的作用。两者搭配,暖胃效果更佳。
    (3)油腻多别忘吃核桃
    如果餐桌上油腻食物较多,餐后吃一个核桃大有裨益。借助核桃中的特殊氨基酸,减少高脂肪对动脉血管的损害,保持动脉的柔软与活力,防止硬化。尤其可贵的是核桃较橄榄油更胜一筹,不管你的胆固醇水平如何高,核桃仁都能帮助保持动脉的柔软和弹性。
    (4)吃方便面后吃水果
    提倡煮食方便面,既能更好地吸收水分,又有利于肠胃的消化。另外,进食方便面后吃一点水果,如苹果、草莓、橙子、猕猴桃等,以补偿维生素与矿物质的不足。
    (5)吃火锅后喝点酸奶
    火锅汤的温度高,特别是麻辣火锅,对胃肠的刺激较大,容易损伤胃肠道黏膜。化解办法是进食火锅后喝点酸奶,以保护胃肠道黏膜。酸奶中含有乳酸菌,可酸化肠腔,抑制腐败菌生长,减弱其在肠道产生毒素的作用,从而防止腹泻、腹痛等症状发生。

  • 远志
    回复
    2024-05-09 08:08:12

    它是一种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的。症属于所说的脾胃(也就是消化系统)。常常表现为宝宝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爱吃饭。一到吃饭时父母发愁,想方设法追着喂、逗著喂、骗着喂也吃不了几口饭。在幼儿园虽然比在家好一些,但也是总剩饭。

    有的孩子是因为慢性引起,比如贫血、佝偻病、肝炎、消化不良及长期便秘等慢性病,可能造成长时间厌食,这时应该检查清楚,把慢性病治疗好了以后,食欲才可以得到改善。但是,大多数症不是由于疾病引起,而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制度、不佳的进食环境及家长和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还是因为父母缺少正确的,喂养不当形成的。

    的原因:

    1、有些家长(尤其老人)经常用零食哄孩子,宝宝一哭给块糖、宝宝一闹给块饼乾,时间长了孩子就不能按时按顿的吃饭了。这样会引起1饮食无规律,无固定进食时间,进食时间延长或缩短,正常的胃肠消化规律被打乱。2零食不断,嘴不停,胃不闲,导致胃肠道蠕动和分泌紊乱。3饮料、雪糕、等高热量,使血糖总是处于较高水平而不觉饥饿。4进食环境差,边吃边玩,或进食时家长逗弄、训斥,使大脑皮层的食物中枢不能形成优势的兴奋灶。

    2、现在家庭条件好了,父母怕宝宝缺营养、希望宝宝长得快,从小就是鱼、肉、蛋为主要饮食,甚至给孩子吃补药。这样片面追求高营养,肉蛋奶无节制地填喂,会损伤胃肠,引起消化不良。且服药太多或滥用补品,增加胃肠的负担。

    3、家长过分关注孩子进食,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以拒食作为提条件的筹码。

    4、不足,代谢减少,胃肠道消化功能得不到强化。

    5、其它:生活不规律、睡眠欠充足、过度疲劳、便秘、身体不适等,这些造成孩子偏食、排食,营养不均衡,甚至厌食。

    的治疗:

    ﹙一﹚常规治疗

    1、先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或消化内科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排除那些可以导致厌食的慢性疾病,排除缺铁、缺锌。

    2、饮食要规律,定时进餐,保证饮食卫生;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定时排便;营养要全面,多吃粗粮杂粮和水果;节制零食和甜食,少喝饮料。

    3、改善进食环境,使孩子能够集中精力去进食,并保持心情舒畅。

    4、家长应该避免“追喂”等过分关注孩子进食的行为;当孩子故意拒食时,不能迁就,如一、两顿不吃,家长也不要担心,这说明孩子摄入的能量已经够了,到一定的时间孩子自然会要求进食;决不能以满足要求作为让孩子进食的条件。

    5、加强,尤其是长跑、游泳等耗氧。

    6、不要盲目吃药,莫滥用补品;可以适当服用脾胃,促进功能的中、西药,如:健儿消食口服液、小儿消积丸、小儿喜食片、健脾糕片、大山楂冲剂和健儿散等。

    注意事项:

    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禁忌:一般不能过用滋补药,如人参、熟地、龟板……这些药容易腻胃伤脾反而加重厌食。另外也不能用很多苦寒攻下的药,如大黄、黄连、槟榔……这类药也能损伤脾胃功能。最好是用一些药性平和、药味甘平,养胃运脾助运的中药为宜。

    ﹙二﹚推拿治疗

    厌食的患儿往往既厌食又厌药,很难配合治疗。推拿治疗小儿厌食有显著的疗效,健脾开胃,通达中焦。下面根据不同的证型介绍几种推拿治疗方法:

    (1)乳食壅滞:

    1)治疗原则:消食导滞。

    2)推拿处方:清板门、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100次、捏脊6遍、退六腑100次、揉合谷100次。

    (2)痰湿滋生:

    1)治疗原则:健脾燥湿化痰。

    2)推拿处方:补脾经、揉一窝风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摩腹3分钟、逆运内八卦100次、捏脊6遍、推四横纹100次。

    (3)虫积伤脾:

    1)治疗原则:健脾驱虫。

    2)推拿处方:摩腹5分钟、揉天枢、推下七节骨200次、逆运内八卦100次、推四横纹100次、捏脊6遍。

    (4):

    1)治疗原则:益气健脾和中。

    2)推拿处方:补脾经200次、揉一窝风200次、逆运内八卦100次、推四横纹100次、揉外劳宫100次、经100次、清天河水100次。

    注意事项:

    1)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加体质。

    2)进食要定时定量,防止偏食、挑食,尽可能,并及时添加辅助食品。食品结构合理,保证营养。

    3)对于虫积伤脾型厌食的治疗,应配合服用祛虫药

    ﹙三﹚

    常用穴:四缝。

    备用穴:。

    操 作:

    每次仅取一侧中指四缝穴,消毒后,医者以左手固定并充分暴露穴区,右手持28号5分长的毫针,迅速点刺,挤出少量黄白色粘液,并以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症情较重者。可加穴,以30号1寸针,刺至得气后不留针。每次取一侧。上述治法,均隔日1次,二侧交替。

    注意事项:

    (1)本病防治,不能依靠单一手段,而应采取综合措施,如:饮食定时定量,切忌偏食、零食,建立良好的进食环境。忌食生冷肥腻食物,切忌强制进食。

    (2)四缝穴一般刺至无黄白色液体挤出即可停治。

    (3)本法适于年龄较小的患儿。

    耳穴贴压法:

    常用穴:脾、胃。

    备用穴:神门、迷根。

    操 作:

    一般仅取常用穴,如可加一备用穴(二穴可轮用)。每次取一侧穴,以子或磁珠贴压,由家长每日按压2~3次,每次按压半至1min。二侧交替,2~3日换贴1次。

    注意事项:

    (1)本法用于症状较轻或有先兆症状作预防的小儿。

    (2)家长在按压时,注意手法不可过重。因小儿皮肤娇嫩,过重可引起破损。

    灯火灸:

    常用穴:耳背脾。

    耳背脾穴位置:耳轮脚消失处的耳背部。

    操 作:

    先轻揉左侧耳背部,促使局部充血。穴处常规消毒后,取灯心草一根,将一端在麻油或其它植物油中浸泡片刻,沥干,点燃,对准耳背脾点灸,以听到啪的一声为宜。如无,可再点灸一次,但不超过二次。不效者,可于7日后,在右侧耳背脾再点灸一次。

    注意事项:

    (1)本法适用于各类因饮食不当所致的小儿厌食症。

    (2)点灸后,穴区局部可敷以创可贴,防止患儿抓搔,以免引起感染。

    穴位注射:

    常用穴:。

    操 作:

    药液:维生素D3 注射液,婴幼儿用30万U(1ml),10岁以上者用40~60万U。

    每次选取一侧穴区,以碘伏消毒后,用2~5ml注射器吸取药液,对准穴位快速破皮,缓缓送针至有得气感(此时手感受略有沉紧感),回抽无血,将药液注入。每周注射器1次,二侧穴位于交替使用。4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本法仅适用于脾虚厌食症,表现为厌食或偏食,面色少华,便溏,消瘦,迟缓,抵抗力差的患儿。这些患儿,往往还伴有烦躁多汗及鸡胸等佝偻病症状。

    (2)因维生素D3为油剂注射液,注药时针头阴力较大,注射前应将注射器接头拧紧,以防松脱药液外溢。

    (3)可配合:山楂糕,每服10~30g;鸡肫皮适量,洗净,研粉,每服1~3g,每日2~3次。

    ﹙四﹚方

    一、鸡内金粥

    原料:鸡内金6个,干橘皮3克,砂仁2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制用法:将鸡内金、干橘皮、砂仁研成细末备用。先将粳米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煮粥,在粳米快熟时将上述药末入锅一起熬煮至烂熟,然后调入适量的白糖即成。此方可每日服3次,应连服5-7天。

    功效: 此方具有消食化滞、理气和胃的功效。

    二、冰糖乌梅汤

    原料::乌梅、冰糖各60克。

    制用法:将乌梅洗净且浸泡20分钟后去核、切丁,将乌梅丁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煮至半熟,然后加入冰糖,,熬煮至冰糖完全熔化即成,待其冷却后装瓶备用。每次服用半勺,每日可服用3次。

    功效:此方具有生津止渴、开胃涩肠、消炎止痢的功效。

    三、小儿消食粥

    原料:山楂片10克,高粱米50克,奶粉、白糖各适量。

    制用法:将山楂片和高粱米一起入锅用小火炒焦。将炒焦的山楂片和高粱米一起碾成粗粉。将此粗粉置于砂锅内加适量的清水熬煮至烂熟,再调入适量的奶粉和白糖即成。不满1岁的小儿可每次服用10克的消食粥;2-3岁的小儿可每次服用20克的消食粥;4岁的小儿可每次服用30-40克的消食粥。每日服3 次。

    功效:此方具有开胃消食、补气健脾、化滞消积、活血化瘀、收敛止痢的功效。

    【难题】

健儿止泻颗粒的禁忌

小儿七珍丸的禁忌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