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婴儿脚内翻

时间: 阅读:3666
新生婴儿脚内翻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溪黄草

溪黄草

2025-11-06 17:31:32

新生儿足内翻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对于不严重的足内翻可以使用一些专业的矫正器,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给孩子使用一些塑胶带进行束脚,如果足内翻特别严重,物理干预没有什么效果,这个时候也可以考虑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祝由师
    回复
    2024-05-14 20:20:31

    需不需要光脚走路得看情况,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下光脚走路益处多多,而老一辈们爱说寒从脚底起,习惯性给宝宝穿袜子小宝宝光脚走路益处太多了,小宝宝赤脚时,脚丫不用遭受鞋的拘束,脚形可以当然形成,赤脚更能锻练脚底肌肉组织和肌腱,推动脚弓的产生,防止小宝宝平足和脚内翻、外翘等

    因而,有人说的“赤脚会变平足”就不攻自破了。手脚凉不凉是不能分辨孩子是不是确实冷,恰当办法是摸小宝宝的脖颈,假如头颈湿热,手和脚温凉,这一环境温度是刚好的。由于手和脚坐落于血液循环系统尾端,间距心血管较远,再再加上婴儿血液循环系统生长发育还不健全,末梢神经位置血液循环系统较弱、供血条少,及其肌肤较薄。

    小宝宝光脚走路能益智类补脑当小宝宝赤脚走动时,脚部的相对应脚底反射区也会得到刺激性,根据脚部的触感,让孩子人的大脑能更快操纵人体作出比较细致的姿势。赤脚可以增强抵抗力夏季的过程中让小孩赤脚不但不易得病,反倒有益于脚部血夜的循环系统,提高抵抗力和抗寒工作能力,预防流感或着凉拉肚子等病症。有利于足部正常的生长发育,防止平足和脚内翻、外翘小宝宝的脚掌肌肤柔嫩,穿上鞋棉袜会让小宝宝有约束感,难受,因此许多婴儿都喜爱光脚走路,

    而光脚走路能防止小宝宝脚部皮下组织发炎的产生,小宝宝脚掌多多的的和地板触碰,还能防止小宝宝平足、脚内翻、外翘,有利于足部的正常的生长发育,也更有利于长出漂亮的脚型。当然,小宝宝的光脚走路不只是这两个方面,也有许多的益处,那麼,小宝宝的平足和赤脚没相关,和什么有关呢?小宝宝太早的学走路小宝宝年纪越小,脚弓的载重工作能力就越差,让宝宝走路,会对脚弓导致较大的工作压力,进而非常容易导致扁平足。因此赤脚不容易变扁平足,反倒会防止扁平足。

  • 冉冉云
    回复
    2024-05-14 20:20:31

    1、根据鞋底的磨损情况来区分内外翻脚。

    (1)、内翻脚穿的鞋是脚跟外侧、前脚掌内侧易磨损。

    (2)、外翻脚穿的鞋是脚跟外侧、前脚掌外侧易磨损。

    (3)、正常脚穿的鞋是脚跟外侧易磨损、前脚掌内外侧均匀磨损。

    2、可以根据脚部骨骼线区分内外翻脚。

    扩展资料:

    足外翻的综合康复方法:

    1、足部矫正手法:通过牵伸、按摩及诱发方式,对由于不同机制形成的足外翻有针对性地选择康复矫正手法。

    (1)、对痉挛的足 外侧肌群轻柔摩擦、肌腱按压和松解;足内侧松弛的 肌肉多击打、重压和刺激,增强其肌张力和收缩力;

    (2)、适度牵拉足外侧缘挛缩的软组织,由弱到强,逐级加力,缓慢施行;

    (3)、托住患儿踝关节的后部,刺激其足内侧缘,诱发足做主动内翻及背屈的动作;

    (4)、患儿扶站时前足掌负重。在使用足部矫正手法时,根据患儿足外翻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及矫正的程度等,尤其在牵伸过程中注意防止过度机械牵拉,以免造成周围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的发生。

    2、穿戴足部辅具:临床上对早期、轻度、无明显临床疼痛症状的患儿,一般多采用保守治疗,通过垫足弓垫或穿戴足部辅具矫正足部畸形及提高患儿步行能力。

    足内翻的综合康复方法:

    新生儿时期适用手法矫正,治疗应于出生后尽快开始。

    手法矫正操作应轻柔,一手固定足跟,另手纠正前足内收,以后依次纠正内翻和马蹄,纠正后用胶布固定维持在纠正后位置。

    足趾基底和前足部加衬垫,足跟、内踝、膝关节也应加以保护。

    治疗约需6~10周,6个月以上婴儿手法矫正后可用长腿石膏固定于纠正后的位置,每月换石膏1次,约需9~12个月。

    用石膏固定应注意防止压伤和血运障碍,病儿走路后鞋跟外侧应垫高约0.5厘米以巩固疗效。

    1~3岁患儿可用手术治疗,手术主要有两大类:

    1、软组织手术

    包括延长跟腱及切开踝后关节囊矫正足马蹄畸形,足内侧软组织松解矫正足内翻,肌腱转位以保持足部肌力平衡等。

    2、骨性手术

    适用于年龄大于10岁的病儿,包括足部各种截骨及关节融合术,以矫正畸形及稳定关节。

    手术原则是切除或松解全部妨碍矫形的病理性挛缩软组织,如跟腱延长,跖筋膜松解术等。

    3~5岁患儿除做后内侧软组织松解术外,还可做跟骨截骨术、跟骰关节融合术、肌腱转移术、骰骨楔形截骨术等。

    —足外翻

    —足内翻

  • 远志
    回复
    2024-05-14 20:20:31

    但是都还没诞生的情况下,因为子宫的最高相对高度仅有35cm,而我们知道孩子出生的个子一般是在五十公分上下,因此遭受子宫室内空间狭窄的限定,宝宝只有蜷缩在里面。在母亲子宫里蜷缩了那样长期,她们的腿自然是伸不直了,这就导致了青蛙腿的现象。一般来说,青蛙腿会由于年纪的提高而逐步消退。在宝宝2岁以内的情况下,青蛙腿的现象就几乎并没有。在这期间,在通常情况下,你一定会见到宝宝青蛙腿的情况在逐步的减弱。要是没有慢慢减弱,那就需要造成父母的注意了,我带宝宝去医院检查,看一下是不是有明显的膝盖外翻等现象。

    宝宝的青蛙腿也被称作O型腿,是很普遍的一种状况。众所周知在妈妈的肚子里,子宫的容积比较有限,孕中晚期的胎宝宝仍在不断生长发育成长,因而宝宝只能“憋屈”自身。除开把腿屈下去,宝宝还会继续把手臂也弯折,拇指包在握拳里,头顶部向一边歪斜。这类作法尽管能在最大的水平上减小了胎宝宝所占容积,却也提供了一个问题,那便是宝宝的大腿会因而向内弯折形变。要明白这一姿态很有可能要维持上好多个月,因此绝大部分宝宝在诞生后,握拳握紧四肢弯折的习惯性依然保存着。从父母的方面看来,宝宝的两腿不正,膝关节并不拢,小腿肚内翻,和青蛙腿一模一样。

    宝宝在未诞生前,胎宝宝阶段是在子宫内以两腿交叉式蜷起,屁股和膝关节拉申的姿态生长发育的。宝宝出世后,大家见到小腿肚有一些“弯”:腿和脚向内弯折,是常规的生理学现象。当不了解新生婴儿生长发育特性时,有的宝父母经常会特别担忧小孩长大以后会腿不直或者“0型腿”,因此给孩子绑扎两腿,有的父母乃至把宝宝的腿和木棍捆缚一起,而求更“直”。例如下边这幅图是一位宝妈妈跟我说,因担忧腿弯,亲戚家的再生宝宝被扎成了那样:青蛙腿是一种常规的生理学现象,也是小孩小腿的一种防范意识。

    小孩往往会发生青蛙腿有两个缘故。第一,由“定居的房屋确定”。在怀孕后期,肚里的区域变得越来越小,宝宝在子宫里长期会维持一个姿态,分开腿,紧靠人体。因此刚刚出生的宝宝脚部当然弯折,看上去是一个小写的M。那样的腿也被称作青蛙腿。小孩刚刚出生,大腿内侧有一个像球一样的骨骼嵌入在球窝内。由于青蛙腿的原因,小孩大腿根部是被膝关节支撑点着,那样的动作让胯骨关节的工作压力是最少的。而这个时候球窝的嵌入是很软的。假如成年人强制弄直小孩的腿,球窝的嵌入反而被拉了出去,那样做的结果便是非常容易致使小孩胯关节脱位,或是胯骨关节发育不全。所以说青蛙腿实际上是人体初期生长的一个维护。

  • 芍药
    回复
    2024-05-14 19:19:21

    有的宝宝可能会出现脚内翻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属于一种畸形。如果是轻微的脚内翻,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如果是严重的脚内翻,就怕会影响到宝宝的走路。
    ?一岁以内的婴儿哺乳时
    由哺乳母亲及一名助手共同协助进行手扳法矫正。畸形矫正后,用柔软绷带由足内直面向足背外方向缠绕,固定足于矫正位。
    ?矫正适度即可
    手法轻柔,免至骨伤,矫正适度即可。严密观察,切莫过紧,以免影响足部血运。
    ?一到三岁,分膝手法矫正
    石膏固定,全身麻痹下,患儿仰卧屈膝15度或俯卧屈膝90度。助手扶持膝关节及小腿,术者一手托足跟,矫正足跟内翻下垂,一手平推足前尺面。同时,矫正下垂、内翻、内收畸形。在足矫正位,由骨中部至趾指关节,屈膝15度,石膏管型固定。一到两岁,每两周更换一次;两到三岁,每月更换一次。
    ?术后注意石膏压迫
    术后注意石膏压迫,患儿哭闹不安,即刻去医院检查,在容易受压的骨质突出部位开窗。

新生儿剪指甲破伤风

怎么给新生儿热敷肚子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