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伤以后如果只是大声哭闹,但并没有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则可以排除颅脑损伤,只需对皮外伤部位进行冷敷,24小时以后再进行热敷并涂上碘伏消毒即可。如果摔了以后造成骨折,不能让孩子立刻进行行走,需要就地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这样能够防止骨质进一步移位加重。
你好,宝宝被摔着后只要是宝宝没有哭闹不止,恶心呕吐、或者精神不佳萎靡嗜睡的症状,就不要紧,宝宝没有这些症状说明没有事,是可以睡觉的,这个没有关系。
?观察一天左右
建议应该观察孩子一天左右,如果一天内没有这些症状就没事了。
?头部CT检查
如果有这些症状之一,需要去医院做个头部CT检查,排除一下颅内损伤。
遇到这种情况,我觉得先得判断孩子摔得严不严重,不严重,用一个充满爱意的微笑来表达就够了,你看,没关系的,自己爬起来就好,一切都还是那么美好。我觉得作为家长遇到孩子摔倒后大哭,可以这样做:
?检查孩子有无外伤
首先检查孩子有外伤如果肉眼可见只是轻微磕碰,无需过于在意。如果有擦伤,可以用生理盐水消毒,如果创伤面嵌入了沙子或者小石子,要先小心去除,再用生理盐水清理。如果孩子活动受限,那家长要谨慎一些,不要马上把孩子抱起来,应该先判断孩子有没有骨折,最好保持原来的姿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耐心的给宝宝安抚
耐心的给宝宝安抚如果检查孩子没事,家长不要有过激的反应,只需要轻轻的抱抱、亲亲孩子就好了。一般没有严重受伤的情况下,妈妈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就能平复。如果长时间安抚无效,就要及时就医,孩子应该是哪里不舒服了。
???保持平常心
如果大人对于孩子摔倒以平常心来看,孩子就不会当作这是一件特别“害怕”、“伤心”的事,如果大人表现地特别心痛,还怪罪地板啦床啦,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了验证,下回再发生类似事件的时候,他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情绪,也不会学会自己小心一点。
有时候带孩子在楼下玩,会看到这种现象:小孩子摔跤了,家长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然后边用手拍地边说:“我拍过地了,让它把我家宝贝弄摔跤了,不哭了。”或者是打旁边的障碍物说:“都怪它,我打它,我打它,我揍它,不要哭了啊,我揍过它了。”孩子被家长的这种行为“安慰”了,不哭了。
这种行为对孩子有害无利,因为这是一种“复仇”的行为。我的女儿有一次在家摔跤了,头碰到桌腿上,然后哇哇大哭了起来,她奶奶赶快过去,抱她起来,用手拍桌腿说:“我打它,我打它,把我家孙女头撞疼了。”
看到老人这样教孩子,我马上就说不能这样教小孩。我把孩子抱过来,用非常平和的语气说:“宝贝撞疼了是不是?我给你吹吹。宝贝,你应该向桌腿道歉,因为桌腿站在那里没动,是你跑撞到它了,你把桌腿撞疼了。”
她的眼泪还没干,眼睛瞪得大大地看着我,我知道她听懂了。这样做是在教孩子一定要善待对方,以后和小朋友相处也是这样。孩子还小,没有这样的经历和 情感 。家长怎么教,这些就会成为孩子的 情感 和体验。孩子小,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我们不能动手打“桌腿”。
根据皮亚杰的泛灵论,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的孩子,他们 认为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一桌一椅,一花一草等,所以家长拍打桌腿的行为,其实是教孩子“推卸责任”,孩子以后还会“摔跤”,只有从孩子自身找原因,才是真的对孩子好。比如对孩子说下次我们小心一点好不好?
看到孩子摔跤,家长不要惊慌失措,孩子摔一跤本来没什么,但是家长的表情、动作却把孩子吓着了。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爱孩子,更要会爱孩子。
孩子跌倒以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做法一:扶起来。
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做法。
曾几何时,中国父母的做法受到了猛烈的抨击。
批评者认为,如此的教育方法使得中国的孩子脆弱、独立性差、过分依赖父母,并断言,在父母庇护下的孩子长不大!
做法二:自己站起来。
这被认为是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典型做法。请看从国外回来的一位学者的亲历:
……澳洲人多数带着两至四岁的小孩到购物中心玩,因地滑小孩摔倒了,父母都不去帮忙扶起来。看到第一、第二、第三个我都未引起注意,看到第四个、第五个我就有点不理解,向女儿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小孩跌倒了大人不去扶起来?”女儿回答我:“这是他们一种好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从小就养成独立生活能力。据澳洲人讲,这样有三种好处:一是让小孩知道跌倒是自己不小心,今后多注意不要再跌倒了;二是小孩跌倒了,他自己支撑起来,可以锻炼小孩的毅力;三是小孩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不娇惯他,能养成他独立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这种做法,被专家学者广泛推崇,教师与家长亦争相效仿。
做法三:别急着站起来。
这种方式源于一位旅行者的启示。
一个旅行者在行进的途中,突然改变了原来选定的路线,决定抄近路前往目的地。没想到,在他穿越那片看似很平坦的草地时,没走几步,脚被什么东西猛地绊了一下,把他摔了个跟头。对此,他没太在意,从草地上爬起来,揉了揉有点儿疼的膝盖,继续前行。但是没走十几步,他又结结实实地摔了一跤。这一回他没有急着站起来,而是躺在那里,一边揉着受伤的腿,一边仔细地打量着脚下的草地。
原来,绊倒他的是一个草环,那是一种丛生的植物,用疯长的、极柔韧的枝蔓编织成的一个很隐蔽的草环。在他跌倒的周围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草环,行人稍不留意,就会绊一个跟头。待他坐起来,将目光往前一延伸,不由得大吃一惊,掩藏在繁花绿草间的,竟是一片可怕的沼泽。
转到另一条安全的路上,他仍在庆幸刚才跌的那个跟头,更庆幸自己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漫不经心地急于爬起来,而是细心地查清了让自己跌倒的原因,还认真地打量了一下自己原本自信的道路。
事后,他又心有余悸地听说,那片隐蔽在草地深处的沼泽,不久前还吞噬了两个粗心的过路人呢。
再看看孩子们自己的处理方式。
做法四:一起跌倒。
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并立即哇哇大哭起来。一个小女孩一看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愣,接着,跑了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到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旁。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泪,又玩起来。
在笔者看来,这几种方式其实无所谓优劣之分。正像一位中国家长所认为的,孩子跌倒了,把他扶起来,中国式的教育方法照样出人才呀!
而且让孩子自己站起来的做法也未必就是科学的。曾经就有一位家长以“孩子跌倒了,自己站起来”的模式教育儿子,她在践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即便孩子从很高的滑梯上摔下来,她除了在言语上给予鼓励之外,不给他提供任何帮助。孩子也确实坚强了很多。但这位家长有一次在家中爬上高凳取东西时,不慎摔了下来,疼得难以支持。她要求站在身边的儿子扶一下她,可是儿子只是冷冷地站在一边看着她!在她的强烈要求下,孩子才勉强地把妈妈扶起来,没有说任何安慰的话。这次意外的摔倒事件使这位家长震惊不小,由此引发了对“孩子跌到了,自己站起来”这一做法的反思。她觉得孩子在“自己站起来”的过程中,固然可以变得“坚强”,但同时也会变得冷漠和缺乏同情心。所以,一味地强调“孩子跌到了,自己站起来”的做法并不可取。在孩子需要安慰的时候,家长有必要伸出关爱的双手,扶一把孩子。所以,在孩子跌倒以后,家长应根据不同情境,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孩子的做法。那个小女孩当然不会考虑她行动的方式和意义,但她确实是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小家伙的。小女孩的行动自然而然,且充满灵性,没有刻意雕琢,信手拈来,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间本就该如此。作为成人的我们,在引导和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应该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自以为全智的身份,看看同样的事件,孩子们会怎么处理?也许从孩子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教育与生命的本真!-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