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破伤风具有潜伏期,一般在半个月左右,潜伏期越短,病情就会越严重,并且死亡率是比较高的。早期症状表现为吃奶困难,哭闹,面部肌肉紧张等,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建议您及早预防,从根源上减少破伤风的发生。
【摘要】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后,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嗜神经外毒素而引起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点的急性传染病。重型患者可因喉痉挛或继发严重肺部感染而死亡。破伤风的症状有哪些呢?
重疾保险就上慧择网? 130万用户共同选择
绝大多数破伤风患者均有外伤史,伤口多先有或合并化脓性感染。一般伤口较深,常有异物及坏死组织残留。部分患者伤口较小而隐蔽,常被患者忽视而致延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因病情发展而造成严重后果。
潜伏期为1~2周,最长可达数月。潜伏期愈短常病情愈重,短于1周的病例,多为重型破伤风。曾用破伤风类毒素自动免疫或受伤后进行预防性破伤风抗毒素注射者,潜伏期一般较长。
早期症状为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嚼肌痉挛所致的张口困难是最早的典型症状。其他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的全身肌张力增高和继后出现的阵发性强直性肌痉挛。患者神志清楚,当病情进展而出现阵发性强直性肌痉挛时,患者十分痛苦,常由很轻微的刺激,即引起一次痛苦的痉挛。
从出现肌张力增高到首次出现强直性肌痉挛的时间称为初痉期。初痉期短于48h者,提示病情较重。病情的进展表现在痉挛的间歇期缩短而持续时间延长。如喉部肌肉及呼吸肌出现持续性痉挛而未能缓解时,患者可因窒息而立即死亡。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强直引起破伤风患者特征性的痉笑面容、吞咽困难、颈强直、角弓反张、腹肌强直及四肢僵硬等临床表现。较重的病例常同时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如高热、多汗、心动过速等。高热是破伤风患者预后差的重要标志之一。
破伤风的诊断主要靠外伤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短期动态观察患者症状发展,亦能早期作出诊断。当患者有确切的外伤史或有感染伤口存在,继之发展张口困难,全身肌张力增高等症状,诊断应无困难。如再发展阵发性肌痉挛,则可更加肯定诊断。但临床约有20%的破伤风患者无明显外伤史,诊断主要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此时,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慧择提示: 了解破伤风的症状有助于我们及早认识病情,尽快接受治疗。破伤风的危害很大,其中新生儿破伤风由脐带感染引起,病死率很高,家长们要高度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况。
你的症状不是破伤风症状,皮试不能打,可以用脱敏注射呀,,,根据你的症状,考虑上呼吸道感染可能性比较大。。。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风4~12天,平均7天,故民间有"锁口风"、"脐带风"、"七日风"、"四六风"之称,新生儿破伤风首发症状,常表现为不能吸乳( 咀嚼肌痉挛所致 )。
在病的早期,病婴表现为想吃而不能吃,故烦躁不安,啼哭不止;继而由于面肌痉挛致牙关紧闭、眉举额皱、口角上牵,而出现苦笑面容,再进一步发展则出现全身抽搐。此过程在新生儿发展甚快,多在24小时内完成。·抽搐严重则呈角弓反张,甚至频频窒息,膀胱及直肠痉挛,可致尿潴留及便秘。一般神智清醒,无发热或只有低热,发热高者可能由于并发 症或严重抽搐所致,预后均较严重。
判断本病的严重程度,主要根据以下各点。
(一) 潜伏期的长短
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一般是指从出生到发病的时限。潜伏期短,说明细菌的毒力强,产生的毒素多,故病情重。潜伏期短于6天者,预后多较严重;有一组资料表明,潜伏期短于6天者,其病死率为44.4%(11/25),而潜伏期长于6天者,病死率仅为20%( 4/20 ),一般认为,潜伏期长于10天者,大多数能够治愈。
(二) 抽搐发生的时限
指开始发病至抽搐的时限。这个时限越短,病情越重,时限在24小时内与长于24小时,其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
(三) 抽搐的频率及程度
这是判断严重性最主要的指标。抽搐越频,每次抽搐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
(四) 呼吸窘迫及发绀
严重破伤风病人,除频发抽搐外,往往有呼吸窘迫及发绀反复出现。产生呼吸窘迫及发绀的原因,大概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① 呼吸肌及腹壁肌痉挛;
② 喉肌痉挛;
③ 胃内容物反流阻塞呼吸道;
④ 喉头分泌物过多;
⑤ 严重抽搐引起脑缺氧;
⑥ 过量的镇静剂抑制呼吸中枢;
⑦ 肺部感染。
呼吸窘迫与抽搐互为因果,在严重病例,二者成为恶性循环,故有此症状者多属严重病例。
(五) 发热的高低
有高热者,除合并感染外,还与严重抽搐或反复窒息有关。故有高热者,亦属严重病例。
(六) 并发症的有无
严重病例多有并发症存在,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脐炎、脐出血、败血症、硬肿症及心力衰竭等。''特别是肺部感染,是造成病孩死亡的主要原因,应积极抢救。
虽然新生儿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疾病,过去的病死率很高,但只要我们掌握它的规律, 熟悉治疗原则,采用综合疗法,大多数病例还是可以治好的。本病的危险期大概是起病后10天左右,如能度过此期,则由于本病的自限性,破伤风毒素与神经细胞的结合是暂时的,可以恢复的,因此可望痊愈而不致产生后遗症。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