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一种非常缠人的疾病了,对于我们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多的,不仅影响我们人体的健康,并且还会严重的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了,尤其是在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时候,我们还会出现身体发热的症状了,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等病原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并且在儿童中发病率高。在临床主要以发热、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为特征。
细菌性痢疾多数起病较急,初起多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尤其是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起病后体温很快上升至39℃以上,有的可达40℃~41℃,而腹泻往往在发热数小时以后才出现。对这种高热甚至出现惊厥,尚未出现腹泻的患儿,如医生怀疑是细菌性痢疾,最好用冷盐水灌肠的方法降温,这样既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也可以通过灌肠留取粪便,进行一些正规的化验检查,然后最初对应的治疗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持续高热不退的患儿,可以在头部进行冷湿敷,同时用冷盐水灌肠,如体温仍无明显下降,可以用氯丙嗪和异丙嗪进行肌肉注射,在冬眠药物的保护下配合物理降温可较好地控制高热,使体温尽量在短时间内降至38℃左右。
冷盐水灌肠对细菌性痢疾的发热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可以在灌肠液中加入一些抗生素,这样既可以降温,又可以起到清洗肠道,控制肠道细菌感染的作用。
中药煎剂灌肠对细菌性痢疾也有很好的降温及治疗效果。常用中药有黄连、黄芩、马齿苋、白头翁、秦皮、大黄等。将以上中药水煎后取汁300mL左右,待药液凉后每次取60~120mL进行保留灌肠,每日2~3次。
除以上方法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物理方法或药物降温。降温药物可酌情选用扑热息痛或阿司匹林等这些药物,这些药物对于帮助我们缓解病情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细菌性痢疾发热的时候怎么办呢?这是许多的细菌性痢疾患者朋友们都非常的关注的问题了,上面我们也了解了许多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了,所以我们以后如果出现了这种症状,那么我们也是可以通过上面的这些方法来解决的哦。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是痢疾杆菌污染食物、饮用水或食具,或通过苍蝇、蟑螂为媒介污染食物或食具,经口入感染。菌痢起病急,以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特征。 细菌性痢疾吃什么药呢?如何治疗?今天小编为大家列举一些治疗细菌性痢疾的药,供大家参考。 1、磷霉素钙胶囊 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包括细菌性痢疾)等。也可与其他抗菌药联合应用治疗由敏感菌所致的重症感染,如败血症、腹膜炎、骨髓炎等。 口服适用于对磷霉素敏感的致病菌所致的下列感染。 2、穿心莲内酯滴丸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胃炎,肠炎,细菌性痢疾。症见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咳嗽头痛,痢疾腹泻等。 3、清热消炎宁胶囊 清热解毒,消炎止痛,舒筋活络。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咽喉炎,肺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阑尾炎,烧伤,疮疡脓肿,蜂窝组织炎。 4、黄芩片 消炎解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痢疾等。 5、安必仙 用于治疗对本品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球菌、脑膜炎菌及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和百日咳等)、胃肠及消化道感染(肝、胆感染性疾患、急慢性胃肠炎、菌痢、伤寒及副伤寒等),泌尿道感染(淋病、尿道炎、膀胱炎等)、软组织感染和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6、黄藤素片 清热解毒。用于妇科炎症,菌痢,肠炎,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外科感染,眼结膜炎。 7、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主治肠道感染: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肠炎、沙门菌属肠炎、伤寒及副伤寒。 8、哇诺酮类。本类药物具有杀菌作用,是细菌性痢疾治疗的首选药物。喳诺酮类药物因动物试验显示本类药可影响骨箭发育,故有学者认为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如非必要不宜使用,而世界卫生组织(WHO )认为对儿童关节破坏的风险性非常小,而其风险与治疗价值相比,更是微乎其微。 9、其他药物如匹美西林和头抱曲松,可用于任何年龄组,对多重耐药菌有效,阿奇霉素也可用于成人患者治疗。 10、中草药如小聚碱(黄连素)对志贺菌亦有效,口服每次0 . 3 一0 . 4g ,每日3 次,儿童每日5 一l0mg / kg ,分3 次服。穿心莲内醋4g ,每日4 次,疗程为7 日。有报道用异烟脐治疗菌痢,因其能抑制杆菌体内氨基酸的代谢而发挥抑菌作用。如用异烟脐0.2g ,每日3 次,加TMP0.2g,每日2 次,连续口服5 日,治愈率可达98 %。选择应根据不同时期进行处理。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中医认为,马齿苋味虽为酸,但其性寒滑利,既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又能滑利大肠,故可治疗热毒血痢及热毒疮疡,唯性寒滑,若寒痢或脾虚泄泻者忌服。有关资料载:马齿苋茎叶含有烟酸、皂甙、鞣质、尿素等,并含有硝酸钾、氯化钾、硫酸钾及其它钾盐。另一个是利用常见中成药菌痢凉血汤,配合马齿苋双管齐下。
1.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匿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1.急性菌痢的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服补液盐,呕吐者需静脉补液。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应用≥2种抗菌药物。
2.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1)抗感染 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待病情好转后改口服。
(2)控制高热与惊厥
(3)循环衰竭的治疗 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主要有①扩充有效血容量;②纠正酸中毒;③强心治疗;④解除血管痉挛;⑤维持酸碱平衡;⑥应用糖皮质激素。
(4)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
3.慢性菌痢的治疗
(1)寻找诱因,对症处置。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剂。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酶生乳酸杆菌,以利肠道厌氧菌生长。
(2)对于肠道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