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都知道按摩穴位是现在保健养生的一个好方法了,对于不同的穴位来说,我们按摩时能够起到的好处也是不同的了,行间穴就是非常好的一个穴位,我们经常的按摩行间穴是很有好处和意义的哦,那么到底行间穴的作用都有哪些呢,一起看看吧。
解决腿抽筋
一些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缺钙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就可能会出现晚上抽筋的情况,这个时候大家除了给孩子补充身体里面的钙物质之外,也能够通过按摩行间穴位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的好处是非常大的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的按摩行间穴,对于腿抽筋这样的情况是可以很好的解决的哦。
治疗月经过多
一些女性朋友在月经来潮期间可能会出现血流量过多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就会直接影响到女性朋友的身体健康了,可能会出现贫血等疾病。通过按摩行间穴位能够快速的解决月经过多的情况,进而防止出现贫血等疾病。
治疗头疼目眩
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疼目眩的情况,引起这种情况的病因其实是非常多的,所以建议大家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如果是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头痛目眩,大家可以通过按摩行间穴位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就要注意了哦,对于行间穴是不能错过的,特别是对于压力比较大的朋友们来说,行间穴是很不错的,我们经常按摩好处极大。
治疗失眠
很多人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可能会出现晚上失眠的情况,晚上失眠会对大家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家在失眠的时候,可以通过按摩行间穴来快速入睡,这是我们大家不能错过的了,很多人的压力都比较大,所以就容易出现失眠的情况,这时候我们按摩行间穴,可以很好的入睡哦。
通过了我们的介绍之后,大家对于行间穴就可以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了吧,可以发现行间穴本身就是非常优质的穴位了,我们经常的按摩行间穴好处是非常大的,可以解决我们容易出现的多种不适,对于女性来说也是非常适合的哦。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出处5穴名解6特异性7所属部位8行间穴的定位9行间穴的取法10行间穴穴位解剖 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 11行间穴的功效与作用12行间穴主治病证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行间穴的配伍15特效 *** 16文献摘要17行间穴研究进展 17.1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2的影响17.2治疗急性腰扭伤17.3治疗急性痉挛性腹痛17.4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7.5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17.6治疗原发性青光眼17.7治疗手足搐搦症 18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行间 1拼音 xíng jiān
2英文参考 Xíngjiān LR2 [中国针灸学词典]
xíngji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穴位 行间 汉语拼音 Xingjian 罗马拼音 Hsingchien 美国英译名 Beeen Column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R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F2 富耶氏 F2 德国 LE2 英国 liv2 美国 Li2
行间为经穴名(Xíngjiān LR2)[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1][2]。行间是足厥阴肝经的荥穴,五行属火[2]。行即行走,间即中间,此穴在第一、二趾缝端,经气行走其间,故名行间[2]。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㖞斜,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胁痛,小便不利,崩漏,癫痫,痛经,带下,头顶痛,眩晕,面瘫,口苦,黄疸,急躁易怒,尿痛,经闭,月经过多,足背肿痛,足趾麻木,现代又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雀目,失眠,遗精,干湿脚气,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 *** 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精神经分裂症,脑血管后遗症,淋疾,胃脘胀痛,呃逆腹胀,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咳嗽气喘,齿痛喉痹,疔疮痈肿,腹膜炎,牙痛,失眠,足跟痛等。
4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
5穴名解 行即行走,间即中间,此穴在第一、二趾缝端,经气行走其间,故名行间[2]。
行,足之用为行。或有经过、流动、传布之义。间,有隙义,指经过,病愈为病间。气得行而通,滞得行而解。本穴为行走着力之处,其用着重泻法。泻之俾使郁气通行也,犹云气得行,而病得间也,故曰行间[3]。《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肝脉溜于行间。”
6特异性 行间是足厥阴肝经五输穴的荥穴,五行属火[2]。
7所属部位 趾间[4]
8行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5]。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2]。正坐或仰卧取穴[2]。
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1]。
行间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肌肉)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骨骼)
9行间穴的取法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2]。正坐或仰卧取穴[2]。
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1]。
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趾缝端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在足背部第1、第2两趾之间连接处的缝纹头处即是行间穴[7]。
10行间穴穴位解剖 行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深神经终末支的内侧支分布。趾蹼外足背与足底的皮肤和皮下筋膜互相移行。针由皮肤、皮下筋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短伸肌腱的外侧,穿经腓深神经的末支(或经其内、外侧;第一跖骨动脉行于该神经的外侧,跖背、趾背动脉均有穿支和跖底、趾底动脉吻合),继入第一骨间背侧肌。该肌由足底外侧神经的深支支配。
皮肤→皮下组织[8]。
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1]。
11行间穴的功效与作用 行间穴具有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功效。
行间穴有疏肝泄热、舒利胸胁的作用[2]。
本穴为肝经之荥穴,“荥输治外经”,“荥主身热”,故可主治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所致头面五官病[9]。
肝经荥穴配五行属火,为肝木之子,“实则泻其子”,故取本穴既可疏肝解郁、调气和血,又可清泄肝胆、平肝熄风,治疗肝病、神志病、前阴病和妇科病[9]。
系本经之荥穴,有舒肝理气、调经和血之功,主治月经不调,消化不良,失眠,痫疾,中风等证[3]。
12行间穴主治病证 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㖞斜,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胁痛,小便不利,崩漏,癫痫,痛经,带下,头顶痛,眩晕,面瘫,口苦,黄疸,急躁易怒,尿痛,经闭,月经过多,足背肿痛,足趾麻木,现代又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雀目,失眠,遗精,干湿脚气,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 *** 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精神经分裂症,脑血管后遗症,淋疾,胃脘胀痛,呃逆腹胀,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咳嗽气喘,齿痛喉痹,疔疮痈肿,腹膜炎,牙痛,失眠,足跟痛等。
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喁斜等[2]。
行间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㖞、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风[8]。
行间穴主治头顶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面瘫;胁痛,口苦,黄疸,急躁易怒;疝气,小便不利,尿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月经过多,崩漏,带下;足背肿痛,足趾麻木;中风,癫痫[6]。
现代又多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等[2]。
行间穴主治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癫痫,瘈疭,小儿惊风,胸胁痛,口眼㖞斜,遗尿,癃闭,疝气,遗精,月经过多,干湿脚气,以及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1]。
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 *** 痛,疝气,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精神经分裂症,神经衰弱,脑血管后遗症。
泌尿系统疾病:遗尿,淋疾。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胃脘胀痛,呃逆腹胀。
运动系统疾病: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气喘,齿痛喉痹。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心悸,胸闷气短。 外科疾病:疔疮痈肿。
其他疾病:高血压,青光眼,肋间神经痛,腹膜炎,糖尿病,牙痛,失眠及足跟痛。
13刺灸法
直刺0.5~0.8寸[8][6],局部有酸胀感[6],可放散至足背[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
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行间穴的配伍 行间配睛明、太阳,有清肝凉血,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行间配睛明、攒竹、瞳子髎、太阳,治目赤肿痛[6]。
行间配百会、风池,率谷,有祛风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行间配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治偏头痛[6]。
行间配气海、地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经。
行间配气海、地机、太冲、合谷、三阴交,治痛经[6]。
15特效 ***一边用中指指腹强压行间穴,一边吐气,有轻微疼痛感,重复按压2~3分钟,可缓解头痛、耳呜耳聋、失眠[7]。
16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行间、太冲。
《针灸甲乙经》: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黑热,腹中膜满,身热厥痛,行间主之。善惊,悲不乐,厥,胫足下热,面尽热。一渴,行间主之。腹痛,上抢心,心下满,癃,茎中痛,怒瞋不欲视,泣出,长太息,行间主之。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行间主之。喉痹,气厥,口呙,喉咽如扼状,行间主之。月事不利,见血而身反败阴寒,行间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然终日不得太息。
《针灸大成》:主呕逆,洞泄,遗溺癃闭,消渴嗜饮,善怒,四肢满,转筋,胸胁痛,小腹肿,咳逆呕血,茎中痛,腰痛不可以俯仰,腹中胀,小肠气,肝心痛,色苍苍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口呙,癫疾,短气,四肢逆冷,嗌干烦渴,瞑不欲视,目中泪出,太息,便溺难,七疝寒疝,中风,肝积肥气,发痃疟,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
《医宗金鉴》:治小儿急慢惊风,及妇人血蛊症瘕,浑身肿,单腹胀等证。
《胜玉歌》:行间可治膝肿病。
《百症赋》: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
17行间穴研究进展
按压养肝穴位「行间穴」,有助舒肝理气。
时序进入春季,气温逐渐暖和,万物开始生发,也正是养肝好时机!适当饮食、正常作息是养肝不二法门,中医师游志勤建议,时时按压行间穴、太冲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每次按压10分钟,更有助排除体内毒素、舒肝理气。
春天阳气旺盛 养肝好时机
3月5日是24节气中的「惊蛰」,代表春天来到。台北慈济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游志勤指出,历经属阴、阳气能量储存在地底下的冬季,春季是天地万物茂发、生气蓬勃的起点,充满充足阳光及能量,也是人体肝气盛、活动力强的时刻。
*** 经络排毒 预防疾病
游志勤医师表示,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而春季阳气最为旺盛,透过补充阳气、肝血自然活络,因此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他说明,除了适当饮食及正常作息外,利用 *** 经络能排除体内毒素、舒肝理气,「穴位通、气才顺,才得养肝,达到提升免疫力、预防疾病」。
4大养肝穴位 理气、补肝血
游志勤医师建议,按压养肝穴位,有助理气、养血、养气,以及补肝血,包括行间穴(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分界凹陷的足背处)、太冲穴(大拇趾与第二趾间两根骨头交会凹陷足背侧),有助理气;三阴交穴(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4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足三里穴(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
加入【】,天天关注您健康!LINE@ ID:@ 订阅【健康爱乐活】影音频道,阅读健康知识更轻松 : /supply/article/37008 关键字:养肝, 行间穴, 太冲穴, 三阴交穴, 足三里穴, 游志勤
1 行间在哪个位置图片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
2 行间是什么意思行间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荥(火)穴。
1.“行间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行间穴”。
2.肝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肝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此部分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3 行间的功效与作用1.缓解治疗中风、癫痫、瘛疭,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雀目、口眼歪斜,小儿惊风,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肝脏疾病、粘膜炎等肝经风热所致病证。
2.缓解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等妇科病证。
3.缓解治疗遗尿、癃闭,遗精,夜尿症、等泌尿系病证。
4.缓解治疗肋间神经痛、胸胁胀痛、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腿抽筋、膝肿,干湿脚气,淋疾。
5.缓解治疗疝气。腹气上逆、呃逆,咳嗽,洞泻,高血压、失眠,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4 行间的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尖掐,按压行间穴5秒钟,压到有酸感后,休息5秒钟再按压,一共20次。
失眠绝对是一种痛苦的经历,秋天的失眠多数与负面情绪有关,中医讲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草木凋零,万籁俱寂,人们难免触景生情表现出郁闷、压抑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睡眠。
这时候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成药解郁安神颗粒,它有很好地缓解负面情绪,安神定志的作用,其实,我们人体的经络中也有一组穴位与安神解郁颗粒作用相近,适度的刺激也会达到安神定志,促进睡眠的效果。这组穴位就是我们人体经络中的行间穴和太冲穴。
行间穴是足厥阴肝经的重要俞穴,行,有行走流动之意,间,二者之中也,行间穴,是肝经之气顺传之处,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行间穴”。行间穴,有清热泻火,疏肝利胆的作用,尤其是清肝胆之火,效果尤佳。
行间穴,除了可以清利肝胆邪火外,还是一个“诊断穴”,当你肝胆有火的时候,往往轻柔的按摩行间穴,也会感觉特别疼痛。这证明你的肝经是不通的,气血瘀滞造成疼痛。当你正确的按摩行间穴一段时间后,用同样的力度,并没有感觉到疼痛,证明气血畅通,肝气的输布正常。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是肝经之气输布的地方。人们常说,气大伤身,人在生气发怒的时候,是肝的疏泄功能太过,肝气上逆所致,肝喜调达,恶抑郁,气急而动。这时候按摩太冲穴,是给肝脏减压的最好方式。
太冲,顾名思义,就是你脾气太冲的时候可以去按摩它,可以让你的情绪舒缓下来,太冲穴又被人们俗称为人体的“消气穴”。刺激太冲有助于疏通肝经,起到疏肝理气,平息内火的作用。
行间穴位于 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骨凹陷的前方。
行间穴位于太冲穴下方,我们在按摩的时候,可以用拇指的指腹从太冲穴向下推行按揉至行间穴。从太冲按向行间,每个穴位按摩5到10分钟,力度适中,以微微酸麻胀痛为宜,热水泡脚后,按摩效果更佳。
行间穴和太冲穴都是肝经的重要穴位,它们相互搭配可以起到疏肝解郁,利胆清火,安神助眠的效果。可以说是人体自备的解郁安神颗粒。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