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穴位中有一个穴位叫做上巨虚穴,这个穴位是非常独特的,有着很多的治病用途,而且配伍的方法也有很多不同的配伍方法,可以用来治疗不同的病症。下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上巨虚穴的用途以及相关的配伍方法,望能给各位提供参考。
上巨虚穴的位置
要找到上去吸血的话,必须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该穴位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在犊鼻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当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的中点处取穴。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上巨虚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上巨虚穴可以用来治疗肠鸣泄泻、阑尾炎、胃肠炎、腹痛胀满、痢疾、细菌性痢疾、便秘、膝胫酸痛、膝关节肿痛、下肢痿痹、脚气等,有这些病症存在的情况,都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对该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治疗的作用。
作用功效:上巨虚穴,调和肠胃,通经活络。
古代记述:胃热、腹痛,泄泻痢疾,下肢痹症,足痿,乳痈,癫痫,小腹痛,腰背控睾而痛,寒热身痛,暴惊狂言,气逆,转筋,胫重,足跗不收,跟痛。
穴位配伍:上巨虚穴配阳陵泉穴、足三里穴治膝痛。配天枢、曲池治疗细菌性痢疾;配支沟、大肠俞主治便秘。泄痢脓血:下廉、幽门、太白。胸胁满引腹:下廉、丘墟、侠溪、肾俞。 不同的配伍方法能够用来治疗不同的疾病,可根据个人情况所需来进行选择配偶的方法。
上巨虚穴确实是治病用途较为广泛的穴位,但是如果要选择对该穴位进行刺激来治疗疾病的话,那么这还是需要经过专业的中医之手才行的,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来对该穴位进行按摩刺激,才能够起到好的作用和效果,希望本文的讲解,能对大家有用。
1、支沟穴。支沟穴位于腕背侧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按摩的时候用手指按压15分钟,每天两次,支沟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具有清三焦热、通关开窍、舒筋活络的功效,比较适合习惯性便秘的人。
2、上巨虚穴。上巨虚穴在小腿前外侧,足三里穴下三寸的位置,按摩时可以用拇指点按,一按一松按压36次,两个腿交替进行,上巨虚穴是大肠的下合穴,具有调和肠胃、通经活络的功效,是最为治疗便秘的最佳穴位,按摩这个穴位应在饭后一小时后进行为宜。
3、天枢穴。天枢穴在肚脐左右,旁开两寸及三横指宽的位置。便秘的人每天早上排便前,可以用一只手先按右侧穴位一分钟,然后再按左侧穴位一分钟。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具有调理肠胃、行气活血的功效,特别适合气滞所导致的便秘。
目录1概述2疾病名称3英文名称4放射菌病的别名5分类6ICD号7流行病学8病因9发病机制10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 10.1面、颈部放线菌病10.2腹部放线菌病10.3胸部放线菌病10.4脑型放线菌病 10.4.1局限型10.4.2弥漫型 10.5皮肤型放线菌病 11放线菌病的并发症12病原菌检查 12.1直接镜检12.2培养 13组织病理检查14诊断15鉴别诊断16放线菌病的治疗 16.1系统治疗16.2局部治疗16.3中医治疗 17预后18放线菌病的预防19相关药品附:1治疗放射菌病的穴位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放线菌病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放线菌病 已经自动替换为放射菌病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概述 放射菌病(Actinomycosis)是由放线菌属中的伊氏放线菌等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和肉芽肿性损害为特征的疾病,有瘘管形成并流出带硫黄色颗粒的脓液。放射菌病分布遍及世界,患病率与气候、职业、种族及年龄等无关。患者男多于女。常采用药物、手术及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尤其对重症和泛发病例。在抗生素足量应用后,预后一般较好。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规则和足量疗程用药。
中医颊疡与本病颌面部放射菌病类似,《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颊疡胃经积热生,初如红粟,脓出肿消,易敛愈,脓稀难敛漏因成”。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托里排脓。
2疾病名称 放射菌病
3英文名称 actinomycosis
4放射菌病的别名 放线菌病;颊疡
5分类 皮肤科 > 其他细菌性皮肤病
6ICD号 A42.9
7流行病学 放射菌病为散在发生,一般认为多属内源性疾病,无明显感染性。正常人体内也有放线菌定植,如口腔、牙垢、扁桃体及龋齿、牙周脓肿等病灶处常能发现大量放线菌。一般情况下它们对人体不致病,但当机体全身或局部(如皮肤黏膜机械屏障受损)抵抗力降低,尤其伴有其他需氧菌感染而利于厌氧性的放线菌生长时,则可引起放射菌病,吸入含放线菌的脓性分泌物可引起胸部放射菌病,放线菌沿消化管破损处或腹壁受损处感染引起腹部放射菌病。有明显免疫缺陷或放线菌致病性较强时,则可引起严重的血行播散。放射菌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10岁以下的儿童较为少见,多数病例在15~35岁之间。男性为女性的2倍。农民及野外作业者较多见。
8病因 引起人类放射菌病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是放线菌属中的以色列放线菌、牛型放线菌和赖氏放线菌,还有蛛网膜菌属的丙酸蛛网菌和双歧杆菌属的艾氏双歧杆菌。放线菌属于原核微生物,具有发育良好的菌丝和孢子,但菌丝多无隔,呈单细胞结构;菌丝和孢子内未见到形态固定的细胞核,只有核质体分散在细胞质中;细胞质中无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细菌类似(主要为肽聚糖类的化合物形成网状复合体)而与真菌显著不同;核质体的主要成分为DNA,而无真核生物染色体特有的成分组蛋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如青霉素敏感,而对抗真菌药物耐受。由于放线菌可产生菌丝和孢子,很象真菌,且因为它们所引起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真菌病难以鉴别。因此,按传统的习惯和临床需要,将放射菌病放入真菌病。这些病原菌为厌氧菌或微需氧,常是人体中的一个正常菌丛,特别是口腔中常可见到。如有外伤、外科手术后即可发生感染。感染后常合并细菌感染,损害由中心逐渐通过窦道,向周围蔓延,侵犯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骨骼及内脏等处。可通过消化道和气管传播。极少数是通过血行播散。
9发病机制 放线菌小境在口腔微生物丛中立足,是通过对口腔表面特别是牙斑(dental plaque)的黏附,牙斑是覆盖在釉面由涎蛋白和糖蛋白构成的薄层。黏附是通过蛋白与蛋白的复杂立体化学反应以及植物血凝素(lectin)糖类相互作用而取得的,后者还能介导口腔放线菌与米氏链球菌血链族(Streptococcus milleru group S.sanguis)及其他口腔菌丛的细胞共聚(cellular coaggregation)。后者可以部分说明何以放线菌感染常为多微生物性,以及颈面、胸和中枢神经系统(CNS)脓肿中,何以常会分离到“伴随”的口腔菌丛。“伴随”菌丛在感染中可能起协同作用,因为它能保持放线菌生长所需的低氧张力环境。细菌须通过牙感染、操作或抽吸牙感染碎屑造成的黏膜破损,进入组织,才能致病。还可通过下消化道穿孔进入腹腔,妇女则可在生殖道发生上行性感染。
放线菌感染同时激起化脓性和伴有剧烈纤维化的肉芽肿性炎症反应。损害内常能见到浆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化脓中心周围则可出现大型巨噬细胞、胞质为泡沫样。感染发展穿越筋膜,最终形成引流窦道,特别是在盆腔和腹部感染时。损害由硫磺颗粒和引流窦道虽为典型表征,但非皆有。颗粒是细菌的砂粒样凝聚物,直径1~2mm,中心染色为嗜堿性,带有嗜酸放线,在表面以珠粒样“棒状”结束。所含磷酸钙,可能是宿主与细菌磷酸酶共同作用的产物。
10放射菌病的临床表现
10.4.1(1)局限型 局限型脑型放射菌病包括厚壁脓肿及肉芽肿等,多见于大脑,亦可累及第三脑室、颅后窝等处,引起颅压升高,脑神经受累可致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盘及出血等,脑血管造影及CT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尚可见压迫颈内动脉,大脑中、前动脉近端变窄。
10.4.2(2)弥漫型 弥漫型脑型放射菌病呈单纯脑膜炎或脑脓肿,也可呈硬膜外脓肿、颅骨骨髓炎等。
11放射菌病的并发症 面、颈部放射菌病, 后期可致其下方骨膜炎及骨髓炎。腹部放射菌病, 也可波及腹部其他脏器如胃、肝、肾等,或波及椎骨、卵巢及膀胱、胸腔或血行播散侵及中枢神经系统。胸部放射菌病,可伴胸膜粘连和胸腔积液,亦可波及心包致心包炎。脑型放射菌病, 局限型, 尚可见压迫颈内动脉,大脑中、前动脉近端变窄。弥漫型, 也可呈硬膜外脓肿、颅骨骨髓炎等。皮肤型放射菌病, 亦可侵入深部组织,局部因纤维化,瘢痕形成而很硬。
12病原菌检查
13组织病理检查 早期局部有白细胞浸润,形成小脓肿,穿破形成窦道,各窦道可互通,体内筋膜、胸膜、横膈、骨骼等均不能阻止其发展。化脓区附近可有慢性肉芽组织增生,可有淋巴样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浸润,局部组织还可呈玻璃样变性,致硬板样变硬,脓肿内可见“硫磺颗粒”,100~300µm直径,HE染色中央呈均质性,周围有栅栏状短棒样细胞。
14诊断 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特殊表现,脓液中找到硫磺颗粒,诊断不难。应注意,面、颈、胸和腹壁出现板状发硬,应疑及本病。各瘘管、窦道排出脓液找到“硫黄颗粒”应深入检查。一些不明原因的瘘管、窦道应进一步查菌。此外,还可结合病原学检查和组织病理进一步确诊。
15鉴别诊断 放射菌病应与结核、肿瘤、肝脓肿、腰肌脓肿、骨髓炎、阑尾炎、真菌性足菌肿、葡萄状菌病、奴卡菌病等鉴别,见表1。
16放射菌病的治疗 常采用药物、手术及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尤其对重症和泛发病例。在抗生素足量应用后,预后一般较好。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规则和足量疗程用药。面、颈部放射菌病预后良好。其他类型者适当治疗后,可减少畸形等后遗症。
17预后 抗生素的问世已使各种形式的放射菌病预后大为改观。现在治愈率很高,畸形和死亡皆不常见。
18放射菌病的预防 注意口腔卫生,及早治疗病变牙齿、牙周和扁桃体疾病。呼吸道、消化道炎症和溃疡灶应及早处理,以免形成慢性感染病灶。
19相关药品 氧、溶菌酶、青霉素、植物血凝素、硫磺、林可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利福平
治疗放射菌病的穴位 扁桃体 0个隐窝,隐窝中含有脱落的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菌等。上皮下方及隐窝周围密集分布著淋巴小结及弥散淋...
上林 或痉挛,膝关节肿痛。配伍:上巨虚配天枢、曲池,治菌痢。上巨虚配支沟、大肠俞,治便秘。上巨虚配天枢、...
上巨虚 关节肿痛。上巨虚穴的配伍:上巨虚配天枢、曲池,治菌痢。上巨虚配支沟、大肠俞,治便秘。上巨虚配天枢、...
巨虚上廉 或痉挛,膝关节肿痛。配伍:上巨虚配天枢、曲池,治菌痢。上巨虚配支沟、大肠俞,治便秘。上巨虚配天枢、...
足上廉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实秘的病因病机5实秘的症状6实秘的治疗 6.1热秘 6.1.1症状6.1.2证候分析6.1.3治法6.1.4热秘的方药治疗6.1.5热秘的针灸治疗 6.1.5.1方一6.1.5.2方二 6.1.6热秘的饮食疗法 6.1.6.1推荐食材6.1.6.2推荐食疗方6.2气秘 6.2.1症状6.2.2证候分析6.2.3治法6.2.4气秘的方药治疗6.2.5气秘的针灸治疗 6.2.5.1方一6.2.5.2方二6.2.5.3方三 6.2.6气秘的饮食疗法 6.2.6.1推荐食材6.2.6.2推荐食疗方6.3冷秘 6.3.1症状6.3.2证候分析6.3.3治法6.3.4冷秘的方药治疗6.3.5冷秘的针灸治疗 6.3.5.1方一6.3.5.2方二 6.3.6冷秘的饮食疗法 6.3.6.1推荐食材6.3.6.2推荐食疗方6.4便秘实证的针灸治疗6.5便秘实证的推拿疗法 7关于便秘8参考资料附:1治疗实秘的穴位2治疗实秘的方剂3治疗实秘的中成药4实秘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实秘 1拼音 shí mì
2英文参考 excessive constip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 实秘(excessive constipation[1])为病证名[2]。见《洁古家珍·杂方》。又作实闭、实閟[2]。是指风寒痰热、食积气滞胃肠等所致的便秘[1]。实证有热结、气滞。属热结者,宜泻热通腑;气滞宜行气导滞。
4实秘的病因病机 肠胃实邪壅结所致的腑气不通[2]。
实证多由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胃肠积热;或误服药石,毒热内盛;或热病后余热留恋,肺热移于大肠,耗伤津液,导致肠道燥热,大便干结。也因忧思过度,久坐少动,则气不降,大肠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
(1)体素阳盛,肠胃积热:凡阳盛之体,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厚味,以致胃肠积热,或于伤寒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津液耗伤,导致肠导失润,于是大便干结,难于排出。如仲景所说的“脾约”便坚,就是属于这种热秘。[3]
(2)情志失和,气机郁滞: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动,每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因而大便秘结。[3]
5实秘的症状 实秘表现为大便干结,经常3、5日一次或更长时间,临厕努责,干燥难下。属热邪壅盛者身热烦渴,口于口臭,喜冷饮,苔黄燥,脉滑实;气机郁滞者便秘胁痛,胀满不舒,嗳气纳差,苔黄腻,脉弦。
热秘以面赤身热,口臭唇疮,尿赤,苔黄燥,脉滑实等为辨证特点;气秘以噫气频作,胸胁痞满,腹胀痛,苔薄腻,脉弦为辨证特点[3]。
6实秘的治疗 实证有热结、气滞、寒凝[3][4]。
实证多由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胃肠积热;或误服药石,毒热内盛;或热病后余热留恋,肺热移于大肠,耗伤津液,导致肠道燥热,大便干结。也因忧思过度,久坐少动,则气不降,大肠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
热秘以面赤身热,口臭唇疮,尿赤,苔黄燥,脉滑实等为辨证特点;气秘以噫气频作,胸胁痞满,腹胀痛,苔薄腻,脉弦为辨证特点[3]。
表现为大便干结,经常3、5日一次或更长时间,临厕努责,干燥难下。属热邪壅盛者身热烦渴,口于口臭,喜冷饮,苔黄燥,脉滑实;气机郁滞者便秘胁痛,胀满不舒,嗳气纳差,苔黄腻,脉弦。
属热结者,宜泻热通腑;气滞宜行气导滞[3]。
《医学心悟·大便不通》:“阳明胃实,燥渴、谵语、不大便者,实闭也,小承气汤下之。”
《金匮翼·便閟统论》:“实閟有寒有热。热实者,宜寒下;寒实者,宜温下。麻仁丸、厚朴三物汤,治实而热者;逐气丸、温脾汤,治实而寒者也。”
6.1.1症状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伴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3][4]。
6.1.2证候分析 肠腑燥热,津伤便结:胃为水谷之海,肠为传导之官,若肠胃积热,耗伤津液,则大便干结。热伏于内,脾胃之热熏蒸于上,故见口干口臭。热积肠胃,腑气不通,故腹胀腹痛。身热面赤,亦为阳明热盛之候。热移膀胱,则小便短赤。苔黄燥为热已伤津化燥,脉滑数为里实之征。[3][4]
6.1.3治法 清热润肠[3]。
泄热导滞,润肠通便[4]。
6.1.4热秘的方药治疗 麻子仁丸[备注]麻子仁丸(《伤寒论》):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黄、炙厚朴、杏仁,本方重在泄热润肠,取其通便而不伤正。方中大黄、麻仁泄热润肠通便为主药;辅以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里;枳实、厚朴行气除满,用白蜜为丸,意在缓下。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玄参、麦冬之类以养阴生津;若兼郁怒伤肝,症见易怒目赤等,可另服更衣丸[备注]更衣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芦荟 朱砂以清肝通便。如燥热不甚,除便秘外,并无其他明显症状,或治疗后便虽通而不爽者,可服青麟丸[备注]青麟丸(《邵氏经验良方》):大黄二十斤,用鲜侧柏叶、绿豆芽、黄豆芽、槐枝、桑叶、桃叶、柳叶、车前、鲜茴香、陈皮、荷叶、银花、苏叶、冬术、艾叶、半夏、厚朴、黄芩、香附、砂仁、甘草、泽泻、猪苓、煎汤蒸制,研末,牛乳、苏叶、梨汁、姜汁、童便、陈酒和丸以清腑缓下,以免再秘。[3]
滋阴养血,增液润肠法:《医宗必读》说:“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并指出:“此类便秘误用硝黄利泻,多致不救,而巴豆、牵牛,其害更速。宜八珍汤加苏子、橘红、杏仁苁容,倍用当归。”以四物汤加肉苁蓉、何首乌、阿胶为本法主方,肠燥津枯加大麻仁柏子仁、蜂蜜。
6.1.5热秘的针灸治疗6.1.5.1方一 [7]
治法:清热保津,通腑利便。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取合谷、曲池、腹结、上巨虚穴。
随证配穴:烦热口渴者,加少府、廉泉。口臭甚者,加承浆、劳宫。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合谷、曲池泻阳明之热,清热以保津。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与腹结相配可疏通大肠腑气。
6.1.5.2方二 取大肠俞、天枢、大横、支沟、上巨虚等穴为主[6]。热秘者加曲池、合谷[6]。
6.1.6热秘的饮食疗法6.1.6.1推荐食材 菠菜、香蕉、蜂蜜、香菇、马铃薯、苦菜等[4]。
6.1.6.2推荐食疗方 [4]
1.马铃薯汁(《疾病的食疗与验方》):马铃薯不拘量,洗净、压碎、挤汁,纱布过滤。每早空腹及午饭前各服半杯。
2.姜汁菠菜(《中国药膳学》):菠菜250g,生姜25g,调料适量。菠菜去须根留红头,洗净切长段,锅内略焯后捞出,沥水,抖散晾凉,加入姜汁,及食盐、酱油、麻油、味精、醋、花椒油各适量,调拌人味。
3.蜂蜜饮(《中国药膳学》):蜂蜜15g,青盐3g。开水冲服,每晨空腹饮。
多由情志不舒,悲伤忧思,忽视定时排便,久卧少动或久卧病订,进食过少,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痔瘘、肛裂患者,久忍大便不泄,致通降失常,亦是形成本证的常见原因。本证的特点是“气内滞而物不行”。粪便虽不结燥,但排出困难,虽感腹胀, *** 下坠,但蹲厕后无粪便,或排不干净,或排出后仍感坠胀。伴有胸胁痞满,纳食减少,头重昏闷,倦怠身困,腹胀肠鸣,屁多,喛气,苔多薄腻,脉象弦大等。肺失清萧,胃失和降,肝失条达,脾失运化,俱能导致气机郁滞。湿困中焦,风中大肠,亦可使所化失于宣达,传导迟缓,而为便秘。前人所谓气秘、风秘、湿秘,多属此证。
6.2.1症状 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出,或便而不爽,肠呜矢气,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3][4]。
6.2.2证候分析 气机郁滞,腑气不通:情志失和,肝脾之气郁结,导致传导失常,故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腑气不通,则气不下行而上逆,故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糟粕内停,气机郁滞,则腹中胀痛。肠胃气阻,则脾气不运,故纳食减少。苔薄腻,脉弦,为肝脾不和,内有湿滞之象。[3]
6.2.3治法 顺气行滞[3]。
行气导滞[4]。
6.2.4气秘的方药治疗 六磨汤[备注]六磨汤(《证治准绳》):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大黄。本方重在调肝理脾,通便导滞。方中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三药气味辛通,能人肝脾以解郁调气;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若气郁日久化火,症见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数者,可加黄芩、山栀以清热泻火。[3]
顺气行滞,升清降浊,开上窍,通下窍,“提壶揭盖”之法:适用于气机郁滞便秘。前人多和六磨汤(槟榔、沉香、木香、乌药、枳壳、大黄)为主方,但方中大黄损伤津液,大便更秘;故当以局方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前胡、厚朴、橘红、当归、甘草、肉桂或沉香)为主方,可加莱菔子、栝楼、枳壳、杏仁。
滋阴养血,增液润肠法:《医宗必读》说:“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并指出:“此类便秘误用硝黄利泻,多致不救,而巴豆、牵牛,其害更速。宜八珍汤加苏子、橘红、杏仁苁容,倍用当归。”以四物汤加肉苁蓉、何首乌、阿胶为本法主方,气滞加枳壳、厚朴。
6.2.5气秘的针灸治疗6.2.5.1方一 [7]
治法:调理气机,通腑利便。
选穴:以任脉、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中脘、阳陵泉、气海、行间、天枢穴。
随证配穴:胸胁胀满疼痛者,加期门、支沟。腹胀甚者,加大横。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腑会中脘、大肠募穴天枢配气海以疏通腑气。行间配阳陵泉疏肝理气,使疏泄复常。
6.2.5.2方二 治则:清热理气,通导肠腑
选穴:天枢 支沟 曲池 内庭
方义:天枢乃大肠募穴,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气顺则腑气通调;曲池清泄大肠热邪;内庭乃胃经荣穴,宣散肠胃积热。
随证配穴:气滞—太冲。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2.5.3方三 体针,取大肠俞、天枢、大横、支沟、上巨虚等穴为主[6]。气秘者加太冲、梁门[6]。
6.2.6气秘的饮食疗法6.2.6.1推荐食材 紫苏、麻仁、菠菜、萝卜、玫瑰花、红薯叶等[4]。
6.2.6.2推荐食疗方 [4]
1.苏麻粥(《食鉴本草》):苏子10g,麻仁10g,粳米100g。现炒苏子、麻仁研如泥,水滤取汁,后入米煮粥,空腹食。
2.麻油拌菠菜(《饮食疗法》):鲜菠菜250g,麻油适量。菠菜洗净,锅中水烧沸,加入适量食盐调味,下菠菜烫3分钟,取出,加麻油拌匀食。
3.炒薯叶:红薯叶500g,加油、盐炒熟食。每天两次,连服数日。
6.3.1症状 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痛拘急,腹满拒按,胁下痛,小便清长,面色㿠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或腰脊酸冷,呃逆呕吐,舌淡苔白,脉弦紧[3][4]。
6.3.2证候分析 阴寒内盛,凝滞胃肠:阳气虚衰,寒自内生,肠道传送无力,故大便艰涩,排出困难。阴寒内盛,气机阻滞,故腹中冷痛,喜热怕冷。阳虚温煦无权,故四肢不温,腰膝酸冷,小便清长。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阳虚内寒之象。[3]
6.3.3治法 温阳通便[3][4]。
6.3.4冷秘的方药治疗 济川煎[备注]济川煎(《景岳全书》):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加肉桂。方中肉苁蓉、牛膝温补肾阳,润肠通便;当归养血润肠;升麻升清以降浊;肉桂温阳而散寒。亦可选用半硫丸[备注]半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硫黄。[3]
6.3.5冷秘的针灸治疗6.3.5.1方一 治则:健脾益气,温阳通便
选穴: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
方义:大肠俞乃大肠腑气转输之处,配其募穴天枢,调理气血,疏通腑气;支沟宣导三焦气机,通调腑气;上巨虚是大肠下合穴,有“合治内腑”之意,调理腑气,恢复大肠传导功能。
随证配穴:阴寒盛灸神阙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3.5.2方二 取大肠俞、天枢、大横、支沟、上巨虚等穴为主[6]。冷秘者加灸神阙、气海[6]。
6.3.6冷秘的饮食疗法6.3.6.1推荐食材 桑椹、麻仁、锁阳、蜂蜜、胡桃仁、羊肉等[4]。
6.3.6.2推荐食疗方 [4]
1.紫苏麻仁粥(《普济本事方》):苏子10g,麻仁15g,粳米50~100g。苏子、麻仁捣烂,加水研,滤取汁,与粳米同煮粥,任意服。
2.锁阳桑椹蜜糖水(《中国药膳学》):锁阳15g,桑椹15g,蜂蜜30g。锁阳与桑椹水煎取汁,入蜂蜜搅匀,分2次服。
3.胡桃仁粉(经验方):胡桃仁5个,烤干,研粉。睡前开水送服,连服1~2个月。
选穴:天枢 支沟 曲池 内庭
方义:天枢乃大肠募穴,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气顺则腑气通调;曲池清泄大肠热邪;内庭乃胃经荣穴,宣散肠胃积热。
随证配穴:气滞—太冲。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选穴:足三里、大肠俞、支沟、曲池、章门、期门、下巨虚、天枢、大横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以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施于天枢、大横穴,每穴约1分钟;用掌摩法以逆时针方向摩腹8分钟。按揉足三里、大肠俞、支沟、曲池,以酸胀为度。推足阳明胃经,从足三里向下推至下巨虚,3~5分钟。按揉胸胁部的章门、期门穴,以酸胀为度,不宜 *** 太重。
7关于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1][11])为病名[12]。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即大便秘结[12]。又称大便难[6]。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3]。其发病的原因,有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劳倦内伤,身体衰弱,气血不足等[3]。
热秘现常分为实秘(包括热秘、气秘、冷秘等)、虚秘(包括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便秘条。
8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