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小儿流涎的症状小儿流涎的原因小儿流涎如何治疗小儿流涎的小偏方小儿流涎的食谱推荐小儿流涎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宝宝爱流口水。对于宝宝来说,因为很多事情还未完全弄明白,很多器官也还未发育完全,所以出现流涎的现象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一直流涎的话,实际上可能是宝宝某些方面出现问题的一些反应。所以各位家长不要为了宝宝流涎是理所当然的,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小儿流涎的症状
实际上,如果宝宝一直流涎的话,可能只是部分的表面现象,有可能是宝宝出现某些问题的提示。一般而言,如果出现流涎的话,还是会有其他的症状伴随着出现的:
(1)脾胃湿热:流涎粘稠,口气臭秽,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秘结或热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2)脾气虚弱:流涎清稀,口淡无味,面色萎黄,肌肉消瘦,懒言乏力,饮食减少,大便稀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指纹淡红。
小儿流涎的原因
婴幼儿时期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后2~4个月开始流涎,以后越来越多,特别是在5~6个月时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初生时唾液腺还没有发育好,到3~4个月以后发育逐渐成熟,唾液分泌也就逐渐增加,到5~6个月出牙时又刺激了局部的神经,使唾液腺分泌更多,而这时小儿尚不习惯于吞咽唾液,再加上口腔又浅,所以唾液不断往外流,这是正常生理现象。
随着年龄渐长,到孩子能吞咽过多的唾液后,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家长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如果3岁以上仍流口水应结合智力发育和动作发育来综合衡量。如果生长、智力和动作发育都落后,那么流口水便是智力发育落后的一种表现。口腔咬合不正,口部闭合不良,也易造成口水外溢。否则就不一定有问题。
如果本来唾液不多,短期内突然增多,或已能吞咽过剩唾液,一度已不流涎,而以后又出现流涎,则要观察小儿有无哭吵、发热,再看看口颊黏膜是否充血,有无溃疡或白点。如果出现面部瘫痪,或有其他神经系统变化,造成脸部及口腔肌肉运动失调,影响孩子的吞咽、咀嚼就容易发生流口水。应请医生进一步检查病因,以便进行治疗。
咽喉中的腺样体肥大,或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常须张口呼吸。吞咽口水的动作较少,口水外溢的情形较常发生,便应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治疗。
小儿流涎如何治疗
对于小儿流涎,家长们可以密切的关注一下宝宝各方面的表现,确切的找出导致宝宝流涎的原因,然后根据一些症状进行对症下药的治疗。如果家长朋友不确定的话,可以寻求医生专业治疗的帮助。
注意观察宝宝的表现,找出流涎原因,特别是宝宝发烧、拒绝进食时,要进行口腔检查,观察有无溃疡。
如果是脾胃虚弱引起,平时不要给宝宝穿着过多或过厚,饮食上注意节制,以防体内存食生火加重流涎现象,引起呼吸道感染。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医推拿治疗。
如果是脾胃积热引起的流涎,可取新鲜石榴适量温开水调匀,取石榴汁涂于口腔治疗。
小儿流涎的小偏方
竹叶7克,陈皮5克,大枣5枚。将上药煎水,分2次服。每日1剂。
桑白皮10-20克。将上药加水100ml , 煎至60ml ,分2-3次口服,每日l剂。5 剂为1 个疗程。
鸡内金、生黄芪各10克,益智仁、白术各8克。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次口服。4 剂为1个疗程。
吴茱萸、盐附片各5克、面粉10克。将前2味研细末,人面粉拌匀,用半水半醋调成干糊状,备用。取上药贴两足心(涌泉穴)上,用纱布扎紧,晚贴晨除之。
吴茱萸子3份,天南星1份。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粉15克,用陈米醋调成枯厚糊状饼,敷贴涌泉穴(男左女右),外用纱布扎紧,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或4次即可。
吴茱萸30g、食醋10g。吴茱萸研细过筛,加食醋调成糊状,涂在双足涌泉穴,用两层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10~14小时更换1次。
栀子2g。将栀子炒焦,研成细末备用。将栀子末用水调为糊,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包扎,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小儿流涎的食谱推荐
益智粥
材料:
益智仁30克、白茯苓30克、大米50克
做法:
先把益智仁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7天。
栗子茯苓枣粥
材料:
栗子、大枣各10枚,茯苓15克、大米50克
做法:
将茯苓研成粉末、大枣去核,待大米加水熬煮沸后,放入茯苓和栗子,煮至粥熟后即可服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