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受了凉或者累了以后,会感觉腰痛,还带着一条腿疼,上医院检查,很多都是坐骨神经痛。
在家里的话,有一个简化的方子可以治疗,方便大家操作。按摩是坐骨神经痛的对症疗法,在家的时候,大家可以按脉诊跟骨诊中的推拿手法施治。除此之外,还可以点按一下足三里、梁丘、委中、环跳,但是要注意,按摩窍穴的话,力度要适当。如果用蛮力的话,反而会使疾病加重。这些方法从根本上来说都可以缓解症状,让人感觉轻松一些,但是要彻底治愈,可能性不大。
相比较而言,梅花针叩刺放血的方法效果更好一些。用梅花针沿坐骨神经通路的压痛部位先后叩刺至出血,再在沿途的相关窍穴抜火罐。常用的窍穴有腰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环跳、承扶、殷门、委中、委阳、悬钟、昆仑等,每次选两到四个窍门。
除了这些窍穴以外,还要找压痛点,每个人的压痛点都不一样,找的时候要有耐心。第—次叩刺的出血量要多一点,这样缓解疼痛效果更好。每个窍穴—般出10毫升左右的血最好,以后出血量可以减半。7〜10天治疗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这个方法对缓解坐骨神经痛的效果比按摩明显。
在我看来,相比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不得病是最好的,得了病以后想办法治好那是等而下之了。
怎样预防坐骨神经痛呢?第一点是要防止受寒,可以说10%以上的病人都是受寒以后才诱发的坐骨神经痛,尤其是在冬天,要特別注意防寒。腰椎间盘病变导致坐骨神经痛的人往往都有肾虛的问题,所以经常吃一些羊肉炖枸杞或者在汤食中加些肉苁蓉都可以预防和改善身体的症状。
其次要增强腰部肌肉的弹性,使骨骼强健。汤瓶养生功里的很多动作都能直接活动到腰,像转五围能温补肾阳,熨丹田可以使脏腑的气血更充沛。除了养生功外,还可以在平卧的时候,用肩、头和两脚做支撑,腰背部向上挺,离开床,坚持5〜10秒,这个动作直接锻除背部肌肉,效果特别好。喜欢散步的朋友还可以倒着走,这也能锻炼腰部肌肉。如果是早期(一个月内)坐骨神经痛,非急性发作,配合汤瓶养生功进行治疗的话,效果很显著,跟不练功的比有明显差异。
对于已经生病的人来说,避免腰椎损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戴皮腰围,可以起到固定作用。平时搬东西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反复搬重的东西,搬的时候最好采取曲膝等动作,不要直接弯腰,这样可以避免造成腰椎错位,腰部肌肉受损。
掌握了这些办法,坚持锻炼,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这些疾病的风险了。
坐骨神经痛指的是患者因为长期的坐姿不当或者是其他原因导致的疾病,主要有脚尖踩书或者是高抬腿的方法,这些方式比较简单,自己就可以进行操作,反复几次对于治疗很有效果,另外也可以采用推拿治疗,患者平时加强锻炼效果也会很好。
坐骨神经痛一般是特别常见的呃神经系疾病,这个一般是因为长期久坐或者是肌肉拉伤等导致的疾病,这个病的主要表现是疼痛,疼痛一般会波及大腿后面、以及小腿后外侧,还会波及到坐骨神经分布的区域内。接下来说说坐骨神经痛的康复治疗方法。
坐骨神经痛的主要表现是疼痛,要是病变位置在神经根,当每次咳嗽或者是用力时很有可能会发生疼痛加重的。患者会因为病因和病变的部位出现肌力减退或者是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感觉减退或者是缺失。坐骨神经痛一般被分成原发性以及继发性的,很多患者都是继发性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患者能够通过锻炼方法减轻疼痛以及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建议采用脚尖踩书的方式,方法很简单,在地上放一摞书,然后脚尖再踩在书上,让脚跟悬空,直到站不住为止。
建议采用高抬腿的方法,自己要平卧在床上,把两条腿伸直,逐渐向上抬,一直到腰腿疼痛再坚持下,然后再放上。另外也建议坐在床上或者是地上,把两腿伸直,再努力用手够到脚跟。患者也可以平躺在床上或是沙发上,将双腿伸直,之后再缓慢抬起,高度视自己的情况而定,然后再放下,往复几次,大概就可以有效果。
坐骨神经痛不光是要采用药物治疗以及推拿治疗,另外还要进行适当的锻炼以辅助康复。要注意,疼痛发作时,一定要卧床休息,不要做运动,一旦疼痛缓解,病情稳定就能够进行康复锻炼。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坚持才有效果。也要注意保暖和防潮,饮食方面要清淡。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委中的别名5出处6穴名解7所属部位8特异性9委中央穴的定位10委中央穴的取法11委中央穴穴位解剖 11.1层次解剖11.2穴区神经、血管 12委中央穴的功效与作用13委中央穴主治病证14刺灸法 14.1刺法14.2灸法 15委中央穴的配伍16文献摘要17委中央穴研究进展 17.1对膀胱的影响17.2对体温的影响17.3治疗细菌性腹膜炎17.4治疗腰腿痛17.5治疗腰背痛17.6治疗急性腰扭伤17.7治疗坐骨神经痛17.8治疗银屑病17.9治疗鼻衄 18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委中央 1拼音 wěi zhōng yāng
2英文参考 Wěizhōng BL40 [中国针灸学词典]
3概述 委中央为经穴别名,即委中[1]。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穴位 委中 汉语拼音 Weizhong 罗马拼音 Weichung 美国英译名 Commanding Median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40 日本 40 法
国 莫兰特氏 V54 富耶氏 V54 德国 B54 英国 B54 美国 BI40
委中为经穴名(Wěizhōng BL40)[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委中别名委中央(《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郄中(《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血郄(《古今医统大全》),腘中(《黄帝内经灵枢·热病》),腿凹(《医宗金鉴》),中郄(《中国针灸学》)。属足太阳膀胱经[2]。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膀胱的下合穴,五行属土[3][2]。四总穴之一[2]。委即弯曲,中即中间,此穴在腘窝横纹中点,故名委中[2]。委中穴主治腰腿、肠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腹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遗尿,背痛,吐泻,皮肤瘙痒,疔疮等,现代又多用委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暑,急性肠胃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衄血,膝肿痛,腰脊强痛,急性胃肠炎,肠炎,尿潴留,脑血管病后遗症,湿疹,风疹,荨麻疹,牛皮癣,疖疮,腰背痛,风湿性膝关节炎,鼻出血等。
4委中的别名 委中央(《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郄中(《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血郄(《古今医统大全》),腘中(《黄帝内经灵枢·热病》),腿凹(《医宗金鉴》),中郄(《中国针灸学》)。
5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入于委中。
6穴名解 委即弯曲,中即中间,此穴在腘窝横纹中点,故名委中[2]。
委,有曲义。中,不偏之为中。《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王冰注:“腘谓膝解之后曲脚之中。”本穴在膝腘窝正中,取本穴时,须使患者腘膝弯曲。《灵枢经》谓:“委而取之。”《针灸甲乙经》:“在腘中央约纹中动脉”,故以为名。[4]
7所属部位 腘[5]
8特异性 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之合穴[3],膀胱的下合穴[3],五行属土[3]。四总穴之一[2]。
9委中央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3]。
委中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中点,俯卧取之[2]。
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之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膜肌肌腱的中间[6]。
委中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委中穴在腘部的位置
委中穴在腘部的位置
委中穴在腘部的位置
委中穴在腘部的位置
10委中央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腘窝横纹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处取穴。
委中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中点,俯卧取之[2]。
俯卧位,腘横纹正中,二肌肌腱之间取穴[7]。
11委中央穴穴位解剖 委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腘窝、腘斜韧带。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分布著股后皮神经及胫神经。皮肤由股后皮神经分布,腘窝的皮肤较柔软。由足背静脉网外侧起始的小隐静脉,经外踝后下方上升至小腿后面,穿腘筋膜注入腘静脉。腘筋膜致密较厚。腘窝中央由浅入深有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靠近腘窝外侧缘有腓总神经通过。腘动、静脉有结缔组织包绕。动脉贴近股骨,在腘窝内发出五条关节支,即膝上内外侧动脉、膝中动脉和膝下内外侧动脉,它们和膝最上动脉、胫前返动脉等吻合,共同参加膝关节网。
布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6]。
12委中央穴的功效与作用 委中穴具有舒筋活络,泄热清暑,凉血解毒的功效。
委中穴有清热凉血、舒筋通络、祛除风湿的作用[2]。
《四总穴歌》:“腰背委中求。”因腰部为足太阳膀胱经经脉所过,其中足太阳膀胱经是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故委中穴可治疗背腰部及下肢部的经脉病[9]。
太阳主表,最易感受外邪而发病,夏秋之季,暑湿蕴蒸,易于侵袭人体中焦而发吐泻,委中乃足太阳膀胱之合穴,配五行属土,土应于脾胃,“合主逆气而泄”、“合治内腑”,可治疗胃肠病[9]。
委中穴又名血郄,为血气深聚之处,故善治血分毒热之皮肤病[9]。
委中穴是膀胱之下合穴,故可治疗小便异常[9]。
委中穴为膀胱之合穴,又为四总穴之一,有清热利湿、舒筋利节作用。治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风痹、遗尿、转筋等症,诸症之近于委痹者。[4]
委中穴治头痛,以本经起于头也[4]。
委中穴主要功能,为治腰痛。所以然者,以其有关于肾也。足少阴之气,由内踝上行至阴谷,折向腘中央,于本穴处相与叠并(太阳下行,少阴上行),故本穴治腰痛极效,以其有协于肾经也。[4]
委中穴又名“血郄”,以其多以放血为治也。但虚人不宜放血,应以补泻手法调之。[4]
13委中央穴主治病证 委中穴主治腰腿、肠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腹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遗尿,背痛,吐泻,皮肤瘙痒,疔疮等,现代又多用委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暑,急性肠胃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衄血,膝肿痛,腰脊强痛,急性胃肠炎,肠炎,尿潴留,脑血管病后遗症,湿疹,风疹,荨麻疹,牛皮癣,疖疮,腰背痛,风湿性膝关节炎,鼻出血等。
委中穴主治腰腿、肠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等[2]。
委中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8]。
委中穴主治背痛,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瘾疹,皮肤瘙痒,疔疮[7]。
现代又多用委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暑、急性肠胃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等[2]。
委中穴主治中暑,衄血,癫痫,疟疾,下肢痿痹,膝肿痛,腰脊强痛;以及急性胃肠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6]。
1.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肠炎,肠炎,腹痛;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癫痫;
4. 皮肤科系统疾病:湿疹,风疹,荨麻疹,牛皮癣,疖疮;
5. 运动系统疾病:腰背痛,风湿性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
6. 其它:中暑,疟疾,鼻出血。
14刺灸法
直刺1~1.5寸[7][8][6],局部有沉、麻、胀感,可向下传导至足跟[7];
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7][6][8]。
注意:委中穴浅层是神经,中层是静脉,深层是动脉,故不能深刺,以免剂破大血管造成出血或下肢活动不利。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委中央穴的配伍 委中配肾俞、腰阳关,有强腰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委中配曲池、风市,有祛风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主治湿疹,疔疮。
委中配阳陵泉,悬钟,有补髓强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委中配大椎、曲池、足三里,治皮肤病[7]。
委中配尺泽、足三里,治急性吐泻[7]。
委中配环跳、肾俞、阳陵泉、足三里,治腰痛、下肢麻木[7]。
16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不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
《针灸甲乙经》:热病挟脊痛,委中主之。疟、头重、寒背起、先寒后热、渴不止、汗乃出,委中主之。筋急身热,少腹坚肿、时满、小便难、尻股寒、髀枢痛引季胁,内控八髎,委中主之。癫疾、反折,委中主之。
《针灸大成》:大风发眉堕落,刺之出血。
《备急千金要方》:腰痛挟脊至头沉沉然,凡腰脚重痛,于此刺出血,久痼宿疹,亦皆立已。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腰重不能举体,热病汗不出,足热厥逆满,膝不得屈伸。
《类经图翼》:大风眉发脱落,太阳疟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然,汗出难已,头重转筋,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遗溺,小腹坚,足软无力。凡肾与膀胱实而腰痛者,刺出血妙,虚者不宜刺,慎之。此穴主泻四肢之热。委中者,血郄也,凡热病汗不出,小便难,衄血不止,脊强反折,瘈疭癫疾,足热厥逆不得屈伸,取其经血立愈。
17委中央穴研究进展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委中穴对膀胱功能有调整作用。对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膀胱,针刺能使其松弛,内压下降;对松弛状态的膀胱或尿潴留者,针之可引起膀胱收缩,内压升高。[4]
例如,人工造成家兔细菌性腹膜炎,使白细胞计数上升,针刺“委中”可使白细胞计数向相反方向变动,以至白细胞总数逐渐恢复正常。但如果给家兔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当动物体温下降时,电针坐骨神经或针刺“委中”,可使体温升高或恢复正常的时间提前。[7]
针刺实验性细菌性腹膜炎家兔的“委中穴”,可使白细胞吞噬能力明显增强,灶区腹膜粘连减轻,炎性细胞渗出减少或停止,细菌培养转阴时间明显提前。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