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觉中枢障碍
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指出,下丘脑的几个分散区域调节食欲。下丘脑腹外侧核有食饵中枢,腹内侧核有饱觉中枢。食饵中枢受进食刺激后传达至大脑皮层,饱觉中枢向食饵中枢传送抑制脉冲以调节此过程。如破坏动物食饵中枢则摄入减少,如破坏其饱觉中枢则动物可过食而致肥胖。
饱觉中枢处有胰岛素受体,对进食后胰岛素升高敏感,进食后胃扩张也引起饱觉中枢发生抑制作用。实验发现,肥胖者饱觉中枢反应迟缓或减弱,有些人戒烟后肥胖,可能与其摄食中枢受尼古丁抑制被解除有关。
热量消耗减少
能量消耗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基础代谢率、运动引起的产热与食物热反应。基础代谢率与瘦体重有关,25岁以后基础代谢率下降,活动也减少,如果摄入的食物量不减少则会发胖。
减肥限制能量摄入后基础代谢率可下降,因此,刚减肥时因能量消耗减少而体重下降,以后基础代谢率不减,体重不易下降。胖人运动时能量消耗较消瘦者多,因胖人在活动时负担其额外体重要用更多的能量,很多胖人是由于经常坐着工作不活动所致。
由食物的热反应所产生能量75%用于消化吸收代谢和食物贮存,其余用于交感神经活动,混合性食物引起的热反应相当于热量摄入的10%-15%。胖人由于对胰岛素的抗力及葡萄糖利用减少,因而食物热反应减少,与正常人相比进餐后热反应减少,故易发胖。
脂肪细胞的繁殖与增大
肥胖是指脂肪组织增多,故脂肪占体重百分比对肥胖的诊断较体重更重要。有的运动员肌肉多而超重,但这不是肥胖。肌肉组织增多有助于生理功能,而多余脂肪组织影响了正常身体代谢,有人脂肪多而总体重不多于正常,故应测定脂肪含量。
脂酶的作用
脂肪细胞内可合成脂肪组织蛋白脂酶。此酶分泌至细胞外间隙 附着于邻近内皮细胞表面,可将血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水解为脂肪酸。后者被脂肪细胞吸收,又转变为甘油三酯而存于脂肪细胞中。肥胖患者的脂肪组织脂蛋白脂酶浓度增高故易肥胖,而且体重减轻后此酶浓度仍高,因而易再度发胖。
棕色脂肪与肥胖
普通脂肪组织称为白色脂肪组织,在颈、肩、腋窝和肩胛间还有一种棕色脂肪,其细胞中除含大量甘油三酯外,还有大量线粒体。
由于线粒体中细胞色素多,使脂肪组织呈棕色,其功能主要是产热。成年人受到寒冷刺激可以通过颤抖和棕色脂肪迅速产热两种方法提供热量。
棕色脂肪的线粒体中有大量“脱偶合因子”,寒冷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其末梢释放儿茶酚胺,使脂酶活化,促使甘油三酯水解为脂肪酸,氧化放热。
棕色脂肪质量与机体胖瘦之间有密切相关,消瘦、正常、肥胖三种人相比,其所含白色脂肪数量顺序递增,而棕色脂肪则顺序递减,且其线粒体中所含的“脱偶合因子”的数量和活性也明显地顺序递减。肥胖者由于所含棕色脂肪数量少、活性低而使其产热少,能量过剩,转化为较多白色脂肪存储。
脂肪分布
单纯性肥胖患者脂肪沉着部位与正常人相同,主要在面部、乳房、腹壁皮下、腹腔肠系膜、大网膜、腹膜后、肾周围、纵膈及胸腹浆膜下、黄骨髓等处。
精神心理因素
一般人的饥饿感与饱足感,很大程度上依靠习惯和条件反射的建立。精神因素对进食欲望有主导作用,进食的欲望可能与感情变化有关,如精神受刺激、厌烦、有寂寞感时。胖人往往回避与别人接触,不愿出去或工作,而对食物的色香味敏感,企图由进食时餐桌上的快乐得以解脱烦恼,甚至有夜间起来进食的习惯。有人受到精神压力,表现为迷走神经的胰岛素分泌增加,食欲亢进,长此以往,形成过食肥胖。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