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江西为什么那么多方言

时间: 2023-03-04 10:49:20

江西为什么那么多方言

因为江西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所以方言较多,全省的方言主要有赣语、客家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和徽语。其中赣语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它不仅覆盖了全省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二,甚至还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邻省的部分地区。

江西为什么那么多方言?

江西方言
概述
江西方言的历史悠久,其形成当从西汉时期就已开始初具规模。汉高祖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十八县,遍布今江西四方。既有人口就有语言和方言,有了人口也才谈得上设置郡县,所以,豫章郡和十八县的设置是江西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赣方言开始形成的具体表现和证明。
江西全省的汉语方言主要有赣语、客家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和徽语。
赣语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它不仅覆盖了全省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二,甚至还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邻省的部分地区。江西省内的赣语区包括以下62个市县(凡未注明“市”者,均为县名):南昌市、南昌、新建、安义、永修、修水、德安、星子、都昌、湖口、高安市、奉新、靖安、武宁、宜春市、宜丰、上高、清江、新干、分宜、萍乡市、新余市、万载、丰城市、吉安市、吉安、吉水、峡江、安福、莲花、泰和、永新、宁冈、井冈山市、永丰、万安、遂川、抚州市、临川、崇仁、宜黄、乐安、南城、黎川、资溪、东乡、进贤、南丰、广昌、鹰潭市、贵溪、万年、余江、余干、乐平、波阳、横峰、弋阳、铅山、彭泽、景德镇市。
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全省南部的17个县和西北部的铜鼓县: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乌、安远、定南、龙南、全南、信丰(不包括县城嘉定镇和城郊的部分农村)、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于都、铜鼓。
铜鼓县60%以上的人口说客家话,分布在县城及丰田、排埠、二源、石桥、温泉、三都、西向、大塅、古桥等乡。少数人说赣语,分布在带溪、棋坪、高桥、幽居、港口等乡。
客家话还见于与铜鼓县毗邻的一些地方:万载县有约2万人,集中在邻近湖南省界处。宜丰县黄冈、车上、天宝、同安、花桥等乡,有大约3万人,约占全县人口的十分之一。奉新县甘坊、七里、西塔、石溪、澡溪、仰山等乡,约5万人,占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靖安县官庄、澡都等乡。高安市华林乡。修水县山口、何市、上奉等乡。武宁县石门乡。
客家话还见于以下地方:广昌县驿前乡。永丰县潭头、龙冈、君埠等乡。吉安县天河镇、前岭、官田、敖城、指阳、东固、富田等乡。泰和县桥头、碧溪、老营盘、上圮、中龙、小龙、水槎、沙村等乡,人口约3万多。万安县顺峰、涧田、宝山、武术、桂江、罗塘等乡,占全县人口40%左右。遂川县除县城泉江镇和附近的瑶厦、珠田、年源、雩田、枚江、盆珠等乡说赣语之外,全县其余二十多个乡都说客家话,客籍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二。井冈山市黄坳、下七、长坪等乡和罗浮垦殖场的大井、朱砂、罗浮二个分场,客籍占全市人口的约40%。宁冈县睦村、茅坪、大陇、白露、荷花等乡,客籍人口2万,不到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永新县坳南、曲江乡,客籍人口2000。以上九个县市的客家话地区与赣南客家话县份连成一片。
赣东北横峰县龙门乡的上源排、戈家村也说客家话,约600人。其他有的县份也有零星客籍,如莲花县荷塘乡只有几户人家说客家话。
官话区有5个市县,其中九江市、九江、瑞昌市说江淮官话。(瑞昌市大部分乡镇说江淮官话,南面少数几个乡说赣语),赣州市城区和信丰说西南官话(信丰县城嘉定镇及桃江乡的大部分、大阿乡的太平围村说西南官话,全县大部分农村说客家话)。
吴语区有4个市县:上饶市、上饶、广丰、玉山。德兴县的龙头山也说吴语。江西的吴语区在赣东北,与浙江省衢州一带的吴语连成一片。
徽语区有3个县:婺源、德兴、浮梁。
除赣语、客家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徽语以外,全省名地还有一些近代从外省迁入的移民,说不同的方言,主要的有“福建腔”,分散在赣东北的几个县。解放后修新安江水库,有不少说吴语的浙江移民,迁移到江西的一些县居住,主要也在赣东北。
少数民族语言有瑶语,在全南县竹山乡嵠山村,人口约200人,说瑶语和当地的客家话。江西省的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不说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只说当地的汉语方言。
各地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话?
--谈方言的形成
在外地工作的人,有时候不免会怀念起自己家乡来,互相谈论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和祖国各地的风光。接着,也常常会谈论到各地的方言,并互相为一些特殊的方言词语及其奇异的发音而哄笑起来。笑声过后,也许有人会突然发问:为什么各地方会有这样不同的方言呢?方言的分歧是怎样造成的呢?
据说,在宗教故事里有过一个荒诞的解释,说:天下的语言本来都是一样的,后来,人类进化了,互相商量着把烧透了的砖当石头,把石漆当灰土,造起了一座城和一座塔,而塔顶高得一直通到了天上。耶和华上帝怕了,他说:“看呐,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所说的都是一样的言语,召集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功的了。”于是,他便下来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彼此之间语言不通,产生了分歧。
在澳大利亚,对这个问题还流传过一个神话,说:东方住着个很凶恶的老太婆布鲁利,在夜晚的时候,她带着粗棒沿着道路漫步,捣毁了周围睡着人们的篝火。后来凶恶的老太婆死了,人们都很高兴,派遣急使到所有一切种族那里,通知他们这件可喜的事。然后,纪念老太婆死亡的节日是从吞食尸体开始的,列明杰拉尔种族首先吃了凶老太婆的肉,忽然说起人们不懂的话来;以后来到的其他几个种族,尝了老太婆的肠子,也开始说起新的大家不懂的方言。一切后到的北方种族,吃了老妇尸体的残余部分,又开始说起不能令人明白的话来。据说,这样就产生了语言的分歧了。
这两个荒唐的故事,当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的,谁都会对它置之一笑而判定其为无稽之谈。但是,这两个故事倒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即人们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在思索这个语言问题了,并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末,语言是怎样造成分歧、方言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也许有人会从地理环境上来寻找解释,说:苏南和苏北由于隔了一条长江,因此造成了方言的差别。但是,试想:同一条长江为什么没有把湖北话和四川话再分别成两种不同的方言呢?可见,自然条件不是造成语言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方言的形成只能从社会历史条件中去寻找答案。从这方面看,我国众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这样说:第一,古代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主义统治,国家不是十分统一的,因而随着疆域的日益扩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国家经常有封建割据等等原因,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中的语言,也就各自相对独立地演变着,不易获得变化的一致性。于是,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使得各个地区的语言逐渐产生了差异,逐渐减少了共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区各有特点的方言。我国北方方言系统的各地方言,包括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的一部分,大致就是这样造成的。第二,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所迫而造成过多次的人口大迁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个原因。例如东晋至隋唐、唐宋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国中原一带的居民曾有三次向南大迁移,结果形成为现在分布于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因为客家先民南迁后,定居在闭塞的山地,一方面保存了他们固有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来影响的渗透,而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强了他们对外来影响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区域,保存了他们固有的文化礼俗,而且在语言上也形成了独立的系统。”第三,在人口大迁移的情况下,如果迁入外族居住区域,则必然发生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相互影响,以至同化,这也是造成方言特点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例如两广地区是有较多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从周秦以来,大批汉族人由北南下,逐渐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状况,在数量上超过了土著民族的人口,加上汉族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又比土著民族日益发达,历代统治者又实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结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汉化。当然,在民族同化和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人的语言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外族语言的影响。因而,“粤方言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以及民族杂居等原因,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许多古汉语中本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非汉语的因素,从而构成它的方言特征。”
总之,就具体的各别的语言和方言来说,方言的形成和语言的产生地方性分歧,原因当然会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归结起来,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由该语言所依存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的;至于高山、大河的阻隔,有时也能起一些次要的作用,尤其是古代。然而,如果只从自然条件上来寻找根据,那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解释的。
浙江也是很多方言,有的甚至隔几公里就不一样

最多时一个乡就有九种方言,江西的方言有多复杂?

如果在外地,你碰到一个江西人,让他说一句江西话来听一听,他多半会有些困惑,因为对于一个江西人来讲,他通常是没有 “江西话” 这个概念的,江西的方言情况相当复杂,完全不能将“省”作为一个整体来一概而论。

当然,这也不是江西一个省的情况,和北方省份几乎一个省甚至几个省的方言口径统一相比,南方很多省份的方言都相当复杂,不过嘛,即使和南方省份来比,江西的方言情况也算是混乱的,比如如果说到“湖南话”,大家可能还能想到湖南台综艺节目偶尔蹦出的几句长沙话;而说到 “江西话” ,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江西人可能都有些懵 :到底找哪个来代表江西话呢?

其实江西方言虽然乱,但大体可以分为这么几个方言区:赣语区,客家区,官话区以及徽语和吴语,这里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下。

一, 赣语

先说说最主流的赣语,虽然大家可能没有 “江西话” 这概念,但是 “江西话” 这个概念其实还真的存在,这就是 “赣语” !

汉语根据不同分法,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大方言,有分七种的,有分九种的,也有分十三种的,但无论哪种分法, “赣语” 都是其中之一。

“赣语” 是江西人的主体(汉族江右民系)所使用的语言,在江西境内4600万人中,使用赣语者大概3000万人,占据全省人口2/3左右,江西现在全省100个县、市、区中,有61个大体使用赣语。

有人可能就要问了:这不是有 “江西话” 吗?为啥江西人没有 “江西话” 的概念呢?

问题是,虽然有 “赣语” 这个概念,但“ 赣语” 内部并不互通啊,即使是内部的各方言具有较多共同特点,但不同地方说的话,多半还是互相听不懂。

根据第二版《中国语言地图集》,赣语内部可分为九片 :昌都片、宜浏片、大通片、吉茶片、抚广片、鹰弋片、耒资片、洞绥片、怀岳片。

这不同片的赣语之间的交流也是相当困难,即使是同一片内部,也不一定能互通,比如就拿 昌都片 来说。

如果把赣语当做独立的一种语言,那它的标准语当然是 南昌话 ,而 南昌话 便属于 昌都片, 不过通常所说的南昌话是指南昌市区及南昌县管辖的地区,并不包括昌都片其它地区,而如果再细分,仅仅只有南昌旧城(今八一大道以西到江边,永叔路以北,阳明路以南不足5平方公里的地区)所用的方言为标准的南昌话,至于使用昌都片的其它县市,比如湖口,都昌等,理解南昌话还是颇为困难。

对了,这里还要说一点,赣语并不只有江西人说,湖南,湖北等省也有大量人口使用赣语,这是因为元末明初之际江西经济发达,受战乱破坏较小,所以江西人往湖广地区进行了大量移民,很多早期江西移民聚集地现在仍然使用赣语,目前赣语的使用人数大概在4800万左右(超过江西全省人口),江西的有2900万、安徽约450万、湖北约530万、湖南约900万、福建约27万。

赣语的人口分布情况

二, 其它方言

说完了赣语,再说说江西境内的其它方言,江西境内第二大方言便是客家话。

客家人大部分分布在广东北部,江西南部以及福建西部,所以江西南部地区几乎都是客家语区。

江西目前有大约800万人使用客家话,占全省人口的1/6左右,主要集中于赣南的赣州地区以及吉安部分地区,而赣北地区唯一一个使用客家话的地方是宜春的铜鼓县。

铜鼓县:江西北部唯一一个客家县,全县人口70%为客家人,是赣西北客家人聚居中心,当地人多为明清时期的闽粤客家移民后代。

不过,客家话也不是完全互通的,赣南有些地方甚至都不以县,而是以乡镇来划分方言体系,互相之间也很难听懂。

但是赣南地区也不是都操客家话—— 赣南核心的赣州老城以及信丰县城及其周边5公里范围有一个方言岛,这个方言岛的人说的是西南官话 ,这个方言岛被包围在在800余万人的赣南客语方言区中,相当显眼。

而江西的官话区也不止赣州城一处,江西北部重要港市 九江城区及其附近的瑞昌,柴桑(以前的九江县,后改为柴桑区) 等地也不使用赣语,而使用的是 江淮官话。

而除了赣语,客家话和官话外,江西还存在其它方言,这存在于东北的上饶,如果以地级市来看,上饶的方言复杂程度在江西内部首屈一指: 婺源县、浮梁县、德兴市 使用 徽语 ; 上饶市区、上饶县、玉山县、广丰县和德兴市(限陇头) 使用 吴语 ; 鄱阳、余干、万年、弋阳、横峰、铅山等地 则使用 赣语。

三, 十里不同音

也就是说,如果粗分的话,江西境内有 赣语,客家话,官话,吴语,徽语 五大方言,而再细分的话,则能分出更多来。

为什么江西的方言这么乱呢?

其实首先还是和地形有关,和北方平原地形不同,南方多山的地形使得语言很容易在限定的区域内自行发展,很难形成混杂。

江西的山地丘陵共占全省面积70%,在古代这自然严重阻碍了不同区域间的交流,江西省内部最大的平原为鄱阳湖平原,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这里自古就是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为是平原地形,所以这里的方言相对便比较接近,江西话中最大的一支——以南昌话为核心的昌都片便形成于此。

此外,水系,移民以及行政等原因也会对方言产生影响。

比如赣州,赣州老城为何形成方言孤岛呢?根据考证这便是移民造成的,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因赣南民变遍地,朝廷从广西桂林、柳州调来 狼兵(客军) 进驻赣州。桂林话、柳州话带到赣州城区,形成了赣州的官话,目前赣州话的使用人数在30-35万之间。

再说九江,九江城及附近等地说 江淮官话 其实也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其实九江话一直以来就和江西主体操行的 赣语 不太一样,明朝嘉靖年间的《九江府志》就记载到 :“文仪言语类金陵而近实。”, 所谓金陵便是南京,说的也是江淮官话,为何九江方言会和相距甚远的南京相近?

这和九江人有关,九江处于江西最北边,自古就是收纳北方流民的地方,所以古代九江城居民很多都属于移民后代,加之古代长江为交通要道,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相当频繁,所以形成了具有共同特点的“ 江淮官话”。

注:东晋时期,浔阳(九江)就是接纳北方移民的重点地区,西阳郡、新蔡郡、安丰郡、松滋郡、弘农郡(大部分移民来自这里)、太原郡六郡大量流民被安置于此,有些学者认为九江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原型便是他在家乡看到的由这些北方移民建立的“坞堡”,而这些移民说的当然是官话,这便是九江官话最初的来源!

而现在的九江人多半也是移民后代,1858年湘军攻破九江城后,对九江进行了屠城,老九江城的居民基本被杀尽,现在九江城内的局面多半是从湖北,安徽甚至是河南信阳一带的居民后裔,他们使用的也多是江淮官话,这奠定了现在九江话的基础,之后九江话又不断影响附近的九江县,瑞昌,湖北黄梅,武穴等地,使得官话区范围扩大。

九江话有着江西方言中极少存在的“儿化音”(北方方言特点)现象,显得与江西地区其它方言格格不入

然而,与九江仅一湖之隔的 湖口县 却并不使用江淮官话,湖口话也属于赣语昌都片,这也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湖口以西的 九江市区及郊区使用的是江淮官话,而湖口以东的安庆市部分地区使用的同样是江淮官话, 湖口等于是将江淮官话区切成了两半,这又是为何?

其实这也和水道有关,古代湖口并未形成繁华的沿江口岸,湖口,星子等地的经济活动通常是通过鄱阳湖水道和南昌进行互动的,和长江中下游交流反而不多,所以湖口的方言并不接近九江,而接近南昌。

同样,九江最西部的武宁,修水两县使用的也是赣语昌都片,这便是修河水道的影响,水系在古代几乎相当于现代的“高速公路”,沿河上下游交通便利容易形成相对统一的共同文化,而古代南昌和武宁,修水便通过修河相连,事实上明清时期武宁,修水两县也是属于南昌府管辖,并不属于九江府。

如上图,沿着永修,武宁的河流便是修河,再往西便是修水县,中间的湖泊为旅游景点庐山西海(柘林水库)。

最后重点说一下江西东北部的上饶 !这个地方的方言相当丰富,这也和上饶本身的地理位置有关:多省交界之处,上饶西部靠着鄱阳湖,属于鄱阳湖的鄱阳,余干,万年等地自然属于江西核心区,使用赣语,这里明清时期其实有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饶州府,府治鄱阳。

而上饶西北边则有些乱,上饶市,玉山和广丰一带,自古以来与浙江衢州吴语区一带交往密切,交通便利,浙赣铁路由此通过,说的方言也是吴语,辛弃疾的名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 便是在上饶写出的。

注:古代上饶地区和吴越地区在行政上也有很紧密的联系,宋朝时期信州上饶郡、饶州鄱阳郡,隶属江南东路而不是江南西路;元朝时信州路、饶州路及铅山州,隶江浙行中书省而不是江西行省;一直到明朝初期,饶州府(上饶东部,景德镇)和广信府(上饶市区,上饶西部以及鹰潭等地)因漕运不便,才改为隶属江西布政使司。

而上饶北部的偏东的婺源、德兴,以及景德镇的浮梁说的则是徽语,这其实也属正常,毕竟这些地方古代和安徽交往密切,其中婺源还是古徽州六县之一,一直到后来“婺源隶赣”才改属江西。

注:上饶县铁山乡,一个乡竟然有9种方言(“铁山腔”、“汀州腔”、“麻山腔”、“建宁腔”、“广丰腔”、“田墩腔”、“广东腔”、“福建腔”、“官话”,分属吴语,客家话,赣语,官话以及闽语)。

由于江西方言如此的复杂,所以说,让一个“江西人”说“江西话”真的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这是一个“十里不同音”的地方,很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方言属于哪个系统。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