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6、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的六大要素是【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
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包括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两方面。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教学提示指向“怎么学”, 描述学生要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此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还有学业质量,通过学生的表现说明课程内容具体“学到什么程度”。
2022年英语版课程标准中,之前相对松散的教学内容被整合为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个要素。
其中,主题作为总的引领,指示课程育人的大方向;语篇是依托,是英语教学的主要载体;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作为学科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影响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要素,也是课程育人的学科内容依托;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是动态发展的技能方法,这二者既是手段也是目标。
六要素不可分割,共同体现英语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学习策略,通过具体的语篇载体来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建构主题意义、发展语言技能,进而运用语言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课程内容六要素相互关联,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课标》的教学建议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科学地阐明了“写作”“写作能力”“写作教学”的内涵与要点。
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不只是一种技能,它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又是
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表达自我,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交流。表达和交流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则是重要方
式,而书面的表达和交流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书面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交流,总是要表达交流自己对世界的各种各样的理解与看法,表达交流自己各种
各样的想法与要求。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因此,写作的过程又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
程,是自我发展的过程。
写作是复杂的精神生产,写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不仅是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写作是创造,即使是写一篇应用文、写一张便条也是一种创造。因为,
应用文、便条也需要清晰明白、文从字顺。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清楚明白、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充满创造的、复杂的精神劳动。
2.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能力是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所谓文如其人,写作总是反映着一个人的人品、学养和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一个人的文章,我们也往往能看出这个人阅读的量、阅读的面、阅读的品位,看出他的立场、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应以写作为中心,也不意味着阅读为了写作。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种提法提示我们应十
分重视写作教学;应注重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注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习之间的关系;应多从写作去考察评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3.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这是“写作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总的原则。其内涵非常丰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写作指导应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
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
写作指导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进行简单的字词句篇的“作文训练”。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逐渐融入社会,
成为社会的一员,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是“真情实感”的源头活水。同时,这样的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精神世
界丰富与提升的过程。
写作指导的目标是能够让学生书面表达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正表现了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写作指导就应着力于培植学生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乐于”“易于”“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准确地把握“写作”的目标
写作教学指导,应围绕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建议”部分,主要强调要根据学段的特点组织教学,并对“写话”“习作”的定位做出说明,指出:
“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是课程标准的重要改革,降
低写作的门槛,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逐步打好写作的基础,不要操之过急,坏了孩子们一辈子的写作兴趣,削弱了他们对母语的感情。要遵循儿童语言
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不要盲目“提前”。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教学建议”突出了“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四种能力,而不仅仅是表达能力:这与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也充分体现了写作教学建议的总的指导思想。观察、思考是表达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绝非只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与表达能
力紧密相连,也表现了人的基本素养。因此,观察、思考、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意义不仅在于有利于表达。
“教学建议”还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写作教学尤其要重视文风问题,要引导学生抵制社会恶劣文风的影响。这既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写作与自由表达
写作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与自由表达,创设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解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放开手脚,表达真情实感。特别是在初学写作的时候,不要用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使他们动辄得咎,望而生畏。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要爱护童心、童趣、童真,要总是用各种规范去束缚他们,用成人的眼光去挑剔他们。要提倡平时多练
笔,有感而发,有感即发,不要总是在作文课上应命而作。要改进命题作文方式。命题作文要贴切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说,如果总是让他们无话可说,那么,他们也
就更有可能去说假话、空话、套话,抄抄别人的东西了事。通过命题引导学生写作,命题之时注意留有空间,让学生自主拟题、自主选题,这才是好的做法。
(五)重视学生写作的过程与实践
写作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重视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学会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修改,这是任何
文体的写作必须经历的几个环节。指导任何文体的写作,都应重视这些环节。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应有一个取材、立意、构思的过程。学习列出提纲,或画出思维
导图,这样一个提炼 思想、谋篇布局的过程,是利于写作的。初稿完成后,还应该加工润色,反复修改。
重视这些写作环节,也是重视写作的基本规律。把握住这些环节,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那些“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佳话,并不是没有这些基本环节或过程,只不过是在大脑中完成了取材、立意、构思、布局等环节。中小学生学习写作,应重视这些基本的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突出了“立意”。本来“实验稿”中的“构思”也含有“立意”的意思,但突出“立意”,更加鲜明地提示,文以意为帅,正是所谓“练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练意”。空洞的文章,套话连篇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的。
重视写作的这些基本环节,在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功上下工夫,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希望只是通过模仿名篇佳作甚至优秀学生作文选,就能写出
好文章,那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即使是模仿,也应对模仿的佳作做出分析:人家怎样构思立意,怎样谋篇布局,怎样遣词造句。简单的仿写,甚至生吞活剥,是不可
取的。
学生的写作能力只能在写作实践中得到提高。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在听说
读写的实践中学会听说读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重视学生的实践,不等于不要知识,也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但是,即使把一些写作知识背得滚瓜烂熟,没
有大量丰富的写作实践,还是学不会写作,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所以,写作知识的教学,还是要精要,有用。太多了,太系统了,反而会束缚学生的学习。在学生
多读多写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恰当的指导、点拨、修改,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会更好。
(六)注意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初中阶段的写作指导,还应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沟通,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大量的实践证明,这样不但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七)注意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
写作指导还应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体和网络环境,革新了教育手段,改变了教育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和
网络,能够丰富表达的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相互评改的机会。很多学校,学生建立自己的网页,建立自己的博客,运用网络
查找资料,在网络上相互评改作文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