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生为本(教学如何做到以生为本?)

时间: 2023-03-07 08:54:48

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生为本

1、重视引入,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在课堂教学伊始就可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

2、注重以疑导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在阅读、观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疑难问题及时大胆地提出来,对于有独到见解的质疑给予表扬,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敢于质疑的积极性。

3、倡导交流互动,

教学如何做到以生为本?

如果老师自己就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而非新理念的创造者,
那么学生们还有什么希望呢?

~ 保罗.洛克哈特 ~
“生本课堂”说起来容易,但对许多受限于过往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跳不出传统教学的窠臼,总是挣扎于课堂教学想改却不知道怎么改的泥淖中。

最近收到一位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要开一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我想用它来说明如何在最小改动的情形下,把传统讲述式教学转变为“生本课堂”。

为什么要做“最小改动”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当一个老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肯定是基于课纲、教材(课本)、所了解的学生学习情况,以及个人经验所做出来的,当下自认为最合适的课堂教学进行方式。如果将整份设计推倒重来,对设计者来说,恐怕接受度是非常低的。而若是在原有教学顺序和材料的基础上,只针对课堂活动组织方式做出微调,才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为老师所接受,也唯有教学者接受了,这样的课堂转变才有机会实现。

原始的教学设计

这份五年级数学《数与代数》总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扣除导入和总结之后,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判断、选择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分别在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做几道练习题,藉由答对率来针对性进行补救教学。

教师从学生的易错题中准备了5道判断题如下:

加上5道选择题,课堂上打算一题一题通过反馈器来取得学生每一题的答对率。

这两个环节其实是大多数复习课会采用的模式,也就是通过覆盖所有知识点的题目来让学生做,从通过率了解学情。

完成10个题目的练习后,教师提出一个题目“淘气和笑笑包装礼品盒。淘气用去了一根彩带的1/2,笑笑用去了这根彩带的1/3。”根据这些信息,学生自己延伸,在作业单上写出一个自己的题目。教师自己也依照难易程度,补充了6道题目。

这6道题目学生必须一题一题练习,每一题教师都会展示正确的解答过程。

一整节课下来,学生至少做过16道练习题,涵盖判断、选择和应用题等不同题型。题目够多、题型多元、知识点覆盖完整,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一般就算达标了。

可是回到学生视角,“以生为本”了吗?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修改这份教学设计呢?

微调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微调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最小改动,所以保留了所有的10道判断和选择题。

原来一道题一道题地让学生反馈,再加上研讨题目的时间,10题大约得花15分钟左右。

这样长的时间足够转换另一种课堂形式,并且能够展现出以生为本的精神。

要做到“以生为本”,基本上要达到所有学生都参与,以及学习是通过学生彼此间的互动、研讨、协作来进行的要求。

所以首先是将判断和选择的10道题合成一张作业单让学生完成,每个人都要做完这10题。

学生做题的时候,教师做行间巡视,观察学生的作答情形,并拍摄3张不同答案的作业单上传到教学屏幕上。完成做题后,教师一一展示所拍摄的作业单,让学生和自己的答案对照。接着开展投票活动,看自己的答案和哪一张作业单一样就把票投给它,如果和它们都不一样就投给④。投票后发现每一张作业单都有许多答案和它们一样的同学,并且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投给了答案与它们都不同的选项。

由于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选项B),此时展开小组研讨活动,4人一组,每个人都展示自己的作业单,全组一起核对,有答案不一样的题目要向同组伙伴说明自己的作答理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完成小组研讨后,进行二次作答。从结果中可以清楚看到,答对率大幅提高。

调整后教学所花费的时间和原始设计所需的时间大约相同,但每个学生都完成了自己该完成的工作,也通过小组研讨修正了自己原本的错误。

针对原始设计中“解决实际问题”环节,原本学生是要自己出题,若学生提不出合适题目则要做老师准备的6道题。

这里依然保留由学生来出题,但不是要出题的学生举手说出自己的题目,而是每一个人独立写下一个自己的题目,完成后小组将所有人的题目聚集在一起,依序说明自己所设计的题目。全部说完后小组选出一个代表题目并进行修改,接着教师启动抢权活动,抢权前3名由教师拍照该小组的题目,全班一题一题依序解题,每一题完成后,教师拍摄一位学生的解答(正确答案)上传,学生投票自己的答案和展示出来的答案是否相同,并从选择不同的学生中挑人说明理由。

完成学生自己命题的3道题目练习后,若老师认为它们不足以涵盖复习所需的内容,再展示预先准备的一道题目让学生完成。

以生为本课堂改变了什么?

对照原始和调整过后的教学设计会发现,表面上看是将教学环节从三个整合成两个,练习题目大致维持不变。但更深层的是课堂模式,也就是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基本上不再通过刷题、讲解题目来进行复习课教学。而是先由学生独立解题,接着通过反馈器投票来汇集学生的作答情形,并组织小组活动共同研讨彼此间答案不相同的题目,再进行二次作答。从作答情形可以看到学生错误修正的情形不错,而老师的教学工作变成了挑选合适的学生作品和组织课堂活动。

第二个环节则是尝试让学生自己产出数学题目,并且自己去解这些生产出来的题目。这个设计更是从学生本位出发,如果学生能出出好题目,表示他们对于单元知识点的掌握非常到位;若没能出出好题目,也很自然,因为学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或是机会来学会如何出题。课堂实践果然发现学生能写出来的问题大多题义不完整,或是题目太简单。这也是为什么教师应该预备一些题目,才能做很好的“补位”的原因。即使实践后发现学生不太会自己出题,但这样的学习机会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教师也能从中找出教学的盲点加以改进。

调整过的教学设计彰显了一个主要思想,就是 让学生在学习中同时扮演生产者和消费者 的角色。相比传统上学生做为一个消费者,把教师、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吸收、消化,以生为本的课堂更重视由学生自己的生成出发来从事所有学习活动,教师主要负责解读学生的生成,并据此安排合适的课堂活动。

那么这个调整过后的教学设计是不是就是最好的呢?当然不是。就这份教学设计还是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比如在课后评课时就有老师提出,10道题的练习是不是太多了?是有点多,也许浓缩成更具代表性的少数几道题会更好,例如4题。这样学生解题、投票、小组研讨都能够更聚焦,也更能针对性地解决学习难点。但当题数减少之后,课堂处理方式可能就会变成一题一题解题、投票反馈、针对题目进行对话。

从斯坦福大学教授转身到中小学担任一线数学教师的保罗.洛克哈特在他的畅销书《一个数学家的叹息》中说:“身为你的数学老师,我应该做的正确的事,就是什么都不做。”他的描述也许激进,但却给每一位教师提了个醒。现代课堂必须扬弃传统知识传递、课堂讲授为主的型态。教师应该转变学生的角色,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单纯地是被动的消费者,也必须是主动的生产者,使学习在“生产—消费”的不断循环中层层递进,逐步提升。正因学生产出是学习的主要来源,所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程度,这也才有机会打造出真正属于学生的“生本课堂”。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学生为本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学生为本

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应该做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自由的呼吸”。

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

主要方法:

主动获取知识

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但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的灌输,而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主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潜能。

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动脑,多问、分析和总结,自主地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

合作学习

由于其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充套件资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受到了新课程教学方式的眷顾与青睐,其本质是对人的关注而非对知识的关注。

自主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时常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要求过于具体,死死的圈住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只能按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配合教师顺利推进教学程序,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被削弱、被剥夺了;有时教师总担心学生不理解、不明白,于是反复强调,结果教师讲解过多,真正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使学生根本没有探究的机会、求知的空间去开启思维。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经历,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景。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基础。

根据学生好崇拜、模仿的特点,教师要通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产生很好的号召力。 教师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是课堂高效执行的必要条件。

根据学生重感情,情感真切的特点,教师要有真挚的情感,通过亲和力产生高效率。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从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渗透、发现新知识。

根据新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能探究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通过分层次、有梯度、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能力。

根据反馈的情况和老师掌握的情况,有效地进行交流互动,促使其相互发展。

就是两者之间相隔的距离!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课程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适应这一发展,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转变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总是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著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在讲到“地球村生活很不错”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开展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我们身边看到的环境问题联络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通过讨论,许多同学谈到一些新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络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加以概括,通过交流,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更能体会到地球村主人翁的乐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这样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就会被埋没。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你好,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制定相应的对策,不是填鸭式教学,逼着学生超负荷接受,要多样化教学提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一堂成功的课教学不应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不应是僵死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问题。可见,如何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理念,这一理念逐步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数感”呢?如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本人就从其“内涵”与“培养途径”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体会。
一、对“数感”的认识。
1、数感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
“数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英文中“Number 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事物、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络。如走进一个戏院,在我们面前的是2个集合,一个是戏院的座位,一个是看戏的人,有人会自然将这2个集合作一下估计,不用计数,就可以知道这2个集合是否相等,哪个集合大,这就是一种数感。
2、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数感”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想出有用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资料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折适当的方法(如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资料进行推论,并对资料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
3、数感是一种“数学地”思考。
数感就是将有关实际问题与数联络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美国学者格劳斯认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一个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培养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络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
综上所述,“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络的桥梁。
二、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
培养学生数感的内容在《标准》中作了描述,其主要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资讯;并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结合这些内容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
1、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络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认数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