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姚启圣和施琅什么关系(姚启圣是康熙时期的人吗?)

时间: 2023-03-10 13:03:34

姚启圣和施琅什么关系

姚启圣和施琅的关系很复杂。

师生关系:施琅曾在姚启圣门下求学。

好友和姻亲关系:姚启圣以全家人的性命做担保向康熙举荐施琅,足见两人关系之深。而且,两人还有姻亲关系,姚启圣的妹夫为黄锡衮;而黄锡衮的妹夫是施琅。

同事和政敌关系:姚启圣时任福建总督,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两人在很多问题上各执己见,加上权力之争,矛盾日深。

姚启圣是康熙时期的人吗?

个人履历姚启圣(1624-1683),浙江会稽人,字熙止,号忧庵,从小就有豪侠之气。有一次他游萧山,遇见两个兵卒抢掠一双女子,姚怒夺佩刀杀了那些健儿,把受害女子放走。康熙二年他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被授以广东香山县知县。性爽朗,视钱如粪土。关心故乡绍兴建设,曾修郡邑庠及三江闸、西江塘。 编辑本段个人作品《清史稿》有传。著作《忧畏轩遗集》。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姚启圣为明朝诸生。清顺治初年,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求自效。任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而归。姚启圣像[1]顺治十六年(1659),附族人籍,隶镶红旗汉军。 康熙二年(1663)中举,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因负课数万下狱,启圣代为偿还。后以擅开海禁,被劾罢官。 清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于闽叛清,兵入浙江境内,陷温州,及台、处州诸属县。康熙命康亲王杰书统兵进讨,启圣与子仪募健卒数百,赴亲王幕下效力。署诸暨知县,剿平紫?山土寇。 十四年,康亲王疏陈启圣劳绩,超擢浙江温处道佥事。从都统拉哈达剿平松阳、宣平县叛兵。 十五年,偕同副都统沃申、总兵陈世凯等协剿耿军,攻打石塘,焚其木城,斩获甚众,乘胜收复云和县。十月,启圣父子随康亲王军合战精忠,师入仙霞关,趋福建,精忠降。擢启圣为福建布政使。时郑成功子锦踞漳州、泉州、兴化,清军进讨。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世称小淮阴侯,自赣入汀谋与锦合。启圣说之降,得其部卒死士3000人以为亲军。 十六年,从康亲王克复邵武、兴化,尽取漳、泉之地,锦逃回厦门。 十七年五月,总督郎廷佐奏启圣与子仪屡著战功,其赡兵、购马、制械,先后用银50000余两,皆出己资,得旨嘉奖,晋升福建总督。上平海十疏,尽言用兵之策。七月,启圣偕海澄公黄芳度由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二县。锦将刘国轩等进逼泉州,立营于蜈蚣岭,启圣率壮士出战,将军赉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其寨,斩其部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启圣乘胜克复长泰县。因功授正一品。九月,复遣其子仪进兵同安,敌弃城遁。十月,偕副都统吉勒塔布、提督杨捷等攻海澄,败国轩于江东桥,又败之于潮沟。 十八年,国轩等欲断江东桥以攻长泰。启圣偕赉塔、杨捷及巡抚吴兴祚协力追歼,大败锦军,先后招降官吏400余名,兵14000余人。 十九年二月,启圣与赉塔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7路合击,破敌19寨;另遣将渡海,拔金门、厦门,招降朱天贵、杨彪等。进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二十一年二月,叙克海澄、金门、厦门功,予骑都尉世袭,加一云骑尉。时锦已卒,子克?袭位,称延平王,愿称臣入贡。启圣以奏,不许,促水师提督施琅进攻。八月,琅定台湾,启圣还福州。十一月卒,年六十。 编辑本段姚启圣与台湾图右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姚启圣的扮演者澳门人霍侣成弄兵作乱,姚以计擒之,俄而逃去,又率奇兵缚以归。海乱才告以平息。康熙二十年,左都御史徐元文奏劾姚启圣“侵占民利,扣克军饷”,在攻打台湾问题上“始欲养寇,继欲穷兵”。启圣在复奏中为自己辩解:“臣自入仕京师,未有产业。而军前捐银十五万有奇者,香山罢官后贸易七年,得积微资,并臣浙江祖产变价,及亲朋借贷,经年累月而有。”可见,姚在耿精忠反兵入浙江境内时“以家财募兵”并非虚言。 从姻亲和军事历史背景上看,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妹夫为清东阁大学士(宰相)署兵部事的潘湖叟黄锡衮;而分管兵部的阁臣潘湖叟黄锡衮的妹夫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攻打台湾时,姚启圣、黄锡衮和施琅三人是珠联璧合的姻亲、千载难逢的合作对象。据陶元藻《全浙诗话》:“迨台湾之乱,冲锋陷阵,虽施琅功,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应时以输军饷,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师缓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启圣)之力也。刘国轩败,澎湖凯旋,琅于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师,少保遣飞骑由内地驰报,迟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天生奇人,萃于一家”,姚启圣全家都有奇特之处。其夫人何氏“绝有力,举石臼如无物,公奇之娶焉”;其长子姚仪“挽强弓百步外可洞四札”。 编辑本段诗人姚启圣姚启圣还是个诗人,在徐世昌编的《晚晴簃诗汇》及钱仲联编《清诗纪事》中,都收了姚启圣的诗。其中有一首《视师》:“提师渡海极沧溟,万里波涛枕上听。此际梦回银汉转,千峰明月一孤?”,确像一个将帅写的诗。 编辑本段浙江通志记载附《浙江通志》载:姚启圣(1624—1683),字熙止,号忧庵,绍兴马山姚家埭人。少任侠自喜,为明朝诸生。清顺治初年,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到军前乞求自效。任通州知州时,执土豪杖杀之,弃官而归。郊外行途中,遇两兵卒劫掠女子,先以好言相劝,继而夺刀杀死兵卒,护送女子还家。顺治十六年(1659),籍隶镶红旗汉军。康熙二年(1663)中举,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后以擅开海禁,被劾罢官。十三年,耿精忠于闽叛清,兵入浙江境内,陷温州,及台、处州诸属县。启圣与子仪募健卒数百,赴康亲王杰书幕下效力。委署诸暨知县。十四年,亲王荐启圣,超擢浙江温、处道佥事。十五年十月,随康亲王军合战耿精忠,师入仙霞关趋福建,精忠降,为福建布政使。率兵讨郑锦(郑成功子)。十六年,从康亲王克复邵武、兴化,尽取漳、泉之地,郑锦逃回厦门。总督郎廷佐奏启圣与仪屡著战功。其瞻兵、购马、制械,先后用银5万余两,皆出己资,得旨嘉奖。晋升福建总督。次年,因功授一品衔。十八年,刘国轩等欲断江东桥以犯长泰。启圣偕赍塔、杨捷及巡抚吴兴祚(启圣同乡)协力追歼,大败郑军;先后招降郑军官吏400余名,兵14000余人。十九年二月,与赍塔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七路合击,破敌十九寨;另派将令渡海,拔金门、厦门,招降朱天贵、杨彪等。郑锦退保澎湖,复所陷郡县。进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二十一年二月,叙克海澄、金门、厦门功,予以骑都尉世袭,加一等骑尉。康熙统一台湾时,上平海十疏,尽言调兵用兵之谋划。还福州后病痘并发而死。 编辑本段《清史稿》记载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人。少任侠自喜。明季为诸生。顺治初,师定江南,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自效。檄署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归。郊行,遇二卒掠女子,故与好语,夺其刀杀之,还女子其家。去附族人,籍隶镶红旗汉军。举康熙二年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前政负课数万,系狱,启圣牒大府,悉为代偿。寻以擅开海禁,被劾夺官。 十三年,耿精忠反,兵入浙江境,陷温州傍近及台、处诸属县。圣祖命康亲王杰书统师进讨,启圣与子仪募健儿数百诣军,以策干王。檄署诸暨知县,剿平紫琅山土寇。十四年,以王荐,超擢温处道佥事。从都统拉哈达克松阳、宣平二县。十五年,偕副都统沃申、总兵陈世凯等剿贼石塘,焚其木城,斩获甚众,乘胜复云和。 先是,精忠以书招郑锦,锦至复拒之,将士多为内应,锦遂取泉、漳二府,据厦门。精忠与战,复屡败。启圣又使仪破精忠将曾养性於温州。十月,师入仙霞关,趋福建,精忠降。擢启圣福建布政使,率兵讨锦。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世称小淮阴者也,自赣入汀,谋与锦合。启圣说之降,简其部卒,得死士三千人,以为亲军。十六年,从康亲王复邵武、兴化,尽取漳、泉地。锦遁归厦门。总督郎廷佐奏启圣与子仪屡著战功,赡军购马,具甲胄弓矢,糜白金五万,皆出私财,诏嘉奖。 十七年,锦遣其将刘国轩、吴淑、阿佑等复犯漳、泉,海澄公黄芳世、都统穆赫林、提督段应举等与战,败绩,遂陷海澄、长泰、同安、惠安、平和诸县。诏擢启圣福建总督,条上机宜,“请调福宁镇兵助攻泉州,调衢州、赣州、潮州三镇兵助攻漳州,复设漳浦、同安二总兵,增督标兵五千。通省经制兵万八千,申明临阵赏罚,禁厮役占兵额”。下议政王大臣议,衢、赣、潮三路皆重地,未便徵发,既增督标兵,毋庸复广通省兵额,馀皆从其议。七月,偕海澄公黄芳度自永福进克平和、漳平。国轩等解泉州围,进逼漳州,壁於蜈蚣岭。启圣率壮士锺宝、张黑子等出战,将军赉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贼寨,斩其将郑英、刘正玺等十馀人,国轩遁海澄,乘胜复长泰。叙功,进正一品。九月,复遣仪率兵攻同安,敌弃城遁,斩其将林钦等。寻偕副都统吉勒塔布、提督杨捷等进攻海澄,败国轩於江东桥,又败之於潮沟。 十八年,国轩与淑、佑等踞郭塘、欧溪头,欲断江东桥以犯长泰。启圣偕赉塔、捷及巡抚吴兴祚等邀击,大败之,先后招降所置吏四百馀、兵一万四千有奇。国轩等复率万馀人谋夺榴山寨,启圣偕赉塔及副都统石调声击败之,至太平桥、潮沟,斩千馀级。十九年,会赉塔等攻海澄。时提督万正色先克海坛,启圣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七路并进,破十九寨;别遣将渡海,拔金门、厦门,降锦将朱天贵等,锦退保澎湖,尽复所陷郡县:进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二十年,左都御史徐元文劾“启圣疏请借司库银十二万,经营取息,侵占民利;题报军前捐银十五万,皆克军饷朘民膏而得。闽民极困,启圣不能存抚,拆毁民居,筑园亭水阁,日役千人,舞女歌儿充牣房闼;又强取长泰戴氏女为妾。海坛进师,力为阻挠,及克厦门,又言当直取台湾。始欲养寇,继欲穷兵。吴兴祚、万正色平海奏功,启圣惭妒,妄谓正色与锦将朱天贵有约,让海坛而去。险诈欺诬,乞敕部严议”。上令启圣覆奏,启圣言:“臣於康熙十七年十月进兵至凤凰山,因一时投诚者多,犒赏不继,与抚臣吴兴祚议外省贸易,颇有微利,前督臣李率泰、经略洪承畴尝借帑为之,遂冒昧上疏,未蒙俞允。臣自入仕,京师未有产业,而军前捐银十五万有奇者,香山罢官后,贸易七年,得积微赀,并臣浙江祖产变价,及亲朋借贷,经年累月而后有此。臣於十七年七月至省,见总督官廨为耿精忠屯兵毁伤倾圮,因捐赀修整,日役不过数十,栅外员役私舍,令其自行撤除。至臣妾皆有子女,年已老大,并无歌儿舞女,强取戴氏女,尤无其事。十八年十一月,臣密陈进剿机宜,请水陆五道进兵,并未阻挠。至得厦门即 攻台湾,先於十八年九月预陈,亦非届时发议。抚臣、提臣拜疏出师,平贼首功已定,臣何所容其惭妒。朱天贵应抚投诚,天贵言之而臣始知之。臣任三闽三职,虽无妒功之心,实有溺职之咎。乞敕部严议,别简贤能。”疏入,报闻。 二十一年,叙克海澄、金门、厦门功,授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兼拖沙喇哈番。方郑锦屡入寇,徙滨海居民入内地,俾绝接济、避侵掠,下令越界者罪至死,民多荡析。及禁旅班师,驱系良民子女北行,启圣白王严禁。复捐赀赎归难民二万馀人,并请开海界、复民业,听降卒垦荒,民困渐苏。及锦死,子克塽仍其爵,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国轩等。启圣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理海疆,多以金帛间其党与。克塽乃遣使赍书,二十二年六月,琅进攻台湾,取澎湖。启圣驻厦门督馈运,以大舟载金、缯、货、米至军,大赉降卒,遣之归,台民果携贰。复设间使克塽与国轩互相猜,众莫为用。琅遂定台湾,克塽、国轩等皆降。语具琅传。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明年,部议以启圣修缮船舶、军械,浮冒帑金四万七千有奇,应追缴,上念其劳,免之。 后 记 因为向康熙皇帝传台湾捷报比施琅晚了两天,故施琅得以加封靖海侯,而姚启圣却仍为福建总督,而且施琅是姚启圣是以全家人的性命做担保,向康熙推荐的,所以康熙皇帝启用施琅,但是施琅却恩将仇报对这位恩人却冷眼以对,处处向康熙皇帝说姚启圣的不是,导致姚启圣郁闷至死,安葬之时,他的儿子是问别人借钱安葬的,可见为人的正派与清廉。

康熙王朝中施琅的老师是谁

姚启圣,1624年—1683年,浙江绍兴人。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姚启圣为政带兵执法严明,曾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著,历任福建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1683年病逝于福州。

明明姚启圣在收复台湾中,贡献大于施琅,为何康熙却只奖施琅而不奖赏姚启圣呢?

姚启圣虽未招降过施琅,但却保荐过施琅。康熙十七年四月,姚任布政使时向在福建的康亲王杰书推荐施琅,姚任总督后,又于十八年六月正式向康熙帝保荐施琅。由于姚启圣和闽籍大学士李光地的保荐,康熙终于下决心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 施琅到任以后,姚启圣在后勤装备方面给予了鼎力支持。但是二人在出兵季节和打击地点上发生分歧。施琅主张在六月乘南风进攻澎湖,然后进攻台湾;而姚启圣主张在十月乘北风分兵进攻澎湖、台湾(二人意见前后也各自略有修正)。由于二人争执不下,所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夏平台水军未能出师。当年十月清廷同意了施琅的请求,令施琅专征,留姚启圣驻厦门供饷,否决了姚一同出征的请求。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施琅率舰队由铜山(今福建东山岛)出发,十六日进攻澎湖,至二十二日攻克澎湖,守将刘国轩逃往台湾。八月,刘国轩、郑克?(郑经病死后大将冯锡范杀经长子立次子克?)等降清。施琅入台不杀不掠,后又请求在台湾留兵驻守。施琅因平台之功被康熙帝封为靖海侯。 姚启圣在统一台湾过程中也有很大功劳,主要表现是:招降用间,主张武力统一台湾,推荐施琅并为之提供后勤保障,厚赏征台军士并鼓舞士气,平台后主张不放弃台湾(与施琅不谋而合)。他曾捐资制造大小战船100余艘,给施琅补充平台士兵一万余人,其中有数千人由他自筹银两供给军饷。他在大臣中较早提出了进剿台湾的建议(康熙十八年九月提出,当然比施琅要晚)。康熙二十年,他密报郑经死去,台湾主少岛乱,请求康熙乘机剿平台湾,对康熙决心出兵起了促动作用。康熙二十一年,姚启圣一度倾向于剿抚兼用,但并未彻底放弃进剿。二十一年五月,康熙命令姚启圣相机剿抚。当台湾使者提出仿高丽等外国例称臣纳贡时,姚代为转奏,但认为台湾的请求不妥,请求皇帝决断。二十二年正月,姚提出以海上袭扰、设计用间等配合剿抚台湾。二十二年闰六月十七日,提出占领澎湖后应及早进攻台湾,不要中了敌人缓兵之计。三天后又自请统兵前往澎湖、台湾等,相机进剿。七月二十日与巡抚派遣使者招抚台湾,并上奏皇帝。八月十七日他统兵出海处理澎、台善后事宜,并于船上就福建利弊连章上本,提出了展界开禁、端正风俗、裁减冗官、保留台湾、蠲免钱粮等建议,见解颇为深刻。这些建议难以一下子实行,姚启圣又有自诩高明之嫌,兼之康熙这时已不大需要不善海战的大臣(以前福建沿海陆战未平之时,对姚的十四策优容有加),因而对姚产生了反感,故意不予批准。 在此前后,施琅对姚启圣遣使直接赴台招抚(没有就近到澎湖知会于施)耿耿于怀,因而于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和八月两次状告姚启圣。一次指责姚的使者在台湾招抚不当;一次指责姚在后勤等方面支持不力,又在澎湖之战后遥控部分征台官兵(可能姚也想通过遥控其征台的嫡系部队以自重,借此得以亲赴澎、台)。施琅对姚启圣的态度,以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来评价。前一时期,施琅请求独自统兵出海,留姚启圣于厦门,这是必要的,因为可以避免号令不一。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在向皇帝奏报澎湖大捷时也强调了姚启圣的功劳。所以,前一时期施琅对姚的态度是无可非议的。但后一时期施琅却明显地和姚争功,对姚的推荐之恩以德抱怨。施琅颇具城府,出征台湾前,请求以御前护卫吴启爵同往,目的是避免猜忌,关键时候也好请吴在皇帝面前替自己说话。其含有诋毁姚启圣内容的一道题本便是派吴启爵上呈的。 在平台叙功一事上,姚启圣也是言多有失。本来康熙帝于二十二年闰六月二十九日已经下旨:澎湖取得大捷,施琅深为可嘉,姚启圣也非常可嘉。这实际上已经把姚列入平定澎、台的第二功臣。但是姚启圣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初六上本推辞,一方面指出自己推荐施琅,设谋用间,最终数年努力由施琅一战成功;另一方面又向皇帝表示不敢言功。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的功劳不如施琅,甚至要将自己的功劳让予施琅,但他内心里对施琅是不服气的。他的自相矛盾引起了康熙帝的不满,康熙于二十二十月十一日下令停叙其功,将他在统一台湾过程中的功劳一笔抹杀。由于施琅的诋毁和他本人"多言"之失,平台有功的姚启圣不但未得封赏,反而受到冷落,致使疮疾加重,至年底抱憾而终。 来源:历史教学

姚启圣怎么死的

姚启圣是给靖海侯施琅成功收复台湾背后做准备与铺垫的人,也是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在康熙年间,姚启圣乡试考中,被派到广东香山做了知县,但是在姚启圣的擅自做主下开放了海禁,这与当时清朝的封海策略相违背,于是被人弹劾后罢官。

罢官后的姚启圣就开始了经商生涯,直到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自己花钱在绍兴老家招募了数百名的青壮参加了平定三藩之乱的清军,姚启圣父子通过投奔到康亲王杰书的帐下,随着康熙打响了平定三藩的命令,在康亲王的率领下,大军一路征讨了盘踞在福建的耿精忠,不但攻克了邵武和兴化,而且完全收复漳、泉之地。因为姚启圣屡立战功,所以康熙就将姚启圣提拔成了福建总督,鱼跃龙门的姚启圣一举成为封疆大吏。

在成为福建总督之后,姚启圣极力主张收复台湾,并且把自己的战略部署意图报奏给了康熙,而且提出了以“剿抚并用”的方式。姚启圣的策略得到了康熙采纳和支持,在他的谋划指挥下,一面攻打郑成功收复失地,一面对郑成功内部进行分化收买,并且用招抚诱惑郑成功手下的将士投诚,于是很快就扭转了之前与郑成功作战时的劣势。

为了渡海作战,姚启圣从江浙挑选战船,从湖广订购新式的火炮,极大地增强了福建水师的力量。而且联合大学士李光地,一同保举了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为平台海战的将领人选上做出了关键性决策。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施琅攻克台湾。然而在清朝史书中,都将收复台湾的功劳都归在率军攻入台湾的施琅头上, 而在这背后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得,抑郁的姚启圣在回到福州后病逝。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