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页岩气和油页岩哪个潜力大

时间: 2023-03-10 22:54:42

页岩气和油页岩哪个潜力大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往往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较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开发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大部分产气页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且普遍含气,这使得页岩气井能够长期地以稳定的速率产气。与常规储层气藏不同,页岩既是天然气生成的源岩,也是聚集和保存天然气的储层和盖层。

油页岩是一种高灰分的含可燃有机质的沉积岩,它和煤的主要区别是灰分超过百分之40,与碳质页岩的主要区别是含油率大于百分之3、5。油页岩经低

重要矿产潜力分析

我国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但是矿产勘查工作程度总体较低,未查明资源丰富,找矿潜力很大。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矿产勘查重大找矿成果已显示出西部地区蕴藏巨大的资源潜力,东部地区深部找矿仍具有较大潜力,海域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很大。

1.3.1 能源矿产未查明资源潜力分析

1.3.1.1 油气资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在200多个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查工作,仅在34个盆地中见到了油气显示,在29个盆地中发现了工业油气藏。截至2007年底,已在25个盆地中探明了油气地质储量,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77.40亿吨,静态剩余技术可采储量28.33亿吨,探明程度为36%,勘查进入中期,探明储量稳定增长;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3万亿立方米,静态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程度为21%,勘查处于早期,储量增长快。其中,陆上石油资源查明率相对较高,海上石油资源查明率很低。被一些专家称为我国石油勘探的处女地预测资源前景很大的青藏高原羌塘盆地至今没有开展钻探。特别是一些新区新领域急需开展战略调查评价。

从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区油气勘探工作程度总体上还处在中期,其中老油气区已经达到勘探成熟期;西部区油气勘探工作程度总体上刚进入勘探中期,部分盆地还处在勘探初期;海洋大区油气勘探工作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勘探初期。青藏油气区、南方油气区、南华北油气区、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南沙海域、东海西部和东南部、黄海油气勘探工作程度总体上还处在概查、局部普查评价阶段。虽然东部油气区勘探程度较高,但仍然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老油气区的新层系和新领域(华北前古近系海相油气领域、东北J3-K1断陷盆地群)以及外围盆地都是未来储量增长的地区。西部地区、海域油气资源丰富,探明率比较低,总体勘探工作程度还很低,勘探潜力很大,是未来储量增长的基础。

从勘探领域来看,我国石油的勘探工作程度总体要高于天然气的勘探工作程度;陆相油气区勘探工作程度总体要高于海相油气区;新生界油气领域的勘探工作程度总体要高于中、古生界的勘探工作程度。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尚未进入深水领域。

根据2005年对全国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全国陆上和海域129个含油气盆地地质资源量为895亿吨,其中陆上和近海765亿吨,远海130亿吨。截至2007年底,全国陆上和近海待查明石油地质资源量487亿吨,可采资源量还有135亿吨,其中东部占34%,中部占12%,西部占28%,近海占17%,主要集中在渤海湾、塔里木、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7大盆地;全国陆上和海域129个含油气盆地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44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和近海35万亿立方米。全国陆上和近海待查明天然气地质资源量27.6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还有17.9万亿立方米,其中东部占5%,中部占25%,西部占36%,近海占26%,主要集中在塔里木、四川、东海、鄂尔多斯、莺歌海、柴达木、琼东南、松辽8大盆地。待探明油气资源品位变差,石油资源中38%为低渗透油和重油,天然气资源中34.1%为低渗透气。

1.3.1.2 煤炭资源

截至2007年底,全国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2832亿吨,垂深2000m以浅的煤炭资源查明率仅为23%。其中,预测1000m以浅的煤炭资源查明程度仅45%,未查明的远景资源量尚有1.58万亿吨;预测埋深1000~2000m的有2.71万亿吨煤炭资源,目前仅有极少资源被查明。从区域看,东部地区、南方地区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高,勘查深度已经达到1500米左右;西部地区、北方地区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低,勘查深度一般只有600~1000米,个别达到1200米。全国保有查明资源储量11804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261.26亿吨(其中高级别储量有1767.90亿吨),资源量8543.19亿吨。以上表明,全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程度总体还不高,全国2000m以浅还有77%的预测资源量待查明,全国1000m以浅还有55%的预测资源量待查明;还有大量的查明资源量需要进一步勘查提高储量级别。其中,新疆资源潜力甚大,预测1000m以浅的未查明煤炭资源量就占到全国的59%,但由于区位和水资源缺乏等原因,勘查开发程度很低。

1.3.1.3 煤层气资源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预测资源量达36.81万亿立方米。但我国煤层气勘查工作程度很低,截至2007年底探明地质储量仅1030.30亿立方米,探明资源量仅为总资源量的0.3%。大量煤层气资源在开发煤炭前没有勘查和利用,被白白抽放掉,甚至造成大量的恶性安全事故和隐患。

1.3.1.4 其他能源矿产资源

初步调查表明,我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南方硬岩型铀矿具有较大潜力。

我国油页岩具有较大的潜力,有20个省和自治区、47个盆地分布有油页岩资源。根据新一轮全国油页岩资源评价结果,预测全国油页岩资源总量为7199亿吨,全国页岩油资源总量为476亿吨,可回收页岩油资源量为120亿吨。目前仅在15个省(区)计算了油页岩探明储量,查明资源量约1150亿吨,其中基础储量67.2亿吨。抚顺、茂名、敦密盆地有一定的油页岩查明了资源储量规模并且已开发。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3个盆地油页岩资源最丰富。

我国油砂资源有一定的潜力。根据新一轮全国油砂资源评价结果,我国有24个含油砂的盆地,预测油砂油地质资源量59.70亿吨,其中可采资源量22.58亿吨,主要分布准噶尔、塔里木、鄂尔多斯、松辽、四川等大型盆地中。目前,我国仅对少数矿点进行了勘查,但尚未提交储量;油砂资源勘探、储量计算等技术规范尚处在空白阶段。

我国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经济专属海域,南海和东海存在大面积的水深大于300m的深水海域,具备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物理条件。其中,南海琼东南、神狐、西沙、南沙等海域和东海冲绳海槽等深水海域资源潜力大,海底初步探测研究表明,其中蕴藏丰富的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最近在南海采集到海底样品,预示有很大的勘查前景。

我国地热资源也比较丰富,勘查开发前景广阔。全国地热资源总量还没有评价。全国经正式勘查并经国土资源储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地热田为103处,提交的B+C级可采地热资源量每年33283万立方米;经初步评价的地热田214个,D+C级地热可采资源量每年约5亿立方米。地热远景资源主要分布于苏北盆地、南襄-江汉盆地、河套平原、苏鲁山地、太行山地中的断陷盆地。我国油页岩具有较大潜力,全国油页岩预测资源总量为200亿吨油当量;油砂资源有一定的潜力。

1.3.2 非能源矿产未查明资源潜力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演化复杂多样,非能源矿产齐全,地质条件有利。但根据重点矿种的资源潜力初步分析结果,重要固体矿产资源总体勘查程度不高。初步预测,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金等查明程度为26%~59%,平均为35%,约有2/3的资源待查明,资源勘查评价潜力较大。我国主要成矿区带和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尚待进一步调查。

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程度分布极不均匀,造成查明的矿产资源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3以上,查明的大中型矿床数仅占全国的14%,大多属于矿产勘查程度较低或空白区。如果将西部地区的矿产勘查工作程度整体提高到东部的目前水平,至少可使全国查明资源储量增加1倍以上。

对565座大中型矿山的潜力调查显示,192座具备资源潜力,占34%,其中39座有望取得重大找矿突破,说明老矿山深部和外围同样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到2007年底,全国各种重要矿产未查明资源潜力如下:

1)根据全国铁矿总量预测,全国开展省级铁矿总量预测的17个省市区铁(矿石)未查明潜力700亿吨(大部分省区预测500米以浅,部分省区1000米以浅)。估计全国1000米以浅的未查明资源量在1000亿吨以上。西部新发现一批有价值的找矿线索,显示找矿潜力较大,中东部近年实施的危机矿山找矿专项,在老矿山深部和外围获得突破,此外低品位铁矿还有勘查潜力。

2)铜12000万~15000万吨。其中西南三江、雅鲁藏布江、东天山等成矿区(带)寻找大型、超大型铜矿潜力较大,老矿山深部尚有找矿潜力。

3)铝土矿(矿石)40亿吨。山西、河南、广西、贵州、重庆等潜力较好。

4)铅15000万吨、锌35000万吨。西南三江、大兴安岭、秦岭、鄂西湘西、川滇黔、闽中、阿尔泰南部、塔里木西南缘、念青唐古拉等许多地区潜力较大。

5)锰(矿石)16亿吨。北方地区寻找沉积变质型锰矿有一定前景,西部地区勘查程度较低,找矿潜力较大。

6)镍大于2000万吨。资源远景区主要为新疆、甘肃、吉林、四川等省区。

7)钨(WO3)500万吨。主要分布在南岭、新疆、甘肃等地。

8)锡1168万吨。主要分布在南岭、内蒙古东部、云南、西藏、川西等地,老矿山周边和深部仍有找矿潜力。

9)钾盐(KCl)9亿吨。主要找矿重点为塔里木、罗布泊、柴达木等盆地。

10)金21000吨。胶东、华北地台北缘、秦岭东段仍有很大潜力,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天山、秦岭、祁连山、扬子地台西缘、滇黔桂邻区、柴达木西北缘、东昆仑山、西藏等地。

总之,我国重要金属矿产资源查明程度平均35%。与查明资源储量相比较,在待查明的资源中,铁、铝等矿产仍有1倍的找矿潜力,铜、锰、镍、锡等有约2倍的潜力。铅、锌、金等矿产的潜力更大,约为3倍。但是,找矿难度加大,勘查成本不断增加。从全球找矿发现的规律来看,我国已经开始步入中等勘查难度阶段。因此,要实现这些资源潜力,需要加大矿产调查与潜力评价力度,加大勘查投入,加快科技创新。

“十一五”以来,我国矿产勘查势头很好,2006~2007年,不少大宗紧缺矿产显著增加了资源储量。“十一五”后3年,通过加大对16个重要成矿区带等的公益性地质调查投入、实施中央地质勘查基金,拉动和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蓬勃发展,有望实现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新的重大突破。

预期“十一五”新增资源储量(333以上):铁矿石50亿吨、铜1000万吨、铝土矿2亿吨、铅锌2500万吨、锰矿石1亿吨、镍50万吨、钨50万吨、锡50万吨、金1000吨、钾盐2亿吨、磷(P2O5)5亿吨。其中“十五”后3年新增资源储量(333以上):铁矿石30亿吨、铜600万吨、铝土矿1.2亿吨、铅锌1500万吨、锰矿石0.6亿吨、镍30万吨、钾盐1.2亿吨、磷(P2O5)3亿吨。

“十一五”预期提交新发现小型以上规模矿产地2000处以上,其中大型规模以上后备勘查基地180处以上,有望形成30处可供国家规划和建设的大型原材料基地,包括滇西北铜矿、新疆哈密铜镍矿、西藏雅鲁藏布江带铜矿、罗布泊钾盐、湖南骑田岭锡矿、豫西南铅锌银矿、闽中铅锌矿、鄂西铅锌矿、大兴安岭中南段铅锌银矿、塔里木西缘铅锌矿、新疆南部白干湖钨锡矿等地。

油气地质新发现与新认识

经过6年的探索,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工作,在深水海域、老油区及外围的新领域、新层系和青藏高原、南方海相碳酸盐岩、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等地质地形复杂地区以及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油气地质新发现和新认识。这对加强我国油气地质理论研究,丰富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完善海相油气地质理论和认识,建立健全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进一步开展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研究,指导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羌塘盆地是大型高原叠合盆地,沉积厚度大,发育多套烃源岩和储集岩,具备封盖和保存条件,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潜力,是有待突破的陆域新区;羌塘以外的伦坡拉等盆地群也具有油气远景

(1)羌塘盆地是一个以前奥陶纪为结晶基底的大型叠合盆地,沉积层厚6000~13000m,发育了从古生界至新生界的四套构造层:新生代—晚白垩世构造层、早白垩世—晚三叠世诺利期构造层、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三叠世构造层及古生代构造层。盆地中生代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呈“两坳一隆”基本格架,北部较南部构造运动明显减弱,保存条件相对较好。

(2)首次在北羌塘地区新发现早白垩世油页岩及膏盐岩分布带,其最大厚度达300余米,覆盖整个北羌塘盆地侏罗系及三叠系之上,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区域性封盖层,对于重新认识与评价羌塘盆地的油气地质保存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3)首次在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及其两侧的南、北羌塘坳陷中,发现了前晚三叠世古风化壳,具有区域性广泛分布的特点,对于重新认识羌塘盆地结构、沉积演化、油气储层条件及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4)西藏地区发育有60余个主要新生代陆相盆地,在许多盆地中都发现了生油层和良好的油气显示,其中伦坡拉含油气盆地群和可可西里含油气盆地群最具有油气前景。

(5)羌塘以外的一些海相盆地也具有一定的油气远景,特别是措勤盆地北部古生界厚度大,具有一定的油气地质条件。

2.松潘-阿坝地区整体构造变形强烈,其中若尔盖地块相对稳定,但热演化程度普遍过高,不利于油气形成与保存

(1)新的地球物理资料证实了若尔盖基底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建立了松潘-阿坝地区震旦系—中生界地层格架。

(2)进一步查明了区内地腹三叠系及周边古生界的成岩-变质程度和变形改造特征,纵向上存在三叠系与古生界上、下两个不同的构造变形层系,三叠系以较紧密的滑脱褶皱为主,形成了多个变形层带,古生界变形可能较宽缓。

(3)区内第一口高原深井——红参1井在5600m以下地层中分布了星散状石墨(Ro>4.0%),表明了区内有机质演化程度在印支期强烈变形区已处于极高的热演化阶段,不利于油气的保存。

3.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深层和昆北断阶带构造圈闭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盆地内石炭系厚度大、分布广,有勘探潜力

(1)根据新的地震、重磁资料,盆地发育了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三大构造层。经过对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重新厘定,明确了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大型的由多期构造层叠置的复合型沉积盆地。

(2)综合前人成果及新的地质与地震资料,重点开展了盆地石炭系油气前景研究,明确提出了柴达木盆地石炭纪地层分布较广,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和成藏条件,是盆地内可能的新的含油气系统和新的勘探领域。

(3)通过山地地震攻关,基本查明了在昆仑山前缘的昆北断阶带成排成带的压扭性构造特征及柴西地区富油凹陷深部的油气聚集的地质条件。

4.南海北部深水区凹陷发育,面积广,生烃规模大,发育优质储层,具有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量规模

(1)南海北部深水区属被动大陆边缘,经历了古近纪多幕裂陷、中新世早中期热沉降、晚中新世至现今新构造期快速沉降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凹陷结构自下而上呈断陷、断坳、坳陷叠加。

(2)大地热流总体变化从陆架到陆坡(从北到南)逐渐增高,其增高趋势与地壳减薄趋势一致。南海北部深水区地温梯度高、大地热流值高。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岩石圈拉张减薄以及新构造运动引发的岩浆、断裂活动引起。

(3)深水区白云凹陷、乐东-陵水凹陷和松南-宝岛凹陷是3个面积近万平方千米、厚度超万米的古近系继承性凹陷,沉积了三大套烃源岩,始新世为中深湖相泥岩烃源岩,渐新世早期为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渐新世晚期为海相烃源岩,以形成天然气为主,具有万亿立方米的资源量规模。

(4)发育有深水和浅水两大类储层。坡折带控制深水区优质砂岩储层发育;断-隆配置控制了生物礁分布。三大凹陷周边5个大型低隆起及其倾末端是天然气主要聚集方向,其上发育的50个大型构造圈闭是近期勘探的主要目标。

5.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分布范围广,厚度大,烃源岩发育,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1)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主要呈北东向分布在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韩江凹陷-台湾海峡以及潮汕坳陷-荔湾凹陷-笔架盆地-台西南盆地一带,面积约6×104km2,存留厚度2000~8000m。

(2)南海北部主要充填了晚三叠世—晚侏罗世的海相沉积,白垩纪开始逐步发育陆相沉积。潮汕坳陷钻井揭示了中—上侏罗统发育两套烃源岩,下部烃源岩更为良好,属中等—好烃源岩。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和区域对比推测,海域具有相对陆地更好的成烃环境,晚三叠世—侏罗纪大部分层系发育中—好烃源岩。南海北部中生界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6.南黄海盆地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发育古生代地层,崂山隆起构造相对稳定

(1)下扬子地块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主体部分在南黄海。在崂山隆起首次获得古生界有效地震反射,依据新采集地震资料和海陆地质对比,推测有很厚的古生代地层。

(2)苏北-南黄海地区,海区比陆区稳定;纵向上,海相下构造层比上构造层稳定;南黄海海域,中部比南北稳定。这一认识为今后在构造相对稳定的崂山隆起做进一步勘探提供了有力证据。

7.东北地区发育相对稳定的统一构造单元“佳木斯-兴蒙地块”,上古生界未发生区域变质,早白垩世时期东部盆地群存在“大三江盆地”,拓宽了勘探领域

(1)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构造单元“佳木斯-兴蒙地块”,东北地区上古生界未发生区域变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新层系。

(2)大庆探区外围盆地发育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4套勘探层系,其中最发育的层系是下白垩统,其次为中、上侏罗统和上白垩统,古近系在依舒地堑最发育。从烃源岩的发育和演化程度,以及油气发现上看,下白垩统和古近系是最有利的勘探层系。

(3)根据嘉荫-牡丹江断裂带和嫩江-开鲁断裂带,将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盆地群,并按演化历史及其油气形成条件的控制划分为5个构造层。

(4)东部盆地群在早白垩世时期是统一的大陆边缘盆地——“大三江盆地”,现今盆地群是受后期构造破坏形成的残留盆地。该观点改变了东部地区油气地质评价与选区的方法与思路,拓宽了该地区油气勘探领域,对今后找油找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黔南桂中地区发育两套古生界海相有利生储盖组合,存在3期成藏事件,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

(1)黔南桂中坳陷发育两套不同类型的海相有利生储盖组合;黔南坳陷主要发育下古生界生储盖组合,桂中坳陷主要发育泥盆系—石炭系生储盖组合。

(2)黔南桂中坳陷存在3期油气成藏事件:加里东期—海西期主要为油藏形成期,印支期主要为轻质油油气藏、天然气藏形成期,印支期—燕山期以来为裂解次生气藏形成期。桂中1井钻探及分析资料首次证实了桂中地区存在特大型沥青古油藏及轻质油气和次生裂解气显示,表明该地区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地质的条件,增强了实现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突破的信心。

(3)初步建立了以盖层条件、构造运动(抬升剥蚀作用、断裂-破碎作用)、岩浆活动、热液矿产等定性判别和以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流体化学-动力学参数等定量评价保存条件的指标体系。

9.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地区叠加变形和有效保存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1)东秦岭及邻区大地构造具一洋二陆特征,早期“南北分带”,晚燕山期以来“东西分块”。东秦岭、东大别与西秦岭造山带三者的构造演化之间既相似又有差异。秦岭-大别造山带自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的差异性,控制了两侧不同的盆地演化序列及两侧油气地质特征的差异。

(2)簰深1井作为中国南方四川盆地以外地区目前第一口下组合风险探井,验证了下组合发生过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过程,只因后期的构造运动破坏了早期形成的油气藏。

(3)通过编制全区各主要时代的岩相古地理图,认为本区发育有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烃源岩,其被动陆缘与台内坳陷是烃源岩的有利分布区。

(4)建立了以叠加变形和有效保存为特点的战略选区评价标准,进一步评价研究了区内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重新计算了资源潜力。

10.华北前古近系油气地质条件良好,资源潜力大,是具有广阔前景的勘探新层系

(1)将渤海湾盆地划分为三大构造区,基于中、新生代构造变动的差异性提出了叠合构造单元的概念,指出研究区共分为3类6种叠合构造单元,即持续沉降型(I型)、中沉新剥型(Ⅱ1型)、中复新沉型(Ⅱ2型)、中复新剥型(Ⅱ3型)、中剥新沉型(Ⅱ4型)和持续隆剥型(Ⅲ型)叠合构造单元,其中以中沉新剥型(Ⅱ1型)、中复新沉型(Ⅱ2型)最为有利。

(2)重新厘定了华北地区碳酸盐岩等烃源岩评价参数。其中气源岩有机碳下限标准为0.13%,油源岩有机碳下限标准为0.18%;有效气源岩有机碳下限标准为0.25%,有效油源岩有机碳下限标准为0.35%;可能形成大规模油气田的烃源岩下限标准为1.0%。

(3)综合运用露头、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研究了前古近系的沉积演化与储层特征,明确了中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寒武系—奥陶系、中新元古界共4套沉积体系和储层发育特征及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及其分布。

(4)应用成因分析法和动态盆地模拟,估算了华北前古近系的油气资源量为42.2×108t,原油资源量25.0×108t,天然气资源量(油当量)17.2×108t。原生油气藏具有南气北油的特点。

(5)高古4 井的钻探成功,证实了临清坳陷石炭系—二叠系具有形成工业油气的生成和聚集过程,实现了“从无到有”质的突破,展示了临清坳陷东部石炭系—二叠系油气良好的勘探前景,对指导整个华北地区前古近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11.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多,煤层气和页岩气潜力大

(1)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多样。主要有煤层气,页岩气,油砂、油页岩、致密砂岩气(深盆气),水溶气,生物气和水合物等。

(2)非常规油气资源聚集规律不同于常规油气。其中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主要分布在源岩层系内,为烃源岩所形成的油气在源岩层系内滞留形成。致密砂岩气(深盆气)、水溶气主要分布在邻近源岩层系的地层中,属于运移区油气的动态聚集。生物气和水合物则具有在盆地或沉积区的浅部聚集的特点。

(3)我国中高阶煤层气是多阶段变质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的结果,应重视在区域岩浆热变质煤中寻找煤层气勘探目标。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煤层气富集和高产的重要地质因素,地下水滞流区是煤层气富集高产区,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重点勘探区。

(4)我国富有机质页岩广泛发育,南方地区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以聚集干气为主,北方海陆交互相富有机质页岩以煤层气、页岩气及致密气共生为主,中新生代大中型盆地陆相富有机质页岩演化程度低,以页岩油为主。

页岩气、煤层气及页岩油战略选区部署建议

(一)页岩气

继续实施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国家专项“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项目,开展我国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工作。从2010年开始,启动页岩气先导试验区建设工作,继续开展川渝黔鄂战略选区和先导试验区建设,开展上扬子及滇黔桂、中下扬子、华北-东北、西北和青藏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同时加强页岩气基础地质研究,优选页岩气勘查有利目标区。

(二)煤层气

主要针对以下3方面开展工作:低阶煤煤层气以西北地区为主;中高阶煤埋深1000~1500m煤层气以沁水盆地为主;西南地区煤层气以滇东黔西和川南黔北为主。

(三)页岩油

根据页岩油主要形成并分布于烃源岩层系分析,我国页岩油资源潜力较大,初步估计其可采资源量在100×108t以上。其中在江汉的潜北地区、松辽北部古龙地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已经发现了大量的页岩油资源。应借鉴国外页岩油开发成功经验,其核心是油页岩的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来推动我国页岩油的开发。这对提高我国石油保障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