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孩子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是比较差的,所以要想让孩子集中注意地学习,就要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事先做好创造一个安宁舒适的环境让孩子学习。
2、适宜的教学内容是集中孩子注意的条件:人的需要、兴趣和经验,直接影响人的注意。如果让孩子学习的内容太难或太简单都会减少孩子学习的兴趣。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善于选择孩子尚未掌握、但经过努力能理解的内容教给他,其注意力自然会集中。
3、安排好学习、休息、活动的时间:家长和老师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时间不宜太长。学
上课不专心怎么办?关于孩子不专心,推荐给大家一个关注法,它是模仿心理学上的霍桑效应,就是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的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改变言语表达的效应,也就是通过父母的询问关注,让孩子重复老师上课时授课的内容,督促孩子得不在课堂上去认真听讲,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关注着,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最终帮助孩子戒骄戒躁,建立好良好的听课习惯,打好小学一年级这个学习起始点的基础,第一步,确认一个固定的时间,父母每天在这个时候去关注一下孩子的学习状况,比如你们可以问问。老师教了加减法。肯定给孩子施压,由深入的询问并配合父母的演技,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视,知道父母并不是随便问问而已的,所以家长可以这么问哦,加减法呀,那老师是怎么讲呢?说过了些什么?如果孩子能说出来,家长要给孩子掌声和点赞。如果孩子说不出来,家长就要告诉孩子,嗯,这样可不行,说不出来,这样爸爸不满意,明天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听课,放学回来告诉爸爸,告诉妈妈老师是怎么教的,好吗?
开学好几个星期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上每一节课就像打一场仗一样。课堂上,总是在软硬兼施中,那些喜欢浑身乱动、随口乱说的孩子似乎才能安静了下来。可这是一种怎样的安静呢?一下课我们好多老师就会说:“简直气死我了,讲什么都听不懂!纪律倒是好了,也傻了,光在那里摆弄东西玩,根本不听课。”我很清楚那些可以管住嘴巴的孩子都在忙乎些什么。用铅笔、尺子、橡皮拼接各种造型或是设置“平衡木”“滑滑梯” ,无聊地翻动书页,发呆等等。 今天第二节是语文课。从进教室开始,可以感受到要上课的样子,除了朱政宇。陈升那两三个皮猴子还在抢着玩最后的一两分钟之外,别的孩子基本安静下来在等着老师了。我当时一定是阴着脸的,声音估计也没什么色彩:“咱们班的许多小朋友能在上课的时候保持安静,这和上星期比起来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光安静还不够,还要学会认真听讲。从这节课开始,老师会经常检查你有没有认真听。”开始练习拼读。我把准备好的音节写到黑板上,提出第一个要求:“大家看着黑板,老师指到哪一个音节你们就一起读哪一个。”说完就兑现刚才的要求:“张静聆,下面你们该做什么?”“认真听。”他想都没想地喊出来。已经听清要求的孩子纷纷举手,我很高兴没有人直接就在位子上喊出来,然后请王亚东说了一遍我的要求。作为对所有孩子的提醒,也是对张静聆的警告,我在黑板边上画了一个“1” ,强调:“张静聆把耳朵扔掉一次了。”警示不是那么容易就起作用的。指读的过程中听到有少数孩子分不清“b、p、q、d”四个声母,便让会读的孩子齐读,那几个不会读的孩子只管仔细听。任务一分好,再次检查:“张子扬,你下面该做什么了?”“认真听。”我也毫不客气地给她记了一次。同时,对那些认真听讲的同学以红色五角星作为奖励。与这一招配合使用的还有不留情面的“暴力”手段——扔东西。一经发现有人手里在摆弄文具,先是走过去轻拍一下小手作为提醒,再次发现就直接缴获到讲桌前。余得利因为屡屡不停手,还没下课就自顾自整理起书包,被我把书包抓过来扔到了教室后面。那个时候,我脑子里可以非常清晰地回忆起《孩子们,你们好》里,老师如何巧妙而又温和地让一个正在玩“锡兵”的孩子把心思转移到课堂上。我也试过在汪浩洋的耳边轻轻告诉他:“你用铅笔摆出的形状真好看,如果你现在把它收起来,等下课的时候再摆,老师一定会非常高兴的。”但他并不能停下。当我写下这些的时候,也生出这样的疑惑:是不是这种提醒还需要陪伴他们一些日子?或是我应该利用一节活动课专门让他们摆个够?可他们能摆够吗?我不知道。也许需要试试。
序言:小孩子刚上一年级,他们刚刚步入小学阶段,注意力不专注也是很正常的。毕竟在幼儿园时期,没有那么紧张,也没有课堂的那种模式。孩子一下子步入小学,有一段适应期,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及时的跟老师沟通交流,让老师在平时的时候注意一下孩子的动向,让他能够上课听讲不开小差。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