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历史上真的有唐僧吗

时间: 2023-03-12 16:40:19

历史上真的有唐僧吗

《西游记》是以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为题材而演绎的。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就是玄奘。

玄奘,这位中国最著名的佛学大师,以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历尽万里艰辛,把佛教思想根植于华夏大地,在国人心中,他的影响足以令他与文化先贤们同行。玄奘生于公元602年,卒于公元664年,是我国佛教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高僧,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翻译家,被后人尊称为“唐三藏”。

历史上真有“唐僧取经”的事情吗?

《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是小说家吴承恩笔下虚构的故事。历史上,却有一段唐僧取经的真人真事。虽然是真人真事,却也一样的惊险出奇,动人心魄! 历史上的唐僧姓陈,名祎,生于公元604年,唐朝人,十三岁出家当了和尚,法名叫玄奘。玄奘从小好学,为了钻研佛经,他周游了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地,追访有名的佛学大师。可是佛教宗派很多,佛经的译文错误也很多,解释的经义往往互有矛盾。越钻得深,发现的问题越多。他决心亲自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弄它个水落石出。 唐朝贞观年间,政府禁止私人随便出国。凡出入国境都要得到国家批准。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请出境,遭到拒绝。决心西游的玄奘,便夹在商人中间混出了玉门关,单人匹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岁。 过了玉门关,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莫贺延。莫贺延碛是现在安西到哈密之间的大沙漠,有八百多里长,又称八百里流沙。白天“热风如火”,晚上却又“寒风如刀”,气候变化无常。茫茫黄沙之中,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地上连小草也不长。玄奘孤身一人,只有一堆堆白骨和驼马粪当路标,引导前进。玄奘走着走着,不小心把一皮袋清水泼翻了。怎么办?回去取水吗?不能。玄奘发誓: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不到天竺,誓不回头。在滴水不进的困难情况下,他又走了四夜五天,口干唇焦,终于晕倒在沙漠之中了。幸好,那里离水草地不远,到了夜半,凉风习习,把昏迷中的玄类吹醒过来。玄奘的那匹识途的老马驮着他找到了水源,脱离了险境。 玄奘西行到了高昌(今吐鲁番东约二十公里),得到了信仰佛教的高昌王的热情支持。高昌王赠给他许多金银衣物,配备了五十多名向导和随从,写了二十四封给沿途各国君主的信,请他们多多关照玄奘。但是,路途仍旧多艰。玄奘一行来到了终年积雪的凌山(今天山山脉的穆素尔岭),山高七千公尺,山上有千年不化的冰河,狂风暴雪袭来,飞沙走石,往往把人埋没、砸死,或者冻死。玄奘一行人在冰雪封盖的大山中挣扎了七天,随行人员冻死了十分之三四。 经过一年的跋山涉水,第二年夏天,玄奘进入了天竺境内。那时候,印度半岛上有七十多个国家。玄奘从628年到631年,游历了北印度的二十多个国家,访问了许多佛教圣地,学习了梵文。到631年年底,玄奘来到了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有一万多僧徒,其中有许多具有医药、天文等各种知识的高僧。主持戒贤法师是天竺的佛学权威,一代大师。玄奘来到寺院的那一天,寺院听说东方支那国(即中国)的高僧来了,组织了一千多人的欢迎队伍,人人手捧点燃的香、鲜花,夹道迎接。玄奘向大家合十答礼,又恭敬地参见了戒贤,拜他为师。据说戒贤法师已经一百多岁了,早已不再讲学。但是为了表示对中国法师的友好情谊,破例为玄奘讲学十五个月。寺院对玄奘的生活也是以最高规格来款待的。每天供应瞻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颗,豆蔲二十颗,龙脑香一两,“供大人米”一升。“供大人米”的米粒比乌豆还大,做出来的饭香甜可口,是当地特产,只供国王和大法师吃的,所以称为“供大人米”。此外,按月还供给油三斗。酥乳等每天可以随便取用,出门备有象舆。那烂陀僧徒一万多人,享受这样待遇的,连玄奘在内,一共只有十个人。玄奘在这里学习了五年,认真听讲以外,又贪婪地读完了寺里所藏的各种经书,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天竺闻名的第一流佛教学者了。 玄奘并没有因此自满。后来,他又漫游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各处,巡礼圣迹,访求名师。两年多以后重返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请他在寺内讲经。 那时候,戒日王朝盛极一时,戒日王是天竺威望最高的一个国王。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现在印度北方邦卡瑞季)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辩论会。642年十二月,辩论大会开始。到会的有天竺十八个国王、三千个深通教义的高僧,还有那烂陀寺僧徒一千人,婆罗门教和其他各界人士二千多,再加上随从人员,总共不下一万人。赴会时,有的乘象,有的坐车,有的步行,浩浩荡荡,数十里不绝,真是盛况空前。玄奘是主讲人,叫做论主。玄奘在会上宣读了他用梵文写的论文。大家都被玄奘精辟的论述惊服了。十八天的会期,没有一个人驳倒他的论点。大会结束的那天,戒日王送给他金钱一万,银钱三万,僧衣一百领。按照当地风俗,戒日主请玄奘坐上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绕场一周,两旁贵臣护卫,群众欢呼雀跃,学有所成的玄奘享尽了印度人民对他的赞颂和尊敬!曲女城大会使玄奘在印度享有极高的声誉。 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玄奘回来了!”“玄奘回来了!”两年以后,当玄奘回到长安的时候,人们听说,这位不远万里、不辞艰辛到佛国去探索佛教真谛的大师,取回了真经,都兴奋地传递着这个消息。整个长安城都轰动了。玄奘把带回来的佛经佛像陈列在长安的朱雀街南端,请大家参观。争观的百姓人山人海,从朱雀大街到玄奘所住的弘福寺,排成了几十里长的队伍,焚香散花,鼓乐喧天。好不热闹。玄奘西游归来,成为长安城内轰动一时的盛事。 唐太宗听说玄奘从天竺载誉归来,也非常高兴。在洛阳亲自召见了他。玄奘叙述了一路上的见闻。唐太宗听得津津有味,要求他把旅途见闻写下来。《大唐西域记》一书就是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辩机笔录的一部名著。书里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听到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山川、城邑、物产、凤俗。后来被各国翻译,广泛流传,成为今天研究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的主要资料。 玄奘从洛阳回到长安以后,马上组织各地高僧一百多人,着手翻译佛经。长安大慈恩寺内的翻经院是专供他们翻译佛经的场所。经卷收藏在玄奘亲自设计修建的大雁塔里。大雁塔至今还屹立在西安城南,成为古都长安最显著的标志。 为翻译佛经,玄奘经常“三更暂眠,五更又起”。他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十九年,译出佛经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多卷。664年二月,玄奘病逝于长安玉华宫内。后来,玄奘所译佛经的原本在天竺散失了。玄奘的译本就成为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珍贵史料。 玄奘是唐朝的和尚。和尚在当时叫“僧”。所以后人称玄奘为“唐僧”唐僧玄奘到西方取经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越说越“神”,变成了神话。到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小说《西游记》。《西游记》里唐僧到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跟玄奘到天竺取经的这段真事,虽然都被人们简称为“唐僧取经”,但这两个唐僧取经的内容,相去却有十万八千里了

历史上有唐玄奘这个人么?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之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历史上有真实的唐僧,但有真实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吗???拜托了各位 谢谢

唐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 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 们称为唐僧。西行取经时,唐朝 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 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 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 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 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 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 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 裟、九环锡杖、金箍咒。唐僧身 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 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 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 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 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 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 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 历史功绩孙行者: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 ,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 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 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 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 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 ,大到顶天立地。他占花果山为 王,自称齐天大圣,搅乱王母娘 娘的蟠桃胜会,偷吃太上老君的 长生不老金丹,打败天宫十万天 兵天将,又自不量力地与如来佛 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 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 护唐僧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 收服红孩儿,熄灭火焰山,一路 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取回真经终成正果。他嫉恶如 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勇 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 ,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 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到人间 投胎,却又错投猪胎,嘴脸与猪 相似。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 ,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唐僧 西去取经路过云栈洞,猪八戒被 孙悟空收服,八戒从此成为孙悟 空的好帮手,一同保护唐僧西天 取经。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 ,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 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 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他对师 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 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 劳,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沙和尚:法名悟净,原是天宫玉帝的 卷帘大将,因触犯天条,被贬出 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 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月牙铲,武 艺高强,不畏强敌。经南海观世 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与孙 悟空、猪八戒一起保护唐僧西天 取经。他身上有两件宝,一件是 菩萨葫芦,一件是九个骷髅组成 的项圈。后来,他用九个骷髅作 为九宫,把菩萨葫芦安放在其中 ,成为法船,稳似轻舟,顺利地 帮助师徒四人渡河西去。沙和尚 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 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 身罗汉西游记作者:本书的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县)人,约生於公元一五○○年(弘治十三年、庚申),卒於一五八二年(万历十年)左右。 吴承恩的曾祖和祖父曾两世相继为学官,父亲却是以卖『采缕、文縠』(即花线、花边)为业的小商人。据吴承恩在所作先君墓志铭上说,他的父亲是一个极喜欢读书的人,『不问寒暑雨暘,日把一编坐户内,……自六经诸子百家莫不流览』。 吴承恩少小即有文才,吴国荣在射阳先生存稿跋裏说他『髫龄即以文鸣於淮,投刺造卢乞言问字者恒相属』,天启淮安府志裏也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但他在科举上却很不如意,竟至『屡困场屋』。他何时考取秀才,无从查考,只知他在四十五岁时(一五四四年,嘉靖二十三年)才考得个『岁贡生』。这以后他似还参加过两次『乡试』,也没有考取。 一五五○年左右,大约因为家庭生活有了困难,或者是他母亲急切望其成名,吴承恩曾去南京谋事。但这一希求并未成功,而且因此『流寓』南京。流寓中的生活,除接受友人接济外,便是卖文度日。山阳志遗说:嘉靖中,吴贡生承恩……吾淮才士也,英敏博治,凡一时金石碑版、祝嘏赠送之词,多出其手。荐绅台阁诸公皆倩为捉刀人。』当是指他在南京时的卖文生活而言。其实,他一生代人作文很多,不过这一时期尤为突出罢了。 他於一五六六年(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就长兴县县丞任,那时他已是六十多岁了。但到任不久,因与长官的关系处得不好,以『耻折腰,遂拂袖而归』。其后还有『荆府纪善之补』(荆府即荆王府,纪善是王府『掌讽导礼法,开谕古谊及国家恩谊大节,以诏王善良』的官吏)。但亦不过三四年就去职了。他回家后,『益以诗文自娱』,又过了十多年才死去。 本书大概就是他晚年家居时所作。 他在中年还写过一部禹鼎志,也是『志怪』的小说,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估计吴承恩一生有不少写作,只因其老境贫困,又没有儿子,无人代为保管,以致『遗稿多散失传』。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他的著作,除西游记外尚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