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鹦鹉鱼容易会因低水温和水温剧烈变动而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导致体色暗淡失去艳丽的光泽,甚至会出现黑色的条纹或者斑纹。因此,饲养过程中最好使水温保持在25摄氏度至28摄氏度范围内,每次换水前后水温差不宜超过0.5摄氏度。此外,在冬季还要注意给鱼缸加温加氧;水质。鹦鹉鱼的嘴巴或者腮变黑是水质不好或水质不适应。应每隔2至3天换一次水,每次换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水;疾病。鹦鹉鱼得了黑斑病,鱼体长出“黑斑点”,呈灰白色。可用浓度为2%至3%的盐水每天浸洗一次;受惊。鹦鹉鱼受到惊吓也会出现黑斑,一段时间后会消失。
鹦鹉鱼身上长黑斑的原因:水质,温度,惊吓。
1、水质
都说鹦鹉鱼对水质的要求不高,其实也不是这样说,只是它能接受的PH范围比较广6.5-7.5都可以,当然最好是在7.5左右,鹦鹉鱼喜欢弱酸的水。水质不达标是鹦鹉鱼变黑的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偏硬的水质(PH低于6)就会导致鹦鹉鱼变黑。
ph值过大(PH大于8)变化也会促使鹦鹉鱼不适应水质条件而变黑。因此,要时刻检查水质,常备PH测试液,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比如说加强过滤,放软化水质的过滤材料等来使水质达到鹦鹉鱼需要的标准。
2、温度
鹦鹉鱼对温度的变化也可以表现出变黑的症状,特别是在换水的时候,有时候因为主人操作过于猛烈,没有注意水温的平衡,造成新水和原缸水温差超过3-5度,某些鹦鹉鱼就会在4小时内出现黑斑的反应。待水温上升,身体趋于缓和,黑斑就会褪去。
建议大家日常可以少量多次进行换水,这样对水温的影响不大,可以保持鹦鹉鱼的身体健康。
3、惊吓
鹦鹉鱼别看个头大,其实很胆小。对鱼缸周围环境非常敏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串缸。一群鱼多挤在一起,特别是发生在新鱼回家那时候,这时候也会出现黑斑,平时突然开灯,或者人突然靠近鱼缸都会对鹦鹉鱼造成惊吓,但这个黑斑会在48小时内逐渐消失,不用担心。
出现鹦鹉鱼黑斑的症状和病变原因:鱼体长出“黑斑点”,呈灰白色,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同时病鱼食欲减退,最后死亡。
治疗鹦鹉鱼黑斑:放养新鱼的水族箱里可投放少量食盐以抑制霉菌的发生、投放活饵料时注意清洁消毒。水质保持清洁以隔绝霉菌的生长。一般可以防止此病的发生。
1)用食盐250克加小苏打250克混合液泼洒于100cmx55cmx45cm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着。
2)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
3)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能让这一鹦鹉鱼常见病得到缓解。
4)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
5)提高水温以抑制霉菌、病毒的生长。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和消灭霉菌。
以上是针对鹦鹉鱼黑斑问题做的介绍,如果是受到惊吓、水质动荡大或是温度不稳定导致的黑斑问题,那么只要惊吓相对的调理,那么果断时间黑斑就会下去,而如果是生病导致的黑斑,那么就应该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了,通常情况下鱼友们选择使用老三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一、导致鹦鹉鱼变黑的原因有哪些?
1、温度:鹦鹉鱼容易会因低水温和水温剧烈变动而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导致体色暗淡失去艳丽的光泽,甚至会出现黑色的条纹或者斑纹(鹦鹉鱼鱼鳍跟尾部变黑)。因此,饲养过程中最好使水温保持在25~28℃范围内,每次换水前后水温差不宜超过0.5℃。此外,在冬季还要注意给鱼缸加温加氧。
2、水质:鹦鹉鱼的嘴巴或者腮变黑是水质不好或水质不适应。应每隔2~3天换一次水,每次换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水。
3、疾病:鹦鹉鱼得了黑斑病,鱼体长出“黑斑点”,呈灰白色。可用浓度为2%~3%的盐水每天浸洗一次(5~10分钟)。
4、受惊:鹦鹉鱼受到惊吓也会出现黑斑,一段时间后会消失的。
二、鹦鹉鱼变黑了要怎么办?
鹦鹉鱼变黑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换了黑斑病,黑斑病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霉菌,寄生在鱼体的伤口和鱼卵上,是较常见的鱼病。病因主要是鱼体受伤,鳞片脱落等,导致病菌侵入伤口。
【发病原因】
在捕捞、运输时鱼体受到外伤或寄生虫使鱼的皮肤受伤后被霉菌孢子侵入从而感染。在捕捞、运输时小心一点不使鱼体受伤,放养新鱼的水族箱里可投放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的发生、投放活饵料时注意清洁消毒。水质保持清洁以隔绝水霉菌的生长。一般可以防止此病的发生。
【症状和病变】
鱼体长出“黑斑点”,呈灰白色,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同时病鱼食欲减退,最后死亡。一年四季皆会出现此病。
【治疗方法】
1、用食盐250克加小苏打250克混合液泼洒于100cmx55cmx45cm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着。
2、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
3、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4、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
5、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和消灭水霉菌。
鹦鹉鱼变黑是鹦鹉鱼养护不当容易出现的问题,造成的原因有多重,但最常见的还是黑斑病的侵害造成,所以在养护鹦鹉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让鱼体受伤,同时也要注意水质的清洁问题。
鹦鹉鱼变黑可能是因为水质不达标。此时,应调节水的PH到5.5~7之间,并放入软化水质的树脂。也有可能是因为水温突变导致鱼儿无法适应。此时,应调节水温至25℃~28℃,并保持温度稳定。还有可能是鱼儿受伤后感染黑斑病导致的。此时,应先对鱼缸进行杀菌处理,然后用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溶液对它进行药浴治疗。 一、水质不达标1.原因:使用偏硬的水来饲养鱼儿会使鱼儿变黑。当水的酸碱性发生太大变化时,会使鱼儿无法适应新的水质条件,从而导致鱼身变黑。
2.处理方法:调节水的PH到5.5~7之间。当水质偏硬时,可以放入软化水质的树脂降低水的硬度。为避免水质突变,在换水时所用的新水应与旧水保持相同的PH和硬度。
二、水温突变1.原因:水温突然升高或降低,都会引起鱼儿产生应激反应,从而使其身体失去光泽,体色暗淡,甚至出现黑色的条纹或局部变黑。
2.处理方法:在饲养过程中,保持水温在25℃~28℃之间,并保持温度稳定。每次换水时,注意新水与旧水的温差不能超过0.5℃。在冬天的时候,利用加热棒为鱼缸增温,避免温度下降。
三、伤口感染黑斑病1.原因:如果日常护理不到位,导致鱼儿受伤,也没有及时处理伤口。水中的霉菌就可能会寄生在鱼儿的伤口上,感染鱼儿使其患上黑斑病。
2.处理方法:先用盐水和小苏打的混合溶液对鱼缸进行杀菌。然后倒入新水,并在水中溶解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将鱼儿放入浸洗10~20分钟。每天浸洗一次,一段时间后,霉菌的菌丝就会慢慢脱落,鱼身上的黑色也会逐渐消失。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