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约1.2万字,共20篇,大部分内容是孔子对于其弟子所提问题的回答,因此也可以说这本书是孔子几个弟子的课堂笔记合在一起的集子。另外书中也记录了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书中的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对于孔子的政治理想、伦理主张、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均有所反映,并生动地刻画了孔子和一些弟子的人物形象。《论语》刚开始在儒家经典中地位并不高,一度被称为“小经”,南宋后因为理学家朱熹的推崇而日渐成为儒家“第一经”。其博大深刻的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以及东亚、东南亚许多国家。 至于《论语》究竟编纂于何时,由谁编纂,历来说法不一。
关于《论语》的编纂者,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汉书·艺文志》中的“众弟子咸记之”。这里的众弟子,不少学者推测为仲弓、子夏等人。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论语》为孔子弟子曾子和有子两人的门人所作。因为在书中,除孔子外,只有这两人被尊称为“子”,并且书中记录两人的言论也比较多。唐代的柳宗元则进一步认为《论语》为曾子及其弟子所编,因为书中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宋代理学家“二程”与近代的思想家梁启超也持此观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论语》是曾子门人讲述,由秦汉儒生编辑总结而成。 而关于《论语》的成书时间,目前只能推测出一个大致的时间。
《论语》里不仅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之间的问答,而且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张、曾子等与再传弟子之间的对话。这其中,子张小孔子48岁,子夏小孔子44岁。他们收有学生,应该是孔子死后许多年了。另外,《论语·泰伯》篇中记载有曾子病危将死时与弟子孟敬子的对话。孟敬子是鲁国大夫孟武伯儿子的谥号,他死于战国初期,而曾子死于公元前436年左右。因此,《论语》成书应该在公元前400年前后。 综上可以推测,《论语》应该是在战国初期,孔子死后大约60年,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或者弟子与再传弟子一起集体编辑而成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