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戏莲叶间”直译为鱼儿在莲叶间玩闹嬉戏,以此来暗喻采莲男女调情求爱的欢乐情景。这也是民间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鱼戏莲叶间”出自《汉乐府·江南》。其全诗如下: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释义:
其一: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采莲曲二首》唐代:王昌龄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1、采莲曲: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2、“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3、浦(pǔ)口:江湖会合处。浦,水滨。
4、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5、芙蓉:指荷花。
6、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采莲姑娘之美,注意到了审美的艺术距离。诗人始终把莲娃置于水乡的本色风光——荷花荷叶之中,既和谐,又适度朦胧。若隐若显,似幻似真。这种蕴藉、空灵之美更容易燃起人们的企慕、期待之心,召唤人们去热烈地追求。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尺幅兴波,层折起伏。由隐约能见,到“看”而“不见”,由目见到耳闻,到心有所觉,看、闻、觉分别诉之于目、耳、心,其情也逐渐走向纵深。
荷叶青翠,罗裙碧绿,用一“裁”字挽合。罗裙本来是巧手裁成,那亭亭荷盖,却也似乎是造化精心裁就。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裁”字在这里又得到了妙用。
这里,罗裙向荷叶借到了鲜活的颜色,荷叶向罗裙借得了生动的风韵。芙蓉如何向脸而开?“开”字用得奇,也用得切。采莲姑娘的粉红色的笑靥不正像两朵芙蓉在双颊绽开吗?这里,人有了芙蓉那样明艳的容颜,花有了人那甜蜜的情思。人面芙蓉,罗裙荷叶,相映生辉。
——采莲曲二首
意思是装纯洁的绿茶婊。
白莲花是一个网络流行词,广泛运用在网络上。
白莲花不单单指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它的另一意思在网络上常常用来暗讽别人,意思类似于绿茶婊。
白莲花的第一个意思是外表看上去纯洁,其实内心阴暗,思想糜烂,一味装纯洁、装善良、装清高的人。白莲花还有一个意思是形容那些过于善良、无害、无辜、单纯、没心机的人。它的两个意思是截然不同的。
词语来源
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夫莲生卑污,而洁白自若;南柔而实坚,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纱纶内隐,生于嫩弱,而发为茎叶花实;又复生芽,以续生生之脉。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
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