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圆觉经说了什么(2021-09-15《圆觉经》经名四大义)

时间: 2023-03-21 10:38:18

圆觉经说了什么

全经共有十二章,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和贤善首菩萨所提出的问题,以长行和偈颂形式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方法。

《圆觉经》释义著名的版本是明朝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圆觉经》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简称,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佛教大乘之经典。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分作序、正、流通三

2021-09-15《圆觉经》经名四大义

(第二段)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传法49年,大部分经典是在人间讲的,但有个别经典是在天界讲的,比如《摩诃摩耶经》就是佛升忉利天在欢喜园为尽孝度母所讲的一部经。而讲《圆觉经》的地方却不是在天界,是在比天界更高级的诸佛众生一念未生之前的自性净土中讲的,自性净土每一个人都可以进,但迷失了自性的凡夫及未得真解脱的二乘人不能进,唯有诸佛及证得三昧正受的金刚心菩萨才能进,这个地方通常称为涅槃城,为常乐我净之处,是学佛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由此可见,《圆觉经》非同凡响,出自于如来自性净土,义同最上乘,其中心思想以禅法入门、以净土为归宿,是一部即禅即净、弥足珍贵的大乘经典,经名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含有四大义,即:

1、大方广:大方广又名大方等,方是方正、广是广大的意思,是一切大乘经的通名。佛所讲的经典分为十二种类,称为十二部或十二分教。 在这十二部中,有一部是专门讲菩萨道的经典,称为大方广经,也称为大方等经。大方广的由来是因为菩萨道的修行不受十个方位的限制,非常广、非常大、所修的法门有无量无边之多,所以叫做大方广。

而《方等经》具体是指华严、般若、法华、涅槃等四部及大乘之诸经。《阅藏知津》《总目》卷一根据天台宗的五时判教,将大乘经分为五种部类,其中,第二类是方等部。

此方等部又分方等显说部、方等密咒部二类。显说部中收《大宝积经》等共三百六十九部一千一百零七卷;密咒部中又分密咒经、密咒仪轨二类。密咒经中收入《大佛顶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等二百八十五部五百三十九卷;密咒仪轨中收入《金刚顶经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等八十一部一百零三卷。显密合计为七百三十五部一千七百四十九卷。
释尊成道十二年后,用了八年的时间,说《维摩经》、《金光明经》等诸多方等经。此是佛五个说法时期中的第三时期,此一时期是在佛说《阿含经》之后,因见一切闻法的人都已得到决定信心,于是大小乘并说,在说法中,往往贬抑小乘,褒赞大乘,以引起钝根者耻小慕大,回小向大,促其进趣菩萨位。所以,这个时期佛所说的大乘经典,史上称为方等时期。

2、圆觉:指学佛人修成圆满正果的灵觉之道。佛说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圆觉中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用以教授菩萨。而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就菩萨位而言,圆觉等同于妙觉,妙觉为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最后一位,即成佛之位,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通常为佛果之别称,又称妙觉地。为究极理想境地之表现,是于等觉位上更断最后一品根本无明,而得此妙觉位。

此位已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妙,觉悟了涅槃之理。天台四教仪一书说明别、圆二教妙觉位之差异时说:别教之妙觉位坐于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为钝根菩萨转无量四谛之法轮;而圆教之妙觉位则以虚空为座,成就清净法身,居于常寂光土。

此位成就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功德福德具足,故称妙觉,就是佛果之无上正觉。二乘止于自觉,无觉他之功;菩萨虽自觉觉他并行,而未圆满;独佛二觉圆满,觉体不可思议。
四教仪对妙觉的表述是:“金刚后心,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名真解脱。翛(xiāo)然无累,寂而常照,名妙觉地。”十地菩萨位的前五地称为金刚前心、后五地称为金刚后心;但与妙觉相比,十地皆为金刚前心、唯妙觉名金刚后心。

入金刚后心者,十方世界朗然通明,彻见万物根体,大觉大悟,妙智发起,穷通诸法根源,三大无明习气,断尽无余,如此境界名为真解脱。顿时心无羁绊,自由自在,寂而常照,这就是妙觉地。若能做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得不可思议之境,名妙觉性。

天台宗认为妙觉是由等觉位更入金刚喻定,断元品无明而到达的极位,但凡想登达此位者,别教需断十二品根本无明;而圆教则需俱断四十二品根本无明。断尽无明后,方能常住佛果,具足一切佛法,名菩提果;同时获得常乐我净四德涅槃名为果果,这个果果就是圆觉。

3、修多罗:修多罗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具上乞佛法滋养慧命、下化众生以报佛恩之意。而经是线的意思,具有贯穿法义,使不散失的作用;经也作径解,径是门径门道的意思,门道在佛教中是指通向成佛的法门,所以,学佛之人,是必须要学习佛经才能进入佛门,这讲的也是经的作用。经还有其他几种解释,此不多议,总括起来说,修多罗有五种含义、即:

一、涌泉:佛经义深如海,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往外涌,其中义趣,精深宏博,摄受广大,读之如饮甘露,余味无穷,能使人离生死,绝烦恼,得涅槃之乐。
二、出生:佛经俱含世出世间一切法,能生出一切微妙善法、并灭除一切不善之法,还能开发出每一个人本有的洁净性德,做到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

三、绳墨:佛经的绳墨就是标准,标准是为了分清真与妄、邪与正、是与非、善与恶、利与害的关系,分清关系后,就应做到:去妄证真、祛邪扶正、以是斥非、行善断恶、趋利避害。

四、显示:佛经能显示真理。这个真理就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每一个众生的真实自我,这个真实自我是纯精神性的,是永生不灭的,与有生有灭的肉体之我相对,肉体之我是为假我,而真实之我则与诸佛一样,具足常乐我净四德。佛经要显示的真理就是指示众生应当找到真实的自我。

五、结鬘:结鬘原指古代用鲜花串成的花环,挂在脖子上作装饰,这里借串来比喻贯穿诸法,比如贯穿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法,使其思想体系次第分明,条理清晰,像花环一样地圆满。

4、了义经:佛曾在《大宝积经》中告诉舍利弗:“若诸经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义,名为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宣烦恼业尽,名为了义。若诸经中,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

不了义经是没有将生命的真相讲透,缺乏完整性,使人只能明白一半的道理,比如小乘教的四圣谛只能断分段生死、不能断变易生死等;而了义经是将生命的真相完全讲透了,具有完整性,使人彻底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从而知道自己该怎么去求证真实的自我。

就经典而言:阿含及小乘部经是不了义经;而华严、方等、般若、楞严、圆觉、净土三经等是了义经。其余诸经与《法华经》相对是不了义经、《法华经》是了义经。《涅槃经》与《法华经》相对,《法华经》是了义经、《涅槃经》是不了义经。《大日经》与《法华经》相对,《大日经》是不了义经、《法华经》是了义经。
以上四大义,全都体现在《圆觉经》的经名中,在五重玄义里称为“释名”、在七种立题中属于“法喻”立题,其中“大方广圆觉”是比喻、“修多罗了义经”是法,故名法喻立题。经名中以“圆觉”为核心思想,圆觉为诸佛果地,至高无上,所以说《圆觉经》是大乘了义经。

2021-09-24 《圆觉经》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第十段)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圆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佛对观世音菩萨说:善男子!是四大清净的缘故,使六根清净;是六根清净的缘故,使六尘清净;是六尘清净的缘故,使六识清净;是这十二处十八界清净的缘故,使地水火风空觉识总成二十五有清净;是二十五有清净的缘故,使“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的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样样清净;这样样清静,使“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静。这里说的“如来十力”是哪十力呢?是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总计有十,故名为十力,即: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都能如实知晓。比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必得苦报,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如来对一切众生过去未来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故名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又称三昧,如来于最初修学的四禅八定及各种出世间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故名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如来对一切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故名知诸根胜劣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如来对一切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解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如来对世间一切众生种种界分即十法界各有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故名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如来证知天眼清净,见一切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皆悉无碍,故名知天眼无碍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如来对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故名知宿命无漏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如来对于一世惑业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故名知永断习气智力。

四无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尽一切诸苦并指示正道而无所畏。

四无碍智:菩萨于此四智法,智慧明了,通达无滞,故名四无碍智;以其辩说融通、又名四无碍辩。即:一、法无碍:指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二、义无碍:指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名义无碍智。三、辞无碍:指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各地方不同的语言,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滞,故名辞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指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名乐说无碍智。
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即:1、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6、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异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10、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是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这三者是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诸事,皆通达无碍。

三十七助道品:又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依此三十七法而修,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指四念住(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陀罗尼意译为总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恶法不起作用。后来则多指长咒而言。密教称为真言:真言之一一字能摄持一切教文诸法而不失,是为“法持”、又名文持;真言一义能摄持无量义理而不失、是为“义持”;真言具除灾招福等诸多功德、故名“咒持”;真言能令行者证得菩提智,认知诸法实相,故名“忍持”。陀罗尼是由诸佛、菩萨的咒语组成,有种种神通妙用,同时又是修行证果的法门,这些法门细说有八万四千之多,故称为八万四千陀罗尼门。
佛对观世音菩萨说:善男子!以上所说,为一切实相清净,是这个缘故,使一身清净;是一身清净的缘故,使多身清净;是多身清净的缘故,使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佛对观世音菩萨说:善男子!是一世界清净的缘故,使多世界清净;是多世界清净的缘故,使无边广阔的十方虚空,圆裹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一切都尽皆平等,清净不动。

佛对观世音菩萨说:善男子!虚空能容纳天地万物,山河日月,不分善恶美丑,大小多少,一律平等容受,如如不动;由此当知,如来圆觉性也是这个道理,犹如虚空,能容纳三界六道、一切事物、一切众生,对正邪二法、黑白二道,一律平等容受,如如不动。

再说地水火风这四大如如不动的缘故,其实这不是四大不动,而是四大在圆觉性中平等不动,因为四大是圆觉性所生,圆觉性平等不动,四大就不会动。以此类推,如是推算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与虚空一样平等不动,但因当知道,这不是八万四千陀罗尼像虚空一样平等不动,而是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在圆觉性中平等不动,因为这些都是圆觉性所生,圆觉性平等不动,它们就不会动。

佛对观世音菩萨说:善男子!是圆觉性圆满清净,如如不动,无有边际的缘故,因此而应当知道由圆觉性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就随同圆觉性一样,遍满“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人类、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前四圣后六凡之十法界。

是这六根遍满十法界的缘故,因此而应当知道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与六根一样,也遍满十法界;是这六尘遍满十法界的缘故,因此而应当知道,地水火风这四大与六尘一样,也遍满十法界。以此类推,推算至一切陀罗尼门如同根尘四大一样,也遍满十法界。
佛对观世音菩萨说:善男子!这所说的根尘等一切现象之所以能遍满十法界,是因为有能生这一切现象的圆觉性的缘故,是因圆觉性本来就遍满十法界的缘故,才有所生之一切现象遍满十法界。这所说的根性、尘性其实就是圆觉性,圆觉性无坏无杂,才有了六根六尘无坏的缘故,以此类推,推算至一切陀罗尼门都如同圆觉性一样,无坏无杂,这种境界,犹如百千盏灯光照耀在一间屋子里,其光遍满于室内的每一处,而光的本身是不会坏烂的、也不会杂染一粒尘埃。圆觉性就是这个道理,其性遍满虚空法界,于一切法无染无杂,平等清净,如如不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