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小说描写了日本平安时代的风貌,揭露人性与宫廷斗争,反映了平安时代的宫廷生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是的我为你整理的“《源氏物语》书评”,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多相关内容都在,欢迎关注与阅读。
篇一:《源氏物语》书评《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比《红楼梦》早了700多年。两部堪称经典的古典小说都善于言情,以爱情悲剧故事贯穿始终。《红楼梦》是优雅高贵的汉语典范,用十年心血浇灌而成,其中有作者自传的情感经历。文中对善良女性的爱护,对权贵汲汲于功名利禄的批判,对权贵腐败生活的蔑视,是极尽笔墨功力的。而在阅读《源氏物语》时,终究读不出如《红楼梦》般优雅高贵的魅力,总感觉存在深深的“隔”,或许是我对日本文化存在“隔”,以及自身阅读功力有缺陷。我终究把这部经典小说读成通俗的言情小说。
《源氏物语》叙述源氏、夕雾、薰君两代人错综复杂的情感历程。其中源氏是多情放荡的美男子,文中用大量笔墨赞美他绝世的外貌和才华。他遇到心仪的美人就非得占为己有,以致和他有过情感瓜葛的女子竟达十三人之多,他没有弄到手的只有空蝉和玉鬘两个女子。源氏能够如此放纵,与当时日本的婚姻制度有关,男子可以随意占有女子而不受惩罚,甚至是才华横溢的表现。这是制度给予男子的特权。而夕雾只守着云居雁,则怕被人耻笑。夕雾和薰君相对于他们的父亲源氏而言,则理智并忠情。后半部写薰君与大女公子和浮舟之间的恋情,坚贞不渝,颇为动人。
在众多女子中,我喜欢完美无缺的紫姬。她对源氏的爱纯洁善良,同时她又有贵族女性的宽容大方。她深知自己无法挣脱女子在婚姻中卑贱的命运,不可能让源氏只爱自己一人,于是,她用自己宽容的爱和善良去抓紧源氏的心,她不卑不亢地接受源氏处处多情的现实,与每一个人和谐相处。她真心养育明石夫人的女儿,倾尽一个母亲所有的爱,这种超越血缘关系的母爱让人由衷地敬佩。如此善解人意的女子必然得到源氏最多的宠爱。
阅读这本日本古典小说,可以了解当时日本宫廷的生活,了解佛教在当时日本的盛行。书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遁入空门的想法。佛门成了人心的最好皈依,可以抚慰每一个伤痛的心灵。书中朱雀帝、三公主、源氏、紫姬、藤壶女御、空蝉、浮舟等等,最后都选择遁入佛门。《红楼梦》中同样有贾宝玉、贾惜春、芳官、藕官等遁入空门。佛教思想贯穿这两大古典名著的始终,这并不是偶然的。佛教自大唐盛传入东土,一直至紫式部写《源氏物语》,曹雪芹写《红楼梦》,深入人心,成为抚慰人心的良剂。无论《源氏》,还是《红楼梦》,都可读出宗教信仰对人心的重要,是人类最好的自我救赎。
篇二:《源氏物语》书评《青玉案·咏藤壶》
蒲香葵浅渰疏门。
清秋去、愁难饮。
玉带琼锦归赤陛。
帷烟易映,光华难卺,流雪孤云影。
长经雾伴青灯旅。
渔女尘岸频顾忆。
纷乱忏定终无觅。
折笺沉柳,欲留人去,只跘黄泉苍景。
作为先皇第四女的她,只因一句像极了桐壶更衣,便一朝入宫。宠冠六宫,行至凤位,桐壶帝的滴滴恩情,她感激铭记在心。
当紫式部的笔墨渐渐勾勒出这位女子的形状,一幅画卷尽展淡静和婉,蕙质兰心。
不觉中心里渐渐为她吹绽梅英。
她的温和从容,她的冷静超然,虽与源氏两情相悦,却也始终遵守礼数,不愿逾矩。
冷泉的降生,我仿佛听见,飞香舍中,风华的辉日宫,日日夜夜自身摧残折磨,暗自低沉隐忍地绞心抽泣。
她自命为罪人,恨自身竟如此背叛了桐壶帝,酿此大祸。
藤壶落发,光源氏怅然若失。可面对他不减的热切,她尽全力想要将感情深深藏进经堂的香雾中。
她吟着“前面红尘均看破”,却仍是难以断绝与他的封封信笺。她是爱源氏的,却没有胧月夜的果敢、六条的痴狂,她明白这是场不堪的错恋。她的情亦深深、隐晦难绝,均在如此冷静的她出家后仍难断情丝中体现。
所谓“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她悔恨过与源氏情感的说破,悔恨过那次的逾矩,但
她是否后悔过与源氏的相识?
我久久徘徊,始终难以推断出结果。
很多人说,源氏一生的真爱便是藤壶。当年,藤壶因为貌似桐壶更衣而被宣入宫伴君左右;多年后,紫之上又因相貌极似藤壶,而一眼被源氏相中。又是多年后的三公主出嫁源氏,也掺有与藤壶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人说,源氏用了几近一生寻找藤壶的影子。
嗟叹唏嘘之余,我只能朦胧地看到,青灯古佛旁,静观庭前花开花落,已洗净铅华的一清蕖丽人,正茹素净叶,低拂菩提。
篇三:《源氏物语》书评看过《红楼梦》几遍都爱不释手的人会不会爱看《源氏物语》呢?《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作品的成书年代至今未有确切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在一零零一年至一零零八年间,比《红楼梦》早几百年。
《源氏物语》让我想起我的舞女思然,可爱的圆脸,翘翘的睫毛,白嫩的皮肤,搞怪又多愁善感的性格。是高二时候聊天她跟我提到她几乎从小到大都在看这本书的吧。看着她圆溜溜眼睛后面流露出的严肃,又听得一句“《源氏物语》相当于日本的《红楼梦》”,我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肃然起敬与自叹弗如混合的感情。
一千多页的鸿篇巨作,能够经得住大和民族十个世纪以来细细考量的眼光,这样的功底绝不仅仅是一句“凤头猪肚豹尾”可以总结评价的。事实上,“what is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s”——《小王子》,“真正打动人心的是朴实无华的感情”,还有一句——“功夫在诗外”——这三句旁征博引的名言戳穿了青年人贪图虚华的心理,因此翻完前三回,发觉辞藻情节平淡,就随手丢在一旁,整个高中没有看完这本书。
东方的书和西方的书绝对是两种风格,虽然都同时“余音绕梁”,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虽然读完都似懂非懂,就此搁置一边,而真正的内涵需要人用一生去反复咀嚼领悟;但西方的书张扬,每一本书力求自己的不同,无论从哪一点,立意、形式、写作风格、选材、切入思想角度……每每让人当下瞠目结舌;而东方的书同东方魂魄一样,高贵而谦逊,真正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出你人性中浅薄无知的一面。东方的书大多是这样,你看它是名著慕名拜读,还未看完心下凉了半截,看完以后不屑一顾唾弃它,于是从此以后倒向西方阵营,大肆吹捧西方文学中天马行空的一面。然而这本名著身裹尘埃躺在岁月的风尘里,躺在你的遗忘里,笑看你轻狂、愤世嫉俗的热血方刚。它像水一样从你心上流过去了,“淡而无味”,你想。有一天,你突然遭遇人生中某一个不可名状的情景,这时,在记忆某个角落里,有些金片一样的思想正悄悄闪烁着,这时你疑惑而欣喜地拾起,才发现这正是东方的思想。你折返回去抽出那本书,再好好读将下去,才发现作者能如此善解人意地表达你最微妙的情愫,用古老而精炼的语言,你不禁赞它是知音。而随着你人生的一步步开阔,历经沧海桑田,世事无常,你又发现那本书永远读不完,读不透,年轻时候对它无情的嗤笑令你深深羞愧。你不由得奉其为大师,永远的明灯。这本书是“安如泰山,呆若木鸡”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让世人难以望其项背。
这次读完《源氏物语》,我又犯了上述低级错误。自以为不过耳耳,自以为它“淡而无味”,自以为没什么值得摘抄学习的。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源氏物语》在脑海留下的是一幅幅模糊的图像,是一味芳华,那样奢靡那样优雅,渐渐令我惶惑了。我才满脸羞愧地面对它,提笔要写,却生怕表达不确切将它写坏了。
写西方名著的读书感还比较容易畅所欲言,因为“人人生而平等”,我作为卑微的小卒也有自己的声音,写东方名著的读后感却经常是“高山仰止”,在博大精深的底蕴下,在作者世代流传的芳魂下恭敬地低下头,诚惶诚恐。
书中多描写日本皇室生活,吟诗作画,管弦丝竹,舞风弄月之事,极富有小资情调。不过,“作者虽然主要描写源氏的爱情生活,但又不是单纯地描写爱情,而是通过源氏的恋爱、婚姻,揭示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小说着墨最多的是源氏及其上下三代人对妇女的摧残,源氏的父皇玩弄了更衣,由于她出身寒微,在宫中备受冷落,最后屈死于权力斗争之中。源氏倚仗自己的权势,糟蹋了不少妇女:半夜闯进地方官夫人空蝉的居室玷污了这个有夫之妇;践踏了出身低贱的夕颜的爱情,使她抑郁而死;看见继母藤壶肖似自己的母亲,由思慕进而与她通奸;闯入家道中落的末摘花的内室调戏她,发现她长相丑陋,又加以奚落。此外,他对于紫姬、明石姬等不同身份的女子,也都大体如此。在后十回出现的源氏继承人熏君(他名义上是源氏和三公主之子,实际上是三公主同源氏的妻舅之子伯木私通所生)继承了祖、父两辈人荒淫的传统,摧残了孤苦伶仃的弱女浮舟,又怕事情败露,把她弃置在荒凉的宇治山庄。在这里,读者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出这种乱伦关系和堕落生活是政治腐败的一种反映,和他们政治上的没落与衰亡有着因果关系。”
我精心推荐
川端 康成 (1899年6月24日—1972年4月16日)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编辑本段]【生平】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续过世,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恐惧的影响是一生的。孤独的川端康成一边拒绝现实中的热量,一边在文字的世界里绘制着想象中热量,那个时候他开始阅读《源氏物语》,在他的一生中,这本书是另一个重大的影响,评价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语》。中学时,川端康成对于《源》还仅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体会到的感觉,他开始尝试自己写作。
16岁时,川端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来。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这既是作者痛苦的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内里的诗情,在这里也显露了康成的创作才华的端倪。可以看出这种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他还在中学读书时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等,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把过去所写的诗文稿子,装订成册,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开始具有文人的意识,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为文学家。在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在大皈《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教师的灵柩》,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举“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在大学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他们一起谈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和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