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明朝的汤和是怎么死的(汤和、徐达、常遇春谁活的最长?分别都是怎么死的)

时间: 2023-03-23 07:59:46

明朝的汤和是怎么死的

汤和是寿终正寝。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功臣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惟独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 本来,汤和也属“荆棘上的刺”,在必杀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汤和、徐达、常遇春谁活的最长?分别都是怎么死的

汤和死的最晚,
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名将。得悉朱元璋欲解诸将兵权,自请解职归里。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二十一年,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终年70岁,葬于今蚌埠东郊曹山,名汤和墓。
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号燕衡,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
徐达(1332~1385),汉族,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相传朱元璋当年怕徐达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但皇帝所赐,又不能不吃。结果在涕泪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後全身溃烂而死。另一说法是徐达生瘤,不能吃鹅,朱元璋偏赐烧鹅,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而死。

明朝汤和为什么能够得以善终,他有什么诀窍吗

朱元璋建国不久就开始大杀功臣,能够得以善终的寥寥无几,为何汤和最后能够得以善终?他又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呢?

《明史汤和传》记载,“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汤和在幼年的时候就有出众的表现,在嬉戏玩闹的时候在群童中有比较强的号召力,练习过骑马射箭。从这些汤和幼年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汤和有领导者的潜质,是一个可造之才。



至正十二年(1352年),汤和打算投奔郭子兴的义军,他没有选择直接去投奔,而是联合与他结交的十七位壮士,趁夜偷袭元军大营,取得了一点微小的成绩,这件事成功引起了郭子兴的注意,投奔后直接就被任命为“百夫长”。从这里不难看出汤和的小谋略,明知己方人少,趁夜色掩盖自己的实力,去偷袭根本不可能战胜的元军,从而达到了,自己想在郭子兴这里得到重用的目的。后来在夺取九弯,以及攻占定远的战斗中,因有功被升为“千夫长”。

这些功绩都证明了,汤和有一定的谋略跟领兵能力,汤和崭露头角后,也不忘自己的挚友朱元璋,亲自将他引荐给了郭子兴,可见他的重情重义,做到了有福同享。


据明史记载,汤和在追随朱元璋攻打集庆(今南京)的时候 “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 。这句话说的是汤和配合朱元璋,在攻击陈野先的战斗中,被流箭射中了左大腿,他直接将箭拔出,然后继续投入战斗,而且还与其它将领一起,打败并且生擒了陈野先。由此不难看出汤和是一员身先士卒的猛将。

虽然朱元璋组建队伍后,汤和的功绩被淹没了许多,但是从明史的这些只言片语,我们仍然能够想象汤和的勇猛无敌。然而,这样一位猛将,到了晚年后却要处处小心谨慎。

根据《明史汤和传》记载,汤和对朱元璋说 “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汤和这话什么意思呢:我的年纪已经大了,不能再驰骋沙场了,希望能够回归家乡,只求死后能够有一片容身之地。从这里不难看出,汤和已明确表达了退意。

向朱元璋说这句话的时间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而这一年朱元璋60岁、汤和62岁,说自己年纪大其实只是借口,更主要的是,汤和作为他的老战友应该是看出了形势变化,根据他的推测跟观察,朱元璋的多疑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重,已经不愿意让这些老将统率军队,自愿交出兵权,也许还能求得得以善终。


从这些条件来看,汤和应该是一个不贪图荣华富贵的人,他被封为信国公,手握重兵,这份权力,多少人梦寐以求。而对于兵权他能够拿得起放得下,丝毫没有表现出留恋,这份卸甲归田的魄力,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

最后两句是 “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其实也是对朱元璋的一种回应,那就是我配合你的要求,上缴兵权,我也希望我最后能够得以善终,我的要求也不高,只求死后有一个安葬的地方就行了。这一句其实非常打动朱元璋的内心,他是朱元璋的引路人,后来朱元璋要自立门户,也是汤和第一个站出来,主动拥护朱元璋的领导。这份恩情是朱元璋难以忘怀的,汤和此时说这句话就将这份恩情点燃了,两人是一辈子的交情年纪都大了,“死”最能触动朱元璋的内心,难免会产生念旧的想法。


从这句谈话中,不难看出汤和的处事谨慎小心,对于形式的预判相当自信,就好似他当初拥护朱元璋一样。心中已有明确的取舍。但是如果你认为他一直是这样那可就错了。据《明史·汤和传》记载,“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说的是汤和这个人非常机敏善于智谋,但是经常因为喝醉酒而犯错。《明史》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和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 。

这段话说的是,至正十六年(1356年),汤和镇守常州的时候,向朱元璋请示了一件事,但是朱元璋没有同意,于是喝醉酒后发牢骚:“我镇守在这里,就如同坐在屋脊上,我想要往左就可以往左,想要往右就可以往右”朱元璋听说后就怀恨在心。


从这一段话不难看出,此时汤和的年轻气盛,在刚刚攻打常州的战斗中立功,于是向朱元璋提出一些小要求,但是朱元璋居然没有答应。汤和也只是一位普通的人,心情自然有点郁闷,于是喝了点小酒抱怨了几句,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说“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又是什么意思呢?这还要从常州这个位置说起。

常州是朱元璋不久前打下,与张士诚的东吴势力非常接近 (张士诚是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 ,之后,汤和以枢密院同佥的身份驻守常州,是最高军事长官统领全局。 (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防事务,类似于现在的国防部,同佥是一个副职相当于副部长) 常州左为朱元璋右为张士诚,是一块战略要地,汤和这句话就有威胁反叛的意味,谁知这酒后失言传到了朱元璋耳中。而且朱元璋对此怀恨在心,时不时的就要提一下这件事,封功臣的时候也没有评上公爵,后来还让人将这件事刻在铁劵之上。


这件经历让汤和逐渐意识到,朱元璋发生了转变,曾经的关系不复存在,这也是汤和晚年,处处谨慎小心的重要原因。至于汤和是真的酒后失言,还是假装酒后失言,还有待考证。汤和不仅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还是一位抗倭英雄,至今在浙江宁村等地,百姓仍然铭记汤和抗倭的事例。

汤和辞官的时候,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所以朱元璋对汤和提出了一个要求“卿虽老,强为朕一行”。看似是让汤和再帮自己一个忙,其实是对汤和的试探。但是汤和抗倭这件事,做得非常漂亮,为什么这么说呢?大部分人对抗倭的想法,就是如何去追击倭寇,但是汤和没有这么做,因为驱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汤和先是听取了鸣谦的意见,后又来到实地考察,最后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征集五万八千七百余人防守,巧妙的解决了倭寇问题。


(鸣谦是方国珍的从子,生活在浙东地区,熟悉海上事务,从子就是侄子过继变成的儿子,方国珍是浙东地区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来投降朱元璋)

之所以说这是朱元璋的试探,是因为抗倭是份大功劳,收下就意味着汤和想要更进一步。但是汤和回到京城后没有邀功,而是直接辞行,可见他是真的决定辞官,朱元璋这才真正的高兴,赐下黄金六百两、白金四千两等等。

朱元璋为什么没杀汤和?

一提到汤和,对于热爱历史的人来说就会想起明朝皇帝朱元璋。因为他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这也会让我们想起朱元璋稳固地位后杀功臣这件事。历史上汤和为人谨慎,沉思多敏。自从他跟随朱元璋之后,在多次战争中屡战屡胜,取得许多的军工,最后升迁为统军元帅。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这也是在朝为官者时刻谨记的一句话“伴君如伴虎”。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后,就开始慢慢的展现出他的凶狠、残暴的一面。他开始对自己的功臣出手,这些功臣都是当初打天下时候的兄弟,比如蓝玉、胡惟庸、李善长等这些人都慢慢的遭到了朱元璋的惨手。

开国功臣陆续死去,但是汤和却没有遭到朱元璋的杀害。对于这其实有三点原因:一方面汤和这个人本就是为人谨慎,表面上让人看来忠厚老实,实则是大智若愚。这一性格给他带来很多好处;其次汤和占据人和,他是朱元璋儿时的玩伴,朱元璋能登上皇位跟他有着很大的关系,多次都是汤和鼓舞了朱元璋;另一方面就是汤和去世的时间很对,在晚年时汤和身患疾病卧床不起。这让多次想要对他下手的朱元璋难以痛下杀手,这才保住了没有被杀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