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考生发挥个人见解,以达到严格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
明朝的八股文制度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规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案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
现代的考试更多注视技能测试,避免枯燥与生硬,增加灵活性与多变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明朝后的科举考试与明朝前的科考制度有什么不同?
明以前办科举的也就是唐宋两朝,隋,元举办科举的时间挺短的,没办多久就灭亡了。唐宋期间,主要还是分明经科和进士科,前者为士族所设,主要考经学,就是儒家六经,默写,背诵一些经书上的内容,比较简单;后者除了明经科内容之外,还需考诗赋,即儒家的辞章之学,相对前者要难。到了宋代,士族基本没有了,所以就是以进士科为主,先是王安石觉得这样的考试内容不行,应该改成以儒家义理为主,分科考试,后是朱熹也觉得确实如此,基本主张和王安石差不多,考什么背诵默写,诗词歌赋,什么用都没有。
而他们的主张其实就是先考察是不是个好人,然后看好人能不能做事,只不过两人考察人的标准不一样,王安石是根据他制定的《三经新义》,而朱熹则侧重《四书》。到了明代,王安石,朱熹的主张被正式确定成为科举考试的方式,而在内容上,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了官方钦定的标准,不得歧出。
因为元朝“七匠八品”的缘故,选书的水平比较低。因此朱元璋下令停止科举考试,并决定自己培养人才。停止科举后,朱元璋花了十多年时间,努力完善国子监和州府县学的各项制度,并于洪武八年中,使地方立社学,形成了完备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学校教育体制。
科目的高度单一与考试的高度统一,是唐宋以来科举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出于人们所熟知的适应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出自考试制度本身追求客观公正的内在要求。这一局面的形成,既为统一阅卷标准、减少作弊进而提高考试录取的公平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科举取士走向了僵化。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