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质。原子半径,半径小,自然结合力就大,稳定性就高。
2、氢氧化物。金属性越强,碱的热稳定性越强,碱性越强,热稳定性越强。
3、含氧酸。硝酸不稳定,硫酸很稳定等。
4、气态氢化物。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同主族的非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渐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强。
同一主族由于原子半径增大导致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减小,就越容易失去电子,还原性即金属性就越强,生成的化合物的稳定性就越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就越多因为越不稳定嘛,所以酸性或碱性就越强
1.
单质
的
热稳定性
与
键能
的相关规律
一般说来,
单质
的热稳定性与构成单质的
化学键
牢固程度
正相关
;而化学键牢固程度又与
键能
正相关
。
2.
气态氢化物
的
热稳定性
:元素的
非金属性
越强,形成的
气态氢化物
就越稳定。同主族的
非金属元素
,从上到下,随
核电荷数
的增加,
非金属性
渐弱,
气态氢化物
的稳定性渐弱;同周期的
非金属元素
,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
金属性
渐强,
气态氢化物
的稳定性渐强。
3.
氢氧化物
的
热稳定性
:
金属性
越强,碱的热稳定性越强(碱性越强,热稳定性越强)。
化学元素的活泼性,是指元素与其他物质反应的难易程度。越易和别的物质反应,元素越活泼。越难与其他物质反应,元素越不活泼,即越稳定。
注意一下,你所说的氮气不如氧气活泼,这是单质(或者说是分子)的活泼性,而不是元素的活泼性。化学中要注意区分这些概念。因为,元素活泼性和分子活泼性的成因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氮气和氧气,氮气的活泼型低于氧气的活泼性,本质是每个氮气分子中有三个氮氮键,加起来键能很高,所以氮分子中的氮原子结合得很牢固,其间的化学键不易断裂,导致不易发生原子重组(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所以不易反应,活泼性低。而氧分子中只有两个氧氧键,加起来键能比较低,所以易反应。当然,这也与氧元素的易得电子的性质有关联。但是,分子的活泼性,主要是看键能大小。(到了大学,也可以用分子轨道理论来解释,通过比较键级,从而比较分子的稳定性)
对于元素的活泼性,我们就主要考虑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情况。在这里,我也曾有过误区,现在明白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八(除第一周期外),最外层电子少于四(尤其是只有一个或两个电子时),易失电子,活泼;最外层电子大于四(尤其是有六个或七个电子),易得电子,同样活泼;而最外层电子为四或接近四时,不易得失电子,不活泼;最外层电子为八(第一周期,最外层电子为2)的元素,最稳定,组成惰性气体一族,因为不易一下失掉八个电子,也不易再得电子(因为得的电子填充到下一层,整体能量将增高,而物质要稳定是趋向于能量最低的状态,即能量最低原理)。
这样解释,你应该就可以了然了。
1.钾(K)
2.钙(Ca)
3.钠(Na)
4.镁(Mg)
5.铝(Al)
6.锌(Zn)
7.铁(Fe)
8.锡(Sn)
9.铅(Pb)
10.氢(H)
11.铜(Cu)
12.汞(Hg)
13.银(Ag)
14.铂(Pt)
15.金(Au)
K(钾) Ca(钙) Na(钠) Mg(镁) Al(铝) Zn(锌) Fe(铁) Sn(锡) Pb(铅) (H)(氢) Cu(铜) Hg(汞) Ag(银) Pt(铂) Au(金)这是由活泼到不活泼排列的,K(钾) Ca(钙) Na(钠) Mg(镁) Al(铝) Zn(锌) Fe(铁) Sn(锡) Pb(铅)都是较活泼的,可以在酸性溶液中置换出H2(氢气),而Cu(铜) Hg(汞) Ag(银) Pt(铂) Au(金)则是较不活泼的,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置换出H2(氢气).
在非金属之间也有同样的情况,例如:F(氟) Cl(氯) Br(溴) I(碘)等非金属也可以发生置换反应!~
还有稀有气体则是氦 氖 氩 氪 氙 氡是很不活泼的,一般情况下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物质内部所含的能量越低,则该物质越稳定。以相同的物质生成两种不同的物质,反应热高的较不稳定。例如,正丁烷的燃烧热比异丁烷大,说明正丁烷储存的能量比异丁烷大,物质的能量越高越不稳定所以正丁烷的稳定性小于异丁烷。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