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董遇三余读书的启示(《三国志·董遇传》告诉我们什么)

时间: 2023-03-28 01:50:10

董遇三余读书的启示

启示:

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2、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它总是有的。即我们要想作好一件事或学习好文化科学知识,不要以没有时间为借口。

《三国志·董遇传》告诉我们什么

读书偶感
善用“三余”

逸松
偶翻《三国志》,其中《王肃传》注引《魏略》中一段文字吸引了我,其大意是:当时有一个名叫董遇的学者,勤奋好学,很有学问,不少人拜他为师。董遇不是一开始就教授学业,而是劝求学者每篇文章先读一百遍,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求学者觉得为难,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读书。于是,董遇指出“当以三余”来解决学习时间问题,即:冬天是一年里闲余的时间,夜晚是一天里闲余的时间,阴雨天是时节里闲余的时间,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三余”时间来读书,不就好办了吗?求学者听后恍然大悟,就抓紧时间学起来了。
这段文字我读后感受颇深,便以“三余”名斗室,号“三余斋”,自号“三余斋主”,请善书法治印的好友书刻“三余斋”匾悬挂斋壁,并作《三余斋赋》一篇,赋中写道:东隅虽逝何须悲兮,桑榆非晚足珍惜。时光本是无情物兮,道是无情却有意……以上所述,实以“当以三余”自勉,并非附庸风雅。一千多年前的董遇与其学生关于解决学习时间问题的对话,不时在我耳畔回响,他那“当以三余”勤奋学习精神总在激励着我。我一有空余时间,不论长短,便躲进“三余斋”这一“心里的单间”(罗曼·罗兰语)。虽只是有限的清静一角,却如无边的知识海洋;虽只是零碎时间,却不知其所终,任我遨游:或精读、或浏览、或温故、或欣赏、或写作、或练字……与外界喧嚣隔绝,令俗事烦恼全消,身心完全沉浸在书香四溢之中,可谓乐而忘忧,惟我斋室。
十几年来,我将闲余时间日积月累,用于学习,颇有收获:一壁书橱所藏古今中外名著好书,看了不少,增长了知识;写作与书法也得以锻炼、提高,竟也出了一本杂感集和一本书法集,视为十余年学习成果,敝帚自珍。凡事有得有失,因为闲余时间多用于学习,少了娱乐、少了社交,然而得到了学问、得到了快乐。所得多于所失,时间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这也是我十几年来持之以恒利用闲余时间学习的精神动力。
当今社会生存竞争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要增强竞争力,必然要不断学习,提高素质,跟上时代发展,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而现在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显得更为紧张。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对矛盾:一方面要加强学习,一方面时间却很紧,怎么办?答案有一个:当以“三余”。这“三余”并不只限于古人董遇所指的时间范围,而泛指所有闲余时间。当然,在这“三余”时间之内也应合理安排,使学习与休息、家务、娱乐等活动兼顾,否则顾此失彼,也不是好办法。应注意的是闲余时间多是点点滴滴,稍纵即逝,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然如能珍惜它,积少成多,专于一事,完全可以有所作为,甚至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古今中外因此成才的不乏其例。

读了《董遇读书有三余》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董遇“三余”勤读,又名“董遇劝学”,出自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董遇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又好学。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朋友将军段煨。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是依旧读书。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讷但是喜爱学习。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收集野生的禾背回卖钱(来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乘着(劳作的)空隙学习读书,他的兄长嘲笑他,但董遇依然不改。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有跟从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

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是季候时令中多余出来的时间。”

董遇“三余”读书寓意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