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赵氏孤儿发生在什么朝代

时间: 2023-03-29 15:20:43

赵氏孤儿发生在什么朝代

《赵氏孤儿》发生在春秋时期。故事简介:

晋文公时代赵氏家族在晋国崛起,赵盾担任晋国正卿,赵盾的儿子赵朔拥有重位并娶了晋成公的女儿庄姬为妻,生下儿子赵武。赵朔去世两年后,他的叔叔赵婴与其寡妻庄姬通奸,被赵氏家族流放到齐国并杀死赵婴,引起了庄姬的怀恨。三年后,庄姬联合了对赵氏家族怀有仇恨的栾氏和郤氏家族,向晋成公进谗言说赵家要叛乱,赵氏家族因此被诛灭。而庄姬与当时至少已有6岁的儿子赵武住在晋景公宫中,安然无恙。约两年后,晋景公接受了韩氏家族首领韩厥的建议,恢复了赵氏的地位,“赵氏孤儿”赵武于

简析赵氏孤儿案

       事情发生在春秋中期,按照传统的说法,晋景公听信奸臣屠岸贾谗言,派兵围攻下宫,屠灭了赵氏全族,赵氏孤儿的父亲赵朔也被杀害。当时,赵朔的夫人庄姬藏在晋国宫中,为了保住赵氏唯一的血脉,庄姬夫人将孤儿托付给了忠肝义胆的家臣程婴。为了彻底让赵氏绝种,心狠手辣的屠岸贾假传晋君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全部杀绝,为了保住赵氏孤儿,也为了拯救无辜,程婴与另一位赵氏门客公孙杵臼商议,最后决定用程婴自己的儿子代替赵氏孤儿,由公孙杵臼亲自献给屠岸贾。屠岸贾没有认出婴儿是程婴的儿子,于是将婴儿和公孙杵臼一起杀掉。就这样,赵氏孤儿得以保全。赵氏孤儿取名赵武,十几年后,赵武在韩厥的帮助下,杀了屠岸贾,为赵氏家族平了反。

       以上的说法主要是根据《史记·赵世家》和元杂剧《赵氏孤儿》的记载。当然,有一些史书对此事却给予不同的说法,即《左传》记载的“赵氏内乱说( 这里不再做展开,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左传》 )”。于是,现在的历史爱好者们以及猎奇者们根据这些不同的记载联想出了无数的场景,让这场千古奇案变得更加神奇。

       可当我们打开浏览器,查阅资料,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去结合当时的大背景,勾勒出一副在大历史背景下的千古奇案。

       千百年来,由于受到元杂剧的影响以及中国人崇尚忠义、痛斥奸臣思想的影响,人们过于将目光集中在程婴、公孙杵臼和屠岸贾这三个小人物身上,最终把这样一桩奇案硬是说成一个奸臣害忠良,义士协助忠良复仇尽孝的故事,生动再现了儒家忠义孝的思想。

       而现在,虽然不少历史爱好者们努力挖掘真相,但大多数人仅仅把目光锁定在赵氏家族内部,未免显得格局过于狭小。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解读这段历史呢( 暂且按照《史记·赵世家》的说法 )?

       前面我们已经交代过了,赵氏孤儿案是发生的晋景公时期。不过要弄清事情的真相,我们把眼光放到晋文公时代,看看赵氏家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家?

       赵氏的显赫起源于赵衰,他是晋文公重耳手下的贤臣,曾经追随重耳在外流亡数十载,晋文公继位后,他又辅佐晋文公打败楚国,夺取中原霸权。晋文公死后,他又辅佐晋襄公击败秦国,可以说,赵氏家族对晋国的崛起可谓功高至伟。

       但是,事情很快发生了变化。由于晋襄公英年早逝,新君晋灵公年幼,晋国的权力出现了真空。为了争夺执政权,以赵衰之子赵盾为首的赵氏家族与以狐偃之子狐射姑为首的狐氏家族发生了激烈争斗,最后,狐氏失败,狐射姑流亡国外,赵盾获得了晋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权。

       可谁知,年少的晋灵公并不是一个温顺的好孩子,相反,他为人残暴、刻薄,他不甘心赵盾执掌晋国大权,于是派出刺客刺杀赵盾,谁知刺客却将消息告诉了赵盾。赵盾为了避祸,于是带着族人连夜出城,可当赵盾刚刚走出城郊时,赵盾的弟弟赵穿刺杀了晋灵公,于是赵盾又立了新的国君,即晋成公,继续在晋国执政。

       赵盾死后,其子赵朔继续把持朝政,而此时晋成公也已经去世,即位是他的儿子晋景公。

       当时,社会出现了巨大变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卿大夫所属的私田大量增多,甚至超过了诸侯公室所掌有的公田。另外,通过争霸战争,卿大夫阶层又凭借着军功不断扩大自己的封地,形成所谓的“国中之国”。后世儒家曾有一句名言,“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而当我们纵观此时的诸侯列国,除了楚国等少数诸侯之外,几乎都出现了“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的局面,而这种状况在晋国尤为严重。

       赵氏家族正是晋国最强的卿大夫家族,赵氏父子把持晋国朝政,几乎将晋国国君架空。赵盾虽然治国安民有功,但性如烈日,使得晋国国君以及其他的晋国贵族总是如芒刺在背。而赵氏的族人多凭借着赵盾的权势,骄横跋扈,尤其是赵穿,不但其人骄横无比,而且还以下克上,弑杀了国君( 不管晋灵公如何,弑君都是大罪 )。再加上当时楚国在楚庄王的带领下,打败了晋国,夺走了原属于晋国的霸权,这更加引起了晋君的对赵氏的不满。

       为了夺取实权,也为了打击日益壮大的卿大夫势力,晋景公利用了赵朔威望不高,其他卿大夫贵族对赵氏专权多有不满这一有利时机,培植自己的亲信屠岸贾。随后,在晋景公的策划下,屠岸贾率军发动了下宫之难,诛灭了赵氏家族,这样便有了赵氏孤儿的故事。但是,无论是晋景公,还是屠岸贾,他们都没有料到赵朔之子赵武竟在赵氏家臣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协助下存活了下来,并成为日后卿大夫势力重新翻盘的有力保障。

       对于赵氏家族的覆灭,其他卿大夫家族心理是十分矛盾的,他们既不满意赵氏家族独自掌控朝政,也不满意晋景公借助屠岸贾来任意打击卿大夫势力。为了自己的权势,以韩厥为代表的卿大夫们趁着晋景公病重的时机,将赵氏孤儿的真相告诉了晋景公,并要求晋景公恢复赵氏的爵位,为赵氏家族平反。此时,面对日益壮大的卿大夫家族,已经年迈多病的晋景公再也无力挣扎,他只好出卖了屠岸贾,恢复了赵武的爵位。

       不过,由于赵氏家族的削弱,各卿大夫家族之间暂时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局面,这样即晋景公之后的晋厉公和晋悼公基本做到了大权在握。但是在晋悼公死后,由于公室的彻底衰微,包括赵氏在内的六卿把持了晋国朝政。后来经过了几轮火并,六卿只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但是三大家族谁也吞并不了谁,于是就有了三家分晋。讲到这里,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赵氏孤儿案,赵氏家族或许会像齐国田氏那样单独吞并晋国,如果这样的话,最后统一天下的恐怕可能是赵国了 (当然,赵氏和秦国嬴氏其实是一家)。

这样,我们应该就明白 赵氏孤儿案是发生在怎样的大背景之下,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历史的进程 ,这不可谓不是一场千古大案。

当然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赵氏孤儿案的幕后策划者绝不是什么屠岸贾,而是晋景公,而屠岸贾不过只是他的一条狗,或者是一把剑而已。这场大案并不是什么奸臣与忠臣的故事,而是类似于后世孔夫子的计坠三都以及汉献帝的衣带密诏,是君主对权臣的一次反击,是发生在“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大背景下,诸侯公室与卿大夫势力的一场斗争。

赵氏孤儿讲的是什么故事

赵氏孤儿讲的是:春秋晋灵公时期,赵盾一家三百多口尽被武将屠岸贾谋害诛杀,仅留存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即赵氏孤儿。医生程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并报仇雪恨的故事。

一、简介

故事要从赵氏先祖赵盾讲起。话说,晋成公时期,赵盾已成为举国上下首屈一指的政治人物。屠岸贾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心中记恨赵盾,但碍于赵氏权势熏天不敢兴风作浪。直至赵盾过世之后,刚刚继位的晋景公宠信屠岸贾,使屠岸贾重新获得了权势。

屠岸贾的手里多了一张底牌,认为时机成熟的他立即将矛头对准赵氏:“早年赵穿杀害晋灵公,赵盾虽然并不知情,但他亦属罪魁祸首之一。以臣子的身份弑杀君主,这样的人其子孙怎么有资格高居庙堂呢?请诛灭赵氏!”

在这个关键的当口上,韩厥站出来帮了赵氏一把,为赵氏族人开脱道:“早年晋灵公遭遇歹人的时候,赵盾流亡在外。先君之所以任用赵盾,就是因为赵盾并无罪过。时至今日,你们想要清算赵氏,岂不忤逆了先君的意愿?”

屠岸贾无法策动群臣,干脆先下手为强,暗中谋划诛灭赵氏。韩厥收到消息之后,立即来到赵氏家族报信,劝说赵朔尽快逃亡。赵朔认为公理正义自在人心,不愿畏首畏尾地逃亡,他嘱托韩厥道:“逃亡是不可能的,倘若有人加害赵氏,希望您能保护我赵氏不绝嗣。”

赵氏惨案发生后,赵朔的夫人赵庄姬逃到宫殿中,此时的她已身怀六甲。在赵氏门客公孙杵臼与程婴的帮助下,赵庄姬顺利生产,诞下一子赵武。当屠岸贾派人搜查皇宫时,公孙杵臼与程婴将赵武藏起,化险为夷。

程婴对公孙杵臼说道:“这次虽然逃过一劫的,但将来屠岸贾恐怕还会来搜查,这该如何是好?”公孙杵臼问道:“保护婴儿和去死,哪一个更容易?”程婴答道:“死有何难?保住少主才不简单。”公孙杵臼说道:“既然你曾得到赵氏家族的厚待,就由你来做难的事吧,让我来做容易的事。”

随即,两人拟定了一个计划。

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公孙杵臼与程婴带着别人的婴儿来到深山中,面对尾随而来的追兵,程婴说道:“我程婴不打算拥立赵氏了,你们谁能给我一千两黄金,我就告诉你们赵氏孤儿的下落。”

诸将大喜过望,当即给了程婴一千两黄金,跟他一起去抓公孙杵臼。当程婴带着追兵出现在公孙杵臼面前时,公孙杵臼怒道:“程婴,你这个奸猾小人,我们一块保护少主,你却出卖与我!”诸将将公孙杵臼与程婴的孩儿乱刀分尸,追兵皆以为赵氏已绝嗣。程婴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殊不知,真正的赵氏孤儿尚在人间,在程婴的保护下一天天地成长起来。

程婴带着小婴儿在深山里生活了十五年,这年,晋景公生了一场重病,占卜时巫师说晋景公的病是大业后代作祟,晋景公找韩厥商量对策,韩厥劝谏道:“我们晋国的大业后代不正是赵氏家族吗?如今君主灭掉了赵氏家族,使得国人都十分痛心,主公的病应该就是因此而起。”

晋景公吓坏了,连忙想要做出补救,对韩厥说道:“赵氏已绝嗣了吗?是否有后人留下?”韩厥见时机成熟,索性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知晋景公。于是,晋景公打算立赵氏孤儿为储,将程婴与赵武召入宫中。随着晋景公的调查,赵氏灭门案终于水落石出。

最终,在晋景公的帮助下,赵武获得了兵马,以此灭掉了屠氏家族,杀掉了仇敌屠岸贾。随后,晋景公将早年赵氏的封地和田产全都还给赵武。一时之间,赵氏恢复了往日的荣耀,成为晋国最荣宠的大家族。

赵武弱冠那年,程婴向朝中的同僚辞行,并对自己养大的赵武说道:“当年的下宫之难,家臣们大多以身赴死。我程婴不是个怕死的人,只是希望能为赵氏保存香火。今天你已经弱冠,继承了先祖的爵位,我也有脸面去九泉之下面见赵盾与公孙杵臼了。”

赵武不愿自己的恩人寻死,千方百计地想要留住程婴。谁知程婴死志已决,在告别了赵武后便自尽了。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十多公里处的堡安村,有三义墓,为赵武,公孙杵臼,以及程婴的墓,原有祠堂祭祀,毁于抗战时期,现存墓葬,有碑记和墓碑。

公孙杵臼、程婴两位名士,忍辱负重,终究保住赵氏香火。自此,赵氏复兴,成为晋国最强盛的家族,直至三家分晋。


二、作品鉴赏

古人经常把历史上一些重大政治斗争的原因解释为“忠”与“奸”的对立,这当然是很简单化的处理,该剧基本上也是这样做的。剧中程婴的行为。是为了报答赵朔平日的优遇之恩。宋代的皇室姓赵,他们对这一段故事情有独钟,一再为程婴、公孙杵臼和韩厥修祠立庙、加封爵号,这对后来写“忠奸斗争”的戏剧有较大的影响。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屠岸贾之“奸”与赵氏之“忠”,在剧中主要是作为基本的背景,是作为对两大家族之间对立的简便的解释而出现的,作家并无意对此作过多的渲染,家族复仇意识在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该剧的主题,不是简单的忠与奸的对立。在表现这种复仇意识时,作者又强调了弱者对于残暴的反抗。屠岸贾杀绝赵氏一门三百余口,又为了斩草除根而准备杀尽晋国所有婴儿,这为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自我牺牲提供了较单纯的“忠”更有人情味的道义根据。韩厥决定放走程婴和他所携带的赵氏孤儿时的一段唱词,“子见他腮脸上泪成痕,口角内乳食喷,子转的一双小眼将人认。紧帮帮匣子内束着腰身,低矮矮怎舒伸”,也表达了对无辜的弱小者的同情。

但统观《赵氏孤儿大报仇》全剧,确实是“假团圆,真悲剧”。它集中体现中国古典戏剧的伦理主题“忠孝节义”,它的悲剧在于忠奸斗争的忠义落败和义士大无畏的自我牺牲。它看似写作了一个“大团圆”结局,实则悲剧意蕴极强。恶人最终受到惩罚,正义得以伸张,使“三百口冤魂,方才家自有主”,符合中国传统“因果报应”的思维模式。但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深重的悲剧上的。诸多的人为了成功复仇走向了死亡或毁灭,而屠岸贾在作威作福二十余年后才受到了他应有的报应。


《赵氏孤儿》作者简介

纪君祥,一作纪天祥,生卒年不详,大都(今北京)人。与杂剧作家郑廷玉等人生活时代相同,为元前期杂剧作家。剧作存目《驴皮记》、《韩湘子三度韩退之》等六种。除《赵氏孤儿大报仇》外,其余五种皆已亡佚。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有“纪君祥之词如雪里梅花”之言,可见其创作以格调雅致取胜

电视剧《赵氏孤儿》讲的是哪个朝代的事﹖

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以战功起家的晋国贵族赵氏家族,权势和声望不断膨胀,甚至让国王晋灵公都艳羡恐惧不已。心高气傲的将军屠岸贾。一直遭赵氏的轻视和排挤,在国王的默许下将赵氏一家三百口诛杀,其后开展了为了赵氏孤儿的幸免于难,长大成人...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