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锻造和浇铸。
近义词:
1、锻造:表示在炽热环境下,用锤打使可塑金属工件改变物理性能、形状和大小 ;
2、铸造:熔化金属铸模成型的技术 ;
3、铸就:把熔化的金属倒入特制的模子里,也指塑造人的性格或脾气,多指有益的性格或脾气。
感召 [gǎn zhào][感召]基本解释1.感化并召唤
2.通过神或超自然的力量把某种意思传给或透露给代理人
[感召]详细解释犹感应。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声色》:“ 郑 卫 繁声,抑扬绝调,足使风云变动,性灵感召。” 宋 陈师道 《五言贺雨》:“油云潜感召,灵雨忽滂流。” 清 方苞 《书<杨维斗先生传>后》:“自古善人以气类相感召未有若‘复社’之盛。”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天心与人事相倚伏,人事与天心相感召。”参见“ 感应 ”。
感动、召唤。
廖仲恺 《<孙中山先生文集>序》:“先生远矣,不可追矣,然先生崇高之人格,伟大之思想,革命之精神,犹足感召吾族有为之士于百世以后。” 李昌 《回忆民先队》:“军警虽然沿途阻挡,但是他们在 日本 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和学生抗 日 斗争的感召下,不能不有动于衷。”
[感召]百科解释感召基本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交流,现代也引申有其他含义。 更多→ 感召
[感召]英文翻译Appeal
[感召]相关词语摩挲 解数 龃龉 锻铸 深邃 愤懑 怯懦 恬静 韧劲
一、国学(专门史方向)专业介绍
专业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思想史
2、西域历史语言研究
3、中西文化交流史
研究内容: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颗明珠,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古代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流派众多,思想家层出不穷。本学科方向着重研究古代思想的重大成就、流派以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互动。通过全面系统、深入准确的研究,总结和继承古代中国优秀思想,为提升民族素养,锻铸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增强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提供精神资源,储备专门人才。
2、西域历史语言研究,即指广义的中亚语言文化研究,其中包括西藏学、蒙古学、满学、突厥学(回鹘研究)、印度学、西夏研究等。所有这些学科都与我们所说的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有关,重视以解读文献、读懂文本为主要目的的“语文学传统”,通过解读、翻译、整理各种不同文字写成的西域各民族的古代历史、宗教文献,来研究西域历史、语文、民族、地理和宗教等。历史上的宗教是历史文化的特别体现。研究佛教的中国化过程,研究中土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研究佛教与社会的各种互动关系,是研究中国传统历史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历史,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提供文化资源,培养专门人才。
3、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外来文化也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儒教中国化就是一个很具体的成果。丝绸之路的存在,也证明中国文化在古代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回顾和研究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对于现代开放世界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培养学术研究的国际视野,深入研究中国对世界的历史贡献,有利于民族自豪感的建立,有利于专门人才的培养。西域历史语言研究
培养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思想的各种流派和重要思想家,掌握思想史资料的各种资料形态,时刻注意最新的资料出现。培养识见深刻,视野广阔,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理论及学术素养的专门人才。
2、对于古代中国各种宗教的总体情况有系统的把握,对于中国佛教包括中土佛教和藏传佛教有专门的识见,对于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有深刻的观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对宗教史的核心典籍有正确的理解,对宗教学有较深的认识,对本学科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前沿和动态有清醒的把握。培养具有良好理论素质和资料功夫扎实的学术专门人才。
3、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文献有系统的掌握,对于重大中外交流课题有密切跟踪关注,对于相关研究的海内外动态和学者有系统深入地认识。掌握相关研究的理论,把握相关资料,练成独自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对部分课题形成独特研究。培养具有良好理论与资料的学术专门人才。
毕业生就业去向: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单位、行政机构、企业等等。
开设的主要课程:中国古代思想家研究、中国思想史主文献研读、中国思想史研究专题、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国边疆民族史、中国边疆历史文献研究、中国文化史研究、历史文化典籍研究等。
二、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632-中国历史综合
初试参考书目:
632-中国历史综合
常用版:
中国古代史(上、下册)(新版)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朱绍侯、张海鹏、齐涛
中国现代史(第2版)(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主编:王桧林 副主编:郭大钧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中华书局 作者:李侃等 李时岳
北师大版: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宁 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
王力:《古代汉语》,共四册。
复试参考书:
国学经典:十三经、二十五史、通鉴、楚辞等
《国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三、专业课复习凯程内部指导
政治:
教材推荐:精讲精练、1000题、肖八跟肖四
7月-基础阶段:结合视频过一遍书,对书本整体脉络有一定了解,适当做笔记就可。
8-10月中旬强化阶段初期:这段时间要反复看书+重点总结按照专题做笔记+刷通关优题集,切记把每个选项都弄懂。
10月下旬-强化末期:刷历年真题,了解真题难度,真题重点出题知识点,答案规律等等。另外可以在这个阶段看看精讲精练,不必看的非常细,知识用来查缺补漏。
11月-冲刺初期:二刷历年真题,规律活学活用,薄弱项回归书本及笔记+形势与政策结合视频过一遍+跟公众号每天背一个小知识点。
12月-冲刺末期:刷模拟题选择(每天一套)+按照答案相对重要性背肖4(我还背了点模板,防止答题字数不够)
此外,每天吃饭时间还可以顺便刷选择,比边吃边看剧之类的好多了。
注意事项:
首先要明确政治选择是最终分数的决定性因素,而要练好选择除了反复刷题,让答案在脑子里有印象以外,还要注重做笔记总结,因为选择题知识点很散乱,可能碰到不会的点你当下记住了,回头看又忘记了,但这时候可能你并不记得这个点之前在哪里看到过,等于说遗漏了一个点。那么,有效的方法就是勤于记笔记,并不断补充查缺补漏,这个笔记本会陪伴你考研全程。
其次是分析题,每道题尽量答满,注意排版和字体工整。分析题全国平均分在28分左右,尽力达到平均分。
英语一:
在复习每一个科目之间建议同学们了解考哪些模块,并根据分数线设定目标分数,定下目标。英语的复习离不开一定的英语基础,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背单词与阅读同时做,阅读可以做专门的模块题。阅读模块每天最少两篇,开始与结束时计时,并一定要做好错题积累与知识反馈(遇到的新单词、熟词新义、不理解的长难句、犯错的思维习惯等),从4、5月份就可以开始,不间断积累,也能增强语感。
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最重要的当然是单词。单词的背诵有很多书籍。不要盲目跟风,选择符合自己实际并能看下去的书籍,如乱序还是顺序、是否有真题例句配合(不同语句下单词释义不同)、是否是近义词或反义词归类背诵,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可事先浏览一下目录与事例,结合自己实际情况选择。
背诵单词可以与例句结合背诵,掌握特殊语境,遇到通用地道的俚语短语、谚语随时背诵积累,在作文书写上也可积累素材,融会贯通,事半功倍。而单词的背诵时间更是因人而异,我一般会在早晨8点到9点背诵或积累英语单词与长句,下午2点到3点做英语阅读与习题,晚上7点到8点看英语作文或翻译。晚上睡觉前可回顾今日学到的最感兴趣的单词、短语或句子。第二天起床记得温故知新。
古代汉语:
我用的是人大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参考书,个人觉得能把这本好好吃透背诵,人大的古代汉语专业考研基本上也够用了。人大那本古代汉语,非常的琐碎,我用了差不多两个月,才看完第一遍,因为里面还有很多需要自己标点的篇目。但是再看第二遍就轻松了,两遍差不多可以把这本书琢磨吃透。吃透之后就可以开始整理背诵笔记,再背诵。
(推荐给大家新祥旭考研文库,上面可以看到各个学校的报录比以及录取分数,包括学费还有考试科目以及复试流程等,我用的有些真题资料就是在考研文库上找到的。)
古代汉语一定要整理重点词汇,把所有篇目的词汇解释整理出来(其实这个工作用现成的最好使了,没有含金量,还耽误背诵时间,还好我是报了新祥旭一对一辅导之后,安排的老师直接给我提供了她整理好的资料、笔记,省了我好多事!)因为之前都有重点词汇解释,占60分的比重。然后就是通论,这本书的通论一共九章,每一章就几页,不多,但是背起来有点难,背完之后基本够用了,这两部分内容至少背6、7遍吧。
古代汉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人大古代汉语特别注重实操,也就是阅读,每年基本都会考毛诗正义的阅读理解。我考的还让自己句读,字词解释,然后阅读理解。古代汉语还有一些细碎的内容每年考察都会有变化。有的年份还会考简体字转化繁体字,所以掌握繁体字的阅读书写,十分重要!(听学姐说,大家天生都会繁转简,反过来就不太行)
国学:
主要是用了两本背诵书目,还有两本基础书。基础书:陈来《宋明理学》;郭齐勇、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这两本书的特点是详细全面,基础内容基本全部囊括,先把基础书目反复理解,不论是哲学本专业还是跨考,基础都很重要,这奠定了你之后强化冲刺的基础。
在基础打好之后,就开始了重要的工作,精读人大出版社出版的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非常简单,通识类的书籍,但是后期整理笔记的时候可以用到,修剪整理还是很好用的。
张立文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有一定的深度,其中的观点也很有逻辑,背诵的时候很好背,不过更需要自己理解整合,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之后根据这两本书,整理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笔记(新祥旭学姐虽然也有给我笔记,但是这个不是自己整理的背起来针对没效果,一个是自己理解消化,另一个是死记硬背),然后背诵多遍,直到能把知识点吃透并灵活运用在答卷上。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上考场才不会慌呀。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