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对于六法的理解

时间: 2023-03-29 20:51:27

对于六法的理解

一是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

二是骨法运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三是应物象形,三四五是 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

四是随类赋彩。

五是经营位置。

六是传移模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六法论的定义是什么?

六法论
--------------------------------------------------------------------------------

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
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
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
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
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
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自六法论提出后,
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
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
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
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
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
一。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
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谢赫原文和古
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
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
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
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
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
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种
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
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
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
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
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
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
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
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
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
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画论中出现类
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
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
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
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气韵与传
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
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
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
化。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
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
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
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
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
目标之一。
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
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骨法”最早大约
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
言,在汉、魏很流行。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
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如“王
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羲之风骨清举也(《世
说新语》)。”“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
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
在表现等。文学评论上用“骨”字者,如刘勰《文心雕
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等,指的是通过
语言与结构所表现的刚健有力之美。书论上用“骨”字,
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等, 指的是力量、笔力。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顾恺之,
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
“有天骨而少细美”等。这里的“骨法”、“天骨”诸
词,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指所画人物形
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使用“骨法”则已
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当时的绘画全
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
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他借用“骨法”
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
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这可以由
“用笔骨梗”、“动笔新奇”、“笔迹困弱”、“笔迹
超越”诸论述中看出。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
重要标准,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
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
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
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应物”二字,
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庄子·知北游》:“其用心
不劳,其应物无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
迁移,应物变化”,“应物”在这里包涵着人对相应的
客观事物所采取的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东
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
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对于画家
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这一点,早于
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
序》)”加以说明了。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
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
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
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
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
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
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
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
是说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
“随物”。《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
以宛转”。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汉王
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随色
象类,可以解作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随类即随色象
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
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
说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
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营
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位
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
或布置。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
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位
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他说“至于经
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
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
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对此,历
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
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
模,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史记·始皇本
纪》说:“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谢赫亦称之为“传
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
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
四方。”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
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顾恺之
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
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
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

简述谢赫的六法,它在中国美术理论体系形成中的贡献和意义

谢赫是南齐宫廷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在《古画品录》中总结和发展前代绘画理论中的法则,提出了艺术创作之“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谢赫“六法”为我国造型艺术的创作和评论开创了一个精密且符合艺术规律的理论体系。此后的各个朝代,无论是画家还是美术评论家们都以此“六法”作为艺术创作和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准。如今的包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一种,首先也是艺术创作,应符合最普遍的审美规律和原则,因而也应讲求谢赫“六法”。
1。“气韵生动”
“气韵”居谢赫“六法”之首,可见其重要性。“气韵”中的“气”最初是指自然之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被认为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以来的审美性人物品藻则把“气”视为一种与人的生命精神相关联的气质或神采之美,是一种对内在的生命力度和精神力度的判断。叶朗先生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总结出,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元气论主要概括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概括了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二是概括了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三是概括了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韵”既含有“音韵”的基本意义,又指人物具有的才情、智慧、风度等超凡脱俗的风雅之美。“韵”不能离“气”,“气”只有与“韵”结合才具有审美的品质。艺术设计作品只有气韵并举,才能生动,包装设计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同样也要表现出气韵生动之美。任何包装设计都要首先进行设计定位:品牌定位、产品定位、消费者定位。所谓品牌(商标)定位和产品定位,就是设计师要根据品牌(商标)的名称或商家产品的特点进行定位。消费者定位是指设计师要针对消费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国籍、宗教、风俗习惯等,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喜好来确定商品包装的风格与气韵:或华丽或高贵,或甜美或冷峻,或成熟或活泼。只有准确定位,才能确定商品包装的风格与气韵,使包装符合其应有的艺术性。同时,设计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也体现在商品的包装设计之中,其品位与气韵也是商家的一种形象代言。
2。“骨法用笔”
人物画中对“骨法用笔”的评论主要有以下几种:骨与骨骼及骨相有关;骨法与用笔有关;提倡所谓“风骨”,风神气质。谢赫在“六法”中提到的“骨法用笔”包含有关于绘画对象的形体结构认识、用笔方法及画面总体效果三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包装设计中也隐含着骨法的三层含义:一是形体结构。包装设计要注重包装的结构设计,也就是包装的骨骼,既要注意包装材料的特性,以保护好商品,也要便于生产、运输,同时要充分考虑使用的便利性。二是用笔方法。国画中讲究用笔方法,雕塑中讲究刀法,而包装设计则讲究对包装材料的整体驾驭。三是画面的总体效果。包装设计属于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画面总体效果的好坏,既决定了商品信息的传递,更成为影响商品销售的重要因素。
3。“应物象形”
“应”是指人对事物的感应,“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应物象形”是指造型要以客观物象为依据,正确地、真实地、有感受地表现出其艺术形象。绘画讲求形神兼备,设计是以视觉形态呈现给人的,而包装设计更需要用视觉形态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所包装商品的内容与信息,也就是要给消费者“表里如一”的感觉。包装设计中的图形信息,如商标、纹样、文字解说等,必须具备“商品诉求”统合性,即视觉图形所传达的信息必须像这个图形式样本身的特征一样显得清晰可识别:(1)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其包装的图形选用亦应不同。比如白酒的包装与矿泉水的包装,产品都具有透明的特点,那么从包装的形象上就要使两种产品的特性准确地体现出来:矿泉水一般采用简洁、单纯、明快的形象体现其纯净与清凉的特点,而白酒的形象则要求表现出诗情画意,体现出酒的浓香及其深厚的文化气息。(2)不同的品牌、档次,其图形的选用应加以区分。同样是白酒的包装,不同的晶牌、不同的档次,其包装的形象设计也应有不同的个性,越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个性化、人性化的包装产品,越具有竞争力。(3)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消费者对图形有着不同的认识与喜好,包装设计中应体现出来。老年人喜欢庄重、稳定的图形,中青年喜欢大方、青春、流行、有活力的图形,儿童则喜欢活泼的卡通图形。
(4)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包装设计所选用的图形也要考虑这些因素。日本人喜爱樱花而忌讳荷花,意大利人忌用兰花图案,法国禁用核桃作图案。这些特殊的民俗习惯及消费群体,要求包装设计不可随心所欲,应避其所忌,并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有关规定,否则会使商品销售遇到麻烦。康德说过:“绘画、雕塑,甚至还包括建筑和园艺,只要是属于美术类的视觉艺术,最主要的一环就是图样的造型,因为造型能够以给人带来愉快的形状去奠定趣味的基础。”在包装的图形设计中,无论是纯象征的图形,还是具象图形的运用,所传达的语言都要引起意味的共通性,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如美国的可口可乐饮料,1999年在中国的市场综合占有率高达12%,其关键就在于它的包装图形设计具有全球认同性,其造型中的“波纹线”简单、明快,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和现代美感,人们一般不会产生排斥心理。
4。“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是指绘画应根据不同的类型、对象,即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敷施色彩。包装的色彩是设计中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因素,要用色彩准确地传达商品的内容:(1)因不同对象而设计不同的色彩和色调。如儿童商品采用鲜艳的色彩,而老人商品采用稳重的色彩等。(2)因不同商品的特点、属性而设计不同的色彩与色调。如冰箱和空调属制冷家用电器,应以蓝、绿色作为包装设计的主色调,除表明制冷设备的特性外,更能令人产生寒意和凉爽的感觉;节日礼品包装应以红色来表达商品的喜庆用意;食品的包装设计则宜运用红、橙等暖色调,以刺激人们的食欲,取得良好的饮食文化效果。再如一般用白色或蓝色来强化药品的卫生洁净形象,但医药用品又有中药、西药、治疗药、滋补药、一般药的不同,故色彩处理也要具体对待,以发挥色彩的感觉要素(物理、生理、心理),力求典型化、个性化。如用蓝色、绿色作消炎、退热、止痛、镇静类药物的包装色,用红色、咖啡色作滋补药物的包装色等。包装设计应巧妙地应用色彩的感情规律,通过色彩的情调显示,使消费者受到一种特定的情绪感染,领悟到色彩所要传达的深刻意图。(3)因不同民族对色彩的偏爱或禁忌而运用不同的色彩。如在包装设计中应注意日本人喜红色而忌绿色,美国人喜欢鲜明的色彩而忌用紫色,伊斯兰教徒喜欢绿色而特别讨厌象征死亡的黄色等。
5。“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古人谓之“章法”,指构图设计要有选择、有取舍、有组织地缜密思考,在法则上强调主宾、顾盼、开合、聚散、虚实、藏露、繁简、疏密、纵横、参差、动静等。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称此法为“置陈布势”,唐代张彦远则称之为“画之总要”。这表明布局的重要性。在包装设计中,画面上要出现的信息特别多,如品牌名、商标、实物形象、色块分割、装饰图案、产品说明等。因而在构图时要统筹安排,既要突出主题,又要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并且要符合构图的基本法则,如宾主、均衡、对比、调和、统一等。
6。“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是谢赫“六法”中的最后一法。现代美术理论家董欣宾、郑奇认为,“传移模写”是中国绘画的“创作论”,是通过传(传情、传形、传统、传神、神思)、移(移情、移形、移画、变移)、模(模仿、模拟、模式、模范),达到符合写(绘画)的创作心理特征、基本法则及具体过程。不能把“传移模写”简单理解为临摹。这就将“传移模写”的内涵提高到一个新的“法”的理论高度。善于学习、吸收、借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并运用到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包装设计也要不断学习、创新。
总之,谢赫“六法”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任何一法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其中“气韵生动”是总的要求和最高目标,其他五法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和手段。大凡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包装设计,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谢赫“六法”的理论原则。只有从本质上理解了谢赫“六法”的深刻含义,并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的文艺评论、艺术创作、艺术设计才能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根基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谢赫六法分别指的是什么?

谢赫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

谢赫六法是南齐宫廷画家和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总结和发展前代绘画理论中的法则,论述了所绘对象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的状态,在用笔,用墨,用色,构图,临摹上都做了很详细的解释,是后代画家在教育教学方面和品评优劣作品方面,都是一个非常重要标准。



“六法论”的主旨

六法论的主旨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所称为的“神”,中国画不但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还有表达出其精神,也就是“神情兼备”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也离不开其他几法,也要有笔墨技法和构图,这些都是要靠后天练习、临摹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表达的,但如果只有后五法,没有气韵的画,也只是只拥有技术的画罢了,并不传神。一幅画的意境和气韵就是它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事物就是一具空壳。

中国画的“六法”是指什么?

①“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②“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

③“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时代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它的位置是很恰当的 。

④“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

⑥“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由于它并不等同于创作,故谢赫将其放于六法之末。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六法 (中国绘画术语之一)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