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敦煌壁画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
敦煌在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代的绘画艺术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这里的“血”不仅仅是萨埵那太子、尸毗王“自我牺牲”的“壮举”,它还应该是土邻强寇的敦煌民众守土卫国的决心和勇气,这些绘画蕴含着一种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与魏晋形成显明对照的是有唐一代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生产力得到发展,国内加强与各民族联系,在国外与许多亚洲国家频繁交往,各种因素促使唐代产生了辉煌的封建文化。反映在敦煌绘画中,经变故事增多,制作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在这些鸿篇巨制的经变画中,描绘的都是幻想中神化了的人的社会现实活动。由于盛唐社会比较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人物形体健壮丰润,因此,这一时期绘画人物形象,一扫魏隋时代的秀骨清像、意态潇洒的面貌,而丰满圆润、健康壮美、现实意味较强的造型跃然壁面。特别明显的变化是比比皆是的菩萨已完全世俗化、女性化。正如唐人所说:“菩萨如宫娃”。唐代经变画中,漫天雨花,幢盖如林,楼榭耸立。红莲盛天,琴鼓齐鸣,舞伎翩跃,童子戏水,呈现着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与其说这是西天佛国极乐世界,不如说这是地上李唐王朝现实生活的细微投影。
敦煌壁画中,反映敦煌世俗现实生活的题材,占有相当地位,而且艺术水准较高,如中唐时期《吐蕃赞普礼佛图》,晚唐时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河内郡夫人出行图》,五代时期的《曹义金出行图》、《回鹊公主出行图》等等。上述绘画多为巨制,且与佛教内容无涉。如《宋国河内郡夫人出行图》全画长8.5米,人物逾百,骑舆数十,场面宏大,可谓唐贵族妇女春游风俗画。与此相类的有历代所绘的“供养人”,如实际上是不同历史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现实人物肖像画。如北周敦煌的统治者多为北周的功臣贵戚,最高统治者带头修窟,下层臣民竟相“随喜”。所以北周时代供养人画像激增。有的甚至一窟多达千余供养人像。供养人像在晚期还表现出政治、社会、民族等等方面的世俗化功能。在唐代,供养人像一反魏、隋时期供养人大小只不过几寸或尺许,盛唐出现等身巨像。愈至晚期,对其封号、爵衔、官位书写愈详。五代时于闻国王李圣天与皇后曹氏供养人像,则从人物特征到衣冠服饰一看便知,是少数民族首领及其侍卫的画面。而元代供养人,均身著蒙古品服,头戴红穗笠帽,腰系宝带,持短刀和鼻烟袋,足穿乌靴,具有很强的蒙古民族生活气息
敦煌壁画以唐代最盛。其人物画表现形式均趋於写实,比例适度,面相丰腴,体态健美,庄严常青,人物形象很丰富,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王公大臣、地方官吏、贵族妇女、僧侣居士以及仕女、奴婢、妓女等。其构图意境之开阔,笔墨之优美,色彩之丰富,是世界上其他绘画艺术少见的。如敦煌唐代二二0洞窟中的人物塑造楚楚动人,特别是头部的处理极有震撼力,气度非凡,构图敬人,极有生活。这里所画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既写实又传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物画的精华。在一七二窟中,我们可以感到其构图宏伟,空间自由,在巨大的画面上从整体到局部控制得 非常自如,浑然一体;在技法上亦能看出画家的高深修养。在五十七窟中,我们看到画家对生活的充分感受,每个人物的造型都富有音乐感,仿佛画家是生活在一个歌舞的世界中,精神永恒,色彩灿烂辉煌。在三八四窟中,有一尊塑像的手塑造得非常突出,造型严谨,质感细腻,栩栩如生,可谓形神兼备。敦煌壁画发展到唐代,线条已非常成熟,铁线描、兰叶描都发挥到自如的地步,特别是兰叶描的变化已出神如化,赋彩的渲染技术也发展到高度纯熟的地步,作画程序严谨、讲究.北朝 隋时期的笔画主要用铁线描,而唐代逐渐运用自由奔放的兰叶苗。这种线的运用上的变化更体现了以虚实表现体积,从整体艺术风格上来说从前朝的气势磅礴到后期的精美柔丽转变。
北魏灭了北凉并统一了北方后,占据了河西。在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于是,北魏的人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窟。
这一时期的彩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两弟子。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典型洞窟有第二四九窟、第二五九窟、第二八五窟、第四二八窟等。如第二四三石窟北魏时代的释迦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着犍陀罗样式。
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和洞窟中的壁画,可以说明外来宗教艺术对于直接描写生活的传统绘画的影响。
第二六七窟至第二七一窟中的十六国壁画已被隋代壁画覆盖,这一组洞的建筑形制和第二七二窟、第二七五窟两窟的窟形与壁画,以及三者关系都是独具特色的。
第二七二窟、第二七五窟中十六国时期的壁画有特殊风格,它是在土红色的背景上布满散花,人物半裸体,有极其夸张的动作。人体用晕染法表现体积感及肌肤的色调,但因年代久,颜料变色,只能看见一些粗黑线条。
而根据某些保存了原来面貌的壁画片段,可知那黑色原来都是鲜丽的肉红色。具有这样风格的第二七二窟菩萨像和第二七五窟的《尸毗王本生故事图》,都是代表性作品。
菩萨像的身体重量放在右脚上,姿态从容妩媚,说明这一时期处理佛像形象出现新的方式,是根据现实生活选择被认为美丽的姿势来加以表现的。这一尊菩萨像和其他菩萨一样,都是从生活中进行摄取并进而加以提炼出美的形象。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敦煌壁画中有神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
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扩展资料
敦煌壁画有多少是个谜
壁画是敦煌学的重要内容,敦煌的石窟中大多数都有壁画。据最新统计,敦煌石窟中有壁画的多达五百七十个,壁画面积五万多平方米,是一座博大精美的民族壁画宫殿,也是一条绵延一千六百年的历史画廊,被誉为"墙壁上的美术馆"。
敦煌壁画从公元四世纪至本世纪初每个时期都有,跨越了整整一千六百多年,壁画的 内容极其丰富,有佛教尊像画、经变画、佛教故事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而壁画 反映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不仅有宗教活动、宫廷生活,还有普通人的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情况。敦煌壁画是专家学者们研究中古时代中国和中亚地区社会各方面的生动有形的画 卷和珍贵资料。
但是,专家学者们早就发现一个现象:许多早期的壁画上都复盖着晚期的壁画,壁画 一层盖一层,多的达到四五层之多。这些被覆盖的壁画由于与外界隔绝,壁画保存得都比 较完好。现在一般说的敦煌壁画面积是指石窟墙壁最外面一层的总数,并不包括被压在里面的壁画,因此敦煌宝库中到底有多少壁画,壁画面积有多大,这仍是一个谜。
—敦煌壁画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地区约5OO多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
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现在,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
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因为飞天在洞窟内只起陪衬作用,不占主体地位,所以只能分时期综合介绍。
敦煌早期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如北凉第272窟顶四披和第275窟北壁本生故事画上方的几身飞天。从造型上可看出其艺术特点,头有圆光,脸型椭圆,身材粗短,上身裸露,肩披大巾,腰缠长裙,鼻梁和眼珠上点染白粉以示高光,与西域龟兹(新疆库车)石窟中的飞天形象,在面容、飞动姿态、色彩线描上以及绘制过程等方面均很相似。
北魏时期飞天所画的范围已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龛内两侧。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已发生了变化,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如北魏226窟北壁后部说法图西侧上方的一身散花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但丰满,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横空飞翔,豪迈大方,势如飞鹤,鲜花飘香,姿势优美,动感特强。
隋代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主要表现在体型不同,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脸型有的清秀,有的丰圆。服饰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长袍的,有穿短衬长袍的。飞态不同,有单飞的,有群飞的,有上飞的,下飞的,逆风飞的,顺风飞的……如隋代大窟之一第427窟是画飞天最多的洞窟,计108身。飞天皆头戴宝冠,上体半裸,项饰璎珞,身披彩带,腰束长裙。虽然飞天的肤色已经由红变黑,但形象清晰,有持花的、托花的、散花的,有手持箜篌、琵琶、横笛、竖琴等乐器的。姿态多样,绕窟飞翔,平静肃穆的洞窟似在卷涌飞腾!
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唐代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飞天不仅画在藻并、佛龛、四披上,大部分画在经变画中。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嵋动人。
在唐代,还出现了不少双飞天。如第321窟西壁佛龛上层南侧的两身双飞天,飞姿优美。这两身飞天的肤体虽然变成降黑色,但眉目轮廓及体形姿态线条十分清晰,身材修长,昂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飘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像两只在空中游大的双燕。
在壁画中还有裸体飞天、童子飞天等。
五代、宋以后的飞天,在造型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飞天的风格特点虽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敦煌地区石窟保存的从公元4世纪(十六国)到14世纪(元代)历时千余年的众多飞天形象,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艺术中璀璨夺目的一枝奇葩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