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是封建时期皇帝对自己的称呼,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这一辈子没有做过对不起哪个人的事。
是清雍正皇帝对田文镜的奏折里写的。
爱新觉罗·胤禛,生于1678年12月13日,逝世于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
文天祥文天祥家世考:
“富田文氏”是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的后裔,五代后唐时期文天祥先祖文时迁徙至今江西吉州,开吉州庐陵淳化乡富田文氏一脉。
文天祥在《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一文中是这样说的:“先君子尝考次谱系,文氏系成都徙吉,五世(七世—编者)祖炳然居永和镇,高祖正中由永和徙富田。”《宋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后面称《纪年录》亦云:“庐陵文氏来自成都,公六世(七世—编者)祖炳然居永和镇,五世(八世—编者)祖正中徙富田。”所以现在有人把文天祥认作是客家人,是不确实的。
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姓 名 谭嗣同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籍 贯 湖南浏阳
出生年月 1865年
牺牲日期 1898年09月28日
字复生,号壮飞。他的父亲谭继询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10岁时,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与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1877年,在浏阳,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退让,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1897年夏秋间,写成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他认为物质性的“以太”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础,世界万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而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好恶攻取”、“异同生克”。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现规定为“仁”,而“仁”的内容是“通”,“通之象为平等”,“仁――通――平等”是万物的发展法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他在这部著作中,愤怒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压抑。指出,封建纲常礼义完全是那些独夫民贼用作统治的工具,特别是君臣一伦,更是“黑暗否塞、无复人理”。因此,对于那些昏暴的专制君主,不仅可以不为其尽忠死节,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1898年初,接受了倾向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回到湖南协助举办新政。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力量。自己担任了分教习,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习,协助任总教习的梁启超,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败”。孔子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1898年3月,他又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南学会以联合南方各省维新力量,讲求爱国之理和救亡之法为宗旨,“演说万国大势及政学原理”。为了加强变法理论的宣传,他还创办了《湘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由他任主笔。由于对湖南新政的尽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闻名。光绪“诏定国是”后不久,就有人向光绪推荐谭嗣同,光绪同意召见。8月21日,他抵北京。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他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参预新政。次日,光绪又召见他,表示自己是愿意变法的,只是太后和守旧大臣阻挠而无可奈何,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他参政时,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已是剑拔弩张。慈禧等人早有密谋,要在10月底光绪去天津阅兵时发动兵变,废黜光绪,一举扑灭新政。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20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对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赵构的意思是:当今天下,你既无负于朝廷,我亦非昏聩之主,都是出于迫不得已,被逼到了这个份上而已。简单的说,当时天下,岳飞必须得死。
电视剧《精忠岳飞》里面,岳飞被害以后,赵构在他的灵位前说出了这句台词:“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这里,朕的天下也在这里。”
《精忠岳飞》是由唐季礼监制,鞠觉亮执导,黄晓明、林心如、罗嘉良等人主演的古装历史剧,该剧聚焦一代英雄岳飞,用切合史料记载的方式来讲述岳飞的生平及他带领岳家军征战的传奇故事。
扩展资料
历史
靖康之乱后,宋高宗赵构南下在南京即位,建立南宋政权,在此期间,各地的农民起义和盗匪不断,赵构抽调精兵镇压起义军和盗匪,巩固自己的统治。
此后几年,金兵不断南侵,此时以岳飞和以韩世忠为首的武将奋起抵抗,岳飞是当时南宋诸多将领中最为突出和全面能对金军进行毁灭性打击的将领。岳飞在绍兴十年北伐中,仅凭他岳家军一旅就把金军打得丧师失地,失地精锐尽毁,为阻止金兵南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此时因为国内形势混乱加上主和派的阻挠,赵构开始决定与金国求和,于是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正在北伐的岳飞,等岳飞领军命回到京城之后,得来的不是褒奖,而是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最后蒙冤下狱,被处死。
原本岳飞是受到赵构重用的,但是随着岳飞实力强大,又想要将被金人掳去的两位皇帝救回来,这让赵构对岳飞很是提防,再加上秦桧在其中唆使,最终导致了岳飞的死。
在历史上,可以说岳飞是成也赵构,亡也赵构,岳飞能够创建如此大的功劳,赵构的支持是免不了的,而且岳飞的官职很多都为赵构亲自任命,对于岳飞抗击金兵保家卫国的事情是非常的支持。
之后岳飞因为抗击金兵的原因,让他的威望凌驾于皇帝之上,金国军队基本上是只知道有岳家军,百姓们对于岳飞的功劳也是非常的敬佩,岳大元帅更是一呼百应,这让岳飞有了谋反的实力和条件。
同样和赵构害怕岳飞实力的人还有秦桧,为了让自己的地位不受到威胁,于是秦桧捏造了岳飞谋反的证据,还让赵构将岳飞从前线召回来,在赵构的忍痛下,岳飞被陷害而死。
--精忠岳飞
--赵构
刘统勋(1699~1773),字尔钝,号延清,诸城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官至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
刘统勋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曾任四川布政使。受其父忠君爱民思想的影响,刘统勋自幼勤奋好学,心怀大志。雍正二年(1724)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入直(君主时代人臣入朝皇帝,或僚属见长官,到衙门办公,都叫入直)上书房(清代皇子读书之处,在故宫乾清宫左。皇子6岁,入上书房读书,教师由皇帝特派,称授读师傅),又迁詹事府詹事(詹事府总管东宫内外庶务,在清代,班次在通政使大理卿之下,为翰林官迁转之阶)。
乾隆元年(1736),刘统勋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八月,任刑部右侍郎。次年,授刑部左侍郎。乾隆六年(1741)九月,升左都御史、国史馆(纂修国史的官署)总纂。又晋升为工部尚书(从二品)兼翰林院学士,调刑部尚书。乾隆十七年(1752),刘统勋入直军机处(军机处:清雍正时,用兵西北,因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机密泄漏,在1729年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谨密者入直,因地近内廷,便于召见。1732年,更名军机处,以亲王、重臣充任,称军机处行走,位卑者称学习行,俗称小军机。军机之首称领班,总揽一切。军机处除处理机务外,凡特旨简放大员,如大学士、六部、九卿、督抚、将军、提督、督镇、学差、主考及驻外使臣,皆由军机大臣开单请旨),成为皇帝的重臣,深得乾隆帝器重。乾隆十九年(1754),刘统勋加太子太傅(从一品),督办陕甘,奉命巡行哈密驻兵事宜。二十年(1755),适逢逆贼作乱,刘统勋请求放弃巴里居,退守哈密。皇上大怒,将刘革职,逮京治罪。下狱不久,很快免罪,督办军需。后又复授刑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加太子太保(正一品),调吏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乾隆二十四年(1759),授协办大学士;二十六年(1761),授东阁大学士,为上书房总师傅、国史馆总裁官、《四库全书》总裁官。
作为国家得力大臣,刘统勋以直谏著称于朝。他性情刚毅,“久值机密,襄赞扉随事,献纳推贤,黜奸佞,为百余年名臣第一”。他经常上书直言,针砭时弊,“直声震朝野”。乾隆二年(1737),刘统勋任刑部左侍郎时,发现许多地方督抚大臣上任时,经常把自己的亲信带去委以重任,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吏治秩序。他把这种弊端上疏乾隆皇帝,力请革除,不久准奏实行。乾隆六年(1741)刘统勋升左都御史不久,又上书乾隆皇帝,建议抑制张廷玉和讷亲。张廷玉是清朝德高望重的老臣,历官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他与当时姚氏世代联姻,利用职权安插本族和姻亲姚氏亲信30余人,在官场举足轻重,影响很坏。讷亲是满族权贵,雍正朝军机大臣,乾隆倚为股肱。刘统勋上书说:张廷玉、讷亲权势过盛,应稍加抑制,这不仅为国家,也是为了保全他二人及其家族。乾隆皇帝阅后降旨,并将刘统勋的奏疏颁示众臣,以警醒张廷玉、讷亲及其权贵。刘统勋不阿谀奉迎,从而得到乾隆帝的信任。
作为皇上的股肱大臣,刘统勋每年都奉命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考察政治得失。他对那些贪官污吏严惩不贷。云南巡抚郭一裕怂恿总督恒文以上贡为名,贱价收购黄金,中饱私囊。刘统勋经暗中察访,摸清实情后上报皇帝,皇上对恒文、郭一裕按律处罚:赐恒文自尽,发配郭一裕充军到台湾。另一次,刘统勋奉命到杨桥督视水利工程,一个多月过去了,工程仍未开工,原因是石料未到。刘统勋经微服私访察得:原来当地县令逼迫送石料的百姓交纳金钱才肯收料,百姓贫困不堪,无钱行贿,被迫留在城外。查清事实后,刘统勋大怒,下令处斩当地县令,并杖责巡抚。刘统勋对贪官污吏的惩处,震慑了形形色色的贪官,对清廷吏治起到很大影响。
刘统勋还是一个出色的水利专家,在修治黄河、运河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自古以来,黄河就是一大水患,经常决口,因此,清廷同历代王朝一样,也把治理黄河当作头等要政之一;运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清政府从江南运送粮食供应朝廷的必经水道。刘统勋早年曾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掌握了丰富的水利知识,因此,他在任期间,几乎每次黄河、运河出现危情,他都首当其冲,亲自指挥治理。乾隆十三年(1748),运河水涨,刘统勋因地制宜改低德州哨马营水坝,增高沂州府沂河西岸江枫口水坝,用以保护兰山、郯城的田地和房屋;疏浚聊城段运河和东本段运河,解决了运河涨水决口的问题。乾隆二十七年(1762),指挥疏通了高宝河湖入江之路。他长期奔忙在黄河、运河的工程工地上,审度地势水势,励精图治,减轻了河患危害,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作为一朝高官,刘统勋一直以清正廉洁著称。他不仅自身生活节俭,而且在各种场合拒绝贿赂,既不失节,又不失礼,颇有圣贤遗风。“家故有田数十亩,敝庐一区,服官五十年,不增尺寸”。全国上下,邑里乡亲,皆交口称赞他是“真正清官”。一次,他的一位老友之子出任湖北巡抚,为寻求刘统勋给予关照,特派人登门馈送黄金千两。刘统勋深知来者之意,但顾及老友情意,思索再三,最后唤来人相见,正色道:“汝主以世谊通问候,其名甚正。然余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贫窭者可也。”令其携金而归。还有一次,有人深夜带礼来访。刘统勋听门人通报后,拒不会客。次日,刘统勋来到政事堂,传唤昨夜来访者入见,严厉地对他说:“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虽老夫过失,亦可箴规也。”该人听罢,颇感羞愧。
乾隆三十八年(1773),刘统勋年老体衰,仍然坚持上朝,当他乘车行至东华门时,突然发病,急速回府,猝然而逝。皇上闻知,急遣御医前往抢救,及至,人已亡故。皇上悲痛至极,亲临奠祭。返回时,哭至乾清门对随行大臣们说:“朕失一股肱矣!”晋赠太傅,将其牌位入祀贤良祠,并赐祭葬,谥号“文正”。刘统勋灵柩归故里诸城殡葬,皇帝下诏,沿途文武官员,凡在20里之内者,均至灵前吊祭。这在当时是极为荣耀的恩遇,可见清王朝对刘统勋器重之深。纪昀挽曰:“岱色苍茫众山小,天容惨淡大星沉。”
刘统勋有《文正公诗集》留世。有二子一女,长子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世称“浓墨宰相”;次子刘堪早卒。
生平简历(秦始皇)
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首位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嬴姓,名政。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创立了“皇帝”的尊号,称始皇帝。
纪年 公历 年龄 秦始皇行踪及主要事件
昭王48 前259 1 正月,嬴政生于赵都邯郸
50 前257 3 秦国围攻邯郸,子楚(嬴政之父)与吕不韦合谋逃离赵国,返回咸阳
孝文王元 前250 10 安国君即位。子楚被立为太子。嬴政由赵归秦
庄襄王元 前249 11 子楚即位。吕不韦任丞相,封文信侯。灭东周
2 前248 12 秦将蒙骜攻克魏国高都、汲,占领赵国榆次、新城、孟狼等37城
3 前247 13 5月庄襄王死,政即位。骊山陵开始建设
秦王政元 前246 14 吕不韦以相国身份执政
6 前241 19 《吕氏春秋》完成
9 前238 22 赴雍举行加冕仪式。后宫事变,嫪毐一门被抄斩。
10 前237 23 罢免吕不韦,嬴政亲政。李斯力谏,撤回逐客令
12 前235 25 吕不韦自杀
13 前234 26 秦军攻赵,韩两国
14 前233 27 韩非出使秦国。李斯、姚贾陷害韩非。致使韩非于幽禁地云阳离宫自杀
17 前230 30 内史腾攻入韩都,俘虏韩王。韩灭
18 前229 31 秦军攻赵
19 前228 32 秦军攻破赵都邯郸,赵公子逃亡代郡。嬴政赴邯郸活埋太后一族亲属。赵灭
20 前227 33 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嬴政,失败。
21 前226 34 攻入燕都,燕王逃亡辽东。开始进攻楚国
22 前225 35 灭魏
23 前224 36 准备总攻楚国
24 前223 37 攻陷楚都,俘虏楚王
25 前222 38 吞并长江以南的楚国领土。辽东燕国余党被灭
26 前221 39 齐国降秦,齐灭。六国尽灭,统一天下。号始皇帝,改“命”为“制”,“令”为“诏”,皇帝自称“朕”。全国设36郡,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轨和货币。没收天下兵器,迁12万户富豪于咸阳
27 前220 40 到陇西、北地巡游。造信宫。修建自咸阳通往各地的驰道
28 前219 41 巡游天下。于泰山封禅、刻名立碑。派徐福往东海蓬莱求仙药
29 前218 42 东巡中,张良在博浪沙以巨石狙击嬴政,未遂
31 前216 44 于咸阳遇袭
32 前215 45 赴碣石刻碑。蒙恬驱逐匈奴,开始修筑长城
33 前214 46 征服南越。设立南海,桂林,象郡
34 前213 47 李斯建议焚毁除秦记、医药学、占卜和农艺技术以外的其他书籍
35 前212 48 开始营建阿房宫。坑杀儒生460余人,长子扶苏劝谏,被贬到上郡蒙恬军处
36 前211 49 出现所谓“祖龙将死”的传闻,预示秦始皇的死
37 前210 50 携次子胡亥巡游天下,病死沙丘。赵高与李斯合谋逼死扶苏,拥立胡亥。葬嬴政于骊山陵。蒙恬被迫自杀.
秦始皇子女下落之谜
秦始皇有多少子女,秦始皇死后这些子女下落如何,几千年来,一直没有人能说清楚,见于史书有名可考的秦始皇子女只有长子扶苏,少子胡亥、公子高、公子将闾四人。有史书说秦始皇有12个儿子,史书中还有秦始皇第10个女儿被杀的记载,这样看来,秦始皇至少有儿女二三十人。据专家考证,秦始皇共有子女33人。秦始皇的33位子女,除胡亥在赵高、李斯合谋下篡得皇位,做了秦二世,其余32人皆死于非命。长子扶苏被篡改的遗诏赐死,胡复称帝后,怕其兄长不满而残酷杀戮他们,史书记载的有,将"六公子戮死于杜",将十二公子杀戮于咸阳市。公子高准备逃跑,又恐家属被族,只好上书,请求为秦始皇殉葬,胡亥准其请求,公子将闾昆弟3人,被迫"拔剑自则,胡亥不仅处死了他所有的哥哥,对其姐妹也不放过,史书记载:胡亥将"十公主戮死于杜"。就这样,胡亥为保住自己的皇垃,残酷地杀害了自己众多的兄长姐妹。
近年来,秦陵考古的新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线索。1976午10月,在秦陵东侧上焦村附近发现了一组陪葬墓群,共17座,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其中8座,8座墓中各有一棺一停;其中7座墓中各有人骨一具,五男二女。一座墓中,棺内只有一把青铜剑,未有人骨。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棺中尸骨非常零乱,有的躯体与四肢相分离,有的头骨与躯干相分离,有的头骨上有箭头,这些现象表明墓主系非正常死亡。但同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墓中的随葬品非常丰富,计有金、银、铜、铁、陶、玉、蚌、贝、骨、漆器及丝绸残片二百余件,这种规格说明墓主人是有一定身份的。这些有一定身份而又遭到残酷杀害的墓主都葬在陵园附近,说明他们必然与陵园陪葬有关。这使人联想到被残酷杀害的秦始皇子女。在发掘过程中,人们在墓坑里还发现了挖墓人烤火的遗迹。这说明当时天气很冷,这与胡亥诛杀诸公子的时令相吻合。因此,专家分析,这些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儿女,在发掘中还发现了两枚私印,一枚“荣禄”,出土于男性墓中;一枚印文为“阳滋”,出土于女姓墓中。如果惟断正确,则“荣禄”是秦始皇儿子的名字,“阳滋”是秦始皇女儿的名字。随着挖掘深人,人们将取得更多的证据,到时秦始皇子女下落之谜有可能被彻底解开..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