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本质:探源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其核心是知识生产,本质特征是知识创新。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之展望
摘要:二十世纪末期,因为高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的重点由过去以生产和销售为主的型态转变至所谓「知识经济」的型态。国际社会主要国家大致认同,知识经济发展情况将关系国家在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力。学者对知识经济有很多不同的定义,196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组织」对知识经济的定义为:「直接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
知识经济能成为已开发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流,有其发展的背景。近十年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革命性的突破,更孕育了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除此之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与科技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轴,并讲求速度,这至少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生产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及管理创新。显而易见,如果说没有创新就难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技术。
计算机科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科技、虚拟科技、数字传统产业不断创新,乃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领。知识经济将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其发展固然提供了提升经济成长的利基,但也会为国家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弱势族群更不易翻身等等,将是不容易避免的现象。
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总体结构与产业环境的发展亦必须在体质上进行调整以求应对。这些调整包括:教育创新、金融革新、政治改革、伦理建设、与法治变革等。过去,教育与研究是社会进步领先之指针;未来,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如何保持指针角色以带动社会的进步是值得大家关心探讨的议题。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
一、前言
1957年,苏俄发射了第一枚人造卫星「史泼尼克号」成功地进入地球轨道中运转,使美国受到严重刺激。「史泼尼克的震撼」使美国全国上下一心誓言要在太空科技竞争中,迎头赶上苏俄。果不其然,美国在1960年代结束前把第一批航天员送上月球,并顺利地将航天员送回地球,在科技竞备上超越苏联。
6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首先提出了「知识产业」(Knowledge Based Industry)的概念(李啸虎,1998),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概念,主要是依据美国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将 (1)教育;(2)研究与研发;(3)传播业;(4)信息设备;(5)信息服务等五大领域称之为「知识产业」。
1996年「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首先提出「知识经济」的完整定义如下:「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OECD同时亦主张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将改变全球经济发展型态;知识已成为生产力提升与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随着信息通讯科技的快速发展与高度应用,世界各国的产出、就业及投资将明显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行政院经建会,2000)。自此而后,知识经济普遍受到各国学者与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主轴
在传统的观念中,「生产」所代表的意义指向为经济,而土地、资本,及劳力,是「生产」的三大要素;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工业的发达,「生产」已不能满足多元经济社会的发展,于是「经济发展」取代了「生产」,转而探讨的是六大要素,即六M:资金(Money)、机械(Machine)、物料(Material)、市场(Market)、方法(Method)、与人力(Manpower)(陈聪胜,1997)。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激发、扩散和应用之上的经济,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凌驾于土地、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之上,成为支持经济不断发展之动力(行政院经建会,2000),从传统经济转向知识经济,重心也由劳力变为脑力,有形转为无形,制造导向转为行销导向,硬件融合软件,领导兼顾效果与效率。在知识经济体系中心,无形的东西愈显重要,它是透过创新来创造各种不同的价值(施振荣,2000),只要不断创新,经济就可繁荣(高希均,2000)。如果繁荣是创新之果,那么知识就是创新之因,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在科技转换、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林垂宇,2000)。
是故,知识经济可说是以创新为主轴。创新是一种新思维、一种变化、一种风险、一种求新、求变、与求好之创见,而且对于成功与失败都要抱持接受和宽容的态度,鼓励由「内思」而至「外显」之创新。
三、知识经济的迷思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针对知识经济的普遍受到关切与注意,在知识经济巨轮起航迈进前,率先提出「知识经济的八大迷思」(张忠谋,2001) 。
自1960年代「知识产业」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早已存在于整体经济架构与产业技术的大环境之中。是故,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于人力资源的培育将重新予以定义,运用科技知识比拥有「科技的知识」更甚重要。而不论任何产业,应用技术实需要创新与冒险的思维,务使其转化知识为利润的真谛。
知识经济的建构不仅提升经济成长且能稳固其利基,然而我们也需要政治、人才、法制、社会伦理的相互配合,不只是提供社会福利,还要建立完整的政策与配套措施。因此,就法治层面言之,典章制度的修订与增列速度实不容忽视。
此外,除了探讨对于知识经济的反向思索之外,也思考更深入的社会核心价值。人们应要有反向思考、深入审视「知识经济」的本质真缔,以避免在「知识经济」冲击下迷失方向。
四、知识经济的特质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然来到,知识经济将是世界各国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契机。因而,我们必须了解知识经济的特质,致使本身具备优良品质,且拥有掌控与驾驭知识经济的竞争优势。有关于知识经济的特质,融合整理如后:(黄富顺,2000;施振荣,2000;高希均,2000;经济合作开发组织,2000;袁正光,1998)
(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运用为基础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显示我们对于知识在经济成长与产业发展中的具体认知。所谓「具体认知」意指在转知识为利润之下,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对于「知识的运用」,而一般论及的观点皆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而非「以知识运用为基础的经济」。
(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
唯有透过知识的运用,才有「创新」的能力,也才能呈现知识经济的本质。过去,经济成长可以说是完全取决于劳力、土地、自然资源、资金,新经济的核心将系之于知识经济本质「创新」思维,使经济发展朝向无限发展的可能。
(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条件
劳力密集的年代,我们的人才培育莫过于着重训练,着眼于技能的熟悉度,但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人才培育我们亦将重新予以定义。我们所要培育的人才是以创新为主轴,使之足以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先决条件。
(四)产业技术的研发速度决定企业竞争力
研究发展的能力是产业技术升级的不二法门,也是产业生存的基本法则。所谓商场如战场,产业特别讲求效率及效能,分秒不容忽视。因此除了研发能力之外,产业还必须在研发上要求「速度」,进而得以推成出新,及早掌握商机,否则将无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立足。
(五)知识经济是多元化的全面经济体系
有人说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传统产业已经没落,但实则不然。知识经济的产业架构是全面性、多元化的经济体系,包含各式各样的企业与不同产业体的结合,以知识经济为核心,发展多元化的全面经济体系。
(六)新兴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心
这几年网际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电子与信息革命带动信息和通信产业在技术层面的大幅进步,活络了整个相关外围产业。新兴科技产业包括电子、电机,计算机、通讯、航天工业、电子商务等等,俨然成为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一股推动力量。
五、带动知识经济的新兴产业与技术
(一)新兴产业技术持续成长
台湾制造业在过去十年来,技术密集工业持续快速成长,其产值比由1986年的24%至1988年的40.7%;基础工业由35.6%降至35.8%,呈稳定比例;传统工业则由40.4%持续降至23.5%;机械工业于1989年较1988年成长约2.88%;同期自动化工业成长9.3%,航天工业衰退16.7%,运输工具业衰退8%。
(二)新兴产业技术带动知识经济
在电子与信息科技的产业技术方面,政府订有完整的研发计画,分为信息(硬件、软件)、通讯、电信、消费性电子、微电子、光电等六项领域,由工研院电子所、电通所、光电所、材料所、量测中心、中华电信研究所、信息工业策进会、中科院等共同执行。此外,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单位亦都积极投入相关研究发展工作。
计算机科技、信息科技、通信科技、网络科技、虚拟科技、数字科技等高科技新兴产业技术,卓越的知识生产绩效,成为带动知识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
(三)产业技术朝高科技、高附加价值方向发展
回顾台湾在产业技术发展上,在短短二十年间,由轻工业转型为科技产业,成果展现广受肯定。其中计算机信息产业的雄厚实力,该项产值多年来名列世界第三位,半导体产业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地。并有十多项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如:晶圆代工、笔记型计算机、监视器、集线器、掌上型扫描仪、主机板、调制解调器等。基础及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值在八十七年占总出口值76.5%,而光电产业八十八年之产值与八十七年相比,有40%以上之成长;如以整体通讯设备产值,则较八十七年有29.2%之成长。足见台湾产业已朝高科技、高附加价值方向发展。
六、知识经济发展之道
观察美国经济十多年来的空前成就,主要是全国经济的高成长、低失业率、低物价及财政积余等,这些都是信息革命与技术创新所缔造的。目前台湾发展知识经济,有几点优势(行政院经建会,2000;陈光荣,2000;王弓,2000),将其重点整理如下:
(一)建全的新兴信息产业与科技制造体系
(二)优秀的人才素质构筑充沛的人力资源
(三)拥有充沛、丰富与活络的资本市场规模
(四)民众具有积极、旺盛的创业精神
(五)知识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已经具备
台湾虽有上述五项优势,相对的也有尚待努力发展的空间(行政院经建会,2000;陈光荣,2000;王弓,2000):
(一)信息科技与通讯技术之运用广度不足
(二)网际网络、信息,与通信基础建设速度须加强
(三)法规制度与行政管理面不能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变革
(四)人力培育机制与产业技术的成长配合度不够
(五)知识密集产业占生产体系比例低于先进国家
这五点指出政府在知识经济发展上应扮演火车头的角色,极需致力于发展相关的基础建设、法规问题、及人才培育计画等方面,为台湾整体环境奠基,有助于产业发展与技术研发的发展。莱斯特‧梭罗在《知识经济时代》中提出十三项的基本准则,值得大家思索,其内容摘要整理如图(一)。
十三项基本准则依其主要内涵归纳区分为三。首先,「内化」原则,包括:创新系统思维、勇于挑战冒险、前瞻性的眼光、具创业家精神、掌握时机契机;其次,「外省」原则,包含:善用发展策略、居安思危观点、组织趋强避弱、重视生涯发展;第三,「目标」原则,含括:投入基础研究、尊重智能财产、环境也是财富。
金字塔结构代表知识经济的力量与韧性,因而以金字塔建立知识经济致富模式。其稳固的根基堆砌坚实,代表多元化、全方位的产业立基;立体构图转无形为有形,是知识经济创新之主轴;架构延展由下而上,构筑知识经济之展望;蕴藏内涵由内至外,达成知识经济之致富目标。
七、结语
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全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而其相关新兴产业与技术研发是未来科技发展之主流,首当其冲的便是人力发展与训练。透过人力资源的规划,进而实施各项改革:教育创新、金融革新、政治改革、伦理建设、与法治变革等,是迈向知识经济须预先配合的首要工作。
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大宏观的视野与角度,过去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镜与省思、当下的机会需要我们规划与管考、未来的愿景将是我们转型提升竞争力的契机。
曾经有一个朋友告诉我。
他购买订阅了很多付费专栏,报名加入了很多系列课程,但他的生活依然没有多大起色。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想要实现财富自由并不是仅仅靠知识付费,其实是跟你的能力,你的资源有很大关联,关键点不在你学了多少课程,明白多少事理,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能力把在知识付费上学到的东西变成现实。
一些人极容易对知识付费上瘾,往往表现为越买越多、越买越广、越买越贵。导致这些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些人对知识付费存在误区。
1.误认为知识付费能解决焦虑;
知识付费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解决不了焦虑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我们为知识进行付费后,发现其中所述内容并非我们所能做到,我们无法通过知识付费获得成长,因此我们将会产生更多的焦虑。
2.误认为知识付费能够速成;
速成即快速成功,不要存在幻想,认为知识付费能使你快速成功,知识付费能够为你做到的只有快速入门。
3.误认为知识付费能够轻松赚钱;
赚钱本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你就更不要指望知识付费能给你直接性地带来多大的收益,知识付费课程能做到的只是增加你的信息量,为你的获利做好铺垫。它不是去教你怎么直接获利,它只是如何获利的一种理论基础。
面对知识付费我们应该怎么办?
1.知识付费应该少而精
知识付费的门槛越来越低,这就导致互联网上的知识付费课程有好有差,良莠不齐。购买订阅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对方能交付给你的价值是否和价格成正比,绝对不能冲动型消费。
2.重视实践,实践才是唯一的出路
知识付费课程能交给你的只有理论,你需要把这个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像上学时,你只听老师讲课是不行的,还需要自己多练题,多实践。购买知识付费后不去实践的人占百分之90,他们只会想,而从来不会付诸行动,这就是有些人永远无法成功的原因。
最后说一句,请理性对待知识付费,不要让知识付费在装满我们脑子之前,先掏空我们的钱包。
1、管理创新(Management Innovation)是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管理创新则是指组织形成一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也即,富有创造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当管理者说到要将组织变革成更富有创造性的时候,他们通常指的就是要激发创新。管理创新是指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反馈等手段,对系统所拥有的生物、非生物、资本、信息、能量等资源要素进行再优化配置,并实现人们新诉求的生物流、非生物流、资本流、信息流、能量流目标的活动。企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在组织高管层面有完善的计划与实施步骤以及对可能出现的障碍与阻力有清醒认识。帮助企业主及CEO塑造此一方面的领导能力,使创新与变革成为可能。
2、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效益增长的重要法宝。企业效益状况与企业管理水平有着强相关的联系。通过管理创新,着力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观念不新、机制不活、手段不力等问题,使企业的效益增长获得观念支持和机制保障。
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灵魂。
3、管理创新的内容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①管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
②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③管理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
三者从低到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4-2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cn/paim/iknow/index.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