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影响(知青为什么念念不忘那段下乡生活?)

时间: 2023-03-31 00:05:4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影响

1、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毛泽东借此达到了解散红卫兵组织的目的,但是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

2、上山下乡运动令无数中国城市青年接触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此之前从未去过农村,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

3、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

知青为什么念念不忘那段下乡生活?

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它也是一个人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说忘记就忘记了?

知青上山下乡是从1968年开始的,到1978年结束,根据有关方面发表的比较权威的数字,一共有大约1700万左右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造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原因,经历过那段 历史 的人都是清楚,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时间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之后,高中初中就全部停课了,这样,1963年 1965年的高中生、初中生就一直到了1968年才算毕业,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老三届了!

1965年上高中,上初中的学生,只学习了一年的课程、1964年上高中,上初中的学生学习了两年的课程、1963年上高中,上初中的同学还算不错,还是基本上分别学完了高中,初中的课程,由于文华大革命的影响,最后都是在1968年毕业了,这些老三届的高中初中的学生们,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不但学校停课,工厂也基本停工了,这1700万左右读过一年高中初中,读过两年高中初中,读过三年高中初中的学生们,就有了一个代名词,那就是知识青年了!

因为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也就有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了,最小的年龄在16周岁,最大的年龄也不到20周岁,而有的知识青年一直在农村生活了20年的时间,上山下乡的时候,最小的年龄是15 16周岁,等他们返回到城市的时候,他们已经是30岁,40岁了,而这20年左右的知青生活,也是他们人生最宝贵的20年,所以,这20年的知青生活,也在他们的人生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且一直影响到他们后来的生活,所以,他们也就无法忘掉他们20年有苦、有辣、有酸、却很少有甜的知青生活了!

他们离开城市,离开父母,在农村过的是“集体户”的生活,十几二十几个16 20周岁的孩子们组成了一个集体户,自己管理着自己,每天要同生产队的社员一样起早贪黑的干各种繁重的农活,他们把青春,他们把热血都留在了农村,到后来,年龄大了,该谈恋爱了,该结婚了,他们有的与同户、同生产大队、同公社的知青们,或者与农村的男女青年结婚生子,等到他们回到城市的时候,已经是拖儿带女一大家子人了!

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改变了他们人生的轨迹,改变了他们人生的命运,影响了他们一生的生活,因此,他们忘不掉知青生活给他们人生带来的刻骨铭心的影响,所以,他们也永远会念念不忘知青生活的!

我有三个厅级退休的大哥都做过知青,他们告诉我,他们之所以对那段下乡生活念念不忘,原因主要有三点:

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正是揣着这个理想,他们去了农村,将青涩和青葱全都洒在了那片土地上。下乡知青们的青春里,没有传纸条跟逃课,更没有网吧和手机,有的仅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破天荒。

无论是知青点的姑娘,亦或是村里面的姑娘,她们在知青们的心理都存在过,且是人生中第一份存在,未必相爱,更未必有过,只是那一抹的风情,此生足矣。

乡下的生活就是苦的更是痛的,可人这动物往往记忆中最深刻的绝不是开心快乐,而是让他们最痛的经历。痛苦是一种修行,只有经历过苦修的人才有资格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那是一段文化,是思想的洗礼,是刻骨铭心的经历,如何能忘?

中国当时为什么会出现上山下乡运动?

红卫兵运动持续两年多,终于闹得革命领袖也头疼起来。尽管他们此前一再呼吁“复课闹革命”,震荡和混乱却无法制止。到1968年暑期、大学仍不招生,工厂仍不招工,六六、六七、六八3届高中毕业生共400多万人呆在城里无事可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但领袖的号召力仍然无限。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此后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但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因此,广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所谓的知青下乡是怎么回事?

1、广义泛指下放到农村、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2、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至1800万之间。

扩展资料 “文革”中最早要求下乡的红卫兵是北京的蔡立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源于50年代中期。当时党和国家号召和鼓励城市青年“下乡上山”,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青年学生就业,加强农业生产。

1955年9月,毛泽东一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最高指示,标志着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在全国范围内启动,1956年那一年,全国有近20万名城市青年或志愿或被动员加入了垦荒队伍。

整个50年代,中央没有专门机构统筹管理,当时的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基本上由地方自行安排和组织进行。1962年国家农垦部成立了安置办公室,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青下乡上山。

资料显示:至“文革”开始前,全国共有城镇知识青年和社会闲散劳动力196.9万人下乡上山。其中知识青年达到129.28万人,占全部下乡人数的65.6%。

在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的回乡、下乡知识青年中间,最有影响的当属河北的邢燕子、侯隽和江苏的董加耕。1964年12月26日,董家耕、邢燕子受邀参加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设的小型生日宴。他们的座位紧靠毛的左右两侧。

席间,毛泽东问他俩的文化程度,并多次给他俩夹菜劝餐。侯隽的成长也得到周恩来的关注。他们是那一代下乡知青中的幸运儿。

1966年蔡立坚18岁,是北京市长辛店铁路中学高二学生。红卫兵大串连时,她随该校一支长征队去延安串连,途经山西榆次县一个贫困山村——黄采公社杜家山。蔡立坚见到那里山地很多,大都没有开发,农民过的日子很苦。

她觉得这是发挥知识青年作用的好地方,琢磨自己该不该留下来在这里插队。一直到长征队已离开杜家山280多里时,她毅然告别同学,只身返回杜家山,向乡亲们表示要扎根杜家山,同他们一起建设山区。办过一系列手续后,1968年3月,她正式成为这里的一名新社员。

1967年10月9日,北京市二十五中、二十二中、女八中、女十一中的10名毕业生,前往内蒙古西乌珠峰沁旗白音宝力格公社插队。起程的那天清晨,他们汇集到天安门前,面对毛主席巨幅画像,宣读了誓词,这是首都第一批奔赴内蒙大草原的红卫兵。

1968年2月8日,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红代会的55名红卫兵摘下袖章来到天安门毛主席像前宣誓辞行,成为首都第一批参加西双版纳建设的红卫兵。

首都红卫兵带头下乡,掀起了一个城镇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浪潮。这是一股奔腾不息的洪流。裹挟其中的,不仅仅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高小生和社会青年,而且还有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大量医疗、文教工作者,国家干部及一些受运动冲击的“专政对象”。

从一望无际的北大荒原野到孔雀开屏的西双版纳,从天山南北的戈壁绿洲到南疆海岛的橡胶林场,从呼伦贝尔盟大草原到世界屋脊的西藏,到处都是知青的足迹和身影。

-知青下乡

“上山下乡”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时代特色,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

文革时期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屏弃传统教学,过分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所有适龄青年除了当兵以外,基本上都属于征召范围。
知青上山下乡源起苏联
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改变了过去移民开荒的办法,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此举既解决了粮食短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
而在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到了苏联的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运动,回来后就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
1955年8月,北京60名青年率先组织志愿垦荒队,在黑龙江省萝北县开垦出1200亩荒地,第二年生产了13.5万公斤粮食、30万公斤蔬菜,还盖起了宿舍和食堂。随后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以及河北、山东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愿垦荒队员的身份来到萝北县。上海青年则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
在北京、上海的影响下,1955年、1956年,浙江青年去开发新疆、广州青年去开发海南、江苏和四川的青年去开发青海,从而奏响了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
而知青下乡从开始的时候实践活动逐步演变成了后来的浩大的政治运动,对社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影响.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