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悲伤5阶段经典模型

时间: 2023-12-04 08:51:26

悲伤5阶段经典模型

悲伤是生命中无法避免的经历,而每个人又对悲伤的体验都不尽相同。悲伤5阶段经典模型是由Elisabeth Kübler-Ross在1969年提出的,在心理学与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该模型认为,当人们面对死亡或其他无法改变的损失时,会经历以下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

悲伤5阶段经典模型

首先,悲伤模型的第一个阶段是否认。这一阶段通常发生在人们第一次发现损失的时候,人们可能会感到震惊、迷惑和不可置信。这种情绪的产生往往与人们对失去的内容缺乏真正的认知与理解有关。例如,一个刚失去亲人的人可能会说:“这不能是真的,不可能是真的。”

接下来的第二个阶段是愤怒。在这一阶段,悲伤者可能会感到生气、恼怒,他们或许会责怪他人,也会对损失产生上面的情绪反应。通过对愤怒的表达与释放,人们找到一种将这些情绪带到表面的方式,这有助于他们向接受他们面临的失去。在这一过程中,悲伤者需要寻找对他们的愤怒的理解与包容。

然而,在悲伤模型的第三个阶段,讨价还价,悲伤者可能会试图通过达成共识来使现状变回正常。这一阶段与怀念、思念逝去的人或者事物有关,悲伤者可能会在内心寻求了解或者平息他们痛苦的期望。例如,一个刚失去亲人的人可能会说:“如果他们还活着,我将会做到……”或者 “若是我可以回去过去……”。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悲伤者认识到他们将无法返回现实或改变过去。

接下来的第四个阶段是沮丧。在这一阶段,悲伤者开始现实面对损失,感受到真正的悲伤与无力感。他们或许会感觉到心情沉重或憔悴,呈现出一种无精打采的消极状态。悲伤者在此时需要得到支持与理解,包括亲人和朋友们的关注和安慰。很重要的一点,沮丧也是接下来第五个阶段接受的前奏。

最后的第五个阶段是接受。在这一阶段,悲伤者往往能够更好地面对损失,并慢慢地意识到必须面对现实。悲伤者会开始寻求生活的新方式,并逐渐摆脱过往阴霾,恢复正常的生活。尽管达到接受阶段的变革可能很小或者很慢,但这通常标志着悲伤者正在从他们面临的困境中走出来,并开始重新获得控制权。

在总体上,悲伤的体验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经历,且不同的人对悲伤的体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然而,悲伤5阶段经典模型可以作为指导人们初步认知失去和悲伤的一种途径,以及如何帮助他们走向重建生活和再次找到意义的过程。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听完你的安慰,我哭得更伤心了....

本文基本囊括了安慰人需要的所有姿势,请耐心阅读,希望能对你有启发,并请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前几年,我有位叔叔患了中风,最初只恢复了意识,但身体机能基本丧失,只能卧床不起。

婶婶虽然坚强,撑起了这个家,但有时还是痛不欲生。

那段时间我经常在他们家做陪护,帮助叔叔康复。

来看望叔叔的亲人很多,大多是乡里乡亲,遇到困难不免要来帮扶一把,让人觉得这世界仍然充满爱,也给了我叔叔和婶婶很大的鼓励支持。

但我发现, 有些安慰 会让婶婶在接下来的一两天恢复一些神采, 而有些安慰 则让她哭的更伤心了。。。

大概列举一下:

1、 这事来的太突然,怎么就突然病了呢;

2、 这病现在其实很多,人的压力大了,但是不要气馁,我亲戚也得过中风,但是积极治疗,病人意志要坚定,家人多陪伴,康复起来也会很快的;

3、 你们(婶婶、堂弟以及我)要多跟他说话,给他念点新闻,多了解一些康复病例给他听,这样可能会好一些;

4、 知道这件事,我们也很难过。

5、 振作起来,至少救助及时,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啊;

6、 你说咱们也没干过坏事, 老天爷怎么要这么惩罚我们呢 ?

7、 这都是命啊 ,事已至此,你哭也没用啊,你得坚强起来撑住这个家啊;

8、 那谁谁谁更惨,你这起码还活着,要感恩,别想太多了。

这A和B两组安慰里,最有效的是 2 和 3 ,这会让我婶婶他们觉得只要努力就有希望,自己要坚强,才能给予叔叔更好的治疗和陪伴。

效果最不好的是 6 和 7 ,他们说 咱招谁惹谁了,老天爷为什么要惩罚我们,以及这都是命啊 。这两句话粉碎了我婶婶一家辛苦建立起的信念——那些无数个夜不能寐夙夜未眠所领悟和建立起的 "坚强起来,我要撑住" 的意志力,在听到"命运""老天爷的惩罚"这些话的时候,瞬间分崩瓦解了。

毕竟,在这种脆弱的情况下,如果是战胜自己,还觉得有一线希望,可他们偏偏把你的对手换成神,那种无力感瞬间就会击垮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而 8 这一句就进入了彻底的比惨中,安慰者也是出于好心,想让我们看到事态好的一面,要感恩,但实际只会剥夺宣泄者的宣泄权力。

可惜的是,我们这种小镇里,80%的亲戚的开场白都是6571675678——反复的强调命运不可违,只有少数的人才会说1234。

而A组安慰和B组安慰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一个是 同理心 ,一个是 同情心 。

不过即使在城市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安慰的时候也会经常陷入同情心泛滥的黑洞里。

我知道,我们都是好人,都有一颗玻璃心,但面对安慰的场景时,过多的同情心会取得相反的效果,而同理心,会让对方更好的释放压力和痛苦。

同理心和同情心有什么区别呢?为方便理解,我做了一个图表:

所以当你面对别人的诉苦,不知如何说起的时候,你只说一句"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但我真的很高兴,你愿意跟我说这件事。 "

胜过千言万语。

知乎上有个答案里说的好:感性得理解对方痛苦,理性的找到解决办法,乐观得指出幸福未来。

那为什么 同理心 会比 同情心 效果好呢?

同理心的abcd4个特性该 如何运用 呢?

怎么才能看出对方的情绪并尝试交流呢 ?

我们要 先 了解 悲伤的演变过程 ,才能对应不同的过程,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库伯勒-罗丝模型(Kübler-Ross model)描述了人对待哀伤与灾难过程中的5个独立阶段。

这一模型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她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提出的,后来广泛流传,被称作"悲伤的五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

作者指出,悲伤的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如果我们在其中的某个阶段被困住,悲伤的过程就不完整,也就难以治愈。

为了恢复和治愈,我们都必须经历这悲伤的五个阶段。每个人经历的阶段是 不同步 的。顺序也可能是不同的。 你无法强迫一个人去度过某一个阶段 ,人们只能按照 他们自己的脚步来 ,而且有时候 你甚至会进一步退两步 ,但这都是过程的组成部分,而且因人而异。

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值得肯定的—— 只有经历完这五个阶段后,人们才会痊愈 。

第一个阶段是不能接受现实的懵逼状态——谁迎面挨了一巴掌都会进入"我是谁,我在哪,我从哪里来"的懵逼状态。

我们会感觉这不是真的,或者假装悲剧并没有发生,有些人甚至通过重演一些和爱人的 仪式 来 强迫自己相信 生活并没有变化。忠犬八公在主人死之后的九年里依然在车站等待,就是处于这个阶段——当然,狗的愚笨恰恰是这件事最感人的地方, 只做不说 。人比较聪明,会说"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是不是嘴炮谁也不知道。

这一阶段的情绪反应是愤怒,并且会寻找代罪羔羊,典型的表现方式是骂街,骂社会、骂政府、骂老天。在这个阶段的人,应该找到合理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愤怒,但恰恰人是最靠不住的生物,所以会很容易演化成暴力事件,比如去幼儿园砍学生这种报复社会的发指行为。

愤怒之后,人们发现愤怒也没有用,但还是想改变现状,人们开始向自己或者上天祈求(讨价还价), 我们企图通过一些代价,来让事情回到悲剧发生前 。

于是信佛的人开始烧香"等我的病好了,就给您盖一座庙"。或者跟大夫说,如果我每天加强锻炼,是不是还有希望?

人们开始拼命寻找哪怕一线希望,渴望老天爷网开一面,或者掐自己一把,希望这只是个梦。

骗子就是在这个阶段入手的,比如魏则西就是死于这个阶段。

老天爷也不给面子以后,觉得自己真的没救了。在这个阶段,他们会自责,愧疚,并对自己说:「如果当时我这么做、或是如果我那么说就好了」,以为只要当时的做法不同,就可以扭转命运。

这是最容易使人沦陷的阶段, 也是最容易伤害自己的阶段 ,无尽的自责可能使人一辈子都走不出阴影。

最终有的人会明白——我们无法同命运讨价还价,然后 开始逐步妥协,进入下一个阶段。

妥协和接受之间是有区别的 。你必须 接受这个挫折 ,而不是去 默默地忍耐它 。

你开始意识到有些事情不是你所能控制的,伤心和痛苦只会徒增烦恼,你开始把目光转到好的一面上去,开始 拿得起放得下 ,开始 过往不恋 ,开始 破茧重生 。

同时目标转到 自我成长 上去,以此结束这一段悲伤,你也就成了一个更坚强的人。

即使特别小的挫折,比如走路踢到了石头,疼的不得了,也会经历着五个阶段:

a 、先 否认 ( 我去,竟然犯这种错误 )

b 、再 愤怒 ( 他妈的谁在这放的石头啊,现在的人有木有素质啊! )

c、祈求 ( 要是刚才走另一条路就好了 )

d、沮丧 ( 我连这么明显的石头都躲不过去,我真傻逼,我不想活了 )

e、接受 ( 好了好了,下次注意点 )

当然,这是没流血没掉皮的情况,如果断了一条腿,这个流程里的每一步会 视个人的承受能力而拉长 。

如果承受能力弱,接受不了自己少了一条腿的现实,那可能会沉陷于1-4的循环里,始终走不到第五步,也就痊愈不了。

所以,当我们安慰人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就像同理心里所说的C特点" 看出对方情绪,尝试交流 ",主要目的就是看出对方处于悲伤的哪个阶段。

总体原则,就是跟着对方的节奏走。

我们举一个丢手机的例子,你的朋友手机丢了,正在向你抱怨——

第一步 , 否认 。"what the fuck~怎么可能?"你再找找,你平时这么细心,不可能出问题的啦,肯定是忘在哪个地方了,

第二步 , 愤怒 。发现实在找不到了,可以跟着骂街,他愤怒你就比他还愤怒,"靠,现在这社会真是的,捡到东西都没人还的吗?"

让他产生一种 "我丢了手机他好像更伤心" 的错觉。

其实这两步你并没有提供什么思路和建议,完全是陪着他过瘾。

但 神奇的是 ,你的反应与对方的同步,使他能更好的走到下面几个阶段,

很多不会安慰人的人,会无视这个变化过程,而是直接跳到 第五步-接受 ,跟对方讲大道理,或者指责对方,逼迫他接受现实,

你想想怎么可能,如果别人被带了绿帽子,你直接说一句"当然是原谅他啦",你看会不会被揍死!

虽然心是好的,但是节拍跟对方不一样,就容易产生反感。

比较稳妥的做法 ,是陪他度过前两个阶段,等到了 第三阶段-祈求 ,再提供相关的意见,这个阶段,即使我们知道希望不大,也会祈求老天爷赐予奇迹—— 万一你在路上碰到了王思聪他问你为什么伤心你说手机丢了他很有可能再给你买几台还会带你去找王健林认个干爸爸也说不定啊!

这是心生希望的第一步,也是神说的,要有光!

而所有你认为有帮助的建议,都应该在这个阶段提出来,因为这恰恰是他 最需要建议 的阶段,你想,很多人在这个阶段连 烧香拜佛,相信偏方相信百度的心都有 ,但凡你提出一个 可操作性强、又合情合理 的建议,他都不会无视的。

最后 ,当所有办法都没用的时候,人就会进入 第四个阶段-沮丧 ,这个阶段没什么好办法, 多陪伴和多倾听 可能会较好的缓解他的失望,

让他做点别的事情,比如再去街上转转,碰不到王思聪能碰到个妹子也未尝不是个好事。

等对方的情绪过去的时候,不再绝望了,进入了 第五个阶段-接受 ,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尽可能甩出平时积攒的 鸡汤和真理 ,他这个时候是最想喝鸡汤也是胃口最好的时候。

什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什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什么退一步海阔天高,什么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啦都拿出来狠狠的甩在他的脸上,注意你说这些话的时候,一定要仰脸45度角,能略带些许泪光是再好不过的。

好了,现在知道该如何安慰别人了吗?

说回婶婶的例子,很多亲戚说的话都对,但我婶婶明显处于第一个 不可接受阶段 ,非要说" 事已至此,你要接受现实,要坚强起来 "这种话,当然会让她哭的更难受了。

当然,随着叔叔的康复和好转,婶婶一家迅速度过了三四阶段,现在已经在第五阶段,虽然后遗症很多,但还是欣慰地说 "活着就有希望啊!"

你看,我之前所列举地安慰行为,可能都没有问题,

有问题的是 , 用错了时机 ,如果一个人向你倾诉,你 首先要做的是倾听 ,

进而判断他的悲伤进化到了 否认-愤怒-祈求-绝望-接受 哪个阶段,跟着他的节奏走,

然后用对应的招数来减轻他的痛苦

1.否认——怎么可能!

2.愤怒——我靠!怎么会这样!

3.讨价还价——要不然扶我起来试试?

4.绝望——陪伴、聆听

5.接受——鸡汤轰炸

对方在什么阶段,你就在什么阶段陪他。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记住一句话,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但我真的很欣慰,你愿意跟我说这件事。

以及, 不要比惨 。

最后奉上一个短视频《同理心的力量》

最后,为了让你们相信我没有骗人,我还亲身做了个实验:

当然,想我这种经常挨怼的人由于抗打击能力比较强/脸皮比较厚,不一会就走到了接受现实且继续加班的第五阶段,此时赵博士也给了我恰当的回复:

幸亏他晚了半小时回复,否则看我不飞到德国去揍他。

就酱!

------------------------------------

所以虽然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但到了安慰人的时候总是说"节哀顺变"之类的话,

而英语的直白在这个时候则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有效,

因为他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说一句, "I’m sorry to hear that!"或者"you will be all right. there there"

然后抱一下。

时值我爱人的奶奶去世,她的表现比我想象中坚强。

There,there!

恢复对外来往是哀伤五个阶段的哪个阶段

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1、否认:一开始,人们无法接受或相信所面临的丧失或悲伤事件,会否认或忽视现实,试图逃避或保护自己。
2、愤怒:随着现实的逐渐被接受,人们会感到愤怒和不公平,会发泄情绪,并将怨恨和愤怒投射到周围的人或事情上。
3、讨价还价:在这个阶段,试图与命运或上帝讨价还价,希望以某种方式改变或逆转不可避免的结果,会想象各种假设的情景和结果。
4、抑郁:当人们意识到无论如何讨价还价都无法改变现实时,会进入抑郁的阶段,这是一种感受到深深失落、悲伤和绝望的状态。
5、接受:最终,人们会接受现实,并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接受。尽管仍然感到悲伤和丧失,但能以积极、健康的方式面对。

死亡咖啡馆--当我们在谈论死亡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今天下午有幸参加了“死亡咖啡馆”的线下活动,在国内最早介入临终关怀领域的公益人黄卫平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分享关于死亡的生命故事和感受。在一个温暖有爱的场域中谈论看似沉重的话题,当允许内在的悲伤,恐惧等情绪释放的时候,生命本来的能量就会自然的流动和呈现。

死亡咖啡馆:意思是指一群人聚集在一家气氛温馨的咖啡馆里,喝着冒热气的咖啡,吃着美味的蛋糕,讨论着关于生与死的话题。2011年,伦敦开设了全球第一家“死亡咖啡馆”。此后,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相继开设了近百家此类咖啡馆。在2014年中国各大城市用陆续开始有死咖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死亡的意识,以帮助人们充分利用有限的生命去体会生命的意义。

死亡咖啡馆活动

是开放心胸、拓宽视野的生命对话

是尊重倾听、没有评判的畅所欲言

是打破传统禁忌、直面死亡恐惧的尝试

是也是一次自我探索,碰触价值信念边界的挑战

死亡五部曲是由瑞士的心理学家Elisabeth Kübler-Ross在1969年时提出来的,库伯勒-罗丝模型描述了人对待哀伤与灾难过程中的5个独立阶段。绝症患者被认为会经历这些阶段。这一模型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她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提出的。这一模型中的阶段后来广泛流传,被称作“哀伤的五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

第一阶段:Denial 否认

大多数患者无论是在一开始就被明确告知病情或是起初不明真相、随后意识到自己患有绝症时,第一反应往往经历否认这一阶段,产生不同程度的否认情绪,会在心里想:不,这不可能。否认是暂时的自我防御机制。

第二阶段:Anger 愤怒

当最初的否认无济于事,愤怒、狂燥、嫉妒、怨恨之情便开始出现,会自然而然的想:为什么会是我。愤怒的根源是由于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无法充分享受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等。常常把怨气撒在他人的身上。

第三阶段:Bargaining 交涉

这个阶段其实即是与残酷的事实讨价还价、做交涉和拖延时间,自我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实现一桩心愿、完成一件自我的承诺。

第四阶段:Depression 抑郁

当晚期患者对自己的状况再也无法否认,当他出现越来越多的征兆、变得越来越虚弱时,他无法做到一笑了之、无动于衷,也无法做到怨气冲天时,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焦虑,这种焦虑来自对生活、情感、工作等的焦虑,也来自病人在等待与这个世界永别的过程中产生的悲伤。

第五阶段:Acceptation?接受

经历了前面的几个阶段,最终进入到对死亡即不感沮丧又不感愤怒的阶段,这时候,不再惋惜自己将失去精彩的人生美景,而是开始默默守候离去的那一刻,睡眠也不再是为了逃避现实或是病痛折磨间隙的短暂休息,这一阶段的睡眠变得象婴儿一样单纯,对一切事物都不再有任何兴趣,重新找到了安宁。

在2019年经历了我生命中重要亲人的离世,也让我不得不开始面对和思考死亡的议题。在这个过程中,陈果老师在《好的孤独》那本书中对于死亡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也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陪伴我不断的领悟死亡带来的意义。以下是陈果老师书中部分节选: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