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心理养生,教你心理几个心理养生的方法(如何养心)

发布时间:2023-07-16 20:06:21 作者:中医世家 点击:2904 【 字体:

养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除了在饮食上需要养生之外,心理也需要养生。那么,如何进行心理养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心理养生的方法。心理养生的方法主要有三个,一个是难得糊涂法,一个是精神胜利法还有一个就是自我转移法。有需要的人赶紧来看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难得糊涂法。难的糊涂法就是平时在生活中不要过于认真,可以适当的糊涂一下。日常生活中,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采取糊涂一点的态度,可以有效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还能避免很多问题的产生。但是难的糊涂法需要运用适当,不要滥用,该认真的时候还是需要认真的,这样可以使自己经常保持乐观豁达的心理状态。

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很好理解,就是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的各种不如意,可以适当的安慰一下自己,这样可以有效的调适自己失衡的心理。精神胜利法具有很好的自我开脱、自我安慰的作用,可以帮助营造一个祥和、豁达、坦荡的心理氛围。

自我转移法。自我转移法就是说平时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先暂放一边,可通过外出旅游、运动来转移排遣心中的郁闷。等到你的心情平复下来的时候,也许就可以找到事情的解决办法,你会为心中的烦恼感到可笑,自我转移法其实非常的好用。

以上就是一些有效的心理养生的方法,相信大家看完之后也有了详细的了解。当然,心理养生的方法有很多,不只是这几种,大家还想要了解其他的心理养生方法的话,可以继续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希望以上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何养心

静则神藏,静心养心 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世界是从静寂中产生的,“有生于无”、“动生于静”,包括人的产生。人的精神更是来源某种静寂。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 “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首先做到心静,心态自然, 《黄帝内经》云: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太玄经》曰:“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则害生,伤神则侵命。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完则体平,心安则神逸,此全生要诀也。”说明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就会危害身体,伤神就会影响生命,所以养性以保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全使身体平安,心安使精神安逸,这是保证生命的重要因素。控制思虑,保持平静,使人明白事理。当内心平静,气息就会和顺,身体自然健康,方能得到长寿。所以说,心平则神安,心平气和有利于延年益寿。 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如果一个人终日心烦气躁,顾虑重重,异想天开,想入非非,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一旦达不到个人的欲望,就终日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焦虑失眠,精神衰弱,则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将随之而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七部要经》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此话是指神思宁静,心志就平和,则身体 ,就会健康。若精神浮躁,心意摇荡,身体就会受害。要想身体健康,首先要注重调理精神。所以安静养神来保心,清虚静心使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诱惑。所以要学会“闹中取静”、“静中养生”的方法,搞好自身宁静养心的保上健。近年来国内外兴起“静坐法”,它确实可驱去疲劳,消除疾病,恢复体力,净化心灵,沐浴精神,是静以养心的好方法。我每天午后、晚上静坐闭目养神,或午后稍睡片刻,便觉得神清心安。这样有利于健康长寿。 养生重在养神,神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是指人的生命力及其灵性和朝气,神在于养,情在于节,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以情来,寿随志定。情志是形体之根,内含精、气、神。而情志摄生最主要的为养神。养神是人对自身的认识,是精神、认识、感情和思维方面的修炼。古人认为神清则骨老,多情则骨衰。一般情况下,情志健康、无妄念的人,也是心理上最为健康的人。精神乐观、坦然,神思不变,气血就安然平静,就无害于脏腑功能,人就会远离疾病和衰老。若人多杂念,精神委靡,久而久之就会削弱正常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失常,精神和身体得不到滋养,疾病将随之而来。若精神不空虚,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取形俱,才能享尽天年。 调节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处世要与人为善,气量大,不斤斤计较,助人为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顺境也有逆境。遇到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遇到逆境时,不要垂头丧气,自暴自弃。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要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乐于恬淡,使心志处于虚无状态,才能与天地同寿。 清心静神,就是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而清静是指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经过修炼才能达到的状态。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才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清心静神主要是指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儿童时大闹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或思想受到重大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节,则多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增加,如肿瘤、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心,才能有效地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身心健康。 《太平经》云: “求道之法,静为基先。”说明求道的首要方法在于静。《直仙真指》云:“清静二字,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说明清是指心的本源清静,静是指气海安静。心源清外界事物就不会干扰,性情稳定而神气清明;气海静,邪恶的欲望就不可能产生,精神内守,脏腑强盛。心里纯净,神就不受干扰,人就能常常处于清静之地。而佛家的禅静是在修禅的过程中,修行者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抵制环境刺激对人的心理、生理活动的干扰,达到超凡脱俗,趋于寂静。通过禅定达到内心清静,精神不涣散;只有精神不涣散,身心才能健康,令人长寿。可知佛家的禅定养生与中医强调心理保健是相似的,即练身调形,首先要主动地调摄精神。因为精神清静,意志安逸,心神安定,达到真气调和顺畅而不生病的状态。虽然中医心理养生与佛家禅定有一定差别,但它们的养生宗旨是一致的,即静心养性。

如何做好心理养生?

心理养生与心理治疗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引发各种疾病。

与人为善有助于健康。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凡与人为善者其死亡率明显降低。爱情也有助于健康。心理学家和医学家认为,爱情是双方思想感情上的和谐,是心理活动上的一种相互补充,两情缱绻的幸福欢乐使这种心理转为生理上的反应,从而使双方体内分泌出一些有益于健康的物质。反之,互相嫌弃、讨厌、甚至敌视,则会分泌出有害物质,损害健康。

还有,唱歌吟诵,心宽大度,淡泊名利,都能使人健康。可见,心理养生和道德品质息息相关,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心理养生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一大飞跃。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