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行为是一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我们总是会根据周围人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现象被称为社会认同。社会认同理论是一个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跟随大众的理论,它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社会认同理论:你为什么会跟随大众?
首先,社会认同理论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在心理学中,社会认同被定义为一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或压力时,试图寻找和他人共同行动的现象。这种行为是因为我们想要感觉到安全和被接受。当我们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时,我们会感到安全和被接受的感觉,这就会导致我们跟随大众。
其次,社会认同理论可以从社会学角度来解释。社会认同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与他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行动。社会认同的形成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会逐渐接受并认同社会的价值观、行为规则和文化习惯。当大多数人都遵循这些行为规则和文化习惯时,个人也会跟随大众。
第三,社会认同理论可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集体间互动的心理学分支,它关注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在社会认同理论中,社会心理学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遵循大众的行为。群体中的个体会被群体中的其他人所影响,这就会导致个体跟随大众。此外,群体中的个体还会受到群体中其他人的影响,这就会导致他们采取与群体中其他人相似的行为。
总之,社会认同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跟随大众的理论。它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来解释。当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或压力时,我们试图寻找和他人共同行动的现象。当大多数人都遵循某些行为规则和文化习惯时,个人也会跟随大众。群体中的个体会被群体中的其他人所影响,这就会导致个体跟随大众。本文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认同理论,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
《说服》给出的第一个说服他人的大招就是: 发挥社会认同的力量 。
什么是社会认同呢?作者给出如下定义:
所谓“羊随大群,人随大流”。当置身集体中时,人是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理性思考,成为乌合之众的。同时,身处集体,个人的意见也显得不那么重要。少数服从多数是一贯原则。
独自一人时,可能会尊重自己的感觉。但一旦进入集体,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希望随波逐流,因为,枪打出头鸟。集体的力量很大,集体给予个人的压力更是泰山压顶式的。
如果想说服别人,不妨用上社会认同这一招。怎么用?按我的理解,无非就是各种比较。
比如说小时候,父母会跟我们说,你看邻居家的谁,人家做作业从来不用家长费心,考试门门一百分,你看你考试考这么差,你怎么不像人家学习啊?
其实在这里,父母是用了社会认同这招的:学习成绩是评判一个孩子的重要标准,我们的的文化倾向于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所以所有学生都被放到了同一个评价体系里,他们都被教育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这个体系的领头羊,就是那些成绩拔尖的学生。
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很容易被视为这个体系的“异类”,就像鸡群里的鹤,或鹤群里的鸡,特别扎眼。
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无非就是两个:要么成为领头羊,要么和群羊保持步调一致,不要落后太多。
父母的初衷是符合人性的,但他们话里只有指责,没有建议,就像医生只说病症不开药一样让人愤恼。如果能加上一两句鼓励和建议,说不定就能达到说服的效果了。
社会认同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社会教化的产物,为了融入社会,我们必须和社会认同保持统一步调。而且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到社会认同力量的“暗中观察”,为了不被“社会驱逐”,我们很多时候只能选择随波逐流,哪怕趋同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我们的个性,让我们郁闷难受。
没有哪一个人可以仅凭自己的力量去抗衡整个社会,所以,社会认同是一股永恒的力量。
社会认同——一个明确引导我们如何概念化和评估自己的自我定义,社会认同包括许多独特的特征,比如一个人的名字、自我概念,以及与别人共有的特征。后者包括性别、人际关系(女儿、儿子、配偶、父母,等等);职业和嗜好(学生、音乐家、心理学家、冲浪运动员、运动员、鸟类观察家,等等);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同盟(女性主义者、环境保护论者、民主党派、共和党派、素食主义者,等等);特殊的属性(同性恋、聪明的、残疾的、矮的、英俊的,等等);少数民族或宗教同盟(天主教、美国南部人、拉丁美洲人、犹太人、非裔美国人、回教徒、无神论者、乡下人,等等)。
按照Jackson和Smith的说法,社会认同最好从四个方面进行概念化,对社会团体间情境的觉察、内聚力、相倚信念,以及人格解体。社会认同在社会团体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取决于哪一方面在起作用。Jackson和Smith指出在这四方面中含有两种基本的社会认同类型:安全和不安全。当群体内有很高的安全认同时,群体内的个体倾向于对群体外个体作出更好的评价,在比较群体内外的个体时偏见会少一点,同时不大可能信奉内群同质性。相反,比较高的不安全认同则与以下表现联系在一起:对内群有非常正性的评价,在比较内群和外群时会有更多的偏见,更多地感觉到内群同质性。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