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是指人们在接受治疗时,即使是接受无效治疗或假药,也能出现明显的治疗效果。这种现象一直是心理学和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因为它挑战了传统医学对治疗效果的理解和评估。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安慰剂效应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可以通过正念练习来加强和利用,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和疼痛。
安慰剂效应:如何利用正念减轻心理压力和疼痛?
首先,安慰剂效应的存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除了药物本身的生理作用外,治疗师和医疗环境的影响,以及患者的信任和期望也会影响治疗效果。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安慰剂效应。例如,当患者接受治疗师的关注和鼓励时,他们会感到安慰和支持,这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和疼痛。
其次,正念练习可以增强安慰剂效应。正念是一种专注于当下的意识状态,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和焦虑。研究表明,正念练习可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任和期望,从而增加安慰剂效应。例如,一个研究表明,接受正念练习的患者在接受假药治疗时,相比没有接受正念练习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安慰剂效应。
最后,正念练习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心理压力和疼痛。当我们感到焦虑和压力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肌肉紧张等。正念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这些反应,并学会通过深呼吸和放松练习来缓解它们。此外,正念练习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疼痛的本质,并学会接受疼痛而不是抗拒它,从而减轻疼痛的感觉。
综上所述,安慰剂效应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正念练习来增强和利用它,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和疼痛。正念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对治疗的信任和期望,减轻焦虑和压力,以及认识到疼痛的本质。因此,正念练习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疼痛时更加从容应对。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1、“蝴蝶效应”: “亚洲蝴蝶拍几下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它是非线性的俗称,即混沌理论。细节亦决定成败,看似一些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分崩离析
2、 “二八法则”。即马特莱法则,用80%的精力抓住关系全局的20%的关键点。抓主要矛盾原理
3、“刺猬效应”:寓意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4、“马蝇效应”:即激励效应。人的欲求是千差万别的,针对不同的人,对症下药,投其所好,用不同的方法激励他,由于马蝇的叮咬而使马欢快地跳起来
5、“无缝隙组织”:指可以用流动的、灵活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词来形容的组织。
6、鲶鱼法则。1、发挥才能;2、容忍缺点;3、重视意见;4、适时沟通。
7、“三圈”理论。要实现一个战略计划,必须考虑三个问题,第一是作为一个机构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进行这项计划?画一个圈代表能力,如果说有能力做,这项行动就落到这个圈内,没有能力做,就落到圈外。第二个是有没有获得与这个项目成功执行的相关人士的支持?也画一个圈作为支持圈。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主要是强调这两点。对于有效的领导人来讲,仅仅两个圈是不够的。因此,还要问第三个问题,我们要实施的这项措施能不能创造公共价值?这就是价值圈。所以,三圈理论,就是关于能力圈、执行圈、价值圈的理论。
8、溢出效应。是事物一个方面的发展带动了该事物其他方面的发展。
9“青蛙原理”。当把一只青蛙放进热水锅中,它马上会感到恐惧和不适应,条件反射使它立即跳出热水锅中;而当把它放在冷水锅中,然后慢慢地加热,它则会在水里悠闲自在地游着,难以觉察逐渐升高的水温将会危机自己的生存。等到它感觉滚烫难忍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只好等着被煮熟。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
10“短板”理论。或称“短板效应”或木桶原理,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说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所谓“安慰剂效应”,指的是在不让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假药,但病人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这就是一种心理影响。
这种偏差在人为的实验中有可能存在,因为被试会知道这是在实验,会表现的跟平时不一样,以希望帮助设计者有明显的收获。这就像小时候上观摩课,大家都会比平时积极、踊跃。因为今天跟以往不一样,后面有校长、老师在看我们的表现。
由于心理工作者的道德准则规定:一定要让被试知晓实验目的及实验过程,尊重被试意愿,在被试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所以难免被试会有兴奋的成分影响实验结果。
不过严谨的实验目的需要设计者排除偏差,于是产生了A-B-A实验方法等,相当于在两次谷峰中穿插一次波峰,降低实验误差。
当然也有不得已的情况下先对被试进行观察实验,但事后一定要对被试解释实验过程并说明为什么事先不透露的原因,只有理由足够充分才能被接受,得到被试允许才可以公布实验结果,不然实验为无效。另外,工作者的道德准则规定,不可泄露被试人身份,尊重被试意愿,这是实验过程中最基本的。
有关痛感降低的一些认识,可以从催眠和医学家称之为安慰效应的研究中得出。在催眠状态下,敏感人能经受包括外科手术之类的疼痛过程。这一现象多次得到了证实。托钵僧或瑜伽师利器刺身、手拿烫物和赤足走火炭的能力,可能归因于一种自我催眠的形式。
“安慰剂”是一种用于描述一切正常的无明确有益药理效应的物质(如糖、盐溶液)的术语。著名的关于安慰效应的研究,是由哈佛医学院的一些教职员工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他们交替给400多位即将手术的患者注射吗啡(一种强力高效的镇痛剂)、糖或盐水。在注射吗啡的病人中,大部分人的疼痛绝对减轻,而注射糖或盐水的病人也有1/3疼痛明显减轻。
佛罗里达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针灸具有减轻许多种病疼痛程度的功能,这也许主要归因于安慰效应。传统的针刺方法(即按古代中国医家制定的“经络”进针)与杂乱无章地进针交替进行,在200多位患者中,有3个以上的人诉说疼痛明显减轻。这就说明:传统疗法与无规则进针的治疗之间并无差别。四周之后,约半数患者诉说疼痛程度一如既往。
佛罗里达研究人员在1975年的报告中提示,针灸对许多病人确实有效(尽管是暂时的),但其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安慰效应。
由此看来,许多个体具有潜在的或相当明显的用“如何看待”来控制疼痛的能力。换句话说,多数不愉快的痛觉归咎于这样的事实:我们习惯于害怕疼痛,或把疼痛领悟为可怕的。
很清楚,相信某种东西能减轻疼痛,就足以使许多人实际上减轻疼痛。也许大多数人将能学会利用这个事实,使疼痛成为一种不那么可怕的体验。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