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晋时王叔和著《脉经》开始,脉法就进入了后世脉法时期,一直到今日仍然是在这个时期之中。它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到现代。这段时间亦正是祖国医学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的时期。
脉诊虽然并没有在医学话动中百分之百的参与,例如若干方书就是不言脉的,但在医家的诊疗工作中,脉诊是绝不可少的常规诊查方法,尽管某畦方书不言脉,僵·医家在用方时亦是要诊脉辩证的,捡方用药只不过是一般人不正规的医疗而已,就是所谓“草泽之医”,用地方草药治疗,亦不见得都是不诊脉的,所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量的医学实践亦就是脉诊的实践,脉诊亦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得到发展。诸如隋唐医学之盛。宋代雕版印刷术兴起,引起医书大量流布,国家考试管理医学,与医学教育的日趋完善,专科的专家专著的出现,金元的学术争鸣,流振兴起,明代培本等新流派、明清伤寒、温热派的发展与兴起,以及各科的新成就,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学术交流等等,都对脉学予以影响和促进。
《脉经》以后,它的学说方法成为惟一无二的正宗,虽然人们称道《内经》,忡景等,但实际都是《脉经》体系的。在《脉经》以后,脉学专著及专论数量是非常多的,对《脉经》做了大量的补充,使后世脉法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又对《脉诀》进行大量的批判工作,保卫了《脉经》,亦保卫发展了后世脉法。为了适应临床的需要,在方法上亦做了某些“调整”,如“三部九候”肯定井使用《难经》的方法而不用《内经》的方法;将《内经》的“人迎脉口诊法”政为左人迎右气口等等。
脉学的发展与医学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在这段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使医学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面脉学所受到的限制亦是明显的,例如独诊寸口法亦有一定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内经》在脉学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后世的脉学是《内经》脉学的发展和继续。这是因为脉法是医经一派的特色,而《内经》则是自汉末以来仅存于世的医经。通过《内经》将古代医经家对脉学的探索和成就流传了下来。《内经》所载录的脉法内容尽管并不很统一系统,但非常丰富,它代表了起源和初步发展两段时期的具体内容,尽管方法形式内容多样,但有一个中心就是以阴阳学说做为认识方法,并以脉做为表达阴阳学说的实践,从而丰富了阴阳学说在中国医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亦与中医学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通过辨证治疗、养生、预防等方面的大量临床科学实践,使后世乃至今日的中医学中,阴阳学说已经与先秦开始使用阴阳学说时,已经有了质上的不同是一样的,彼时看重用阴阳推演一切,但后来的发展则逐渐充实了实践的内容,证实了阴阳学说的合理内涵,并以它作为理论方法推进中医学的实践与发展。因而中医已经早就形成了科学,而不是象先秦时期刚刚使用阴阳等(包括五行)学说时那样的较典型的自然哲学性质的东西了。历代脉学的发展亦是重要的科学实践与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的工作,亦是受《内经》的影响和继承《内经》而进行的。 「脉法」的初期应当是经络检查,经络检查里的方法之一是诊脉动亦即脉「气」,正式形成的诊脉动为主的脉诊是《内经》介绍给后A的,后世的脉法完全是诊脉动的方法,这亦正是继承《内经》的,《内经》诊脉方法和部位尽管不同,同时亦没有提出独诊寸口分别说的具体方法,但在《内经》中明显地可以看出对寸口脉的重视,如人迎脉口的诊法、尺寸诊法、色脉尺诊法等等,再向前一步就是独诊寸口法了。历史证明《内经之后不久《难经》、仲景就提出并使用了独诊寸口法,到王叔和著《脉经》独诊寸口法就完成了。如以《内经》著成年代为西汉,则两者相去不过二百年而已,没有《内经》的成就和影响是不会在短短的二百年开创出完整的独诊寸口的诊法来的。 《内经》的脉名脉形和主病主证,尽管有不少与后人不同之处,但学术是发展的,后人主要是继承《内经》的内容,加以总结分析发展而成今天的成就。其间有去取、说解,认识亦有提高,尤其是王叔和的《脉经》是一次很大的进展,但后人确实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做的工作,直至今日《内经》的内容仍在实用不衰,如浮沉大小洪细滑涩等二十几种脉象,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内经》的,辨证主病的原因则亦是出自《内经》的。历代脉书无不并先引用《内经》作为基础,所以说历代脉学的发展,实际是《内经》脉学的发展。
1、引古说为夸用 脉学著作沿着《脉经》的路线,凡古代脉学中能为后世所用的都继承到后世脉学中来了,有时限于独取寸口法的形成,亦予以变通发展的继承。如《内经》的四时脉本为弦、钩、毛、石,钩脉,后世不用这个名称,于是改为「洪」。 某些古代以脉象形容词汇作为名称的,如弹石、解索、如雨沦沙、如引绳、如按琴瑟弦等等,都牧人作为有关脉象的形象解释当中了。至于三部九候的新解,虽原于《难经》,但异于《内经》,人迎气口之说,亦变通了古说而切用于后世临床,至于为「关」部定出长度.为寸关尺定出所主脏腑等,虽不断有所争议,但用于临床则是事实。古为今用,又不为古人所囿,是后世脉学的一大特点,内容是「指不胜屈」的。 2、规范化性质的工作 自《脉经》提出二十四脉形状后,在具有规范化性质的工作上,做出典范。后人不断有所补充是正,都是意在使规范更具有合理性与实用性。对于主病,亦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起码说常见脉与常见兼脉的主证规范,诸家的意见基本上都一致的,如浮表沉里,数热迟寒,浮迟表寒,沉数里热等等,不但与八纲辨证方法协同一致,同时亦具有合理的「排列组合」性质。至于诊脉操作,从《脉经》起定出了「高骨为关」等亦都有规范性质,而为历代所遵循。 3、完善了脉学各项有关内容 实际使用于临床自《脉经》起,就将有关脉学的知识操作技术等,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规定下来,历代诸家不断补充,使之日益完善,以利于临床的应用。举凡对脉象的认识,操作方法、正常脉象、异常脉象、脉形主病、有关临床各科对脉象的应用,以及在受性别、年龄、体质、性情、生活、劳逸、居处地区等影响的变动及某些与病证等处于特殊情况下,脉象的反应等等,后世脉法以其系统全面的内容,充实了脉诊方法,在长达约近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对于诊断辨证起到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4、对《脉诀》的批判 对《脉诀》的批判绵延数百年,形成一个运动,通过众多的学者的参与,学术上的考定分析,在明确了《脉诀》的伪和谬的基础上,亦吸取,它的,从形式上(歌诀形式)到内容上(有某些合理内容)的有用的东西,在提高和普及上都收到一定的效果。 5、古脉学的挖掘研究 在后世脉法取得了在学术上和工作上完满的成绩以后,部分人不满足于脉学的现状,以「温故知新」的思想方法挖掘古代脉法藉以表达自己的学术主张,希望脉学再向前发展,虽然影响还不够大,又是在某种意义上,站在后世脉法的对立方面,但它亦是后世脉法的历史时期的一次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具体的则应称之为在后世脉怯时期的一项有益的工作。 后世脉法是中医脉诊的重要的实际的方法,它处于巾医学发展壮大的主要历史时期,对于中医学做出了重的贡献。它至今还活在中医的手上,这一点亦是非常可贵的,对于今后脉学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方法。经验上与实际技术操作上,最多最真实的内容。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