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怎么过三伏天,三伏天健康走暑

时间: 2023-07-19 10:51:39

三伏天健康“走暑”

让大家选择“走暑”其实是有原因的。夏天外界阳气最旺,这时多到户外活动,可以吸收自然界阳气精华,补充能量,调畅气血,养护阳气。

然而三伏天热,很多人都憋在家里不出门,其实这对身体是不好的。人的养生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该出汗的时候得出汗,因为出汗既能排走体内毒素,又能调节体温。但我们又不能因为要出汗,而做剧烈运动,在高温下大量出汗易损阳气,还很容易中暑,所以一般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就不合适了。

权衡之下,进行走路的慢运动就是最佳选择了。

除了利用平时时间早晚走走,郊区当然是最好的避暑选择。

那些山里,云雾缭绕、烟岚弥漫、溪泉涓涓、树木葱郁,毫无遮拦的绿色扑面而来……漫步在清凉峡谷间,原始生态的青山绿水,原始风情扑面而来。

在山峰登高,一览胜景,满目皆绿,深深地吸入一口气,仿佛触摸到了整个森林,好一片清凉!

“走暑”是有诀窍的,你要把握三个原则。要匀不要急:匀速行走最省体力,而且有利于保持良好心态,急一阵歇一阵的走路方式最累人;而且匀速走路 能让你走得更久,一般40分钟,2~3公里是最合适的。

走硬不走软:不要因为贪图凉爽和舒适在河滩、湿地和草地上行走,这样既没有在硬地上行走效果好,也不安全。而且在水泥、沥青、石板等硬地上行走,比在草地、河滩、湿地等软地面行走更省劲。走阶不走坡:避暑度假,很多人会选择去野外爬山郊游,这时候上下山时尽量走石阶,少走山面斜坡,这样较符合力学和生理要求,安全又省力。

当然,走暑,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补水。随身必备一瓶自制的淡盐水,适当补充一些能量,这是必要的。

三伏天如何养生?来学这5招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一般持续30-40天。这段时间该如何 养生 ,才能保持身体的 健康 呢?其实,这个季节是我们调养身心的最佳时节。根据中医经典 养生 理论,松江医生总结出了三伏季节 健康养生 “五宜”,一起来看看吧。

一、宜补阳

中医 养生 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此时补阳可以去除冬季内伏寒邪,达到其他季节所达不到的双重功效。一旦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被赶出体外,疾病能更好被治愈,将邪气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也不会闷热、烦躁。

二、宜食补

三伏天湿气极盛,湿性重浊。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四肢发软、胸闷、食欲不振。且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疾病。因此,此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有营养、易消化、忌生冷油腻。三伏天的中医食疗文化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在食补时,知悉以下几点十分有益。

瓜菜

清热

冬瓜、黄瓜、苦瓜、山药、芹菜等都是清热祛湿佳品。黄瓜生吃最好,苦瓜是体热者最好的选择,炒冬瓜籽可以祛湿,把西瓜皮洗净炒菜吃也能清热,还有薏米红豆可达到良好的祛湿效果。

酸能

生津

流汗过多可耗气伤阴。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预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柠檬、乌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

多食

鱼类

各种鱼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也有其侧重的 养生 功能。如鲫鱼汤祛湿,常见的草鱼有暖胃明目之效;鲈鱼则能补益肝肾,无腥味,红烧、清蒸、炖汤均可。

多食

豆类

宋代医著《朱氏集验方》载有“三豆汤”之方,即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健脾补肾。“三豆汤”取上述三种豆类各20克,洗净浸泡1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可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

三、宜有度

夏天人体阳气最重,中医 养生 讲究的原则之一就是顺应自然规律。

夏季切勿贪凉,用冷饮解暑降温、食用凉菜未尝不可,但不知节制则对身体有害无益。还有就是不宜大量饮用含有菊花、金银花、荷叶等祛火中药成分的凉茶类饮料。另外,空调温度不宜过低,最好根据体质调温。

四、宜缓动

炎热的夏季,人们本来就容易出汗,如果锻炼,更容易出汗,且运动过度会损伤身体机能。人们应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度锻炼,如练太极拳,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

五、宜补水

补水 养生 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三伏天稍动就容易大汗淋漓,继而产生强烈的口渴感。要按出汗量饮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还要定时喝水,白开水、茶水等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其中,中药饮品以防暑清热饮、防暑和胃饮及利喉清咽茶居多。

三伏天 养生 ,首重在“养”。我们要按照中医理论,科学 养生 。中医最注重的就是平衡,因此,我们在 养生 之时,更要注重平衡,补益有度,以便获得更好的 养生 效果。

通讯员:卫民

上海松江

公众号

三伏天如何避暑?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2020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6日,“三伏”长达40天,其中“中伏”是20天。

一、夏天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

二、要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三、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四、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五、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六、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七、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八、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九、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十、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经常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十一、出门还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